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雪域藏香
漫谈雪域藏香
藏地名香
藏香具体的起源时间也许无法准确考证,较为可信的说法是,公元七世纪后,由吞弥·桑布扎从佛教发源地印度引入造香技术,并在拉萨附近的尼木发展成极具西藏特色的造香技术,距今约一千三百多年。而后随着佛教的发展,经莲花生大师、藏医圣人、德达林巴·居美多吉大师等的大力推广,逐渐成了西藏僧俗皆广泛使用的供物和日常除污保健的用品。
从那时起,雪域的大地上,无论是寺庙、佛塔、山口、河岸,还是在平常百姓家,就从来没断过袅袅的香烟。
藏香的配方及制作流
藏香采用佛经中记载的古方,以沉香、檀香、丁香、木香、当归、肉桂、没药、甘香、菖蒲及红花等二十多种乃至百多种天然香料及药材合以金、银等珍贵矿物制香,其中不含任何化学香料,而且各成份之比例及处理方法均有严格规定。其制作过程大体如下:
1、先将采回来的藏药原料经过香师以“水法”或“火法”处理,使其药性增强并减弱毒性。
2、再将各种柏枝用水磨磨细,然后将各种天然藏药材和天然香料碾碎,制成粉末状。
3、将所有制作成粉末状的原材料用水调和成糊状,并放置一段时间(时间有严格规定)。
4、以手工在专用的制香器具上将糊状备料制作成条状。
5、将制作好的藏香在室内阴干,即为成品。
西藏生产藏香的条件得天独厚
巨大的资源保障了藏香原料的充裕和高质量,这个优势条件自然是西藏香业发达的极重要原因之一。
西藏地区共有高等种子植物5000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0%以上,其中长期以来已被藏族人民广泛应用的约有近2000种。除巨大的森林资源和广阔的草场资源外,还包括了大量的药材、香料等丰富多彩的野生植物资源。西藏是我国药用、糖类和淀粉、纤维、油脂、芳香油等植物的一大宝库。西藏药用植物达1000多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的70%左右,其中稀少而珍贵的药材在西藏有不少分布;糖类和淀粉类植物资源近百种,其中可直接或经简单加工处理供人类食用或用作医药等用途的就达50种以上;纤维植物资源有100多种;油脂植物资源有100多种,可食的为数不少;芳香油植物资源近百种,此类植物油是制造香精、香料和医药的重要原料,为我国重要出口原料之一,也是西藏传统香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
藏香的类型及使用方法
就形态而言,出于不同场合的不同需要,香有末香、线香、瓣香、盘香等多种形状。所谓末香就是香木的粉末,既可点燃熏嗅,也可加入油料涂抹在身体上,以防虫咬。所谓线香,是条状的香枝,用香木粉末加糊制成细长如线的香,因其制成后“枝长如线”,故称线香;又因线香能长久燃烧、焚熏,故又叫“仙香”或“长寿香”。所谓瓣香,就是香檀木碎块,即把檀木劈成一片一段的小瓣。上等檀木被佛教视成香中之极品,所以瓣香又称“大香”。所谓盘香,就是把线香在干硬之前,弯成重叠的环状香环。这些形态各异的香,大多是由多种香料混合制成的。不同的香料,会散发不同的馥郁香气。而让这些香散发香气的方式,又分为三种:用焚烧的方法,使它发散香味称为“烧香”;放在灸热金属或炭块上熏灸,使它发散香味称为“熏香”;把香料涂在身体上、衣服上使它自然发香称为“涂香”。
藏地三大名香
目前所谓的西藏三大名香指的是:敏竹梅芭、甘丹熏香和尼木香。尼木香在早期用香史上被认为是珍品,但近百年有所衰落,遂逐渐成为百姓家用香品之一。近一两年来,随着西藏旅游业兴旺,媒体对尼木藏香的深入报道,使尼木藏香渐渐有了复兴之势。
在拉萨有一家知名度颇高的藏香工厂—优格仓藏香工厂。这里生产藏香的方法依然延续手工制作的方法,现在已经颇具名气,占据很大的藏香市场份额。工厂管理者江措就是著名的优格仓家族后裔。
优格仓家族所生产的藏香与敏竹林寺还有着不解的渊源。相传敏竹林寺高僧德达林巴·晋美多吉在拉萨弘法期间,为了当地老百姓供养佛主、除障避邪等需要,曾以善心造香度人,后来因为产量跟不上,就号召拉萨的弟子们大量造香。优格仓家族所得到的造香古方,据说就是此时流传下来的香方。后经安多优格仓家族在制香技术上的进一步检验和丰富,便形成了今日敏竹梅芭藏香的独特香方。
优格仓藏香制作过程的最大的特点是配方比例、配方成分、采用原料、手工程序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再者,古方+秘方+现代科技+无任何化学成分等也是独特之处。有了以上这些卖点,现在敏竹梅芭藏香已经不单单是走红西藏市场,还供应广大藏区、内蒙古以及佛教影响广泛的我国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等地。
山南敏竹林寺距拉萨约150公里,是西藏极富盛名的宁玛派寺庙之一。敏竹林寺创建于公元十一世纪,相传是由五世达赖喇嘛的老师达林巴高僧所建。寺庙以研习天文历算、藏医、藏文书法而闻名。现如今,敏竹林寺最为出名的已经不再是这三方面,而是几百年沿袭下来的制香技术。
第一次拜访敏竹林是在去年的冬天。我找到主管寺庙后勤及制香工作的主管僧人丹增时,他正在生病。僧舍中燃着一只藏香。因为头痛,他说话有些迟缓。丹增用手指了指香炉中的那支藏香说:“味道你喜欢么?冬天我们是不造香的,等明年藏历四月你再来就可以看到了。”
现在的敏竹林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在东面,是寺庙的主体建筑;一部分在北面,看起来略显苍凉,是由几座已然坍塌和长久失修的佛堂僧舍组成。在寺庙主体建筑的三层有几处极为精美的壁画,现在已经被保护起来。北面失修的佛堂,现在被寺庙利用为制作藏香的场地。在这座近似废墟的建筑里,生活着几十只野鸽子,它们将巢穴建在里面,不停地飞舞着。几间已经废弃的僧舍里,还可以看到二战时期的英国报纸糊在墙上,这些宣传品是怎样被带到这里的就不得而知了。
磨粉,是藏香制作中比较较为重要的一道工序,负责制作藏香的人要将喇嘛采购回的草药,一一研磨成粉状,其中藏红花是放在石臼中捣碎。
今年藏历四月,阳历五月底,我再次来到敏竹林寺,丹增正和其他几个僧人在院子里为经幡柱子更换新的经幡。见到我他欣喜地说:“你来得正合适,我们从今天开始制作藏香了。”丹增将我引入靠近西面的一处院落,院子中的一个大房间里,几个当地村民正在研磨原材料。他们将藏红花、甘草、长松萝、安息等名贵草药捣碎,研磨成粉末状后再分别放好,准备下一道熬制的工序。据丹增说,这样的研磨工作要进行几天,这些日子里他也是最为忙碌的,要不停地奔走于拉萨采购各种制香所用的原料。因为制香对原料要求极高,这也就增大了他的难度,因为现在拉萨市场上符合他们标准的原料选购起来极为困难,单单藏红花就需要比对很多商家后才能下单购买。可见敏竹林寺对藏香制作的严格标准。
几天后,丹增带领着村民开始了熬制工作。过去,整个制香过程都是由喇嘛亲手完成的,但近些年来,大部分人工都是由附近的村民自愿前来帮助完成,寺庙也给予前来帮忙的村民适当的报酬,但报酬很少,只是象征性地给一些而已。
熬制原料用的是一口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大铜锅,铜锅上铸有经文,三五个村民不停地用木棍将各种原料粉末搅拌在一起,并有人不停地将药汁和水添加进去。一锅原料从早上开始熬制到下午,从浅色变为朱红色后,再用纱布将水份过滤,盛入器皿之中送进废弃的佛殿大堂,与干燥的檀香木等粉末相搅拌。搅拌工作完全是由手工完成,男男女女围成圆圈,蹲在地上,将双手插入灼热的药末原料中不停地翻搅。殿中立刻升腾起如同烟雾般的药尘,身在其中,可以嗅到一股股清新的气息。
药粉被搅拌均匀后并不是直接做成藏香,而是在另一间屋里放置两天后才可以制香。这期间,药粉上必须盖上厚厚的棉被,而放置的房间也是密不透光的。工作完成后,丹增要我两天后再来寺里看他们的出香过程。也就是藏历四月四号、阳历五月三十一日的出香这一天,正是敏竹林寺每年一次的金刚舞(跳神)祭典,寺庙里来了很多围观的当地百姓。在舞蹈将近结束的时候,位于寺庙北侧废墟中的制香工作也随之开始。人们将药膏从房中取出,放在一台特制的机器上压制成香枝后再放入暗房内阴干。我有些迷惑,制作香枝不是用牛角或是羊角完成的么?丹增解释说,这台机器是在两年前才有的,之前都是人们手工制作。扎囊县政府为了扶持寺庙的藏香产业,特别免费为寺庙添置了这台机器。以前光靠手工制作,因为人手短缺,一年最多也只能生产出一两千盒藏香,有了这台机器后每年制作藏香的季节里可以使产量增至上万盒。
这几年扎囊县政府以及其他支持寺庙制香的社会组织,还特地为敏竹林寺藏香设计制作了包装。寺庙所产的藏香每盒售价50元,无论谁来购买都是这个价格。与其它品牌藏香不同的是,敏竹林寺藏香是由寺庙中僧人主持生产制作,所以销路还算是不错,每年可以销售一万盒左右。不过这个数量和拉萨旅游市场所销售的藏香比较起来相差却是很远。过去敏竹林寺藏香分很多档次,现在因原材料的价格十分昂贵,寺庙能够采购的原材料数量种类有限,所以无论品种或产量都相对受限,像过去供应西藏地方政府的高档香已不生产了。如今的敏竹林寺要恢复到过去的生产规模已不太容易。
藏香在西藏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从遥远的过去一直走到了现在。今天的拉萨街头,新一代藏香品牌已层出不穷。在藏区各地,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无论是寺院庙堂之上还是平常百姓家,甚至那川流不息的转经路上,都弥散着浓郁的草本芬芳。伴随着香烟的升起,将人们的祝福与愿望带向遥远的天际。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