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老照片中引出双塔庆寿寺里的故事
从一张老照片中引出双塔庆寿寺里的故事
邱崇禄
这是一张北京西长安街街景的老照片。照片中右侧的双塔玲珑秀丽,相挽而立。这就是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看到的、位置在如今西长安街电报大楼前一带的双塔庆寿寺。照片中,寺前的街景十分热闹,远处的人们熙熙攘攘的走动,近处的洋车夫们,有的奋力拉车,有的虽露出疲惫的神色,但还在招揽着生意。清晰的轨道从街面上划过,被百姓们俗称为“铛铛车”的有轨电车从远处驶来。
双塔庆寿寺建立的年代和位置
据《元一统志》记载,双塔寺是创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的一座著名古刹,是金朝的庆寿宫,元代改称大庆寿寺。因寺内西南隅有两座巍峨壮观的砖塔,左右相拥矗立,而被百姓们俗称为“双塔寺”。当时的庆寿寺规模宏大,占地百顷,松樾盈庭,完整壮观,香火盛极一时,其秀丽的景色为京师诸寺之首。
寺中有碑亭两座,碑上分书“飞虹桥”,“飞渡桥”,笔力苍劲,墨润饱满,为金章宗亲笔所书。碑亭前有潺潺溪水流过,周围古木参天,显示出压重、肃穆的呈家气派。
元朝初年,双塔庆寿寺占地面积颇大。东从现在的府右街,西到如今的西单横二条,北到力学胡同,南到现在的西长安街。寺中双塔的位置则矗立在整个寺庙的西南侧,即现在的西单图书大厦前马路中间的位置。
两座秀丽之塔是两位高僧的灵塔。位于右侧的海云和尚塔,塔高九级,匾额题写:“特赠光天普照佛日圆明海云佑圣国师之塔.”塔下的石龛为海云和尚骨灰存放处。位于左侧的可庵和尚塔,高七级,匾额题写:“佛曰圆名大禅师可庵之灵塔”。海云与可庵在元代的政治地位显赫。
海云和尚(1202——1257年),山西岚谷宁远人,俗姓宋,法名印简,道号海云。生于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六岁入学,八岁削发为僧,十一岁时受戒,十四岁时在山西岚谷的广惠寺已能升座讲演经文,被金宣宗(1213年——1223年)封为通玄广惠大师。他指导金帝以佛为本,慈悲为怀,宽政爱民,学习汉族文化。海云的这些建议均被金帝采纳。
金贞祜五年(12l7年),成吉思汗南征,攻陷山西宁远城,海云被俘。蒙古统治者利用宗教安抚人心,海云和尚归顺并受到统治者最高礼遇。十九岁来京主持庆寿寺,被封为国师,通领全国佛教。
元朝初年,元帝为保留双塔庆寿寺
而南移城墙
元至元四年(1267年),建元大都南城墙的时候,与双塔庆寿寺发生冲突,元世祖忽必烈下旨:西南转角城墙南移,“远三十步环而筑之”,这样就把双塔庆寿寺保留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西单路口向东,西长安街在此处突然显得十分开阔,是因为元初建南城墙时为保存双塔庆寿寺向南拐了个弯的缘故。至今在复原的元朝遗址地图中尚清晰可见。
至元十三年(1276年),重修双塔庆寿寺,费时七年。元至顺二年(1331年)三月,元文宗将双塔庆寿寺赐给皇太子做功德院,把皇太子的真容彩绘像供奉在庆寿寺大殿。可见双塔庆寿寺在元朝时受到皇帝高等级的礼遇。
明代高僧姚广孝故于双塔庆寿寺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高僧姚广孝到北京主持双塔庆寿寺日常事宜,并成为燕王朱棣的心腹谋士。明太祖朱元璋传位于孙子明惠帝,并嘱:我故后分封的各王可能伺机滋生事端,汝可削藩,尤以燕王为重。事如太祖所料。明惠帝削藩之时,姚广孝常出入燕王府,劝燕王朱棣起兵夺取皇位。靖难之役,燕王朱棣率军攻打南京,姚广孝则辅佐燕王世子率万人固守北京,击溃朝廷数十万北伐之师,最终使燕王朱棣夺取皇位。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恢复其姚姓,赐名广孝,授太子少师。姚广孝晚年虽为官,但未改变僧人身份,一直不蓄发,不结婚娶妻。明成祖为他另建宅第,他坚持不肯,仍然居住在双塔庆寿寺。
姚广孝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史学家。他对《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的修纂、完成起到了重大作用,对明宣宗有过较大影响。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姚广孝以八十四岁高龄病逝于双塔庆寿寺。朱棣不胜哀悼,辍朝二日,以志祭奠。
姚广孝死后埋在北京房山区崇各庄乡常乐寺村东,墓前建有一座十分精美的砖塔。塔高三十三米,为八角形九级密檐式砖塔。门眉上方镶嵌着一方塔铭,上书“太子少师赠荣国恭靖公姚广孝之塔。”微风徐来,各檐角悬挂的铜铃丁冬作响,好象是对这位先人的追念。
明朝双塔庆寿寺发生的事件
明宣德七年(1432年)二月}双塔庆寿寺的僧人觉贵和尚擅自修建毗卢阁,阁高数十丈。后被监察御史李德全上疏“有窥视皇宫的嫌疑。”明宣宗盛怒之下,下令将阁悉数拆毁,把觉贵和尚逮捕入狱。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二月,太监王振以寺已糟朽为借口,动用军民役工二万余人大修双塔庆寿寺,所用银两数十万两,耗时八个月,于十月完工。寺前搭建牌楼,匾额上书第一丛林,改名叫大兴隆寺,亦叫大慈恩寺。修完后的双塔庆寿寺金碧辉煌,名冠京师。当时盛况空前,皇帝亲自前往讲法,王公大臣趋之若骛。
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锦衣卫都督陆柄将大兴隆寺改为训练兵士骑射的演射所。后因演射所内金鼓声嚣,声传数里,影响皇宫大内的安宁,将演射所迁至今宣武门外的校场内。大兴隆寺改成为训练参加皇家礼仪大象的演象所。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白成率大军攻破北京城,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崇祯帝的大臣——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范景文在庆寿寺双塔旁投井殉节。
清前期的扩建及清后期的荒芜
双塔庆寿寺到了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时候,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建,寺的东北建了关帝庙,毗邻关帝庙又修建了专门供奉明朝崇祯年间重修双塔寺碑记的庙宇,碑上记述寺名的更迭原委。
由于朝代更迭和战乱,到了清朝末年,双塔庆寿寺已奄奄一息,寺庙早已颓圮。进入民国以后,双塔庆寿寺大部分庙宇已荡然无存,仅剩双塔黯然失色的矗立在那里,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向人们倾诉昔日的辉煌。
五十年代初,仅存的双塔被彻底拆除
1955年4月,拓宽西长安街道路,双塔被拆除,在海云和尚塔基下发现石函,内葬有海云骨灰的木匣,匣为正方形,盖为覆斗形,上贴着织金聍丝。骨灰用丝绵包裹,外加黄地绣花绸袱,四角皆有金印“香花供养”四字。中绣黄龙,四周绣串枝花。袱内有金属制牙仗,耳挖,宋太平年号铜钱廿二枚和金大定钱一枚。骨灰包上有平金绸质僧帽一顶。另在石函内葬有碑形墓志一方,石质软脆,面涂黑漆,下有龟蚨。墓志上的内容与海云墓塔前元人王万庆撰写的道行碑上所记相吻合。后道行碑移至法源寺内,出土文物则由首都博物馆保存。当时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建议,可否把仅存的双塔建成一个街心环岛,成为人们休闲的一个场所。但在那个极度膨胀的年代,梁先生的这一声音显得十分微弱无助。离开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就很难说出拆除双塔的道理。
在附近的胡同里还有双塔庆寿寺的遗物
在电报大楼后面的大秤钩胡同2号门前,我发现一个巨大的倒扣在地的莲花座,基座大部分被埋在了地下。上面凹下的部分已被水泥抹平,十分光滑平整,成了一个石桌。门前站着一位吸烟的老人,我忙上前拜问,此为何物?老人年近七旬,精神矍铄,对我说,它是双塔寺里的旧物。叫须弥莲花座,上插一根六角形的擎天柱,柱头有一圆盘,圆盘之上站立一尊雕刻精美的古兽。两柱分列大殿两旁,是镇邪避灾之物。五十年代初,拆除双塔寺,我和七、八个棒小伙儿花费了整整半天的时间,用撬杠、滚棒把它移来。夏天午后或傍晚,众邻围它而坐,品茗、对弈皆大欢喜。老人接着告诉我,附近的北安里胡同还有一个,与它应该是一埘儿。按照老人的指引,我看到北安里胡同被丢弃在墙角的一个莲花座和一根六棱形的擎天柱。莲花座已身首两分,它和擎天柱一样,棱角已被时代的风雨侵蚀的有些模糊了。而每天从它身边匆匆过往的人们,谁还会注意到这些元代遗物的模样呢。
电报大楼的钟声日复一日的在鸣响,置身于此,感觉到马连良先生所演的,取材于发生在双塔寺真实故事的京剧《四进士》,“上写田伦顿拜首,拜上了信阳州顾大人,双塔寺前分别后……”精美唱段的余音缭绕在耳畔,仿佛双塔寺犹在,梁思成先生的魂还在……
出自: 《西城追忆 》 2007年3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