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佛像收藏
漫话佛像收藏
作者: 吴伟忠
也许谁也未曾想到,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宗教制品—佛像在当今不仅成了收藏品,还成为拍卖市场上的新宠。在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坐像破天荒地拍出了1.2359亿港元的天价。
一、佛像的起源与发展
佛像的材质有金、铜、石、玉、木、漆、陶瓷、泥塑等多种,其中以金铜佛造像最受人们欢迎。所谓金铜佛造像,一般指铜质鎏金的佛教造像,但实际未鎏金的铜佛像,也往往被收藏爱好者归入金铜造像的范围中。金铜佛造像起源于印度,东汉时期传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教全面发展的时期,西域与中原的僧侣交往频繁,许多西域佛像随着僧侣们的背囊抵达中土。现藏于日本东京永青文库的刘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的韩谦造鎏金铜佛坐像,就是南朝佛教造像的典型,它是目前所发现纪年最早的小型鎏金铜佛像。隋唐两朝,南北统一,国富民强,佛教造像也进入了成熟期。唐武宗“会昌灭法”及此后的五代战乱使佛教传播遭受挫折,佛像也随之走下坡路。宋代时期南方禅宗得到大力发展,宋代佛像注重于写实,其题材大多以罗汉与祖师为主,当时曾出现了大量的五百罗汉、三百罗汉、十八罗汉像等。
元朝时期,西藏地区归属中央政权,藏传佛教传入内地,并在元朝统治者的大力推广下迅速发展,大量蒙、藏民族的金铜佛像和制作工艺也传入中原,使自唐之后沉寂多时的金铜佛像艺术得以复苏,并得到长足的发展。明清时期藏传佛教继续在中原流行,其造像艺术也深深影响着汉传佛教的造像。汉式造像以佛像和观音像居多,形象端庄稳重,藏式造像则仍是题材繁多,制作精良。藏式造像又可分为内地铸造和西藏铸造两类,西藏铸造的有黄铜造和红、黄铜并用的,整体造型古拙抽象;而以永乐款、宣德款为代表的内地官方造像虽说也是以西藏造像为模本,但铜材和鎏金用料讲究,做工更为精细,造型规矩写实,形态普遍富于动感,且题材丰富,让人赏心悦目。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因国力强盛及皇帝对佛教的推崇,不仅大量造像,做工也很精良。自明清以来,藏式造像已成为宫廷造像的主流,其影响和波及面也很广,而且近代以来损毁的较少。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仅清乾隆一朝鎏金佛像就收藏有几万件之多,北京雍和宫也收藏有几千件清代宫廷藏传佛像,散落在民间的小型金铜佛像就更不计其数,现拍卖市场上常见的一般也都是明清时期的藏式官方金铜佛造像。
二、哪些佛像价值高
佛像因其久远的历史、生动的形象和精美的制作,具备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金铜佛造像种类甚广,从形象上细分,它包括诸佛、观音、菩萨像、罗汉像、明王像、护法神像、祖师像和活佛像等等。从铜质上来讲,有青铜、黄铜、红铜和其他铜合金等。金铜佛像的尺寸范围很广,一般可分为巨型像、大型像、中型像、小型像,但由于天灾人祸等原因,目前大中型佛像的存世数量已不多,且大多均有归属,一般都存于寺庙或大型博物馆中。我们现在所见的或有可能被收藏的基本上都是小型铜佛像。判断一尊佛像价值的高低并不完全体现在材质上,还应看它在佛教造像史上的地位和艺术价值,看它的工艺和铭文,材质只是一个参考因素。一般来说,巨型、大型佛像的价值高于中型、小型像;宫廷铸造的高于民间的;在藏传佛像里,忿怒相高于吉庆相;菩萨装高于佛装。对于鎏金铜佛像而言,无论是否有款识证明其御制身份,只要是大尺寸,造型精美的,其价格可说是年年上涨,升值空间很大。
目前,国内不少收藏者在佛像收藏上常常陷入误区,他们把明清藏传鎏金佛像作为首选目标,而对我国早期汉传佛像的收藏价值则认识不足,以至于拍卖市场上常常出现明清佛像大热,而早期汉传佛像却乏人问津。其实早期汉传佛像里也不乏精品,比如南北朝、隋唐、辽代等,中国佛教造像的高峰期铸造的佛像,以及南诏、大理等地所藏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佛像。这类早期汉传佛像因问世较早和存世量少而具备了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相对而言,西方很多的佛像收藏家则更看重佛像本身所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藏品外观是否漂亮则在其次。从近年来美国纽约拍卖市场的成交情况来看,拍卖价最高的中国佛像还是早期汉传佛像。
三、佛像走俏拍卖场
近几年来,金铜佛造像在各大拍卖市场中受到了藏家们的大力追捧,成交价格屡创新高,成为拍卖会杂项专场里表现最为出色的板块。仅2007年春季,北京翰海、北京匡时国际、北京嘉信、崇源国际、天津文物、中国嘉德、十竹斋多达7家拍卖公司都曾推出佛像拍卖,以匡时国际的“菩提妙相—古代佛教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为例,参拍195件,成交率87%,总成交额竟高达1.07亿元人民币,其中有16件拍品的价格超过百万元。该专场中一件明代宣德铜鎏金无量寿佛像更是以2750万元高价成交,明代永乐铜鎏金观世音菩萨像以1485万元成交。北京翰海推出的“经辩—金铜佛像专场”拍卖,共上拍87件,成交率82%,成交总额5381.8万元。其中一件明永乐文殊菩萨以1009.1万元成交,17世纪无量寿佛以683.2万元成交,共计有10件佛像的拍卖价格超过百万元。崇源国际的“中国佛教文化”拍卖专场成交总额2346.7万元,上拍49件,成交率55%,一件明永乐铜鎏金绿度母像以409.8万元成交。可见近期佛像拍卖正在异军突起,该板块现已成为收藏市场不可忽视的一匹“黑马”。
佛像走俏拍卖场并不仅仅是去年的事。其实,早在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就曾爆出过非常惊人的一幕,由英国收藏家斯皮尔曼收藏的14尊铜佛像成功拍出13件,成交总额达到3.24亿港元。其中一尊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坐像竟然以1.2359亿港元成功拍出,创下中国佛像艺术品迄今为止世界拍卖的最高纪录。成交价格仅次于释迦牟尼佛像的是一对明宣德鎏金铜金刚舞菩萨立像,以5355.12万港元成交,排名第二。此外,一尊明永乐鎏金大威德金刚像也以超出四千万港元的价位成交。同样在2006年,香港佳士得也曾经上拍过30件佛像,其中一件高160厘米的晋代木雕菩萨像以615.29万元成交,成为中国最贵的木质佛像。
四、如何识别佛像赝品
由于近年来金铜佛造像升值迅猛,市场上的佛像赝品也应运而生。目前最常见的都是一些粗制滥造的新佛像,这些新佛像散见于各地古玩市场,且售价也很低廉,收藏者一般很容易识别。较难识别的是一些按照真品精心仿造的,这些佛像制作也较为精致,有些表面还刻意做过做旧处理,具有较强的欺骗性。真正难以识别的是那种被称为用“旧佛像改形法”制作的赝品,作伪者将残破的旧佛像依其残破的程度改变成另一形状,或添花纹,或添文字,然后重新进行做旧处理。收藏者一不小心,就会“打眼”。
鉴别金铜佛造像的真伪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看材质。金铜佛像有青铜、黄铜、红铜和其他铜合金等,但不同时期的用铜是不一样的,元代以前的铜佛一般都用青铜,也有一些红铜制品,元代以后则出现了较多铜锌合金的黄铜及纯铜制作的所谓红铜佛像,而在青铜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称为金铜佛像,黄铜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其次是看标识、坐骑、手印和坐姿。佛像制造十分严谨,造像的标识、坐骑、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规范的,只要多加学习,了解各个时期金铜佛像的不同特征,并细心察看和对照,就可准确地为某件藏品定名,这样不但能分清藏品是佛还是菩萨,而且还能弄清是哪尊佛像和哪尊菩萨;再次是看面相、体型和服饰。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纹特征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是有许多变化的,比如隋唐两个相连的朝代,虽说佛像的整体风格是相近的,但面相还是略有区别的,隋代的佛和菩萨为半圆脸型,唐初起就变得稍瘦一些;第四是看款式。款式是指佛像本身所固有的文字资料,比如铭文和题记等,对收藏者在鉴别佛像真伪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最后,还可用嗅觉法进行鉴别。古代的金铜佛像或其他木质、陶瓷等材质的佛像,在长时期受人们供奉时被烟火所熏染过,或是长时期埋藏于地下。只要对其仔细进行嗅别,一般都可以嗅到烟火、发霉或发朽的味道,而现代仿制品则完全没有这种味道,即便是有些伪品用烟熏或埋于地下等做旧方式处理,也难免露出破绽,或烟火味过浓,或泥土芳香太浓,为行家所识破。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