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随想
麦积山随想
作者:王亚庆
十多年前,当我西行兰州求学时,曾经数次途经天水,隔窗远眺麦积山,对佛教艺术圣地——麦积山石窟心驰神往。今年假期终于成行。
麦积山位于天水市东南45公里,属于秦岭山脉的余脉。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逐渐地进入山中,绿色越来越浓郁。我惊奇地发现,在干旱的西北地区竟有这么一处景色秀丽、环境清幽的小江南。渐渐地,麦积山出现在眼前了,像从平地拔起的一座奇峰,四壁陡峭、顶端略呈圆锥形,状如“麦积”,形象而传神。至今,当地方言仍将麦秸堆称为“麦秸积”,简称“麦积”。
我静静地伫立在山脚下,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着麦积山石窟。麦积山东、北、西三面崖壁几乎与地面垂直,在弧形的崖壁间是大小不一、数不胜数的石窟,蔚为壮观。麦积山石窟主佛——摩崖大造像尤其醒目,高大雄壮、圆润饱满。坐佛神情静穆;左侧菩萨手执净瓶,右侧手持莲花,帔帛飘逸,神态端庄。虽然因风吹雨蚀泥塑局部剥落,但仍不失其精美的风貌。据资料记载,麦积山石窟于十六国后秦时始修凿,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明、清十多个朝代续修。现存洞窟194个,泥塑和石刻造像72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尤以泥塑见长,堪称公元5世纪至公元17世纪塑像艺术的宝库。
由于是假期,游客从四面八方涌来,真可谓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我跻身于涌动的人流,从紧贴着崖壁凌空架设的飞桥栈道一层层攀援而上。与石质坚硬的山脉明显不同的是麦积山为砾石质地、土石结构混合,其石质不适宜雕刻,古代的艺术家们因地制宜,先在崖壁上雕刻出佛像石胎的大形,再在泥土中加入麦草、中草药、鸡蛋清等材料搅拌均匀,制成雕塑泥,对石胎进行外形的塑造,创作出许许多多的佛像、菩萨像及供养人像等。麦草可增加泥质的黏合性,中草药可预防虫蛀,鸡蛋清可使塑像表面更加光滑而细腻。我想,古代工匠在制作这些塑像的时候,不知经过了多少次反复的试验,细心的琢磨,最终才成功地留下了这些能够保持千年而不朽的珍品。麦积山塑像经过石雕、泥塑之后再施以彩绘,使塑像看起来既美观又不失庄严。虽然经过了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大部分塑像的彩绘至今依然清晰可见,有的甚至鲜艳如初。
由于地震等自然原因,麦积山的中间部分出现崩裂,所有的龛窟分成东崖和西崖。我战战兢兢地沿着崖壁旁的悬梯,从涅槃窟到千佛洞,从七佛阁到牛儿堂,从万佛堂到天堂洞,仔细地鉴赏着每一塑像,阅读着每一窟的诠释。后秦及北魏早期,犍陀罗特征鲜明,秀丽清俊,衣服上一圈圈的水波纹,线条流畅隽永,有“曹衣出水”的神韵;北魏中后期则流行襃衣博带式大衣,衣褶细密层叠,犹如曲水流波,这是佛教艺术逐渐汉化的反映;北周及隋代的造像圆润饱满,麦积山主佛即开凿于北周而完成于隋,是这一时期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初唐仍保留隋代遗风,但头、身的比例更趋匀称、合理;宋代则有浓厚的世俗化气息。每一尊塑像都塑造得一丝不苟,精美生动,甚至每一根须发,每一段手指,嘴角的微笑,衣服的褶皱都格外生动,惟妙惟肖,倾注了工匠的智慧和心血。
徘徊于麦积山的崖壁间,与古人进行心灵的交流。一千多年前,在炎炎烈日下,在刺骨的寒风里,这些虔诚的工匠们用原始粗笨的工具,在简陋的环境下,在垂直的崖壁间,一窟窟地凿,一刀刀雕,一尊尊塑,一笔笔绘,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这正是一个坚定的信念在支撑!这里不曾流下他们的姓名,但他们的智慧在这里凝结,艺术在这里永恒!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