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地理>>正文内容

浅析金塔寺石窟艺术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吴开东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浅析金塔寺石窟艺术

  吴开东

  [摘要]甘肃张掖的金塔寺石窟艺术知者甚少。实际上金塔寺石窟的开凿,要早于“中国四大石窟”。也正是由于金塔寺石窟的开凿,才拉开了中国石窟规模化开凿的序幕。金塔寺石窟艺术保留了源自印度石窟艺术的形式特征,但又不失其当时、当地多民族共处的社会生活原形,形成了时代特色鲜明的北凉石窟艺术:中心塔柱的窟型、秀骨清像的造像、高肉浮雕的壁饰。尤其是金塔寺彩塑高肉浮雕飞天,凌空悬塑,若从天降,表现手法更是独一无二,被誉为“东方飞天之精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金塔寺;石窟艺术;造像风格

  [中图分类号]J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4-0080-02

  金塔寺石窟位于甘肃省肃南县大堵麻乡李家沟村西面的红砂岩崖壁上。境内多为山地草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由于这里气候温寒、四季分明,洞窟内塑像保存较为完好。金塔寺东、西二窟开凿在距地60余米的红砂岩崖壁上,二窟并列,坐北朝南,有石阶依山而上,可直通窟内。

  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雕塑史专业博士史岩先生,曾沿丝绸之路考察敦煌石窟,途经祁连山区时对马蹄寺石窟群进行了考察,发表了《散布在祁连山区民乐县境内的石窟群》一文,文中指出:“金塔寺和千佛洞的北朝窟中所见高肉雕的大型飞天、千佛、菩萨和莲花化生童子等,是富有创造性的,它又是接受了影塑的传统形式,更进一步的发展,它给人们的感动力是大大地超出于影塑,艺术家非有更健全的想象力、更高度的表现技术、更丰富的造型经验和大胆的构图设计能力,是不能做到的。”此二窟的塑像艺术风格异于甚至高于其他石窟,也因此吸引了更多的专家、学者前来实地考察研究。1986年,北京大学教授、考古系主任宿白先生在《考古学报》第4期发表的《凉州石窟遗迹与凉州模式》一文中,对金塔寺、天梯山、文殊山、北凉石塔等遗迹作了综合性分析和比较后认为:“早于敦煌莫高窟现存早期洞窟的这三座塔庙窟的开凿,有可能出自北凉时期,或是北凉之后,这是沿袭了凉州佛教艺术系统而开凿的。”

  金塔寺石窟的洞窟类型比较单一,二窟均为中心塔 柱窟,也叫塔庙窟。主要用于礼拜、供养等宗教活动。其形制特点是:在洞窟的中央矗立一方形柱体,将洞窟的顶部与地面连为一体;柱体的前方空间比较大,是洞窟的主室部分;柱体的另外三侧壁与洞窟的诸侧壁之间形成可以通行、右绕礼拜的甬道;内地中心柱窟,中心柱比较规整,多数在柱体的下部有一基座,柱体四壁凿出一列或数列佛龛;柱体四周之甬道,比较高敞,与洞窟高度相等。

  东窟平面近方形,是一规模较大的中心柱窟,窟口朝南,因岩体崩塌,窟前半部已塌毁。窟内中央凿中心塔柱,四面分三层分龛造像,窟内四壁不开龛,窟顶为覆斗顶盖平顶。

  西窟平面近横长方形,中央凿方形塔柱,覆斗顶盖平顶。前部坍塌,规模较东窟稍小。中心柱四面亦分三层开龛造像,但不似东窟那么规则。

  此二窟内中心柱上共有塑像200余身,窟内壁间有壁画200多平方米,柱高敞而挺拔,均呈方形,很规则,下部也设有基座。不同于马蹄寺石窟群其他中心柱窟的是甬道高度与窟高相等;而其他洞窟一般甬道顶低于窟顶,并且形成券形的弧度。这一特色比较接近新疆龟兹克孜尔石窟的中心柱窟,说明当时佛教在由西向东传播过程中,遗留下的特色在石窟中仍有体现。

  东窟宽9.70米,残深7.65米,高6.05米。中心柱下层每面正中各开一高1.35米的宝珠龛楣圆拱形大龛,龛楣两侧各塑作反顾状的龙头。每龛内各塑一佛,佛均结跏趺坐于莲台上,面庞丰腴,细眉大眼,鼻梁高耸且直通额际,嘴小唇薄,发式为磨光高肉髻。龛外除背面各塑一弟子外,南、东、西面均塑高达2米的胁侍菩萨。四面龛顶楣拱两侧各悬塑三至四身飞天,呈“U”字形,作相对凌空飞舞之势。中层每面并排凿三个圆拱形浅龛,龛内均塑佛。南、东、西三面龛外各塑一胁侍菩萨,北面三龛外塑千佛。上层除中心柱西面为元代补塑的五佛外,其余几面均塑十佛、十菩萨。满布于中心柱上的佛和菩萨形态逼真。而上层的佛和菩萨,或低眉颔首,或翘首以待,或凭栏眺望,或虔诚恭立,个个生动活泼,极富生活情趣。中心柱四面龛外各层空间壁画还塑有诸多形态各异、令人爱怜的小佛。如中心柱四面下层龛外北侧的小佛,面带稚气,举臂伸腿,似乘风从天而降,情趣盎然。其身着通肩大衣,阴刻衣纹简练流畅,显示出独特的风格。又如中心柱西面中层南侧的两尊半身菩萨,举臂向前,似在迎接前来礼佛的人们,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西窟规模略小于东窟。窟内中心柱也分三层开龛造像,造像手法和风格与东窟无二,但所塑内容却不雷同。下层每面正中凿圆拱形大龛,每龛内塑一佛,均结跏趺坐,龛外两侧各塑一菩萨。中层南面龛内塑一佛,结跏趺坐,龛外两侧各塑一胁侍菩萨。北面龛内塑一交脚弥勒佛,龛外两侧各塑结跏趺坐四菩萨,西面龛内塑左舒相坐的思惟菩萨,龛外两侧亦各塑结跏趺坐的四菩萨。上层每面塑千佛或菩萨。

  两窟除中心柱塑像外,一窟顶和四壁均绘有内容为或一佛二菩萨说法、或千佛、或飞天的壁画。东窟现存两层,西窟现存三层,所绘菩萨与飞天均高鼻深目,体高肩宽。画法以朱色线条起稿,衣饰部分施以石绿、浅黄或纯白等色。这种彩绘技法与莫高窟早期壁画无丝毫共同之处。

  金塔寺石窟内的造像虽与敦煌275、259等窟内早期作品有不少类似之处,但无论佛或菩萨,金塔寺石窟内造像更具刚健气概,更加符合民族传统的审美与欣赏习惯。造像的面相与服饰不同程度地受外来雕塑风格影响,造像题材多为一佛一菩萨,或一佛两菩萨,而没有其他地区早期造像中弥勒菩萨或释迦、多宝三佛并坐的说法像。而像金塔寺东窟内中心柱北面下层的一佛两比丘,南面二层外侧的一佛一菩萨和一天王等,是别处早期造像中少有的题材,尤其是将一些佛说法图中赴会的菩萨、比丘等雕于佛龛的周围,更是早期造像中少见的手法。另外,悬塑于中心柱下层龛顶楣拱两侧的飞天以及菩萨,莲花化生童子等,人物脸型丰圆,高鼻梁,嘴小唇薄,肩宽体壮,造型饱满刚健。佛像庄重安详。菩萨裸上身,装饰华丽,形容俊美。飞天形体肥胖,袒上身,下着裙,露足,装束与菩萨相同,身躯扭曲作“U”字形,略显古朴稚拙,虽不如北魏以来的飞天轻盈自如,灵动多变,却也真切感人。像这种古拙的形象,在其他石窟中也未曾发现。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中的飞天只有小型影塑,而金塔寺石窟中的飞天则采用的是大型高肉雕技法,这是北凉时期石窟造像的一大特色。

  整窟造像的最大特征是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由这种手法表达出来的形象真实性,基本上能显示出纯粹的民族精神和面貌特征。结构严整,统一和谐,富丽堂皇,以圆雕、高浮雕、影塑和彩绘相结合的手法,层次分明地塑造了众多的佛教人物形象,充分显示出5世纪前后中国早期石窟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

  金塔寺的壁画内容较为丰富,有千佛、飞天、供养菩萨、本生说法图等内容。边角空间填以装饰纹样、图案,色彩绚丽,烘托出一种富丽堂皇的佛国气象。

  东窟四壁共有三层壁画,均系明代所绘,层次布局基本相同。最外层满绘千佛,着右袒袈裟,墨线勾勒,共12排。第二层满绘千佛,均着通肩袈裟,土红色的袈裟用墨线勾勒出衣纹,线条流畅而分明。在第二层的千佛上隐约可看到被其覆盖的土红色栏界,即第三层的千佛栏界。由此可知,第三层(最底层)也绘有千佛。金塔寺西窟顶部左面平顶部分画两排飞天,每排7身(纵向),飞天均头朝窟口,形体较大,披巾繁多且飞扬,手托香炉,衣饰发式各异。这组飞天以土红线起稿,偶尔也夹有石绿色(裙),动势各异,这是在此窟群发现的规模比较大的成组飞天。西窟顶左披底层画两排供养菩萨,上排8身、下排11身,上排供养均斜披络腑,帔帛绕手肘而下垂;下拓供养均束发,着右袒袈裟,双手托举供品,很是生动。石窟内所留壁画绘画线条简练道劲,施色淡雅明快,虽不及莫高窟系统,但其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金塔寺石窟艺术从塑像到壁画都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如佛像多面相丰圆,细眉大眼,鼻梁高耸且直通额际,嘴小唇薄,而佛像头上的肉髻,不是键陀罗式的多作卷曲状,表现出汉人头发平直的特点。佛与弟子虽然具有高大雄健的体魄,却非简单模仿西域人的形体,体现了北方民族强悍的性格。因此,对于佛教艺术最应具备的那种超人间的神化气氛,也就大为减弱。世俗化的真实感超过了宗教性的神秘感,民族的典型形象和神态替代了印度教人物的形象和神态,这便形成了金塔寺石窟艺术的风格特征。

  [参考文献]

  [1]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2]敦煌研究院编.敦煌壁画艺术继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张掖文化局编.张掖县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4]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纲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雷兴福.张掖石窟[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8.

  [6]赵思有.金塔寺的开创及其悬塑飞天的审美特点[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1,(5).

  出自: 《丝绸之路 》 2010年4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