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绝圣弃智 (龙泉解《道德经》19章)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4日
来源:龙泉之声原创   作者:熊华堂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圣,指能、作为。智,指谋划、算计。如果统治者不用能力,去除智谋,那么,老百姓也自然不会显能斗智,平静的生活,获得大利益。

  一般地讲,统治者提倡什么,老百姓就会追逐什么。统治者不为,就是大作为,不标榜,老百姓自然心安。这是外说。

  内说是指修行人放下杂念,抛弃彰显,听任自然,就会诸气化淳,还我本来自性,受益无穷。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仁,是一种对他人的爱,这种爱有远近之分,与恨相对立。慈,也是指爱,但这种爱没有远近,没有分别,没有意识,是不知觉的,无偏私的大爱,是守道者之爱。上一章老子就说过,世间提倡仁义,是因为远离了大道。这里老子进一步强调,要绝断仁义,只有抛弃了狭隘自私的小爱,百姓才会回到不知爱,不求爱,不懂爱的无所不爱的大道境界。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巧,是指好;利,是指宝贵。如果抛弃巧利,盗贼就不会出现。反过来说,如果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滋生。想想现在,人们为了求得巧利,很少不做盗贼的。有人盗官,有人盗财,有人盗文章,有人盗虚名。天下因巧利而无不为盗。这是外说。

  内说是指,放弃巧利,贪念不生,方能清静本我,得道成就。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放下,即:圣智、仁义、巧利。这些都是修行中的障碍。

  放下圣智、仁义、巧利这三个方面,你只是说说是不够的,必须下真功夫去做。做到了,你就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见到自性,很少再有自我和贪欲,远离世俗谛而没有烦恼。

  圣智,用佛教的义理来讲就是指“我见”;仁义就是指情染;巧利就是指贪求。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破除我见,不被情染,没有了贪求,这其实就是成佛得道的境界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