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的思想与后现代特征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刘继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禅的思想与后现代特征之比较

  刘继平

  一、禅的思想

  禅宗是印度佛教中国化宗派之一。印度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撞、摩擦、融合中形成了诸多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与其他佛教宗派,诸如天台、华严、净土等宗相比,禅宗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渗透融合最为密切,广泛地吸收了魏晋玄学的思想,同时又吸收了儒、道的思想,所以最为中国化。禅宗关心的是人的终极解脱和人的自由境界达成问题。

  概而言之,禅宗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心性论”

  “心性论”即“自性论”,是说“心”是禅的思想之根本。

  2、“无常”观

  禅宗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即指一切事物都是在迁迁不住中方生方死。

  3、“顿悟说”

  禅宗采取的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妙悟”的认识方法。

  4、“机语”论

  禅的语言是字字有玄机,句句有言外之意。用一种特别的语言方式传达另外一种意思。

  二、后现代的特点

  后现代是与现代相对而言的,既有时间的差别,又有思想上的否定、超越。如果说现代派最重要的特点是在于消解了传统艺术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艺术是现实的模仿(写实原则)。由此带来了现代派艺术本身的特征:抽象和象征。那么后现代则是对现代的进一步的消解,因为现代在消解传统的同时,还与传统保持了一定的联系:都同样把艺术看成是高于生活的,表现了我们理想和精神追求的东西。后现代却放弃了现代以来艺术应该拯救人类的精神生产的职责,放弃了艺术代替神学的职责。把艺术重新看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尽可能地抹杀艺术与生活的区别,艺术与现实的差异。可以说后现代的最大特点就是质疑现代性,否定了终极价值,彻底颠覆了人们认为本来不可能颠覆的东西。

  后现代的特征纷繁复杂,就其反现代性方面来说,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反理性”

  后现代主义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对理性主义强烈的否定和批判。认为一切都是瞬间的,变化莫测的,无所谓永恒的理性

  2、“离基础”

  后现代主义者断然否定一种基础的存在。在他们看来, 西方强调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基础只是想为事物找到一个稳定的根基, 这是一种害怕进化、变化的表现。对基础的消解成为所有后现代主义者的共同目标。

  3、“求多元”

  后现代主义反对人类对自然的独裁主义, 主张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取代人对自然的一味征服,主张多元性代替单一的中心论。

  4、“返自然”

  现代主义的进化的观念受到后现代主义者的质疑。许多后现代主义者提倡回归自然,强调平凡现实的生活、不加修饰的大众文化。

  三、禅与后现代之相似

  1、在“反理性”方面,禅宗把心作为万物之本源、宇宙之本体。从哲学上来说,固然是一种主观唯心论,但从思想史的发展角度来看,这种心本体说高扬了主体的能动性,引起了人们对于精神现象的高度重视,不求理之所在,但求心之所适。摆脱了经典的权威、偶像的崇拜。禅宗的“顿悟说”更是强调直观意会思维,排除纯粹理性、概念的思索,讲求以心会心。

  2、在“离基础”方面,禅宗虽然讲求“万法不离心”,但其“心”着重的是个体的随意,舒适,不苛求。可以说禅宗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参禅的模式,它的最高境界“涅磐寂静”甚至连肉身都不存在了,所以就更谈不上有什么本质、基础的东西了。禅宗那些泛若不系之舟的语言,那些似乎矛盾百出的论辩,从唐初佛教无所得的论调中,发生出一系列颠覆性话语,消解大乘佛学的形上倾向,解构其思维谱系的家族延续,更与后现代的解构思想雷同。

  3、在“求多元”方面,二者都是反对中心,认为万物都是变动不居的。禅宗中“诸行无常”中的“行”,是指一切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的生起和变化活动状况。“诸行无常”是说一切精神现象和物质生命现象都是处于不断生成和变化之中的、是漂浮不定的,因此难以把握。“诸法无我”是说一切事物都是四大元素由因缘而生成,它们自身没有原初的固有的形式(相),也没有自身固有的本质,都只是一些无尽的、个别的、刹那即逝的元素的结合,而这种结合又因因缘而不断生灭,所以在一切事物或现象中没有恒定不变的主宰——“我”或“灵魂”实体。因此,对客观世界来说,绝对不存在一个永恒的主宰,即“法无我”,对主观的人来说,也不存在永恒不变的实体或灵魂,即“人无我”。也就是说,一切事物与人都没有真实的实体和永恒本性。总之,万物变动,可以从多层面、多角度去理解、领会人生。“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失去了不要过于悲伤,意外得到也不必太过欣喜,因为万物与人都处于一个变动不居的多元网络之中。

  4、在“归自然”方面,禅宗强调做人要出自本真,强调不执着,对任何事情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摆脱物欲的束缚,尽管禅宗并非如某些后现代学者认为的一定要返回古朴、自然的生活中去,但在强调人生的“自然”方面是与后现代有一致之处的。二者都强调不加修饰、本真的生活,说话做事,顺其自然、不做作。禅宗主张排除一切外在教条的束缚,重视体验,尊重个人的内心思考,重视现实的内心自我解脱,尤其注意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小事中得到启示,从大自然的陶冶欣赏中获得领悟。禅宗作为儒释道相结合的产物,同样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四、禅与后现代的差异

  以上例举了后现代与禅诸多类似之处,让我们看到了西方后现代于很多方面与中国古代的禅宗思想有不少“雷同”。但事实上,如果我们把禅与西方的后现代做为一回事情来看待的话,那就可以说是只见现象不见本质的做法了。众所周知,轰轰烈烈、遍及全世界的后现代颠覆、批判的思想是禅宗无法比拟的。充其量只能说禅宗中蕴涵有后现代的萌芽而已。后现代在批判、颠覆现代性的基础上,把艺术重新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但是这种回归生活的艺术,已经不是古典主义时期的艺术了,是经过了“否定之否定”之后的艺术。二者的比较可以说,一个是天真无暇的儿童,一个确实久历事世的老顽童。他们在哲学基础、历史背景、批判程度、社会影响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

  1、哲学基础:禅宗由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演化而来,所以其哲学基础既有原始佛教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印度佛教的哲学本体论思想,又有儒家、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后现代主义则受到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极端怀疑论、悲观主义的非理性主义、虚无主义以及尼采的超人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极左思潮和种种哲学的深刻影响;禅宗的哲学思想仅仅给之以一定的启发而已,相对于后现代来说,它是人类“混沌未开”时之哲学思想。

  2、历史背景:禅学的渊源在印度,禅学的繁兴在中国。随着佛教的东渐,佛教禅也传到了中国。禅在中土的展开中,既融合吸收了传统的思想文化,又深深地渗透到了传统思想文化之中。集儒道二教而形成三教合一。自从唐代中叶以至清代末叶,禅宗主宰了中国佛教历史的发展,并深刻影响了同时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而后现代则是由于二十世纪中期的越南战争、政治谋杀、秘密而遍及各地的国际恐怖活动、生态运动、女性主义,以及无数其他政治的和社会的目标等,促使艺术家和批评家对现实的感知发生改变:从维护传统到审思过去,以某种为现代主义所忽略或拒斥了的意义感重新赋予艺术。后现代是欧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面临重大危机的产物,有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渊源:二战结束后,欧美政府鼓励经济自由发展,集中权力维护社会秩序,仲裁集团利益,处理国际政务,干预经济分配和大众生活。大众与官僚机构矛盾日趋扩大,政府承诺与大众对自由、民主、人权等的渴望和追求相距甚远;部分学者对权力中心表示怀疑,以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理论冲撞官僚和主流意识形态。

  3、批判程度:禅宗主张“直指人心”的自我解脱,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它对社会的批判是极其微弱的,把社会的灾难归结于个人认识的原因,认为一切皆“空”,个人只要彻底摆脱了对物质世界的欲望,就能达到“涅磐”的境界。讲求“命定论”、“随缘论”:要求我们做人处世,任其自然、随缘任命。所以佛教禅讲求的是主观的自我修为。而后现代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孕育于现代主义,其对社会、对现代主义的认识和批判,如芒刺在背,一针见血,成为诸子百家中最有力的批判者、推翻者。正如张首映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所言:后现代的统摄方法论,即对政治、哲学、语言、文化、艺术、文论等的批判、扫描、分析、立论,尤其是对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种种现象的揭露和多方面的批判,文字上尽最大气力瓦解之、摧毁之,令资本主义者和资产阶级也视之为文化中一匹最猛烈的黑马。它的批判和颠覆几乎涉及了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大趋势,大背景。

  4、社会影响:二者更是不可相提并论,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东渡日本,皆因各国国情而变:印度佛教重思辨和苦行,但进入中国,其纯思辨的方式和苦行被抛弃。传到日本则更为现实。禅的发展主要在中国,强调的是对个人修为认识方面,其前提是佛教的悲观入世主义。对社会人生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整体来说是一种避世哲学观。禅的影响也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绘画雕塑等方面。而后现代出自现代,首先于欧美之间被极为迅速的传播开来,在建筑、视觉与表演艺术、音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然后迅速传遍世界各地,于80年代中后期传入中国,并在90年代以后的20年间,以势不可挡之力,风靡整个中国文化界。可以说90年代以后,在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及思潮推进中,“后现代主义”己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成为中国现代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后现代摧毁了人类的真理和价值,摧毁了人类的宗教信仰,说批判了一切,否定了一切,其影响几乎无孔不入。

  总的来说,后现代与禅做为两种不同时代文化产品,由于历史和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由于人类思想的积淀和融合,二者在表面上有很多类似和摸棱两可之处。但事实上,双方无论在哲学基础、思维层次、社会效果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禅的思想是一种原始的自我解脱,对社会基本上采取的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态度。相对于后现代这种席卷全球的批判颠覆性运动,禅宗的思想不可相提并论的,我们最多只能说能够在古代的禅的思想中找到一些后现代思考问题的蛛丝马迹罢了。现象只是本质的反映,只有把握好本质,才能更好地领悟禅的思想与后现代特征之异同。

  参考文献:

  [1]邱紫华.东方美学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2]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纲[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4]周宪.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5]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C]. 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6]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宋玉波.佛教中国化历程研究[D],2004年.

  出自: 《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 》 2007年12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