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钵盂——一钵即生涯 随缘度岁华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钵盂——一钵即生涯 随缘度岁华

  在梵语中,钵是钵多罗(又译为波多罗、播怛罗、钵和罗等)的简称,又称为钵盂、应法器、应量器。钵盂既是大乘比丘,也是小乘比丘必须随身携带的用具之一,它的主要用处,就是吃饭的食器。由于钵盂是人们最常见的佛家法器,所以在佛教的传说中,关于钵盂的由来、规则、用途等等的故事是很多的。

  钵盂原是佛陀所用的食器

  按照佛教传说,钵盂是释迦牟尼用神力合成的饮食用具。据佛经记载,佛陀成道七天以后,一直没有吃饭,这时候恰好有提谓、波利的两位商人献上面蜜。佛陀寻思,过去的诸佛都是用钵盂来受施的,可是我没有钵盂怎么办呢?四天王体悟到了佛陀的念想,就来到须颊山上,分别从石中采集了自然之钵,拿来献给了佛陀。佛陀又想,四个钵盂怎么使用昵?于是他就把四个钵盂叠放在左手之中,右手按于其上,发动神力使其合为一体。据说,佛陀的这个青石之钵,它的大小可容三斗,它的重量是比丘们拿不动的,只有佛陀的侍者如阿难等,因为身力强大又借助于佛陀的威德,才能够执持。

  所以,要注意呢,在佛教戒律中,石钵就是佛钵,只有佛才能使用,其他人是不能使用石钵的。

  佛陀涅粲以后,佛钵被郑重收藏,受僧众供养礼拜。据说,佛钵原在健驮罗国,“经数百年世遵供养,流转诸国,在波刺斯”。《出三藏记集》中记载了后来人们所看到的这一佛钵,说是“光色紫绀,四边灿然”,“杂色而黑多,四际分明,厚可二分,甚光泽”,果然是佛家的一件宝器。

  在佛教中,佛陀就是持钵盂的本尊,在有些寺院的佛陀尊形中,释迦牟尼就是身着赤色袈裟,趺坐于莲花之上,左手中托持的就是钵盂。另外,在佛教诸尊中,表现为托钵形象的还有药师佛、无垢光菩萨、千手观音菩萨、香象菩萨等等。

  后来,钵盂就成了为僧众们吃食化斋、如法应受人天供养的规定食器。所以,钵盂又叫做“应法器。佛教戒律规定,比丘不得储存多个钵,护持钵要如护持自己的眼睛一般,应当经常以澡豆洗净,除去垢腻。钵盂损坏时,不能用新钵,要用规定的五种方法修补。修后不漏,再用的钵,称为五缀钵。

  钵盂的律制

  由于托钵的本尊是佛陀,因此佛家对于钵盂制作的律制作的律制是非常严格的。佛教律典《四分律》中规定:“钵者有六种,铁钵、苏摩国钵、乌伽罗国钵、优伽赊国钵、黑钵、赤钵。大要有两种铁钵、泥钵。”又说:钵的容量“大者可受三斗,小者可受半斗,中者比理可知。”这时提出了制钵的“体、色、量”三法。其中提到苏摩国钵等,也无非就是铁钵、泥钵,只是产地不同而已。

  钵盂制作的律制,首先是钵之体,体就是指制钵和的材质。钵只能用铁和泥来制作,铁制的钵称为铁钵,泥制的钵称为泥钵、瓦钵、土钵。律制禁止使用金、银、铜、杂宝、琉璃、木、石等物来制作钵盂。如果使用金、银、铜等钵,则犯吉罗(恶作、小过),如果使用木钵,则犯偷兰遮(重罪、大过)。

  其次是钵之色,色是旨钵的颜色。律制规定钵不能熏染成其他的杂色,一般只能是“黑、赤、灰”三色,其中以黑以和赤色为主。铁钵当然多是黑色的了,泥钵则应烧制熏染成了红褐色,如果烧成了灰色的了,也还是可以使用的。

  最后是钵之量,量是指钵的容积。钵分大、中、小三种,也称为钵、中钵、下钵。据佛经记载,上钵可盛九十两饮,大约二升;下钵可盛三十两饭,不到一升;中钵介于二者之间,好像就是一升半吧。另外,除上、中、下三钵外,还有过钵,又称大钵;减钵,又称非钵;随,相当于?子。?子也有三个,大中小套在一起,放在头钵里,用来分量隔食物,所以钵又叫做“应量器”。?子加头钵共四个,所态度端正就是表现了佛陀合四体为一体的神蕴。

  钵盂还需要有一些附属随物

  钵盂的形状很像围棋的棋罐,扁圆肜,腰部凸出,口底收缩,类似小鼓。钵盂的这个形状使它在放置的时候容易倾翻,而在行走的时候_义不易携带,凶此钵盂还需要有一些附属随物。

  佛经中记载,有些比丘用钵盛饭,结果放在地上翻倒了,佛陀见了以后说:“你们可以用铜、铁、牙、角、瓦、石、材、木等物,做个支架,也可以用些草垫在下面呀。”这样钵盂就有了支架,这个支架就叫“钵支”。光有钵支还不行,有些比丘在托钵而行的时候,非常不便,跌倒后常使钵盂坠破。佛陀又说:·‘那么在行路时就不要用手托着钵盂了。’’于是比丘就用衣角来包裹钵盂,但还是摔破。佛陀说:“应该做一个钵袋来盛钵盂。”这样钵盂又有了钵袋,也可以叫“钵囊”。

  钵盂、钵支、钵袋形成了钵的全部,是出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之物,不可一目或缺的。如果你是出家人或者是居士,用钵盂来盛饭和吃饭,应该说还是蛮符合佛家律制的。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阿育王
下一篇:般若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