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跟随佛祖的脚印
车轮跟随佛祖的脚印
李仲
景谷雨林挑战赛,为喜欢越野冒险、热衷于挑战极限运动的赛车手提供了一个精彩刺激的沙场。而那些喜欢亲近自然,寻访田园乡村风景的自驾游朋友,有没有去处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说童话故事里的“绿野仙踪”感动了很多人,那么,景谷境内的26处“佛迹仙踪”、78座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同样能深深融化每一个一身尘埃的游客。置身于神圣的佛迹群落里,流连在傣家村寨的每一座佛寺面前,在与虔诚的傣族村民、和蔼的安章(寺院僧侣管理人员)的交流中,能体悟到一种纯净的心灵触动。
引擎启动,车轮风驰,我们的景谷“寻佛记”正式踏上行程。舍近求远,第一站我们决定去距离县城70公里的永平镇迁糯佛寺。车子开出县城即是新修的景谷通往临沧的二级路面,路上云雾迷蒙,我们担心遭遇阴雨。向导胡老师说,云气一散肯定天晴,景谷森林多、水汽足,一年里几乎一半以上的早晨都是雾气笼罩。这样的气候倒是保养皮肤。
果然,车子随山势盘旋而上,到达县城后,山顶上云雾渐渐散开,阳光倾泄,蓝天明媚,路边野花明艳斑斓,乳白色的云雾丝绸一样在山谷、林带之间飘荡。在清凉的晨风中穿过热闹的永平镇,再前行一段弹石路,就到迁糯佛寺的所在地大寨村,寺前湖水如镜,苍劲的菩提树庇荫村庄。迁糯佛寺占地3969平方米,是云南省最大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之一,正门是一座造型精巧的重檐牌坊,门楼正中是“清佛寺”三个鎏金大字。佛寺修建于清乾隆年间1778年,1928年重修,现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经沧桑的寺院,在我们眼前卓然屹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们正好赶上了傣家乡民在迁糯佛寺举行纳福赕佛的活动,寺院香火缭绕,诵经修佛的声音隐隐若闻。据介绍,从其他地方赶来赕佛的乡民,提前几天就到了这里,住在寺前的偏房里,简衣素服,以示虔诚礼佛之心。我们一行入乡随俗,在寺门前脱鞋进入。顺着中轴线巡视,眼见山门、戒堂、僧房、大殿、伙房、斋堂分列于寺院之内,门窗、木工、漆工、屋檐、回廊做工精雕细刻,细腻严谨。据说寺院建筑为当时大理剑川、鹤庆工匠完成,工程浩大耗时数年,仅仅作调料用的辣椒面,工匠们就吃掉了100公斤。
村民们在大殿里诵经祈福,循声走进去,殿内金碧辉煌,座上佛祖宝相庄严,帐幕恍然轻垂,慈祥的长者们赤脚盘腿,分列而坐,身旁是纳福用的献礼。主事的佛爷位列于居中,座位高出其他人,慈目微合,口中念念有词。每当佛爷祈福完毕,佛扇一挥,下面的人们就应声唱诺,接着挥洒手中的献礼,纷纷扬扬,似从天而降的礼花。纳福仪式结束,大家便用自家编制的提篓带来烹煮好的食物,准备在寺院里分食。此前,人们先要在寺院回廊里列队,手拿装满糯米饭的竹编小碗,向佛爷敬饭,佛爷手持巨幅佛扇遮脸,一副欲拒还迎的羞赧神色,似是受之有愧。
一位和善的大婶告诉我,前来参加纳福赕佛的一般是四十岁以上的家长,目的是为家中祈福,消灾免难,为行事无度的年轻儿女清洗罪愆,恳请佛爷普降吉祥,保佑全家安康,谷物收成,家禽家畜无恙。如果是触犯戒律的家庭,一般会提前来这里住下,日日诵经敬佛,请求宽恕谅解。走出迁糯佛寺时,大叔、大婶们已经一圈圈围坐在一起,分食各家的美食,并热情邀请我们参加他们的午餐。出院门,小憩菩提树下,一颗颗成熟的菩提果从我们头顶落下来,落在人上、车上,簌簌有声,心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清净明澈。
沿着来路返回,竹林走出一位打着阳伞穿着黄色僧衣的老僧,停车,赶紧按下快门,老者蔼然一笑。继续往回走,车子横穿坝子,向群山进发,山林中的雷光佛寺正等待我们去探访。上山的土路崎岖不平,越往上越见茂密的松树、古木等植被,半山腰藤蔓匝地,飞瀑潺潺,泉水叮咚,寺院就掩映在丛林之中,颇有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雷光佛寺也叫大仙人脚寺,位于永平镇芒腊村芒景社北部2公里的菜贯罕山上,修建于乾隆五十年,历经烽烟洗礼,几度重建,目前寺门前残留着一块巨型佛字碑。雷光佛寺声望远播东南亚一带,每年都有各国、各地游客前来参拜,2007年泰国国王还前来朝觐,并留下了巨额香火钱。佛寺所在地海拔1400多米,天气比山下的坝子凉爽宜人,寺内有三口山泉,活水清凉,水质甘甜,被称为佛祖的“圣水”、“仙水”,很多到了这里的人,不但要喝上几口,还要亲自带上一瓶回家赠与朋友亲人。
四个巨型佛迹是雷光佛寺最独特的遗产,被尊奉于雷光寺正殿中央,相传是佛经里“戛古尚塔”、“戈那夏纳”、“戛洒巴”、“果大麻”(即释迦牟尼)四位承先启后、薪火传承的佛祖留下的,四位佛祖在石头上踩下的脚印和按下的手掌印都是左脚、左掌,同一位置踩下,四个脚印重叠在一起,一个与另一个向前移几公分。神奇的历史传说和今天勤劳的傣族群众的生活早已融合在一起,朴素的信仰就像莲花一样在山间佛寺圣洁盛开。
和迁糯佛寺一样,我们到来当天,雷光寺也赕佛。山下的傣族信众,清晨就来到山上,吃斋念佛,到傍晚暮色中才离开。一些家中不顺,或者身有疾患的人,则住在寺院,更进一步赕佛祈福,获得内心的安宁。和迁糯佛寺不同的是,前来赕佛敬拜的傣族长者们,每人都制备了一块白布,在忏悔、祈祷时,披挂在头上蒙住眼睛、耳朵、嘴巴、鼻孔。斯时,寺院内静谧无声,只有檐角的风铃在小风里发出细碎的叮当声。寺院执事在取圣水给我们喝的时候,告诉我说,蒙白布的用意是隔绝外界杂扰,屏住呼吸地向佛祖祈愿,白布有纯净、纯心的寓意。惬意自驾游,车轮随着佛祖的脚印一路向前。第二天,我们要去地方是距离县城10公里的芒朵佛迹园,驱车前往只需十多分钟。沿路田园风光开阔秀美,层层叠叠的甘蔗林、木瓜林,威远江两岸的葱翠竹林,像绿色的波浪席卷而来。芒朵佛迹园就藏匿在这片绿色海洋里,景区被威远江包抄围绕,俨然沙洲上的美丽小岛,景区内菩提树、芒果树遮天蔽日,鸟雀啁啾。留有佛祖脚印、手印的巨石遍布在草木之间,顺着青石板小径走,就能看见,最大的一块已经被村民集资建盖的寺院圈围起来,和着佛祖一起供奉。
我好奇地看到,路边有一棵特别的树木,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一棵粗壮的芒果树和一棵菩提树紧紧地缠绕在一起生成的,实际上是联成一体的两棵树,树下横陈着供人乘凉的巨石,经年累月被人摩挲之后显得很光滑。据村民介绍,当地人把这两棵合二为一的奇树称之为爱情树,相爱的男女只要到这里谈情说爱,或者对树许下心愿,恋爱过程就会一帆风顺,将来婚姻就会美满。几年前,一位到过印度和尼泊尔朝觐的日本友人,来到芒朵佛迹园看到此树后叹为观止,据他说在尼泊尔释迦牟尼讲经处也有两棵这样的树,甚至连树下的石头也是大体一致。
景谷最有名的寺庙其实是县城边上的勐卧总佛寺,因为这里有闻名遐尔的“塔包树”和“树包塔”。勐卧总佛寺是勐卧地方第17代土司刀汉臣主持修建的官方佛寺,百年来香火旺盛,是景谷群众举行佛事的重要场所。寺中除了规模庞大的斋房、戒堂、藏经阁,在大殿正前方左右两边,有两座高大的佛塔,分别陈放释迦牟尼的舍利子。不知何时,两座塔上自然生长起了两棵挺拔茁壮的菩提树,树包绕着塔,塔扶持着树,迎风沐雨,沧海桑田,形成了今天让人惊叹的中国塔林一奇“塔包树”和“树包塔”。据史料考证,两座塔并非同时修建,树包塔建于明末清初,塔包树建于清朝中叶,一前一后,两塔的年龄相隔一百年左右。相同的是,两塔的塔身、塔基上,都有精美的石雕,内容涉及西游记故事、花鸟虫鱼,以及傣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是考据傣族文化的重要依据。
伸向天空的塔包树、树包塔,肃然默立在勐卧总佛寺前,像是寺院的守护者,更像是像两个互相凝视的亲人,树下乘凉消夏、纳福祈愿的人络绎不绝,而枝繁叶茂的菩提树、不断成熟的菩提果招引着黄鹂、画眉、山雀等鸟类栖息飞腾,招朋引伴婉转啼鸣。晨昏之间,伴随着悠远的诵经声,袅袅的香火,形成一派自然和谐的生动场景。我看到很多游人临走前都忍不住再次回头,仰望头顶双塔和附身双塔、送下清凉的菩提树。也许,这也是佛祖期待看到的人间美景。再也没有比这更美,更和谐的人间画卷了。
即便我们再怎么马不停蹄,三天的行程显然无法走遍景谷26处“佛迹仙踪”、78座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正当这个美丽的寻佛记之旅才渐入佳境,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就要驱车离开了,也许留下这个遗憾也是好事,期望再次光临景谷这个绿海从中灵性舒展、气韵生动的美丽热土。
出自: 《云南画报 》 2008年6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