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禅宗情感理论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侯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禅宗情感理论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侯芳

  摘要:关于禅宗和书法的关系,尝试从禅宗情感理论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内在理路的相通之处去研究。禅宗情感理论的四个特质:自由之美、空寂之美、对比之美和自然之美,这些在书法的理路中都能找到。

  关键词:书法;禅宗;自由;空寂;对比;自然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2-0164-01

  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仅用变化无穷的线条形态给人以视觉美感,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表现人类精神世界、寄托思想感情、体现审美情趣的功能。

  一、禅宗情感对书法中自由之美的影响

  我国早期书法,主要表现为实用功能。到了汉代,产生了隶书、楷书、行书、章草等书体,为书法走向审美艺术创造了有利条件。魏晋时期,书家主张把情感作为书法的内容因素,为书法走向成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唐代时我国书法艺术走向全面成熟时期,已成为自由表达书家内心情感、宣泄主体情感的载体。书法表现情感,比其他艺术如绘画、雕塑更为困难,因为它没有具体的艺术形象,只能依靠一个个抽象的文字符号来表现。如何将激越的情感,通过文字符号表现出来?怀素认为,气势是表达书家思想感情至关重要的环节。要表现出气势,就必须运用快速流走的笔法。草书是一种抽象的线条艺术,而越是抽象的艺术,就越具有情感意味。唐代书家们,为了表现禅宗所追求的空灵超越的情感,于是对书体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字字不相连的草书行式,用“游丝连绵”法,把字的笔画,及字与字之间连接起来,使草体更具有动态美。

  二、禅宗情感对书法中空寂之美的影响

  草书的运笔既要迅速洒脱,但又不能违背草书书写的基本要求,字要有一定的法度,让观者辨清笔画、字意。这是一个很难克服的矛盾。一般人难以做到两全其美。怀素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让世人赞叹:“怀素所以妙者,虽率真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后人作草,皆俗交绕,不合古法,不识者以为奇,不满识者一笑。此卷是素师肺腑中流出,寻常所见,皆不能及之也。”(跋怀素《论书帖》)怀素的草书每个字都气脉相承,气贯全篇。这种奔放豪迈、奇姿绝俗的气势,无不来自于怀素内心强烈的思想情感。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禅家空心澄灵,本心清净的“静美”,以“大动”表现“大静”,最后达到“物我两忘”。

  三、禅宗情感对书法中对比之美的影响

  从对立中求得和谐统一,是禅宗重要的思想方法。禅宗的文字观和语言特点,就是这种思想方法的结晶。禅宗的这种思想,还是以怀素为例:纵观怀素的《自述帖》全帖,篇首气势比较平缓,只是小波澜。后来慢慢随着感情的高昂,波澜层层迭起,一波高过一波,到了后半段,掀起汹涌大浪,激荡澎湃,大有“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蟠龙”的气势。这种布局与情感表达,与怀素采用对比手法分不开。在字形结体上,以大小、正呼应,偶成疏密,充分展示了点线面错综变化之妙,反映出形体对比间的辩证关系,产生了耐人寻味的意境。运笔大胆夸张,时而圆劲细挺,时而方折重挫,刚柔相济,相得益彰。在墨法上,运用渴笔枯墨,使线条在枯润浓淡的对比中,虚实相生,活泼生动。怀素艺术上的成功,与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段是分不开的。

  四、禅宗情感对书法中自然之美的影响

  禅宗反对艺术如实反映客观形态,主张从自然形态中领悟到自然真趣,表现自然形态的神韵。我们从《自述帖》中可以看到,怀素改变了此前汉字方正的写法,大量运用了圆劲而富有弹性的弧线,具有活泼生动的特征。怀素将圆形巧妙运用到草书中,创造了极为生动的形象,人们从他的字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壮丽景象。他把自然与禅趣融为一体,通过对自然特征细节的再现,来表达对自然真趣的崇尚,从中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禅宗强调挖掘个性感悟的独特性,在艺术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随着禅宗重视本心、追求本色思想的深入,书家已不愿受前贤笔法的束缚,提倡书法表现个性思想,体现胸中意境和情感,反对刻意作态;提倡天然妙趣及纯真、纯美的韵味,认为天工就是自然,天工就是本色。这种落拓不羁、轻松自在和富有宣泄意味的书法,被世人称之为“禅意书法”。

  综上所述,禅宗与中国书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法艺术中可以看到禅宗的身影存在,禅宗的思想又能通过书法艺术表现出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书法是一门精神境界极高的艺术门类,没有禅宗思想的辅助,书法艺术不会有更高更远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借助禅宗这双坚硬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上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张立文.境——佛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陈长伟.浅谈书法创作中意境产生的条件[M].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2).

  [3]王宏建.艺术概论[M].广东: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出自: 《学理论·上 》 2010年8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