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宗教与儿童道德教育的发展——张志鹏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快到了。据说圣诞老人的故事起源于芬兰,1822年,芬兰传教士把圣诞老人的故事传到美国,随后渐渐流传到世界各国,扮圣诞老人成为一种流行。正如春节已经随着华人扩展到许多国家,源于基督教传说的圣诞节也悄然被很多非基督教国家的儿童所接受。

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为孩子准备圣诞礼物并不一定是出于特定的宗教信仰,而是在顺应潮流的同时试图将其转变为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果再淘气,圣诞老人就不会给你礼物了”,神秘的圣诞老人或许比父母能更好地激励和约束孩子的行为。事实上,除了圣诞老人,还有很多宗教因素都在借助民间故事、歌谣影响着儿童,可以说,宗教在儿童德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曾经,宗教是德育的核心内容。在18世纪末叶以前,大量犹太儿童宗教学校广泛分布于欧洲。犹太男孩在大约5岁时,就会被送到儿童宗教学校。到了大约13或14岁受教育期结束时,大人们会给犹太男孩举办成人典礼。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育以神学为中心,道德教育实际上主要就是宗教教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肯定人的价值,提倡世俗道德,要求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曾猛烈地抨击宗教教育,斥责强迫灌输的宗教教育摧残人性、培养偏见,他主张应该发挥儿童的主动性,让其自由发展。但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则极其重视宗教在德育中的作用,他认为,道德教育必须与宗教教育结合起来。

近代以来,科学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哲学和伦理学则成为道德教育的源泉。然而,儿童并不是纯粹的知识容器,灌输式教育的效果并不会持久。即使儿童依据理性分析方法可以学习道德知识和科学知识,但如果缺乏内在信仰的支持,就无法保证其所学习的道德知识在其脱离管束时仍能被坚守,也无法保证科学知识始终被用于造福人类。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开始思考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道德教育中发挥宗教因素的作用。

巴哈伊教会在传播宗教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儿童的灵性教育。教会开设青少年班、儿童班和灵性聚会,试图促进儿童及其家庭成员知识与德性的共同增长。此外,教会还在华人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积极推广儿童“读经”活动,提倡儿童阅读、背诵《大学》、《论语》等书籍,以期用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熏陶孩子,净化他们的思想。

一些宗教组织在进行宗教德育教育时能够积极顺应儿童的认知规律。例如,一个美国的基督教团体就借鉴美国人柯柏的道德判断发展理论,认为在儿童道德判断的第一个阶段,由于儿童缺乏内在道德标准,就以行为的后果来衡量事情,是一个服从的过程。因此,在教授儿童《圣经》时,千万不可利用他们的感情,用恐吓、威迫或利诱的手段,这样做会使他们道德观念的发展停留在早期“顺从”权势的阶段。

宗教与儿童道德教育之间也会产生矛盾。1983年,美国田纳西州霍金郡的一些基督教基要派人士控告当地教育委员会,认为其设立的州立小学阅读课程缺乏宗教内容。可见,需要在法律上对宗教德育和法定教育的界限作出合理区分。

在我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教育家曾提出过许多德育思想。孔子强调德育居于教育的首位,孟子也认为设立学校的目的就在于“明人伦”,这些德育思想都隐含着天道、祖先崇拜等要素。在今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既然儿童无法回避圣诞节等宗教文化的吸引力,或许可以考虑积极借鉴和利用宗教的合理因素进行儿童道德教育,以取得更好、更大的成效.(文:张志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