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发展与无价宝《平复帖》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国第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在河南安阳开馆,名为: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馆长是著名学者冯其庸。
本报二零零九年十一月十七日作此报道。有一张照片,拍了展览厅一角,一条长廊,两边是各个时期的不同字体,走过这条长廊,你会感叹,中国的文字发展过程是这样的多采,而书法与字体发展的结合,又使这个过程的内涵更加丰富。
我一直期望有一个中国文字与书法的博物馆,现在有了,读了报道,十分高兴。
博物馆在河南安阳,安阳殷墟是发现甲骨文的首要地方,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中是最早最重要的一站,博物馆设在这里是合适的。
日前谈恭王府诒晋斋,说明诒晋斋命名的由来是收藏了晋代重要文物─陆机的《平复帖》。《平复帖》在中国文字的发展过程中,也能够说明一些重要的问题。不禁又想来谈一谈。
先回首一下中国文字发展大概。
殷代,中国的文字已经相当成熟,这时的字体是甲骨文。
春秋战国的时候,各国形成了自己风格的篆书,秦国把中原统一以后,把文字也统一了,这时的字体是由李斯加以规范化的小篆。
进入汉代,文字的书写应用更加频繁,而小篆的字体有很强的象形性,写一字如画一图,笔划线条也是弧形圆形,书写很费时,需要简化。于是简化为隶书,笔划以横、竖为主,线条有“蚕头燕尾”的美观形状。这是汉隶。
汉代末年,三国时期以至晋代,文字又面临进一步的变化。这时期的字体,可以看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张芝、钟繇留下来的书法(宋代刻的《淳化阁帖》中收了他们不少书法)。很明显,字体的变化有两大趋势,都是在求方便书写以及使字体简化。两大趋势,一是由隶书进入草书,张芝的草书就像把隶书草书化,仍带扁形。又一趋势是由隶书进入现在的字体,即楷书、行书。钟繇的《宣示帖》、《荐季直表》等就是。
后来,到东晋时,这两个趋势的字体,王羲之都写,在书法艺术、书法技巧方面,都推到一个高峰,所以被称为书圣。
陆机是西晋时人。在张芝、钟繇之后,又在王羲之之前。他的《平复帖》字体,是走向草书,不过笔划的线条简朴,像篆书时期。帖后的题跋,傅增湘说:“运笔犹存篆法”,赵椿年说:“正如秃管铺于纸上,不见起止之迹”。所谓“不见起止之迹”,指的是隋唐以后的书法才有的一套起笔、运笔、顿挫、收笔的技巧。这都说明,在《平复帖》时期,字体的发展,书法的发展,是一个中间站。
进入隋唐之后,楷书成为实用字体的主流,这字体到现在我们大家都在用。其他的字体,如篆、隶、草书,成为艺术性的字体,依然存在,使书法艺术有很大的空间。草书更成为一种最能寄托与抒发性情的书法载体。
明白了书体进展的大概之后,再来谈《平复帖》,对它的价值就很容易了解了。它告诉了我们文字进展的许多讯息。相信在文字博物馆中它会有重要的位置。而且,因为它是中国现存最古的墨迹,不是摹本,因此文物价值更无以估量。是宝物,诒晋斋的镇斋之宝。
最近,在中国嘉德二零零九秋拍会中,一件包括有宋代朱熹墨迹的《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以一亿多人民币成交。如此,《平复帖》应是无价宝。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