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盛行对世界环境的影响
没有消费,就没有人类的生存,也就不需要人类进行生产。从这一意义上说,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当然,人类的消费水平受着生产力的限制。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也就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在上世纪20年代之前,人类的生产力有限,生产的目的只是满足人们的自然需要。对商品的消费是一种物质性的消费,消费的是商品的物质使用价值,满足的是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
在此之后,情况就不同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化的推进,首先在美国,然后在其他国家,人们对食品、衣物、住房等的自然需求得到了满足,出现了商品过剩以及经济危机。此时,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不再与“短缺”相联系,而是与商品过剩相联系。传统的以匮乏为特征的社会转变为商品过剩的社会。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成为摆在资本主义生产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资本主义采取了消费生产的措施。通过广告系统、时尚系统、商品设计和产品包装等手段,充分调动了消费者所关注的文化意义、目标、价值、观念、理想等文化资源,并使商品同这种文化资源相结合,使商品成为能够强烈吸引消费者注意的负荷文化意义的象征符号,让人们在消费它所代表的意义中来消费这种产品。这就是消费社会中消费的生产。它们刺激、引导并培育着人们的社会态度和社会需求,控制着市场行为,撩拨着人们的欲望,使人们的心理服从于它们的调节和控制;它们激发了人们对现状的不满以及对那些新产品的向往,培养了需求,生产了消费,兜售了消费主义,产生了消费社会。
消费社会的盛行虽然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引发了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
1、世界范围内人均消耗资源量和资源消耗总量增加。
消费主义促进了消费社会的诞生,消费社会的扩展使得全球人均消费量大增。20世纪80年代末的每个日本人,比1950年的每个日本人多消费4倍多的铝,几乎5倍的能源和25倍的钢材,人均拥有4倍的轿车……经过消费主义50年的扩展以后,西欧人和日本人的消费水平只比美国略低一些。在世界范围内,自上一世纪中叶至80年代末,对铜、能源、肉制品、钢材和木材的人均消费量已增加了大约1倍;轿车和水泥的人均消耗量也已增加了3倍;人均使用的塑料增加了4倍,人均铝消费量增加了6倍,人均飞机里程增加了33倍。
人均资源消耗的增加必然导致世界范围内资源消耗总量的增加。近现代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使得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加了近4倍,达到60亿(1999年);工业生产增加了50倍以上,能源消耗增长了100多倍,世界经济总量达到13万亿美元。在这些增长总量中,矿物燃料消耗增长的3/4,工业生产增长的4/5,都是在50年代以后实现的。
如此巨大的消费,是靠透支地球自然资源的存量取得的。这不仅减少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数量,引发了资源危机,而且破坏了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基础。
1998年10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活的地球指数》的报告中,以地球的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作为指标,比较它们25年前后的状况,指出,1970年至1995年间,地球损失了1/3以上的自然资源。淡水生态系统的指数25年中降低了50%,特别是1990-1995年的5年中,下降幅度在加快,每年接近于6%;海洋生态系统指数25年中下降30%,其中1990-1995年每年下降4%;世界森林覆盖面积25年下降了10%,每年损失森林的面积相当于一个英国。报告还用粮食和肉类消费量、海鱼消费量、木材和纸张消费量、淡水消费量、水泥消费量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六个关键数据来表明对自然资源的消费压力和环境的污染程度。报告认为,自然资源的消费压力每年以5%的程度递增;经合组织国家人均造成的消费压力是其它国家人均的2.5倍。报告特别指出,1996年以来,海鱼的消费量扩大了一倍;木材和纸张的消耗量增加了66%;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了一倍多,已远远超出地球生物圈的再吸收能力。
所有这一切已经造成地球所储存能量和物质的巨大消耗,使得地球生态呈现为一种化学失调、简单、不稳定的状态,造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恶化,自然界的自净能力已不能净化人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再生能力已不能补充人类对资源的大量消耗。人类赖以生存的基地遭到了毁坏。如果听任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时间内就会在达到某一极限之后走向崩溃。
2、发达国家消费资源过多,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美国和日本是在其人均GNP达到11000美元和4000美元以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时,才开始进行大规模环境治理的。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都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走着一条“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带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发展经济,从而造成经济增长与环境破坏同步增长,成为世界环境的主要污染者和世界资源的主要消耗者。
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20%,消耗物质材料和能源却占全世界的80%,人均消耗的能源和物质材料分别是发展中国家的35倍和50倍。美国人口不足世界人口的5%,每年却消耗全世界开发资源的34%,人均消耗能源及产生的废物分别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500倍和1500倍。如果全世界都像美国那样消费,整个地球将不堪重负,所有的不可再生资源将在40年内被消耗殆尽。
如果说发达国家如此大的资源消耗是由其国内提供的,则别国也就无话可说。问题是,发达国家的这种资源消耗恰恰是来自进口。西方发达国家所用的主要原料,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对13种主要原料和石油资源,西方发达国家取自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分别为:美国,60%和45%;欧共体,90%和96%;日本,92%和99%。以能源为例,工业发达国家储量少,产量少,而又需要大量石油,这是同它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互联系的。这就导致世界能源消费与生产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突出表现在石油和天然气上。例如,1994年,经合组织成员国所消耗的石油占世界的60.6%,然而它们所生产的石油却只占世界的30.2%。在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这种情况更为明显。这些国家生产的石油极少,但在1994年消费的石油却分别占世界的8.5%、4.3%、2.9%、2.9%。这一年里,美国的石油产量占世界的12.0%,却消费世界石油的25.5%。大量进口石油是这些国家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在1994年全世界进口的石油中,美国、西欧和日本占68.6%。
发达国家如此大量的资源消耗和进口,必将导致世界范围内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导致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因而,发达国家是全球环境破坏的主要责任者。以臭氧层的破坏为例,全球排放氟氯烃类的国家,主要是美国、日本、欧洲共同体和前苏联。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这些国家长期排放氟氯烃类化合物造成的。这些国家现在的排放量仍占全球总排放量的85%。美国的排放量最多,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8.6%。因此,它们应当承担臭氧层破坏的主要法律责任。在其它方面也有类似情况。工业化国家的燃料燃烧释放出了大约3/4的导致酸雨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有害化学废气都是由工业化国家的工厂生产的;它们的军用设备已经制造了世界核弹头的99%以上;它们的原子工厂已经产生世界放射性废料的96%以上;它们的空调机、烟雾辐射和工厂释放了几乎90%的破坏保护地球的臭氧层中的氟氯烃。
由此可见,目前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资源危机,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200多年来在工业化过程中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大量排放污染物造成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践中实行环境利己主义,造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占有资源和环境容量上的不平等,才使环境资源危机愈加尖锐。
3、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环境产生影响。
发达国家进入消费社会的时间较长,消耗了更多的自然资源,造成了更大的环境破坏,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造成巨大影响。这点是它们实施环境殖民主义的结果。这具体表现在:
一是实行污染入侵——转嫁污染产业、销售有毒产品和转移有害废弃物。近20年来,发达国家一方面通过提高国内环境标准、禁止销售使用有毒物质等一系列措施改善其国内环境,但另一方面,又或者迫于高成本的处理费用,把能耗高、污染重的“肮脏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者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本国法律禁止销售的农药杀虫剂等有毒产品;或者直接将有害废弃物倾销到发展中国家。这无疑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雪上加霜。以转移污染产业为例,由于发达国家环境立法的不断完善,严格的环境标准使得其国内某些企业产品的成本相应提高,使它们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一些企业主为了逃避本国环保法的制裁和高昂的环境治理费用,便利用发展中国家环保意识淡薄、环境立法不完善、环境标准低、缺乏外汇和急切发展经济的心理,以投资、经济援助的名义把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威胁的工业项目如石化、冶金、电子、化工等迁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用那里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不完善的环境法规等等推行生态殖民主义,加剧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
二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新形式的资源掠夺。某些患有“殖民症”的发达国家,深知在当今的世界决不能再像老殖民统治者那样挥舞枪炮,到贫国、弱国、小国去明抢硬夺,只得变换手法获取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这种手法有下列三种:进口公害;巧取豪夺发展中国家的生物资源;利用跨国公司占有他国资源。以进口公害为例,大量进口别国的资源,从而造成别国生态资源破坏的情形称之为进口公害。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对于发展中国家,其经济起飞的目标是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转变一般可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矿产品出口,第二阶段是初级进口替代工业化,第三阶段是初级出口导向工业化,第四阶段是重化工业化,第五阶段是全面的国际化、出口多样化和高级化。这几个阶段并不能截然分开,而且从根本上讲,这些发展阶段是发展中国家所无法跳跃的,如不可能从农矿产品出口一下跳到出口高级化和多样化。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初级产品占有较高比重,而发达国家则偏重于工业和服务业。这就给发达国家以可乘之机。它们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这一现实状况,大量从国外进口资源及其低级产品,或把高资源消耗型的企业转移到国外,大量消耗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以满足本国国内对资源的需求,节约本国的资源。
这是一种新的、更为有效和更为“文明”的对外扩张争夺资源的手段,它改变了以往旧殖民主义者分配和占有自然资源的血淋淋的方式,突破了对自然资源有效占有的地理空间限制,使西方发达国家在不拥有对自然资源主权的基础上能够实质上拥有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权。它们带着开发自然资源所必需的先进技术、资本,到那些缺乏这些条件因而无法充分利用自己资源的较为贫困的国家和地区投资生产,进而与这些国家分享自然资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消费社会倡导“消费越多越幸福”、“不消费就衰退”的消费主义信条,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废弃物在大量排放,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但是,由于消费主义的盛行客观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它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负效应没有得到全球社会的广泛重视。较早进入消费社会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向消费社会的纵深发展,而消费主义的理念也正在东欧和中欧、印度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发扬,这必将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