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声明>> 文学>>正文内容

孙悟空为什么是只猴?——漫谈孙悟空形象的文化意义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蔡铁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孙悟空为什么是只猴?——漫谈孙悟空形象的文化意义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蔡铁鹰

  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后,鲁迅出于对现实的失望有点心意消沉,转而潜心学问,在北京大学开讲他最有影响的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在谈到《西游记》时,鲁迅首先开始探寻孙悟空的家世来源,认为唐代有一篇叫做《李汤》的故事里,提到了一个形状像猴的淮水水怪无支祁;这个故事被吴承恩采纳,写成了《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他的意见后来被归纳为“本土说”。

  和鲁迅搭档研究的另一位大师是胡适。他采纳了一位当时在北大教梵文的俄罗斯学者钢和泰的意见,认为孙悟空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的神猴哈奴曼相似。胡适说,《罗摩衍那》在印度家喻户晓,哈奴曼有和孙悟空一样的地位,而《罗摩衍那》要比《西游记》早得多,中国与印度有一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历史,伟大的哈奴曼故事不会不传进中国。他的意见也叫“外来说”。

  一场延续至今,长达近百年的讨论,由此而开始。

  鲁迅、胡适二位大师的相争,看起来是热衷于孙悟空猴子身份的来源,但我们应当能理解这只是一个契机,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实际上他们探讨的是文化传承的问题,是宗教思想的问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问题。

  对于鲁迅、胡适所代表的意见,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表示,在上一期《孙悟空·齐天大圣·美猴王》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孙悟空这个形象的最终完成,可以分为不同的发育阶段;而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中,又受到了不同文化的滋润影响,显然我们探讨孙悟空的原型问题就得立足于不同的发育阶段而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

  现在,我们暂且将问题集中到最基本的一点,那就是:最早在西北寺庙出现的佛教教材《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帮助唐僧取经的孙悟空(猴行者)为什么是猴子?答案是:有三种可能。

  探源孙悟空 之

  雪域神猴哈奴曼

  俄国学者钢和泰向胡适建议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寻找孙悟空的原型,应该说有一定的道理。

  《罗摩衍那》是古印度的著名史诗,大约产生于公元前二世纪。衍那,梵语中故事、传记的意思;罗摩,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一位王子,因此《罗摩衍那》中文可以翻译为“王子罗摩的故事”。

  在印度,《罗摩衍那》有着至高的地位,每天晚上都有千百万人聆听《罗摩衍那》的故事。在结婚的喜筵上,在宗教仪式上,在节日庆典上,在酋长首领或王孙贵族的酒会上,每当祭完众神,歌舞尽兴之后,都会有一位受尊祟的婆罗门走上前来,手执一束写有字迹的棕榈叶,开始款款轻声地唱那古老的赞诗。神猴哈奴曼,则是印度人心目中勇敢正直、无所不能的英雄。

  无论在外形还是性格上,哈奴曼与孙悟空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让大家接受胡适的观点“外来说”并不容易。最根本的原因是《罗摩衍那》虽然著名,但它是婆罗门教(今天的印度教)的史诗,与佛教不仅无关而且相互抵触,因此它并没有跟随佛教进入中国,我们在以佛教为主的中印文化交流过程中始终没有找到《罗摩衍那》曾经进入中国的证据。因此有学者认为:不管那个哈奴曼多么古老,多么有影响,它还只是一只印度的猴,与我们的孙悟空攀不上亲戚,如有相似,纯属巧合。

  探源孙悟空 之

  羌族图腾金丝猴

  也有的学者说,敦煌是西域大漠的腹地,不仅汉唐以来是文化交流的中心,而且更早就已经存在广泛的部族文明,先民们崇拜祭祀的图腾就是猴,既然猴行者最早出现在西北敦煌一带,为什么这只取经的猴一定就是从印度翻山越岭爬过来的?于是,新的学术假说产生了:孙悟空的远祖是古代羌族崇拜的猴。

  关于古羌族的话题得先从古代非常著名的《穆天子传》说起。《穆天子传》是晋代从古墓中挖出的古籍,说起来也算来历不明,究竟是什么时候的书,大家还说不清。《穆天子传》的文字比较难懂,但其实是一个很浪漫的爱情故事。说二千五六百年前的周穆王(穆天子)忽发奇想,有天带领大批随从乘八匹骏马拉的车离开镐京(今西安),在昆仑山周围游了一圈,目的是访问西王母这位传说中的美丽西部女王。结果,穆王与西王母在瑶池(应该是在青海)相会,两情缱绻,恋恋不舍,末了西王母为穆王唱了一首西部情歌,大意是:

  白云在天上飘过,远处是连绵的高山,我们相隔遥远,但天长地久,希望你能再次来到我的身旁。

  穆天子也深情地回答说:

  暂回东土,处理国事,定会赶来相会,请你等候三年,你会在辽阔的原野上见到我。

  如果这本书不是后人伪造的话,那它就记载了很多的“最”:最早的西域游记;最早的浪漫故事;最早的情歌;最早的文化交流……

  西王母代表的古老的部族叫“羌”——我们也将它叫古羌族,传统的上古史和原始文化史研究称之为姜戎集群。古羌族比现代民族羌族要大得多,是西南、西北许多少数民族的母族,现在停留在这次5·12大地震中心地带北川的羌族,只是古羌族的极小一个部分,我国西南、西北的各游牧、农业部落,基本都是羌族的分支,青海湖周围的广袤草原,是他们生活的核心地区。从两汉至唐宋以来羌族一直与汉人杂处在敦煌一带。后来乘汉人争夺中原,一支叫党项羌的还趁机在今天的宁夏、甘肃一带建立了西夏王国,与大宋打了近两百年的仗。

  巧的是,羌人的图腾是猴,他们崇拜猴,而且是可爱的金丝猴,在他们中间,有大量以猿类为主体的祖先传说:

  比如:藏族说自己的民族是猿猴变来的。说一个受菩萨点化的猕猴去雪域修法,遭到罗刹女(魔女)的逼婚,在征得菩萨同意后,猕猴与罗刹女结成眷属,生了六个小猴雏。菩萨从须弥山中取来青稞小麦、大麦和高粱等播种于地里,教小猴雏取食。小猴雏学会了种植,也由于吃了粮食而尾巴变短,能通语言,渐渐就变成了人。

  云南的纳西族也说自己是猴子变来的。他们的传世纪故事说地上原来只有两只猴子,他们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到了内地,成了汉人;二儿子到了藏地,成了藏人;三儿子到了云南,就成了纳西族。

  四川今日羌族的祖先传说叫《木姐珠与冉必娃》,说当初有个勤劳勇敢的猴子叫冉必娃,他为了与天上阿爸(天神)木巴的女儿木姐珠结合,在一天之内为天上阿爸烧了好几条沟的火地,当大火烧到自己时,冉必娃双臂紧合,一手护住头顶,—手护住阴部,结果大火烧掉了全身的猴毛(只在腋窝、头顶和阴部留下少许),冉必娃变成了美男子,成了羌人的祖先。

  永宁纳西族则说:他们的祖先是仙女柴红吉吉美与公猴生的,生下来时—半像猴一半像人,柴红吉吉美给半人半猴的孩子烫毛时,只烫掉他们身上的长毛,而细毛还留着,因此现在的人们有了头发、腋毛和汗毛……

  至于西王母,则是当时还处于母系社会的古羌族的部族首领。周朝的天子穆王能千里迢迢远赴青海、天山取见西王母,西王母一定有过人的魅力。但《山海经》说她“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而戴胜”,这哪有一点美丽可爱?简直就是怪兽吗!人类学家解开了这个谜。原来这其实是西王母穿了模拟猴图腾的民族盛装——想想今日美洲印第安人也就可以理解了——“其状如人”而又有“豹尾”,自然界里只有猴有这种体征;“虎齿”,是对猿猴尖锐齿牙的夸张;“善啸”,说的是猿啼;至于“戴胜”,是对猴族额部丛毛的夸张和模仿;“蓬发”更和羌人披发的习俗相吻合。难怪,原来是一位美丽的女酋长披了一件像猴一样的妆饰外套。

  还有一个事实是,古羌人故事中的猿猴勇敢正直,又乐于助人,都是正面形象,这和孙悟空也是相似的。

  探源孙悟空 之

  佛典护法猴形将

  也有些精研佛典的学者坚持认为孙悟空就是从佛教中产生的,跟其他的都没有什么关系。说佛教典籍尤其是印度的佛教里有大量的护法神将,有的就是猴形,应当是这些神将演变为孙悟空。

  佛经究竟有多少?《西游记》说佛经有三藏,每一藏有三十五部五千零四十八卷。这个数字曾被鲁迅认为是胡诌的,并作为作者不懂佛的证据。现在我们说,《西游记》对佛经有三藏的理解肯定是错的。佛经的所谓的“藏”,梵文里本来是指装东西的篓子,后来引申指全部的佛经。三藏,指的是经藏、律藏、论藏三种类型的经,而不是具体的数字。《西游记》所谓“在藏佛经三十五部”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每一藏的佛经都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实际数量实在是吓人的多。

  每部佛经的长短是很不一样的。有的佛经很短,像《西游记》里唐僧挂在嘴边的《心经》,只有二百多字,最短的还有一部《百字经》,真的就只有一百字;有的佛经则很长,长达百万字,而几十万字的佛经比比皆是。

  《六度集经》中有个故事叫“猕猴本生”,说佛的前身是一个猕猴王,手下有五百个猕猴。因为干旱,山上没有野果,猴群到国王的果园里偷食,结果被国王捉住。猴王对国王说明原因,并说一切责任在我,如国王要惩罚的话,请杀了我做国王的一顿早餐。国王闻听,仰天长叹说,禽兽的头领尚有如此仁义,我做国王的岂能没有。于是命令断开捆绑猴王的绳索,并命令国中的一切果树任由群猴觅食。

  这些猴中有没有像孙悟空的猴?有的。研究者找出几个:比如大悲观音有一位是猕猴形象,叫摩罗迦;西方十二神将中西方神将叫安底罗,猴头人身,穿白衣;而大力明王金刚菩萨左上手执金刚索,右上手持金刚棒,彼眼如朱,发如炽火,如焰上耸,本身就像是一只猴。我们在敦煌附近的榆林窟壁画中可以看到一幅画,其中有一个拿棒的猴形神将,除了稍微丑了点以外,这位神将的姿势、神态与孙悟空真的是如出一辙,他架在身后的那根棒和金箍棒也极为相似,只是棒头上多了一朵莲花——也许金箍就是由莲花演变而来的。

  有人认为大力明王金刚菩萨最有可能。因为这位菩萨除了像猴以外,在《西游记》中也有两次提到,很值得注意。

  敦煌壁画中的唐僧取经图

  《西游记》成书研究

  蔡铁鹰 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年11月第1版

  大圣歌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插曲

  阎 肃

  哈……

  腾云驾雾

  追风逐电

  一个跟斗哈哈哈十万八千

  火眼金睛

  铜头铁臂

  威风凛凛哈哈哈大圣齐天

  说什么艰险磨难

  怕什么鬼怪神仙

  扯开如意金箍棒

  打它个地覆天也翻

  强者为尊

  应让我

  英雄至此敢争先

  一腔热血

  哈哈哈

  一身胆

  不知退后

  哈哈哈

  总向前

  敢争先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