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内蒙古包头美岱召古遗址的文化遗产价值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6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红川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内蒙古包头美岱召古遗址的文化遗产价值

  作者:王红川

  摘 要:美岱召位于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东部的大青山下,是集城池、寺庙、王族寝宫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址,它最早的主人是名朝中晚期蒙古族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明史称俺答汗)。阿拉坦汗深明大义,他在政治和宗教上卓有建树,通过长期的努力与明廷“隆庆议和”使蒙汉建立友好关系,使漠南中西部地区的文化经济得以长期稳定的发展。美岱召是阿拉坦汗将藏传佛教引入蒙古地区的始端;美岱召是一段蒙汉人民文化生活友好交流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包头市的历史文化财富,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目前有关美岱召的一些学术上的探讨屡有争议,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对文献的研究,本文就其争议之处阐述自己的一些浅见,以待与大家共商榷。

  关键词:美岱召 阿拉坦汗 隆庆议和 藏传佛教 文化遗产及其价值

  内蒙古地区分布有许多有名的召庙,它们象星星一样洒落在草原各地,与蒙古草原人民的生活紧密相关。如呼和浩特的大召、小召、鄂尔多斯的伊克召、准格尔旗的准格尔召、达茂旗的希拉穆仁召、包头地区的五当召、美岱召等……

  一提到召,不免要想到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和影响,其中美岱召独具风采。无论是它的建筑结构、还是其壁画风格、以及它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都具有极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长期以来,许多专家都对其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不免有许多争议之处,这又是其自身所拥有的深厚草原文化背景的魅力之所在。

  一、大青山脚下的“石头城”

  美岱召座落于内蒙古包头市东部的土默特右旗,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四周沃野阡阡,林木葱茏。它于北元时期蒙古族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在万历三年(1575)始建。美岱召因四周圈围着坚固的石头城墙,所以也叫石头城。城墙周长681米,圈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外墙由毛石堆砌,内夯筑黄土,城墙很宽,顶部可走车马。城墙圈围成一个不规则的正方形。城墙高约5米,城垣四角设有重檐角楼,可御敌、也可屯兵。泰和城门在南墙居中开启,十分壮观。

  如果将城内建筑由城门为起点稍向东倾斜划一条中轴线至北城墙,那么城内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左右平列的十八罗汉庙和观音殿,最北是琉璃殿。中轴线东部建筑主要有太后庙、西部有乃迥庙、老君庙。大雄宝殿建在1米高的台阶上,其中的佛殿和大经堂相联,建筑风格和布局具有汉藏结合的特点。琉璃殿是一座三层楼阁式的大殿,高大雄伟,琉璃盖顶,三重飞檐,四周绕廊。琉璃殿后曾有一处宅院,阿拉坦汉及后人曾长期居住于此,这里可能是他们进行社会政治活动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据说太后庙是阿拉坦汉的夫人三娘子钟金哈屯的嫔宫。内原有檀香木塔,塔内置有骨灰,文革后被拆除。老君庙双檐八角亭据说是道教建筑。城东墙外有东万佛殿,城内的西北方向有西万佛殿。最初,明朝廷将石城赐名为“福化城”,赐寺名为“寿灵寺”,万历中期又改名为“灵觉寺”。石头城以西有乃迥庙是藏传佛教的护法堂,1606年,因麦达力活佛来此做床讲经而称为麦达力召。汉语转因为美岱召。

  二、美岱召的主人:阿拉坦汗,三娘子,五兰媲吉

  北元时期蒙古军战败,蒙古各部落由于长期征战再加上受明朝的种种封锁,退居漠北后农业衰落、商路阻隔,单靠原始畜牧业和不发达的手工业,远远达不到蒙民的生活需求,在此种背景下,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掌管了右翼三万户蒙古各部的大权。贵为成吉思汗的十七代孙的阿拉坦汗(俺达汗1507-1582)在历史上是一位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首领,在他统治的时期曾经历了蒙明战争,隆庆议和,俺达封贡和藏传佛教的引入和传播等许多重大的事件。

  他一生励精图治,在早期的统治阶段,为了解决牧区生产、生活上的急需和困难,曾三次从晋陕等地移民入蒙以农耕为生,这就是包头历史上有名的“走西口”。汉民的移入,虽使农业生产、手工业状况有所改观,但依然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改善蒙古牧区的经济状况。但当时的明廷与蒙古严重的对立,不得已蒙古兵只能以掠夺的方式用以补充牧区物质的不足。但是,虏获往往引来战争,在嘉靖年间的山西“平型关之战”和隆庆年间的虏获反击战使蒙古兵遭重创。明朝也经常采用“烧荒”、“捣巢”进行报复。为了顺应蒙汉人民的和平愿望,阿拉坦汗一方面自力更生谋求解决蒙古地区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决心与明朝长期和睦相处,以便于牧业与中原农业能够互补互惠,和谐共存。

  最初,与明朝修好的要求屡遭拒绝,嘉靖皇帝不接受阿拉坦汗的封贡议和的请求。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蒙古军攻陷大同,直逼通州,严重威胁北京的安危。这就是史载的“庚戌之变”。迫不得已,明朝廷允许在蒙汉边界开放马市,但有严格限制,远不能满足蒙古需求。阿拉坦汗汗要求扩大贸易范围,又遭拒绝,甚至关闭马市,如此,俺、明持续征战二十年。就在这一时期阿拉坦汗汗开始建造石头城。《万历武功录.阿拉坦汗列传》中记载,1546年招收汉人工匠“往丰州盖城”。古时的丰州滩就是指内蒙古包头东部土默特川一带。

  长期征战使蒙明两败俱伤,明廷终于认识到拒蒙交往于千里之外的策略十分不合时宜,隆庆年(公元1571年),明在边镇得胜堡(丰镇市南)封俺答为顺义王,同时另外六十五位蒙古贵族也被封为都督、指挥使、千户、百户等管职。蒙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长城沿线已经由军事防御线变为两族互通有无的经济线,经济交流空前繁荣。《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155卷记载:“贾店鳞比,各有名称。”“隆庆和议”是蒙明关系的转折点。也是阿拉坦汗历经三十多年努力的结果。

  蒙古族原本信仰萨满教,萨满教有血祭杀生的陋习。“隆庆和议”后,许多萨满教的教义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而需要一种新的思想统治工具。当阿拉坦汗进军青海的过程中,接触并进一步认识了喇嘛教。1578年他和黄教高僧索南嘉措会晤于青海湖东畔的仰华寺共同探讨佛事,并互赠尊号。索南嘉措得到阿拉坦汗“达赖”赠号后,称三世达赖。“达赖喇嘛”称号由此而来。“达赖”蒙语为海、湖,达赖喇嘛意为智慧如海的大师。阿拉坦汗率众多蒙古贵族昄依佛教。并正式宣布废止信仰萨满教。此后阿拉坦汗及其土默特的蒙古贵族们进行了许多重大的佛事活动。阿拉坦汗的重孙后来也成了转世灵童,即四世达赖。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以至于后来广大的蒙古地区召庙星罗棋布,僧者云集。

  阿拉坦汗与明修好通贡的政治主张及宗教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团结友好与文化的交融。他为蒙古族社会的发展建立了功勋。

  阿拉坦汗之妻三娘子本名(钟金哈屯),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政治人物,她协助阿拉坦汗管理土默特部的各类事物,处事果断,赏罚分明。深受阿拉坦汗之喜爱与信赖。《明史卷》二二二《郑洛书》记载:“诸部落皆受其约束。”与明廷通贡互市后三娘子坚守和平贸易条约。阿拉坦汗晚年多病,三娘子以自己的才能和威信处理军政大小事物,致力于蒙明的友好关系,使和平互市顺利进行。《明经世文编》卷四五零涂俊村浚《料理驭夷疏》这样描述三娘子:“聪慧善谋,兵权在手……令无不行,禁无不止。”1582年阿拉坦汗去世,依照蒙古族婚俗,三娘子再嫁给了俺答的长子黄台吉为妻。

  她协助新夫执政的时候严守先王成法,平息事端。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三娘子受封为“忠顺夫人”。1583年黄台吉死去,在明廷的劝说下三娘子再嫁黄台吉长子扯力克。三娘子卒于1612年。

  五兰妣吉是扯力克兄弟把汉那吉之妻,把汉那吉死后五兰妣吉嫁给了三娘子之子不他失礼,生子素囊。五兰妣吉既经历过隆庆议和,也是维护“贡市”的有利推行者。1606年是她亲自迎请麦达力活佛来美岱召坐床的,也是泰和门的督造者。1612年明廷封她为:“忠义夫人”。这一封号晚于三娘子受封十六年。三娘子与五兰妣吉两位均是太后,但三娘子曾是阿拉坦汗之妻,长期执掌军政大权,按辈分看也应是五兰妣吉的长辈,声望远大于五兰妣吉。

  三、美岱召历史遗存研究的争议之处

  目前有关美岱召的一些学术上的探讨屡有争议,首先,对美岱召先有城墙还是先有城墙内的召庙这一问题有不少争议,有的学者说美岱召是先盖起的召庙,而后盖的城墙,也有的学者认为美岱召是先盖的城墙而后盖的召庙。我认为美岱召是先建起了的石头城墙而后陆续盖起召庙等建筑。从1546年招收汉人工匠“往丰州盖城”到1578年阿拉坦汗昄依佛教前后相距32年,可见美岱召是先有城而后有佛教建筑的。这从城内的不同风格的建筑和它的功用上是不难看出的。在这之前石头城可能只是阿拉坦汗的一处森严壁垒的寝宫。因当时蒙古与明的关系那样紧张,石头城修成具有防卫功能的城堡状,其目的是可想而知的。阿拉坦汗于1582年去世,从昄依佛教到去世仅有4年时间,可见城中的佛教建筑是其后代逐年修建的。至于泰和城门门头上的匾额题记,如下(蒙藏两文寺明除外):

  “元后赖封顺义王俺嗒呵嫡孙钦升龙虎将军天成台吉七七庆(?)大义好五兰妣吉誓愿虔诚敬赖三宝选择吉地()()山()盖灵觉寺泰和门不满一月工城(程)圆备神力助()()()()()也(以上小字四行)皇图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以上大字四行)大明金国丙午年戊戌月已巳日庚午时建木作温仲石匠郭江”

  有的学者认为上面所提时间是建城时间,根据实地考察及查阅大量的文史资料作比较,笔者认为泰和城门门头上的匾额题记上面所提时间是扩建城门的时间。泰和城门应该是在原有石头方城城门的基础上重新建造的,或修建或拓宽新建。原因如下:

  1、石头城早先既是阿拉坦汗及家眷的居所就不可能没有保护安全的围墙(城墙),既有城则必有门之;

  2、史料上记载建城年代与建城地点早于城内佛教建筑年代,根据文物考古也可推断,且丰洲滩从历史上讲也仅此一座石头城;

  3、城内所有建筑都是与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及阿拉坦汗家族的大事纪有关的,建城门的时间与五兰妣吉迎请麦达力活佛来此坐床讲经的时间相同,显然,五兰妣吉为迎请麦达力活佛短时期不可能兴建一座方城,而只是修建了一座泰和门以表诚意和纪此大事纪。

  综上所诉,石头城最早应在1546年就开始营建了,而且先建起了的石头城墙而后陆续盖起召庙等建筑。泰和城门应该是在原有石头方城城门的基础上重新建造的,或修建或拓宽新建。

  美岱召大雄宝殿西壁下部的供养人壁画也是颇具特色的,这幅壁画是覆盖旧画重新绘制的。无论从绘画风格与绘画内容来看都与殿内原壁画截然不同,此画据说是明末清初美岱召内的喇嘛所画。画正中有一对老夫妇,宿白先生认为这是三娘子和扯力克的画像,也有人认为是三娘子与阿拉坦汗的礼佛图,笔者认为后者更合乎情理。在如此圣殿,理应将先祖奉在当先,而扯力克是阿拉坦汗的孙子,不可能越先父先祖之前上画。也许有人认为这位老妇应是阿拉坦汗的原配夫人,但根据前文所叙,从阿拉坦汗家族延续的关系来看,三娘子这边的政治势力更占优势,另外其本人对蒙古土默特部作出的贡献也是可载入青史的。所以老夫人的身份应是三娘子无疑。另外壁画中的三娘子左侧有一位美丽的红衣少女和一位长髯尊者,《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作者王伯敏先生认为这是年轻的三娘子和阿拉坦汗的礼佛画像。按时间来讲阿拉坦汗昄依佛门时已是1578年,4年后就去世了,长髯尊者与老年三娘子右侧(按观画者的位置)男子形象有很大区别,若所画都是阿拉坦汗一人,则四年里他本人的形象不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笔者认为所画红衣少女和长髯尊者的壁画描写的正是五兰妣吉迎请麦达力活佛的故事,因长髯尊者应是一位红衣大喇嘛。

  壁画中还有一对穿汗服的男童在摔跤玩耍,说明当时的蒙汉关系是很融洽的。

  宿白先生在《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一书中说太后庙中的檀香木塔中有两件骨灰箱,是三娘子夫妇的。 经考察与分析考证后,笔者认为,檀香木塔下的骨灰为一份,且是女性的,因内中的随葬物均为女用,是三娘子的倒很有可能。那么,阿拉坦汗的骨灰在那里呢?王磊义先生在《阴山学刊》第2003年5期发表的“美岱召遗存之我见”一文中写道:“文革中造反派砸碎了大雄宝殿银佛作废银卖给银行。扒开佛座发现均是男用之物……还有一袋未烧透的骨灰。”王磊义先生认为这才是阿拉坦汗的骨灰,我也赞成这一观点。只有阿拉坦汗才有资格被尊视为佛的化身。

  有人说召内的八角亭是道教建筑,对此亭的解释有两种可能:一方面,蒙古人也十分讲究住宅风水,俯瞰美岱召可以清楚地看到石头城墙和城内建筑不在一条中轴线上,这样的宅院在民间被认为主凶,会伤主人。

  自阿拉坦汗以来,阿家族男主人大部分均寿命不长,再加上佛人同居一处则地命更硬,福神浅的人是压伏不住的。因此,借八卦亭来镇宅缓冲这股硬气也是可能的。这只是一个猜测,如果知道八角亭建造的确切年代,或许这个谜就会迎刃而解。另一方面,八角亭也许只是阿宅中一普通汉式建筑而已。

  有关于美岱召的文化历史众说纷纭,需要我们去做更进一步的工作。总之,美岱召是个很值得研究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四、美岱召的文化遗产之价值

  美岱召集城池、寺庙(阿拉坦汉家庙)、王族寝宫等为一体,这在古代建筑史上是少有的创举,很具有特殊性。它是历史上一段重要时期的实物见证,也是蒙汉人民友好交往的标志,美岱召的建筑从艺术角度讲也是一种多民族审美的创新尝试。美岱召人神同处的格局在宗教史上实属罕见。美岱召供养人壁画将供养人突出并神化,还有许多表现当时现实生活的画面,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通过研究美岱召的文化历史还可以了解蒙古族旧的婚俗习惯。尤其在宗教方面,从美岱召阿拉坦汗家族到土默特蒙古贵族到蒙民们都笃信佛教,直到广大的蒙古草原上召庙林立,到今天,格鲁派藏传佛教已经成为蒙古族固有的宗教了。可见,美岱召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第三十二页中写道:“文化遗产是人们所承袭的前人创造的文化或文化产物。他们是过往生活的凭证,有着历史、地理、民俗、宗教、人文、社会、心理、经济、政治等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和价值,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头的经济正在飞速发展,全市人民正在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而努力工作,作为本地区的珍贵历史文化遗存,美岱召应该得到各方面的了解与重视,对其深含的历史意义做更广泛的宣传,而不能只局限于旅游开发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文明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有识之士们都能想到的。

  注:

  封贡议和即接受明朝封号,双方通贡互市。“通贡”即蒙古各部向明廷进贡物品,明廷按进贡物品的种类和数量,以较高的价格折成一定数量的布帛、绸缎、衣服、药品及各类生活用品,交贡使带回,此外还另外给赏赐。“瓦市”是在边境由明廷指定的地点进行,因蒙古人主要出售马匹,所以也叫马市。平常每年开一、二次,由明朝专门委派官吏组织、管理和拟定马价,然后由官方用银、钞、粮食和其它手工业品折价收购马匹,故亦称官市。同时又有民市(私市)为满足贸易需求,自发形成的。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福建美术出版社

  2、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文物出版社,1996

  3、阿木尔巴图.蒙古族工艺美术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4、马成俊.神秘的热贡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5、蒙藏关系史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

  6、冯骥才.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阴山学刊. 包头师范学院.2003年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