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在客家土楼建筑发展历程中的道家思想
永定土楼是伴随着早期到达永定县的客家先民的迁入而产生的,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目前,永定县土楼约有2万多座,是名副其实的“土楼之乡”。永定土楼是以生土、沙石和木料为主要建筑材料,以夯筑土墙作承重和围护结构的民居。永定土楼不仅具有历史悠久、数量众多、文化内涵丰富等特点,而且,土楼楼体高大坚固、雄伟壮观,具有良好的安全防御、防风抗震、通风采光、阴阳平衡、适于生产生活和聚族而居等优点。实为客家文化的结晶,世界民居建筑之一绝。
改革开放后,永定土楼吸引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前往考察研究,更有无数旅游者慕名而至。2000年2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还专程到永定考察,并表示:“土楼的根在永定,其他地方的土楼是枝”。考察期间郑孝燮还为永定土楼赋诗一首——“绝无仅有天地间,外如城堡内家园。中原几度经战乱,聚族迁居千百年。”
一、客家古寨——饥荒战乱,就地取材建堡寨。
早起的客家土楼的出现,实际上是客家人为防御自然界和和各种人为侵害,对生存和发展提出的一直要求和必然结果。这实际上和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顺应自然规律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达到一致。
早期到达永定的客家先民,饱尝饥荒战乱、流离失所之苦,来到这片蛮荒之地,为了生存与发展,一方面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一方面建筑遮阳蔽雨的栖身之所。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家族聚居的形式是防御自然界和各种人为的侵害。而这样的居所最起码要有相当大的空间,足以容纳整个家族并具有相当强大的防卫功能。而永定随处都是的木材和生土,这就为客家人建造既能防卫又能居住的住所提供了条件。他们就地取材,运用中原古代的版筑技术,仿照军事用途的土城土堡,在定居地夯筑土墙,建筑土堡、土围,或称之为寨。现在不少的地名都是从那时一直沿用下来的。像:溪南里的田心堡,丰田里的下堡、三堡、增瑞堡、龙潭堡,太平里的秇梓堡,坎市阙姓的土围,以及新寨、龙安寨、中寨、太平寨、鸡笼寨等等。
客家人用于居住的这些堡、寨已不是原来的军事建筑,这就是客家土楼最早期的雏形——堡寨,一种军事用途与居宅合一的新型建筑。随着生土夯墙技艺的进步,兼作围护和承重的外墙基部的厚度减至2米甚至1.5米以内,墙高则达10米以上(3-4层),再结合木构架,能够用比堡寨小得多的地盘获得更大的居住使用空间,建筑结构和形制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堡(寨)宅合一”演进为融堡寨之坚固、防卫等优点的多层居宅。如今被称为“永定土楼”的民居就这样诞生了,时间大约在南宋至元初。
二、客家土楼
早期的永定土楼,迄今已知的均建于元代至明代中叶。这些土楼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方形土楼,它的外墙厚达三、四尺,楼高三至五层,高达20米,楼呈圆形或方形,采用全封闭式的防御结构。它在第一层楼不设窗,顶屋有枪眼炮孔,有的还建有瞭望台,防卫之迹昭然可睹。依楼自守的防御功能依然是古楼建筑的基本出发点,它规模比古寨扩大,内建二至三百个房间,生活设施齐全,构成完备的社区单元,已从古寨发展为巍然屹立的古代城堡式建筑。这一时期的土楼,在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立面造型等方面,已显示独特的风貌。这是土木结构民居建筑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是永定客家人对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重要贡献。
客家古寨与城堡式围楼均以反侵犯为背景,它表达了客家人在险恶的社会环境中顽强抗争的生存激情。但是,相应的,它也被高危度的社会环境逼迫到喘息的地步,表现出卷缩局促的风格,安全意识压倒了客家人健全心理的完整表现。
后起的客家围龙屋已变成大院式家族民居,其建筑多为一层低矮的平房,呈半封闭式结构。围龙屋也具有一定的防护功能,但已从早期的防匪防寇变为后期的防贼防盗。此时的土楼,每座都有鲜明的中轴线,两边严格对称,中间有一个祖堂即中心大厅。全楼以此为中心组织院落,进行群体组合。这个祖堂集宗族议事、婚丧喜庆等大型活动需要而成为多功能的大厅。是内部空间精神的象征,表现了聚族而居的客家人惊人的向心力、统一性和团结心。
三、客家围龙屋
围龙屋作为第三代客家民居,在摆脱了险恶环境带来的压抑和局促后,在较为舒畅宽敞的空间里,较为全面地表达了客家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结构,传达出客家人在生存、领地、信仰、宗教和哲学等方面的文化信息。所以,也成为今天我们研究客家民居人文精神的对象。
在客家围龙屋作为居室模式已经过时的今天,我们透过这可视的文化景观感受到一种可悟的古代文化意味。
客家围龙屋的奇特之处,首先应在于它以建筑形式表现了一系列的哲学符号。客家围龙屋以“一进三厅二厢一围”为基本结构,其它的如”四厢二围”,“三进九厅六厢三围”等,都在基础上增添扩大而成。因此,不管围龙屋是一围还是多围,其总体特征和基本结构不变。
1、围龙屋的蛋形意象
客家围龙屋的蛋形有深远的文化背景。古人常以图形符号代表抽象概念,如以圆象天,以方象地,故《易•说卦》:“乾为天,为圆”。鸡蛋形是中国古代的宇宙象征。徐整《三五历纪》云:“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后乃有三皇”。鸡蛋就是天地未分时的宇宙浑沌意象。浑沌在神话上隐孕着盘古,在道家哲学上,隐含宇宙、天地、阴阳、道、本源等,同时还隐含着从无生有、天地创生的宇宙起源论。因此,鸡蛋是道家的宇宙图式,是道家哲学中天地、道等概念符号。客家民居竟把道和天地的概念内化到自己的建筑形态中,实在令人惊奇。
2、一山一水,一“池”一“台”。
蛋形民居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有节省建筑材料的效果,但围龙屋的蛋形决不仅仅如此,它有更为深远的文化背景和更深层的象喻意义。
在内在建筑中以图象或符号表现了另外一些哲学概念。围龙屋的前端有一个半圆形水池,低而下,常年注水,即龙池;后面有一半圆形的台丘,高而斜上,上铺卵石,即龙台。龙池与龙台这一山一水的具体形态构成了围龙屋内的小自然世界。而这里的山水、阴阳,正是蛋形围龙屋所包裹的内涵,恰如浑沌之中包孕的阴阳和天地一样。而且,前后的龙池与龙台正环抱着中间的人居,根据道家“崇效天,卑法地”的象征原则,人居处于天地的环抱中,从而构成天、地、人——“三才”相合的宇宙图景。故“龙池”、“龙台”与人居表现天、地、人的图景。
《三辅黄图》又云:“圣王之制,必上当天心,下合地意,中考人事”,以期“乾坤合体,天地交通”,这种帝王般的天人意识和道家的宇宙起源论哲学,这样精致而周密地在围龙屋中图形化,符号化,构成民居建筑中最奇异的文化哲学景观。
3、围龙屋的“五行石”
在围龙屋上堂的神龛之后、龙台之下排列着五块富有寓意的神秘石块。下面是取梅州市东郊张氏“留余堂”的五行符号图,它们从左到右依次为:“五行石”在许多方面它们都是共同的:1、石头均为五块;2、五块石头的形状都与此相同;3、它们均依次序排列;4、这五块石头中都是中间一块形制稍大于其余四块,是神石系列的主石。这五块石头代表“五行”,即:水、火、木、金、土。它们是构成宇宙的五种元素,围龙屋拥有了这五行,也就拥有了与大千世界相一致的结构要素和结构秩序。道、阴阳、天、地、人等概念已化为围龙屋的建筑形式,被有机地融合在建筑要素中。
围龙屋是穷困山地的普通民居,是适应自给自足的山地农业而产生的文化景观,但它却蕴涵着如此丰富精湛的宗教与哲学;普普通通的围龙屋主人都达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较高文化水准,浸润在如此深厚的文化传统之中,一一其文化的密度与精致令人叹服。
客家围龙屋造型奇特,内部结构奇特,所蕴含的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古老性也令人赞叹。围龙屋是家人世俗日常生活的居室空间,但它又溶入了客家人对天地、对祖宗、对信仰的思考和信念,又是客家人精神文化空间,围龙屋是物质形式在大地上的奇妙组合,但它又显示了居室主人的心灵世界,因而它又是古、近代客家人的精神结构在大地上的空间展示。当我们凝神谛视客家围龙屋时,沉默无语的砖木瓦石通过它持有的结构方式意趣盎然地表现出客家居室文化丰富的宗教和哲学内涵。
客家文化源流
客家风貌的形成与保护
客家民居“围龙屋”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广东河源以浓郁客家文化味迎接世界恳亲客属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