解读慈胜寺
解读慈胜寺
作者:范光
慈胜寺位于温县县城西北20公里的番田镇大吴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执政时社会稳定,农业连年丰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唐贞观年间,全国各地开始大规模兴建寺庙,慈胜寺就诞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当时,由于受黄河南岸少林寺和白马寺的影响,佛教在怀川平原上日渐兴盛。正是由于经济和宗教文化的双重原因,慈胜寺从兴建之初就有了较为壮观的规模,奠定了中原名寺的基础。
慈胜寺因何而建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合理的说法的有两种:第一种说法来自民间传说。传说当年唐玄奘取经回来之后,在黄河南岸的白马寺讲经论法。唐太宗李世民因慕唐玄奘的盛名,也到白马寺听他讲经。唐玄奘讲经结束后,太宗问他如何才能光大我佛。唐玄奘随口答道:“佛教讲究普天同化、遥相呼应,如果在黄河北岸的怀川平原上建一座大型寺庙,一定能够促进教化、光大我佛。”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立即下令在黄河北岸的温县兴建规模宏大的寺院,并取慈悲为怀、览胜天下之意,赐名慈胜寺。第二种说法是从当时的历史推断出来的。温县县城西北的大吴村位于温县、孟县(现孟州市)、沁阳县(现沁阳市)交界处,南临黄河,北望太行,有沁水、蟒河相拥,林翠草青,景色如画,是修建佛教寺院的好地方。加上当时正值贞观盛世,天下太平,佛教深入人心。黄河南岸的白马寺和少林寺让人心驰神往,而黄河北岸却没有大规模的佛教寺院,于是就有好施之人广泛招募,邀请得道高僧,兴建了这座巍峨壮观的慈胜寺,以便和少林寺、白马寺遥相呼应。
不管两种说法是否正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慈胜寺的兴建是当时宗教文化的产物,也是怀川文明的象征。同时,它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历史上的怀川平原曾经是豫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商业贸易的荟萃之地。
慈胜寺之所以能兴盛1000余年,除了历史的原因外,还有它本身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在温县,有关慈胜寺的传说很多,大都是描绘慈胜寺当年盛况的。如果我们觉得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不足为信的话,那么至少还可以从碑记资料和现存实物上了解慈胜寺。
在焦作市的考古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结论:慈胜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历经唐、宋,毁于战乱。元至元年间(1264年~1295年)重建,占地7000平方米,坐北朝南,现存山门、天王殿、大雄殿。其中天王殿、大雄殿的梁架通过榫卯相连,将重量均匀分散在檐柱和金柱上,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术。大雄殿为单檐歇山顶,结构精巧,四翼角向上,似大鹏展翅,庄重优美。前门额上方的匾额造型古朴大方,呈“凤”字形,匾心镌刻的颜体“大雄宝殿”四个大字苍劲有力,素有“铁钩银划”之称。
慈胜寺沿中轴线原有四进院落、五座殿宇,分别为金刚殿、天王殿、大雄殿、毗庐殿、延寿殿。大雄殿位于寺院正中,高大壮观。延寿殿规模最大,面阔九间。各座正殿旁边又有配殿,如罗汉殿、水陆殿、伽蓝殿、地藏殿等。慈胜寺的山门建于中轴线的最前端,左右钟楼、鼓楼交相辉映。整个寺院分外院、前院和后院三部分,周围有寺墙相护,构成一组气势壮观的古建筑群,独具特色。
在当地的传说中,慈胜寺又叫三绝庙,至今当地还流传着“大吴庙,鲁班修,圣人画,仙家书”的说法。三绝庙的说法源于寺中的书、画、塑三绝。据清顺治六年《重修毗庐水陆殿碑记》记载:“……慈胜寺建自唐,历五代及宋、元、明,由来远矣。壁有金粟笔法扁缕、银钩书并所塑佛像,时人称为三绝……”银钩书即寺内大雄宝殿前门额上方匾额上的“大雄宝殿”四个大字,为端庄的颜体楷书,字体入木三分、苍劲雄浑,被后人誉为“铁钩银划”;金粟扁缕是指天王殿内精美的元代壁画。慈胜寺的壁画内容丰富、描绘精美、笔法独具一格,是佛教文化和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瑰宝。这组壁画面积达200平方米,画中的天王威武勇猛、栩栩如生,有脱壁而出之势,在中原地区保存的元代壁画中绝无仅有。可惜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些珍贵的壁画绝大部分被帝国主义和一些民族败类盗运到了国外。慈胜寺内的塑像也为三绝之一,但经历战乱和“文革”之后,大多数已被损毁。
在慈胜寺的大雄殿前面,矗立着一尊高大的石经幢。这尊石经幢建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高5.4米,用17块青石雕刻而成。石经幢上刻有经序、伎乐、飞天等石刻画,刻工精湛、刀法流畅、人物形象逼真,乃五代经幢之珍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