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闽南佛教的寺院庵堂岩洞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6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闽南佛教的寺院庵堂岩洞

  【寺】始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把皇家的鸿胪寺改为白马寺,赐给西域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作为传法、译经场所。历代相沿,把僧侣修持的居处统称为佛寺。

  佛寺的建筑结构有统一的模式:一般以中轴线主体建筑“三殿”(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为中心,讲究两侧建筑的对称。按传统布局,西侧为修禅学法区域,建有法堂、禅堂。东侧为生活区域,设有五观堂、职事堂以及僧寮(宿舍)等。厦门南普陀寺因设有闽南佛学院,划西侧为校园,法堂、禅堂和客堂均设在东侧,这是特例。

  【岩(洞)】闽南有些佛教寺宇建于林泉幽壑之间,或者因为最早依天然岩洞而设,故称“岩”或“洞”而不称“寺”。如泉州清源山的弥陀岩、瑞像岩,安溪清水岩,永春岱山岩、厦门万石岩、万寿岩、虎溪岩,漳州瑞竹岩、龙海海月岩、南靖石门岩;南安天心洞、德化金液洞,厦门白鹿洞、留云洞等等。

  山岩寺院的建筑结构,常依山形水势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自成格局。主体建筑的大殿,每选于地势较高旷、景物较集中的地带,其他附属建筑如寮房、亭阁均以大殿为依归,建于周边的岩崖洞罅之间,高低错落有致,俯仰掩映相从。朱檐碧瓦与山光水色混成一体,不仅是佛门弟子梵修守静的佳境,更是四方游客寻幽揽胜的好去处。这样的岩宇,最典型的莫过于安溪清水岩“帝”字形的建筑群了。

  【院】“院”原为丛林禅寺的别构,有“上院”(也称“内院”)、“下院”(也称“支院”)两种。“上院”是寺院内部的附属建筑,作为老年退居和尚的居室。“下院”是某些禅寺另建于外地的小寺院,相当于在外的分支机构,如鸿山寺原属于南普陀寺的下院,养真宫为泉州的属院。这样的下院、支院,现在都已脱离母寺独支门面,称寺而不称“院”了。

  早年有个别小寺直接以“院”命名的,如厦门最早的私家佛院觉性院,位于市内将军祠路的大观院、市东北金山山麓的法海院和位于鼓浪屿三丘田的资福院。如今,除觉性院部分改建为佛堂,由菜姑住持外,其他三院皆废于清末民初。可以说,如今闽南地区独立的佛院已经不复存在了。

  【庵】通常是出家比丘尼住修的场所,俗称“尼姑庵”。闽南历史上有名可稽的尼庵不多。已知有厦门达中庵、莲花庵、瑞晄庵等四座,但都早已改为寺或废,至清末已不复见。现在泉州虽有两座以“庵”为名的宗教场所,一是晋江草庵,一是晋江深沪宝泉庵,但前者原是摩尼教寺庙,祀摩尼光佛。因明代明令禁绝,当地乡民以佛教神祗奉拜,而住持不都是比丘尼;后者则为道教宫观。二者均与通常所谓尼姑庵不同。

  【堂】也称斋堂或菜堂,向来为带发出家的佛教女众(俗称“菜姑”)住修的场所。据厦门市1990年统计,全市尚有等斋堂10所,其中净莲堂、庆福堂、普愿堂较具规模。

  漳州现在还有不少以“庵”命名的寺庙,如漳浦木棉庵、诏安西亭观音庵、平和罗寨庵(又名崇福堂),是否尼姑庵或菜堂,因笔者孤陋寡闻,不敢妄断,仰待有识之士赐教。

  “堂”的另外一个意指是某一族姓支派尊奉其祖先的地方。我们将在“闽南民间的‘祠’与‘堂’”中作介绍。

  (资料来源:主要取自林沙编著的《话说厦门》,余玲略有补充)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