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的世界观——佛法对世界的彻底解释(上)
唯识学的世界观——佛法对世界的彻底解释(上)
过渡理论
前言
在正式解释唯识模型之前先介绍从生活世界模型和现实世界模型到唯识模型的过渡形态。唯识模型和前面各种模型都有本质的不同,前面的各种模型都是主客分离的,而唯识模型是唯主无客的。从主客分离到唯主无客,中间有一个复杂的过渡。
过渡理论的基本情况是这样,各种非唯识理论按照三条线索推进形成复合空间理论、实相幻相理论和主客感应理论:
统一世界理论 → 多世界理论 → 复合空间理论
平滑世界理论 → 世界的底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理论 → 实相幻相理论
僵化世界理论 → 生活世界理论 → 主客感应理论
统一世界理论说只有一个世界;多世界理论说存在多个并行的世界;复合空间理论说不仅存在其它平行世界,我们这个世界本身也是无数平行空间重叠在一起。平滑世界理论说世界只是科学规律所描述的这样,世界就是这些东西构成的;世界的底层和深层结构理论说在这个空间之外还有很多结构在支持着世界的运行,如果没有那些结构世界也不会这样存在;实相幻相理论说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另一些实相产生的幻相。僵化世界理论说世界严格按照规律运行;生活世界模型说世界不那么僵化,可以有突破规律的现象;主客感应模型说这个不那么僵化的世界可以受意识影响而变化。
细说起来,实相幻相理论分为两层。实相变现幻相理论和深层结构理论很接近,深层结构理论说有一些深层结构支持着物质世界,实相变现幻相理论说有一些实相变现出幻相,实相类似于深层结构,物质世界是幻相。知觉幻相理论说,只有实相向感官传输信息,物质世界仅仅存在于知觉中。主客感应理论也分为两层,基本的主客感应思想是认为意识和环境之间存在感应,这种感应也有一定规律,可以利用这种规律达到某种目的。在气功、道家和西方新时代运动中都有这类思想。另一层主客感应是轮回观念和三世因果,可以理解为把感应的主体和时间都进行了扩展的主客感应理论。
复合空间理论、实相幻相理论和主客感应理论构成了过渡到唯识学的撑平台,细分平台则有复合空间、实相变现幻相、实相知觉为幻相、主客感应、三世因果等五种理论。其中的关键是主客感应现象,以此为中心吸收其它思想就形成了唯识学。
主客感应理论 + 复合空间理论 → 个人世界理论 → 心识变现外境理论
因果轮回理论 + 实相变现幻相理论 → 业力理论 → 阿赖耶识和种子理论
心识变现外境理论 + 阿赖耶识和种子理论 = 唯识学
把主客感应现象和复合空间理论结合产生个人世界理论,个人世界理论对直接的主客感应现象解释得最清楚。道家和唐望体系中都有个人世界模型的内容,认为没有统一的外境,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个人化的世界里,只不过由于众多个人世界之间相互感应而表现同步,看起来好象有统一的世界。而在一定条件下,个人世界也会打破同步。这个理论很好的解释了主客感应的问题,比各种存在统一世界的理论更合理。个人世界对应于各个众生心识各自变现外境,相互独立而相互感应的理论。再向前走一步,个人世界又是什么呢?应该是心识变现出个人世界,这就是唯识理论了。
因果轮回理论也属于主客感应的范畴。为了解释三世因果轮回,必须解释过去的行为怎样影响到现在,于是提出业力理论。过去乃至前生意识活动留下的业力在影响现在的环境。业力与世界的关系相当于深层结构与表层世界的关系,或实相与幻相的关系。业力理论把三世因果和实相变现幻相理论结合起来了。
业力理论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平台,佛教对很多现象都用业力解释。但如果追问业力为什么和主体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则发现这个平台还有漏洞。一般的业力仍然认为世界是统一的,业力则属于是这世界之外的一个更大的统一世界。但这样难以解释业力和主体的相关性。更合理的是认为业力就是主体的一部分,是深层心识记录的。但这样一来就不是业力理论,而是阿赖耶识和种子理论了。
心识变现外境理论 + 阿赖耶识理论 + 实相知觉为幻相理论 →有外境的唯识学
阿赖耶识理论 + 实相知觉为幻相理论 → 无外境的唯识学 → 个人世界解释成种子聚合状态
完整的唯识学包括心识变现外境和心识摄藏种子两部分内容,但二者的关系在唯识学中并没有解释。吸收知觉幻相理论的思想,可以说外境是心识根据业力或种子信息建构的知觉模型,模型既有外部信息也有建构过程的创造。但到这里仍然有两种解释。如果认为有一个独立的心识接收种子信息建构外境,意识再感知这个外境,这是有外境唯识学。如果认为没有独立变现外境的心识,阿赖耶识直接向意识发送信息,则是无外境唯识学。
无外境唯识学不排除可以有一些类似外境的结构向意识传输信息,但这结构不是独立的心识,只是种子的某种聚合状态。这样也可以解释心识如何变现个人世界。
过渡理论平台
1.复合空间理论
1.1.复合空间理论
从平行世界理论再向前走一步就是复合空间理论。平行世界理论说存在不同空间,它们之间是平行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各空间中的情况都不相同,因而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复合空间理论则是说,有一些平行空间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因而其中的情况是非常近似的。我们这个世界并不是单一空间,而是由很多相似的平行空间重叠在一起形成的。就象一叠纸叠在一起,从远处看象是一张纸,细看是分开一张一张的。每张纸上画着相似的图案,并且对好,一张纸完了接上另一张,这样图形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不会中断。这就是复合空间理论对世界的解释。
复合空间理论和多世界理论不同。多世界理论是说有不同的空间,而且不同空间的事物都是不同的。而复合空间理论说,这其中的每一个世界也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一组复合空间叠加形成的。这比多世界理论更进了一步。
而且,既然每个世界都是由众多复合空间组成的,则存在另一些情况完全不同的空间也就更容易理解了。形成世界的众多平行空间的结构相似,但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可以有些和别的空间差异较大的空间存在,只要其数量不多,就不会影响其它空间的正常运行。如果有一组差异足够大的空间相互之间形成较强联系,并保持同步,则这一组空间就构成了另一个世界。
换言之,无数个空间各自可以有自己的结构,而相互作用使某些空间同步成一群,这样一群同步空间就构成了一个世界。同步群不止有一个,群体中的空间数量也或多或少,不同群就构成了不同世界。而在众多同步的空间群之外,还可以有不与任何群体同步的空间,或虽然受某个同步群影响但同步性较弱的空间,这些空间或单独存在,或几个空间聚在一起保持同步。所以不同世界之间也不是截然分离的,两个世界之间可以有一系列中间状态存在,并且可能有一些小空间实际的处于这些状态。这样从复合空间角度理解多世界就更清晰了。
1.2.复合空间理论的实证
如果复合空间永远保持同步,则复合空间理论完全是多余的,只有在某些条件下复合空间之间出现不同步的现象才能说明复合空间的存在。某些特异现象能说明这一点。比如有这样的照片,某佛教代表团在陕西法门寺礼拜出土的佛舍利时,有人拍到照片,透过法师的身体能看到身后的地面,地上的砖缝清晰可辩。如果不考虑人工造假的可能,假定确实拍出了这种照片,对这类现象该怎么解释呢?用复合空间理论可以这么解释,在正常情况下,一组叠在一起的复合空间总是有着相同的结构,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不同结构。在拍摄这些照片时,由于某种原因,现场的复合空间系统出现了变异,只有一部分空间中有法师身体,而在另一些空间中没有,身后物体的反射光就是通过这些空间到达相机而被拍摄到的。类似的,还有某气功师在发功时透过其身体看到背后的黑板或桌子的照片,都可以这样解释。
再如药片穿瓶实验,特异功能人发功后可以让药片从瓶底穿出,而瓶底不破。对此可解释为复合空间发生变异,有的空间中没有瓶子了,药片通过这些空间漏了出来。这种复合空间的变异和特异功能人发功有关。
再如,气功中的远距离发功现象。这类现象古已有之, 在《抱朴子内篇·释滞》中说:“闻有为毒虫所中,虽不见其人,遥为嘘祝我之手,男嘘我左,女嘘我右,而彼人虽在百里之外,即时皆愈矣。” 现代气功中远距离发功的例子很多。较著名的如清华大学陆祖荫等人与严新合作进行的远距离发功实验,气功师在几公里乃至1900公里以外发功改变实验样品。这类现象用以上气凝体、气场之类的理论是很难解释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远距离发功时, 气功师所发的气并没有经过两千公里的物理空间, 而是复合空间发生变异,有些空间象物理学所说的虫洞一样直接把相距很远的气功师和样品连接了起来,气经过这个空间直接到达了样品。这个解释也符合气功师的主观感觉,他们主观上就是直接观想到发功对象并发功,与发功对象就在隔壁没什么两样,遥远的距离在他们主观上并不存在。
1.3.复合空间理论与科学律
复合空间理论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提出的和科学关系最密切的理论。复合空间之间的同步关系可能决定了事物只能以某种最容易同步的形式变化,对此可以建立一些数学模型,并可解释一些物理规律。
可以这样理解,两个空间是两个系统,它们通过交换信息而保持同步,交换信息就是感应。就象英语26个字母,但由于字母出现的频率不是均匀的,在电报编码时可用较短的编码代表常用字母,用较长编码编不常用的字母,这样传输同样一篇文章可以少发很多电报码。信息理论可以对此做出解释,并计算出这种优化办法能达到的压缩极限。如果26个字母按等概率出现,则编码需要 比特的信息。如果出现频率不同,则可以根据字母出现频率计算每个字母的信息量,常用字母的信息量少,不常用字母的信息量多,这样一篇文章的总信息量比26个字母等概率的情况少,这个信息量就是利用字母出现频率不同进行信息压缩可能达到的极限。此外还可以利用别的规律进行信息压缩,比如,在前面一个字母是A的情况下,下面一个字母出现的频率比不加条件的情况确定,因而信息量少。也就是说,文章中可用的规律越多,这种信息压缩比就越大。
两个空间同步时也有类似问题,需要交换最少的信息使两个系统达到最大限度的同步。用最少信息达到最大限度的同步需要系统具有一定确定性,确定性越大则需要沟通的信息越少。极端情况是系统永远不变化,这样从开始能永远预测未来。或者按精确的规律变化,也可以从一个初始点开始精确的运行下去,永远不需要校准。比如,在决定论时代人们认为物理世界就是这样的,那时人们认为一切事物只有唯一的变化方向,如果是这样则两个系统完全不需要互通信息,只要都按这样一套规律运行,并在起点处精确校准,以后永远会保持同步。但系统确定性的增加也是有代价的,让系统按无限精确的规律运行是不可能的,实际系统只能具有有限的确定性,如果不同空间之间不进行信息沟通和校准则不能持续保持同步。在量子力学时代,人们对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
于是问题进一步转化为在同样确定性条件下,怎样安排能够达到交换最少信息而达到最大限度同步,或者说,怎样在同样确定性的条件下让系统有最大限度的易同步性。比如令空间中一个物体永远保持不动也增加了系统的确定性,但要和这个系统保持同步几乎和这个物体不稳定的情况下一样,这样增加的确定性对整个系统的易同步性提高很小。而令一个物理量保持不变则可以使整个系统变得更有规律,易同步性大幅增加。所以,在确定性有限的条件下应该选择物理量保持不变而不是使一个物体保持不动。
进一步的问题就是,物理规律取哪些形式能够用有限的确定性达到整个系统的最大易同步性呢?似乎应该是具有某种简单、和谐的规律。因为,如果选择一个复杂的规律决定物体如何运动,则保持这样一个规律不变需要更多的确定性,因而复杂规律中会涉及更多参数和变化量,如果选择一个简单的规律则只要维持较少的确定性。这可能就是物理规律的简单和谐性的原因。
换一个角度考虑。每个小空间都在自行其事的变化,最奇异的可能性都被探索着,但由于相互的影响和同步,奇异的可能性一般都要被拉回来,总的结果是一个平凡的结果。物理学中的路径积分类似这样一种情况。在量子电动力学中,电子被描述为经历了一切可能的路径,最后的结果是一切可能路径的积分。如果路径积分是发散的,那意味着不同空间之间跟本不可能达到同步。保证结果收敛的那些条件加入后,规律就不是任意的了,只能取一定的形式。这也可以解释物理规律的简单和谐,而它与前面讨论的关系则需进一步探讨。
概括起来就是:1、尽可能不变,不变是最简单、确定性最强、最容易同步的。2、如果没有足够的确定性保持不变,那么应选取一定规律和关键物理量保持不变,这样可以在一定确定性条件下使整个系统最容易同步。3、选择不同的规律和物理量效果也是不同的,选择简单和谐的规律可以使系统最容易同步。这可以理解为某种广义的能量最低原理。
另外一条思路是,1、系统变化过程中最简单的原则就是各种变化的可能性都是应该是平等的,经过共振达到综合结果,不能人为限制不允许某些可能发生。2、如果必须做一些限制才能共振同步,那就应该选择最少的限制。这可以理解为广义的熵最大原理。简单和谐性最大化和限制最小化,这两个约束条件可能是相关的,满足其中一个则另一个也比较好。同时满足这两个约束的一组规律当然更优。物理规律应该是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
1.4.复合空间理论与生活世界理论
用复合空间理论可以解释生活世界理论中的很多问题。比如,生活世界理论中讨论过的气可以理解为只存在于一部分空间中的事物。所以有的人能感知到而有的人不能,因为在感知不到人的空间中并没有气。而有气本身就说明这个空间已经有一定的生活性,已经不完全是日常世界的样子。
对玄空间理论也可以给出更清楚的说明。前面讨论说玄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空间,只能在经过修行之后才会突然发现,发现过程是神秘的,之后才能开始有针对性的修。从复合空间的角度则可以进一步解释这种特异的玄空间是怎样出现的。日常空间本身就是由无数个小空间重叠而成的,只是正常情况下这些空间在物理规律下同步得非常好,没有哪个是特异的。现在只要使一些空间发生变异,其中出现不同于日常世界的现象,这样就会注意到它的存在。这些变异的复合空间就是玄空间,而根本不需要有新的特异空间产生。在发生变异并觉察到变异空间之后,以后的修行就是有针对性的进一步扩大这些空间的变异,使其偏离正常复合空间更远,以至产生明显的特异现象。
复合空间理论和生活世界理论是密切联系的,使复合空间发生变异和进一步扩大变异需要有一定的修行或力量,反过来,也只有通过变异空间的存在才能证明复合空间存在。从生活世界角度看,复合空间的变异是生活性起作用的一种方式,就象聚集真气生活性起作用的一种方式一样。
根据复合空间理论还可以把生活性分为两类,第一,单一空间本身造成的生活性。第二,由于众多空间叠加和相互作用造成的生活性。这两种因素是不一样的。单一空间本身也有按一定规律运行的趋势,但在不受其它空间影响的情况下它应该更自由一些,生活性更强一些。由于其它空间引导它按规律运行,造成总体的规律性更强,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复合空间相互作用使单一空间的生活性降低。但如果有一些空间的生活性特别强,或偏离正常空间很远,这时候它们对其它空间的影响就不是强化其规律性,而是打破其规律性,可能造成其它单一空间的生活性变强。
复合空间和个人的联系还很密切,似乎一个小空间只受某个人的影响。把复合空间和人联系起来就涉及到主客关系问题了,复合空间理论和主客感应理论的结合是一种过渡理论,道家的某些思想与此接近。而复合空间理论和唯主无客理论的结合基本上接近唯识学的观点。后面再讨论这些问题。2.实相幻相理论
2.1.基本理论
2.1.1.实相幻相
实相幻相理论认为,我们看到的物质世界只是一个幻相,真实的世界不是这个样子,真实的样子称为实相。经典中有这样的比喻,比如有的幻术师能够把砖瓦、草叶变成黄金珠宝,幻术一取消又变回砖瓦。说世界是个幻相的意思类似,我们看到的世界好比是变化成的黄金珠宝,只是一个幻相。幻相又不是什么都没有,背后有些真实的东西在支撑着幻相,就象有砖瓦在支撑着黄金珠宝的幻相,这些真实的东西就是实相。
现代条件下,实相与幻相关系的最好比喻是全息照片。用一定波长的激光以一定角度照到全息照片上,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立体的相,和实物完全一样,这就是幻相。若把激光关闭则幻相消失,真实存在的只是布满光栅条纹的全息照片,这是实相。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电子技术发展可以出现一种办法,能制造出一种能产生且迅速改变栅纹结构的材料,用一束激光照在用这种材料制造的底片上,就会产生一个全息影象。而随着栅纹结构的改变,全息影象也在变化。这就是一种立体电影了。影象只是幻相,那个产生栅纹的东西才是实相。物质世界可能也是一个幻相,真实的世界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子,只不过是通过某种机制让我们把另外一些东西看成了物质世界的样子,那个东西是实相。
当然也可以说那种产生栅纹结构的材料相当于屏幕,信息投射到它上面成为栅纹,再投射出全息幻相。这样理解比物质实体理论发展了一步,但仍然认为存在一个世界,只不过这个世界完全不是物质世界的样子,而是通过某种机制产生物质世界幻相。
2.1.2.怎样产生幻相
物质世界幻相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有三种解释。
第一,知觉幻相解释。《论佛教的认识路线》中的讨论到,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感觉之外的一切到底是什么样子,因为我们只能通过感觉通道获取外界信息,并根据觉信息建立起外部世界的模型。物质世界就是这样建成的模型,认为外面的世界真象物质世界的样子只是我们的想象。不管世界的实相是什么,只要它能提供如此的感觉信息,我们就会建成物质世界的模型,它就被知觉是物质世界的样子了。
第二,客观幻相解释。认为幻相不仅存在于知觉,而是在知觉之外有一个幻相,这个幻相给我们物质世界的感觉。就象全息照片的幻相,照片的条纹是实相,激光照射产生的立体相是幻相,而这实相和幻相都是客观的,说它是幻因为它并没有如我们知觉到的结构,而仅仅是一种显现。我们以为物质世界的样子是幻,因为它没有实质,只是显现。这个幻相再给我们以一定感觉,使我们知觉到一个如此的世界。
实相又怎么显现为幻相的呢?应该也有类似全息照片的原理。照片的条纹中载有幻相的全部信息,经激光照射就显现出幻相。实相虽然不是幻相显现的那个样子,但应该载有幻相的全部信息,在一定条件下这些信息被激发显现出来,就成了幻相。
第三,变现幻相解释。实相经激发产生幻相,这样产生的幻相并不是实体,而是显现的相。再进一步,认为激发过程并不象激光照射全息照片那样,仅产生没有实质的相,而是将能量注入形式,使之实体化,这就是变现幻相解释。变现出来的幻相具有实体性,从它被注入能量变现出来的意义上是幻,从具有实体的意义上不是幻。这就与不承认世界是幻相的理论接上了。
激发产生幻相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变现过程,因为激发也可以说是注入能量,只不过是不同的注入形式,显现的相也更虚幻。所以,从大的方面说,只有两大类幻相,知觉幻相和客观幻相。客观幻相又有多种不同的机制,可以排成从真实到虚幻的序列。知觉幻相解释则连最虚幻的客观幻相也不承认,认为幻相仅仅存在于知觉中,所以是最彻底的幻相理论。
可见,从完全实体观点到完全的幻相观点之间,也有一连串的中间过渡,实际情况可能是某种中间状态。
2.1.3.世界的实相与深层结构
在世界底层结构理论里,我们认为各种底层结构象游戏软件的程序,而世界则象显示器。底层结构投射到物质世界就象游戏程序运行并把一定信息投射到显示器上,形成一个电子游戏世界。世界是靠底层结构维持着的,但毕竟有屏幕显现着这些影象,从这个角度说世界的实相就是物质世界的样子,底层结构在下面支持着这个世界。这很接近变现幻相解释。底层结构不仅支持着表层世界,而且表层世界就是根据底层结构变现出来的,实相幻相理论和底层结构理论有自然的联系。
再进一步可以说没有一个实体的显示器,显现的幻相完全没有实体,类似全息立体电影。这就把有形的显示器变成了无形的幻相显现。这是客观幻相解释。这种解释又有两种,一种认为从底层结构到幻相之间仍然有一个表层实相世界,世界的底层结构在支持着它,物质世界是它的幻相。另一种解释认为没必要在底层结构和物质幻相之间加一个表层实相世界,底层结构本身就相当于立体照片的栅纹材料,可以直接通过某种机制投射出全息幻相。按这种解释,不仅没有实体的物质世界,连实体的表层世界也没有,一堆底层结构直接投射出了物质幻相,这些底层结构就是世界的实相。
再进一步,认为没有客观幻相,物质幻相仅仅存在于知觉中。或者说没有一个客观的空间用来投射物质幻相,幻相直接投射到了知觉空间中。这也可分为两种,认为底层结构支持着一个实相世界,这个世界投射到知觉中形成幻相。另一种认为底层结构直接向感觉通道输出信息,造成物质世界的知觉。后一种显得更简单合理。
从上面讨论可以看出一个连续的过渡。底层结构支持着一个实体世界;底层结构变现出实体性的世界;底层结构变现出实相世界,实相世界再形成物质世界幻相;底层结构直接形成物质世界幻相;底层结构向感觉通道传输信息形成物质世界的知觉。可以说,在各种实相幻相模型中,底层结构总是不能少的,差别仅仅在于底层结构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幻相理论可以说是底层结构理论的发展。
2.1.4.幻化的解释
前面讨论过变化现象,如《清净道论》中描写:“……‘本已获得地遍定者,念于水,念已以智决意:‘成为地’,便成为地,他即行于那水上而不沉。譬如普通没有神变的人行于地上不沉一样,如是那神变者,心得自在,行于水上不沉,如在地上。’”这种幻化之术在别的宗教中也存在,如道教中有多种幻化法术,不一定靠心念,有的是靠符咒药物的力量,不涉及主客感应问题。
生活世界理论可以解释此类现象。世界是活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变化就是改变规律造成的。或者说世界的生活性是一种力量,当力量加于某事物时,它就脱离规律束缚,可以变化为任何东西,就象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可以变为任意形状。
用幻相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则更方便。如果物质世界只是一个幻相,那幻化术只不过是把一种幻相转化成另一种幻相,不是一种实体转化为另一种实体。怎样把一种幻相转化成另一种幻相呢?需要对投射出物质幻相的实相进行操作。从物质实体角度看完全不同质的东西,从实相角度看都是一组信息结构,对信息结构进行调整改变就可使相应的物质幻相跟着改变。从物质实体角度难以想象的变化,从调整信息结构角度就不难理解了。幻化术就是一些对实相结构进行调整,造成新的幻相的的方法。
幻相理论还可以解释幻化术中利用近似形状和性质的东西进行变化的道理,比如用纸马变成真马、木人变真人之类。按照幻相理论,只要能构造出一组马的信息结构,就可以投射出马的幻相。纸马虽然和真马差别很大,但其对应的实相结构还是别的实相结构更接近真马,把它改变成真马的实相结构相对容易些,幻化术是利用这些相似性降低难度。
2.1.5.进入另一世界的解释
按照幻化理论,整个物质世界是一个幻相。而造成这个世界的实相信息结构,可能不仅在形成这个世界,还同时参与着另一个世界幻相的形成。所谓平行世界不是实体的平行世界,而是两个相互联系的幻相世界,它们使用着某些共同的素材,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使人们认为有两个相互平行且接近的世界,存在着相互感应。
按照实体世界的观点很难解释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既然是不同世界,其中物质完全不同,怎么可能往来穿行呢?按照幻相理论,不同世界是不同幻相,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不是一种跨越空间的过程,而是从一个幻相进入另一个幻相的过程。人的身体也是一个幻相,它对应于实相世界的一组结构。这个结构被组织进一个世界结构中,则相应的人体出现在这个世界中。如果它被重组进另一个世界结构,则相应的身体出现在另一个世界中。重组过程中,由于投射出身体幻相的实相结构保持连续稳定,所以有身体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感觉,而且两个世界中的身体会保持某些相似性。但世界实相结构也会对身体实相结构造成影响,使得进入另一世界的身体发生变化。
世界实相结构重组过程中,有一些素材可能是不变的,这些不变的素材造成世界转化过程中存在某种连续性,使人产生通过一条通道进入或通过一个中间地带进入另一世界的感觉,这些通道和中间地带其实是一些过渡的世界幻相,属于不太稳定的组织状态。
人们常常认为在某些地方存在着进入另一世界的通道。按照幻相理论,每个地点都是一些世界幻相,这些幻相背后都对应着一些实相结构。每个实相结构都可能同时在不同世界幻相中被利用,那些特殊地点可能恰好和另一个世界共用了较多素材,使进入另一世界的结构重组更平滑也更容易发生。按照这种理解,并不存在固定的通道,只不过是在特殊地点上发生世界幻相结构转化的概率比较大,但这种转化的发生仍然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并不象进入一的通道那么简单。不过在主观上,这个转化过程很可能被知觉成出现一个开口、进入一个通道、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世界。
2.1.6.怎样见到实相
怎样才能看到世界的实相呢?如果以适宜波长的激光照射全息照片,并在一定角度内看,则看到的是全息幻相;如果从几乎与照片平行的角度去看,或者以散射光照射,则看不到全息象,而看出照片的本来面目。要看到实相也需要变换角度和光线,从另一个观点来看这个世界。如果物质幻相是客观的,那么这种变幻必须调整世界的投射过程,或调整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从一个新的角度看这个世界。如果幻相只存在于我们的知觉,那也需要换一种感觉方式,改变所接收的信息。不管哪种情况,都需要对感觉方式进行调整,从一个全新的角观察世界。
我们一般的知觉状态相当于以特定的光照射实相并从特定的角度去看,看到的永远是幻相。如果以一般感觉通道之外的方式感觉这个世界,则相当于以另一种光照射并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时有可能看到实相,也有可能看到另一种幻相,知觉到另一个世界。如果看到实相,那么我们产生的将不是另一个世界的知觉,而是看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象全息照片上的光栅条纹和全息幻相的差别一样大。
2.2.能量·形式理论
实相变现幻相理论的典型代表是欧林和塞斯的能量·形式理论。
2.2.1.能量·形式理论
欧林在解释思想影响事物的原理时说,“思想先建立你要创造事物的模型,然后情感将思想能量化,并将它由内在世界推至外在世界。” 也就是说一切事物包含能量与形式两个方面,两这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各种事物。形式来源于思想,能量和情感有关,能量把思想变为现实,所以会心想事成。细分析起来,这个理论包含两层,首先是“形式+能量”构成事物,属于实相幻相理论;其次是思想和情感通过形式和能量影响事物,属于主客感应理论。先讨论能量·形式理论。
在讨论生活外境模型时我们把生活性因素一步步纯化出来,最后发现最纯粹的生活性因素可以称之为力量,是不受任何形式限制的东西。而神气等生活性因素都是被赋予了一定形式的力量,这些形式还比较微细,没有把力量完全限制死,还能表现出相当的生活性。而一般的事物则是被赋予了更密实的形式,不能自由变化了。可见在生活世界模型中已经有力量和形式的概念的了,但在那里只提出了存在“没有形式的力量”,而欧林的理论中又提出了存在“没有能量的形式”,也就是说能量与形式可以分别独立存在,当二者合在一起时就展现为现实事物。这种模型可称为“能量·形式模型”,它比生活世界模型又进了一步。
能量·形式模型的一个推论就是在能量的运做是在物质形态的表象之下进行的,表象上看似不变的事物,在能量层面上可能已经有很大变化了。塞斯对这此表达得最清晰,他说:“就象你在玻璃窗上用气息形成一个图样一样,你用宇宙内在的活力创造了物质的东西。我这样说并不指你是宇宙的创造者,我是说你是你所认知的物质世界的创造者。”“物质在继续被创造出来,但没有任何一个物质其自身是继续的。心灵能量不断被创造成物体,而它看起来多少维持了一个固定的外表。”“经过多次你所不能觉察的这种再创造,然后你就会注意到其不同处,而假定它有了改变。那看似造成这物体的实质物质早已消失了许多回,而那个模式又被新的物质完全重新填满。”
2.2.2.对各种现象的解释
这样一个能量和形式分为两层,能量在悄悄运做的观点为理解科学规律和数术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一般所见的物质都是能量充填到一定形式中所形成的,能量本身是不受规律限制的,自由流动的,而一旦有了某种形式,这形式将决定某些现象可能而另一些现象不可能,于是有了各种规律。科学规律和数术规律都源于某种形式或结构,不同层面的形式造成不同规律。数术规律可能源于一些底层结构,和能量运做更为密切,它们决定了能量流动的方向和特征。然后,能量注入一些更具体和精确的形式,才表现出各种具体事物以及它们的规律。能量层面的流动特征对最终具体事物的显现有间接影响,于是表现为数术规律的概率性。这样就用不同层次的形式把科学规律和数术规律统一起来了。
按能量·形式理论,一共有三种存在,能量、形式以及能量和形式的结合体。受规律限制的现象都属于能量和形式的结合体的现象,科学规律和数术学规律都属于在这个范围的现象。纯能量不受形式束缚,能造成各种打破规律的现象,前面生活世界模型所讨论的各种生活性元素就是各种不受形式限制或受形式限制较弱的自由能量,如气、神等等还受到微细形式的限制,而力量则基本上是完全自由的能量,不受任何规律的限制。这些现象属于自由能量范围的现象。纯形式如果没有能量来充填和推动,则无法相互作用,只能静静的延续着,直到获得能量而造成相应的事物。这类现象与因果律有关。可见,能量·形式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前面几种模型,是很好的综合和发展。
2.3.明晰纤维理论
实相被知觉为幻相的理论的典型代表是明晰纤维理论。明晰纤维是古代美洲特尔提克对世界的一种描述,他们根据这种描述创造了很多实用的修行方法,而这种描述在其它宗教中很少见。从抽象理论上还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理论,在具体细节上,他们的描述几乎是唯一的资料来源。
2.3.1.看见明晰纤维
特尔提克理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能量,他们修行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看到事物的能量本质,他们称之为看见。比如,非人生物有时会被看成一个丑陋的人或怪物,这是物质化的幻相。他们认为是我们的眼睛把它变成这样,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修到一定程度,人的形象会消失,看到的只是一团能量,这是实相。修的更高时,可以把任意事物看成能量,而生物是一些能量泡。更高级的看见,会看到一个明晰纤维组成的世界,各种生物是明晰世界中的明晰纤维泡或其它形状的容器。
细分析起来,把事物看成能量团或能量结构和看见明晰纤维世界应该属于不同层次。把事物看成能量是把物质世界中的一个事物看成能量,看到了事物的实相,但仍然在物质世界的框架下。明晰纤维已经不对应于具体的事物,反过来是一组明晰纤维聚合成了整个世界。比较合理的说法是,能量结构是物质世界的实相,而明晰纤维是世界的深层结构。但在唐望的体系里,这两个层面都称做看见,而且在修行方法上也相同。这暗示一种可能,就是并没有独立的物质世界实相,明晰纤维既是世界的深层结构也是世界实相。
2.3.2.明晰纤维境界被知觉成物质世界
按照明晰纤维理论“宇宙是由无限的能量场所构成,这些能量场像是丝状的光辉。人类也是由无数相同的丝状能量场所构成,这些放射形成一种凝聚,像是一个光亮的球体,与人两手伸展时的大小相似,形状像个巨大的明亮蛋体。在这明晰的球体中,有个很小的能量场区域极为明亮,像是球体表面上的一处亮点。当那明亮区域中的能量场把光亮照射到球体之外的相同能量场时,知觉便会发生。由于能被知觉到的能量场是被照亮的,那个亮点便被称为‘知觉被集合的亮点’,或简称‘聚合点’。”
一般人的能量都被一定的能量场占用了,所以他们只能生活在日常世界。他说,“我们为了能使用这一些被选中的少数能量场,必须用上所有可用的能量。于是便没有多余的能量来帮助我们使用其他的能量场。这就是我所讲的普通人缺乏掌握巫术的能量。如果他只运用自己有的能量,便无法象巫师那样知觉世界。要这么做,巫师需要使用使用平常用不到的能量场。理所当然,如果普通人想要知觉巫师的世界、了解巫师的知觉,他就一定要使用巫师们所使用的相同能量场,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他所有的能量都已被指定用途了。”
按照唐望指示的方法做可以节省能量,把能量从这个能量场中抽离出来。当自由能量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周围世界中产生特异现象。有更多能量的人甚至可以使用另一组能量场,聚合另一束明晰纤维,进入另一个世界。他说,“这样想吧,你所花的时间不是让你在学习什么一般人所谓的巫术,而是学习节省能量。这些能量使你能掌握一些现在无法掌握的能量场,而这才是我所说的巫术:就是使用在日常世界的知觉中没有被使用的能量场的能力。这种巫术是一种意识状态,是知觉日常的知觉所无法触知的事物的能力。”
从明晰生物聚合点的观点看,使用另外能量场就是聚合点的移动,“聚合点能从它表面上的平常位置被移动到其他位置,或移动到内部。由于聚合点的光亮能照亮任何它所接触的能量场,所以当它移动到一个新位置时,它立刻照亮了一群新的能量场,使它们被知觉。当聚合点移动时,能够知觉到一个全新的不同世界,就像我们平常知觉的世界一样客观具体。”比如:“聚合点移动到人类能量茧的中央之上时,会使我们所知的世界从我们视线中瞬间消失,仿佛被抹去似的——因为我们从世界所知觉到的稳定性与持续性,都只是放射配合的力量。特定的放射会定期地被配合,因为聚合点固定在相同位置上;那就是我们已知世界的一切。”“意愿出聚合点的新位置,意愿聚合点定着在那位置足够的时间,你就能聚合出另外一个世界,跳出这一个世界。直到今天,古代看见者仍然在这么做,意愿他们的聚合点定着在另外七个世界的位置,使他们停在其中,抗拒死亡。”
显然,明晰纤维是实相,物质世界是幻相,聚合点聚合一组明晰纤维使我们知觉到物质世界。具体又是怎么聚合的呢?从他强调知觉的角度,似乎认为物质世界幻相仅仅存在于知觉。但书中大量使用关于物质世界的另一些解释,似乎物质世界不仅存在于知觉,还存在于知觉之外,有些描述甚至把世界当成实体。可以说聚合点理论用知觉幻相、显现幻相和变现幻相三种说法都可解释,作者在书中也没有交代清楚,总的说似乎偏向于知觉幻相解释。
2.3.3.明晰生物的结构
唐望说,“人类的明晰体像是一个乳酪球,中间有一层深色的乳酪夹层。他在一个小黑板上画了个图,一个蛋形被直分为四份,然后他在第一份与第二份的分界线上画了一条粗宽的带子。他说人类能量带的区域就像是一层深色乳酪夹在一个浅色乳酪球之间。现在如果这个乳酪球是透明的,就会有个完美的人类能量茧模型。深色乳酪横贯了整个乳酪球,是一层从表面到另一边表面的圆盘。”
“人类聚合点的位置是位于明晰蛋体靠近顶端四分之三处,当nagual施压力于那明亮的点之上时,聚合点会移动到深色乳酪层的内部。看见聚合点的光芒朝内部移动,会使人感觉聚合点似乎是在明晰茧的表面向左移动。”
“聚合点就像一个发亮的磁铁,当它在人类放射带中移动时,会吸引放射并加以聚合。知觉经验的怪异程度,是由聚合点进入人类放射能量带范围之内的深浅程度而决定。”
“在人类放射范围的两端存在着储藏室,里面是无可估量的人类废物。那是十分病态与邪恶的储藏室。”“任何人都可以籍着停顿内在对话来到达那储藏室。如果移动十分轻微,所造成的效果会被解释为胡思乱想,如果移动剧烈,所产生的效果就被称为幻觉。”“在右边我们会找到无数的肉体活动影象,如暴力、杀戮、性爱等,在左边我们会找到精神领域的影象,如宗教、上帝等。”
“那些在明晰茧内,但在人类区域之外的放射能被知觉,但是非常难描述。他们不是人类的未知,不像人类放射带中未用的放射,而是几乎无法衡量的未知,人类的标准在此一点有派不上用场。”
“通常移动会在左边进行,如此的方向性是大多数人类的自然反应。但是有些看见者能够使聚合点往内部移动,称为‘往下的移动’,那里是野兽的位置。在古代看见者所犯的许多错误中,最严重的是把他们的聚合点往下移动到无可估量的深处,使他们成为能变身为动物的专家。他们选择偏爱的不同动物,然后称这些动物为他们的nagual。他们相信籍着把聚合点移动到特定的位置,他们能得到特定动物的特性,也许是力量或智能,机警灵敏或勇猛雄壮。”
“聚合点移动到习惯位置之下时,看见者对我们所知世界的观点会变得狭隘而详细,详细到几乎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是个令人着迷的观点,极具吸引力,尤其适合那些生性懒散,但又想探险的看见者。只需要极少的努力,而效果十分惊人。如果看见者想要速成,没有比往下的移动更好的做法了。唯一的问题是,聚合点在那些位置时,看见者会被死亡袭击,死亡的发生要比在人类位置时更残忍、更迅速。”
2.3.4.明晰纤维境界概貌
唐望说,“巨鹰的放射总是成群地聚合在一起,称为巨型能量放射带。它们并非真的带状,但这个名字沿用下来了。巨型能量带既不平也不圆,而是无可描述地聚合在一起,像一堆干草,被编织它们的力量悬浮在半空中。因此,巨鹰放射没有任何秩序;说那里有中央或边缘是误导,但那必须这么说才能了解。”
“巨型能量放射带有无限多条,然而,看见者发现在地球上只有四十八条这种放射带。这代表着地球上有四十八种组织,四十八种聚合或结构。有机生物是其中之一。古代看见者算出有七条产生无机生物的能量带。有四十条能量带产生无意义的泡泡;这些能量带只产生结构。”
“有一群无可计量的能量聚合能够产生有机生物。有机生物的能量带是松软软的、透明的,具有独特的光辉,是一种特别的能量。它们具有意识,活蹦乱跳,这就是为什么一切有机生物都充满了一种特别的能量来挥霍。其它的能量带比较黑暗,不松软。其中有些一点光辉都没有,但有一种半透明的光泽。”
“有机生物都属于同样的能量带,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条非常宽大而无止境的明晰纤维。有机生物是生长于某一束明晰纤维周围的泡泡。想象在这条有机生物的能量带上,有些泡泡是生长于中央的明晰纤维上,有的则是靠近边缘;这条能量带的宽度足以容纳每一种有机生物,绰绰有余。在这种安排下,靠近边缘的泡泡完全没有碰到中央的明晰纤维,同样地,中央的泡泡也完全没有碰到边缘的明晰纤维。因此你可以了解,有机生物分享同一条能量带的放射纤维;但看见者看见在这其中的生物有天壤之别。”
“巨鹰透过放射赐予意识,三束巨大的放射纤维穿过八条巨型能量放射带。这些放射纤维十分特别,因为它们使看见者感觉到色彩,一束纤维会有粉红色的感觉,像是粉红色的街灯;另一束是桃红色,像是霓虹灯;第三束是琥珀色,像透明的蜂蜜。”“粉红色的能量束主要是植物,桃红色的是昆虫,而琥珀色则是人类及其它动物。”“同样情况也发生在无机生物的能量带中。三束不同的意识色调在七条巨型能量带中各有特定的无机生物群。”“例如,人类是属于琥珀色的能量束,但其它生物有的也是。”“琥珀色的能量束有无限多的细微变化,造成不同的意识特性。粉红色调与淡绿色调的琥珀色最普遍,蓝色琥珀比较少见,但最稀少的是纯粹的琥珀色。”“看见者说,一个人节省储存的能量程度决定了色调的不同。无数的战士开始时是平常粉红色调的琥珀色,后来变成纯粹的琥珀色。”
“树木与人的关系要比与蚂蚁的关系来得密切。“树木的能量茧不会比树本身大多少。有趣的是有些小植物的茧像人一般大,比本身要大三倍。这是力量的植物,它们与人类共享最大量的巨鹰放射,但不是意识的放射,而是一般的其它放射。”
“植物的明晰光泽有不同的色调。一般是粉红色的,因为它们的意识是粉红色的。有毒植物是淡黄的粉红色,药用的植物是浅紫的粉红色。唯一真正淡粉红色的是力量植物;有些是淡白的粉红色,有些是亮白的粉红色。”
“但是植物与其它有机生物真正的不同是他们聚合点的位置。植物的聚合点是在能量茧的低处,而其它有机生物是在茧的上半部。”
“由另外七条能量带所产生的无机生物的特征是,它们具有一个不会动的外壳,像是一个没有固定形状而黯淡的容器。那看起来不像有机生物的能量茧那样充满能量,像个饱胀的明晰球般。”
“无机生物和有机生物唯一的类似处是,它们都具有粉红色或桃红色或琥珀色所赐予的意识。在特定的情况下,那些能量放射会使八条巨型能量带之间的生物进行最有意思的沟通。”
“无机生物不像有机生物那样多,但是无机生物意识的能量带数目弥补了差距。还有,无机生物本身种类的不同也超过了有机生物的种类,以内有机生物只属于一条能量带,而无机生物有七条能量带。”
“有些无机生物的聚合点是在它们容器的低处,那些无机生物与人类完全陌生,但与植物亲近。其它的无机生物的聚合点是在容器的上半部,它们与人类及其它有机生物较接近。”
“接下来他解释另四十条巨型能量带所产生的完全不是意识,而是无生命能量的组成。古代看见者选择称呼这些组成为‘瓶子’。茧及容器是有意识的能量场,本身具有独立的明晰;而瓶子则是坚硬的器皿,容纳能量但不具有意识,它们的明晰只是来自封闭于内部的巨鹰放射。”
“这地球上的一切都是被封闭的,我们所知觉的一切都是内部有巨鹰放射的能量茧或瓶子。在平常情况,我们完全不会知觉到无机生物的能量容器。”
“大地本身是有生命的生物。古代看见者看见地球有一个能量茧,他们看见有一个球包住了地球,一个明晰的茧包围着巨鹰的放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生物,与我们一样承受着相同的力量影响。”
“整个世界是由四十八条能量带所构成。我们的聚合点为我们所聚合的世界是由两条能量带所构成:一条是有机生物的能量带,另一条是只有结构,而没有意识的能量带。另外四十六条能量带不属于我们日常知觉范围。”“如果我想要看见另一个世界,我必须去知觉巨鹰的另外一条巨型能量放射带。” “我们平常的能量容许我们的聚合点使用一条能量带的配合力量,于是我们知觉到我们所知的世界。但我们如果有多余的能量,就能够使用其它能量带的配合力量,便能知觉到其它世界。”
“配合点的运动是位置上的剧烈改变,剧烈到配合点会抵达我们能量体上不同的能量区,每个能量区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宇宙。配合点的位移则是在我们日常世界知觉能量区内的移动。由于集合点的位移是在明晰球体内部的移动,所以所造成的世界不论是多么地怪异,仍旧是属于人类领域的世界,所谓人类的领域是指所有穿过明晰球体的能量纤维。相反的,集合点的运动若是到了明晰球体之外的位置,就接触到人类领域之外的能量纤维,这种接触所产生的世界是人类完全未曾涉足过的不可思议的世界。”
“还有其它完整的世界,我们的聚合点可以聚合出来。古代看见者算出有七个这样的世界,每一个上一条能量带。我要补充的是,除了日常世界之外,其中有两个世界很容易组成;其余五个则是另外一回事。”
2.3.5.明晰纤维境界的中心
唐望还认为明晰纤维出自于某种无法想象的来源,这些来源被喻为巨鹰,又称为意愿。意愿通过连线和一切事物相连接,也和人连接。普通人的连接是麻木的,特尔体克人找到了清理和加强这些连接的方法。这个意愿或巨鹰并不是哲学上的万物本体,万物只是本体的表象和显现,而巨鹰或意愿本身是有相的,它只是和一切事物相连,但不是一切事物本体。这一特点说明巨鹰或意愿还是明晰纤维境界的一部分,但却是极特殊的部分,处于中心位置。
卡斯塔尼达在去世又修改了巨鹰和意愿的说法,把它们分为两个,并把巨鹰被改称“意识的黑暗海洋”。“他们发现这些明晰球体都与宇宙中一团无法想象的庞大能量聚合有个别的连接。他们把这团庞大聚合称为“意识的黑暗海洋”。
“除了“意识的黑暗海洋”之外,巫士还发现另一个庞大无比的能量纤维,巫士很内喜爱它的波动,把它称为“意愿”,而巫士集中注意力到这团能量上的做法,也称为“意愿”。他们“看见”整个宇宙是“意愿”的宇宙,对他们而言,“意愿”相等于智性。因此宇宙对他们而言,是具有最高的智性。他们的结论成为他们的“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这团波动的能量能够觉察自己,具有最高的智性。他们发现宇宙中的“意愿”聚合决定着宇宙中所有可能发生的异动与变化,不是由于盲目而专断的外在情况所致,而是这团波动能量本身的“意愿”所智。”
2.3.6.特尔提克的目标
特尔提克知识看出了物质世界的虚幻性,发现了另一层实相。他们认为明晰纤维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世界,明晰体是人和其它生物的本质形态,意识是明晰生物的意识。明晰纤维的信息也来自意识,而且会在死后继续起作用,但它不接受轮回学说和因果律,认为人死后能量茧解体、生命即告结束,人一生中形成的明晰纤维虽然不会消失,并且会继续起作用,但生命主体已经不存在,也就谈不上三世因果了。这样一种解释还是把明晰纤维当作一种物质而把明晰生物当作明晰纤维组成的生物体,就象人的肉体是由物质组成的一样。这就回到了一种唯物论的观点,只不过它所唯的物是明晰纤维,意识不是人脑的机能而是明晰体的机能,意识不仅有思维能力还有变现了物质世界幻相。
象其它类似理论一样,这种把意识解释为某种物的观点最终也导致了断灭论,认为明晰体会在人死的时候解体,意识成为巨鹰的食物。所以,特尔提克人的努力目标不是转化明晰纤维的世界,而是避免成为巨鹰的食物。这有些类似道家追求长生不死的努力,只不过不是肉体生命的长生,而是明晰体和意识的长生。
古代一些特尔提克人通过移动聚合点聚合出了一些奇异的世界,他们进入那个世界并不再回来。在那个世界中他们的寿命比人类长很多倍,唐望相信有些人至今仍孤独的活在那里,因为很少有人能聚合出同样的世界。唐望自己不赞成古人的做法,他认为那只是推迟了死亡而不是真正的成功。他设想让聚合点的光照亮整个明晰体内的纤维而使意识永久保持下去,至少也能和地球一样长久,是否能成功还不清楚。
3.主客感应理论
3.1.主客感应规律
3.1.1.心想事成律
心想事成定律是说主体的思想可以影响外境,使思想变成现实。极端的心想事成是在心念的作用下创造超越科学规律的现象,在佛教中称为神变,这种情况极少发生,只有禅定功力很深的人才能做到。如《清净道论》中描写:“……‘本已获得地遍定者,念于水,念已以智决意:‘成为地’,便成为地,他即行于那水上而不沉。譬如普通没有神变的人行于地上不沉一样,如是那神变者,心得自在,行于水上不沉,如在地上。’”这种情况虽然也符合心想事成定律,但由于太少见,一般人注意到其神奇,而不容易注意到其背后的定律。
一般人虽然没有能力造成如此强烈的效果,但也能凭心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外境。在佛教、道教等很多宗教中都有这种方法,在气功功法中也有使用这种方法的,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炼气的功夫,而是一种练习以心转物的功夫了。气功中常常用心想事成原理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但一个不接受心想事成定律的人也可以接受思想对健康有一定调节作用,所以这种情况对心想事成定律的揭示也不太明显。
明显运用心想事成原理的代表是欧林的《创造金钱》。新时代是近年出现在西方的一种新的宗教思潮,它混合了东西方的多种宗教思想,其自身也是一个多种思想的混合体,而各新时代派别普遍认可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你创造了你的实相”。欧林是新时代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创造金钱》中他描述心想事成的过程说,“思想先建立你要创造事物的模型,然后情感将思想能量化,并将它由内在世界推至外在世界。情感越强烈就会越快创造出想要的事物。意愿指引思想和情感,将注意力牢固地集中于你想要的事物上,直到你得到它为止。”“一次又一次重复想你想得到的事物,它就会拥有巨大的力量。当你重复时,你的想法直接进入潜意识,并在那里显现为你的现实。”这些描述和禅定神变的描述很相似,但欧林讲这些不是让有禅定功力的人作神变,而是为了帮助普通人把它用于日常生活中,利用这种方法创造丰裕改善生活。从所的事例看,它不是靠创造超出科学规律的奇异现象,而是在本来就可能存在的范围内让各种偶然性因素变得对自己更有利。这一特点和数术学非常相似。如此直白而细致地讲解如何运用心想事成原理创造丰裕和财富,在别的地方很少看到。
欧林还谈到一种情况,他说,“发展任何更高特质——诸如善良、内心和平、安宁、喜悦、活力、个人力量等等——会改变你的振动频率,并使你能吸引任何与你的新频率相符的事物,你周围的一切都将适合于真正的你。”这可以称为心境感应原理,也应该算做一种心想事成,但和一般的心想事成不完全相同。它是说人的内心会影响其周围环境,有什么样的内心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和它相适应,所以改变周围物质环境也应该从改变内心做起。从心能转物这一点它和心想事成原理是一样的,但它不强调明显的想,可以理解为内心改变之后,在起心动念之间会自然产生影响环境的力量,所以还是属于心想事成的一种。
新时代的另一代表人物塞斯也表达了和欧林类似的观点,他说:“思想和意象成为物质实相,而变为具体的事实。最初的思想或意象存在于精神性的围场内,它还没物质化。然后它由精神性的酵素激发成物质具体化。”“化学素以一种看不见但明确的‘拟物质的’构造由皮肤和毛孔系统中放出。一个思想或意象的强度大致决定了它具体化的快慢。在你周围的物体无一非你所创造,你自己的形象也无一非你所造。”“因此,物质环境也与你的身体一样,都是你的一部分。你对它的控制相当有效,因为像你创造你的指尖一样,你也创造了外界环境。物体即由从你身体辐射出来的同样的拟物质造成,只有质量不一样。当质量积得够密了,你便认出它为物体。物体质量弱时,你便不觉它存在。”塞斯说的比欧林还要强一些,不仅说思想可以转变成现实,而且说一切物质都是由这种机制创造出来的,把心想事成提升到了境由心造,在理论上更为深刻。
塞斯所说的质量不够密而察觉不到的物质相当于道家和气功中所说的气。在生活外境模型中我们讨论过气凝体理论,只是说气是一种微细的物质,我们可以不管它是怎么来的,仅仅把它当作一种特殊的物质来采集、积累和锻炼,这就是炼气的功夫。实际上道家和气功中虽然也有纯粹把气当作一种微细物质来炼的,但更经常的还是把炼气和心念结合起来,把意守和观想作为产生、积累、锻炼真气的重要方法。而气凝体理论对此是无法做出满意解释的,只有用思想转化为物质的原理才能说清。通过反复观想,观想的形象将逐渐获得能量而具备一定的物质性。而意守的原理可能是意念专注于一处使能量向这里汇集,而意守没有特定的思想和意象,汇集的能量物质化的程度较低,而成为比较精微的真气。可见,道家和气功的原理中也包括了心想事成和境由心造原理。
道家追求长生和出世,气功追求健身和延年,象欧林那样把心想事成律用于外物目标的很少见,但还是存在。《列子·周穆王第三》中说:“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测之哉?”这里列子也认为变化之力可以用于成就世间功业,而且成就的时候很难和智勇之力区别。列子没有说明如何变化,欧林的方法可作为一种参考。
3.1.2.辅助心想事成的力量
塞思还讨论了交会点在思想创造物质过程中的作用。““浓缩的能量点”是由在你们正常范围内的情感强度来催动的。不论你知不知道,你们自己的情感或感觉会催动这些点。因此,更多的能量会加到原先的思想或情感上,而加快了它投射成物体的速度。不论情感的性质如何,这都适用;在此只涉及了它的强度。换句话说,这些点都象是隐形的发电场,当它与任何够强的情感化的感觉或思想接触时便会被发动。这些点本身以一种相当中立的态度强化了发动它的不论什么东西。”“在你的思想与情感孕育的那一刹那,它们就已开始迈向实质实现的道路。如果你恰巧住在一个交会环境很强的地方,我所说的具不寻常的传导力的那些地区,那么如果疾病和灾难是你思想的本质的话,看起来就好象你被疾病或灾难的洪流所压倒,因为所有的思想在这个环境都是非常会生长的。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你的情感与主观感受相当平稳,相当乐观,并且具建设性的创造力,那么你好象觉得你拥有非常的好运,因为你愉快的假定都这么快就实现了。”交会点在思想形成物质的过程中起到增添力量促进形成的作用。道家借助风水的力量修炼可能也有类似原理。
这里有个问题,交会点存在于哪里?如果一切物质都是思想经由能量化形成的,那交会点作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岂不也是思想形成的?当然可以说思想只形成物质而空间不是思想形成的,交会点又在空间之外,帮助提供形成物质的能量。但这个解释不够彻底,似乎不是塞思的原意。如果说包括空间在内的物质世界都是思想创造的结构,那么交会点就是这些结构中的一些特殊点,是能量在结构之间流动的回转面。一切事物都是一些能量形成的,当新的思想要形成事物时,除了从人的情感力量获得能量,还可以从其它事物中吸收能量。这些从其它事物乃至从其它世界抽取的能量,通过交会点流到这里,帮助事物形成。所以交会点只是重新安排了能量,而不是创造了能量。这个解释应该更合理。
更简洁的描述是这样,思想创造了所有事物,所以没有新的创造,只有能量结构重新改组。交会点就是能量结构改组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点。根本上只有思想创造事物,交会点的作用是思想创造事物过程中的一种现象。
3.2.主客关系
前面的生活世界理论、现实世界理论和多世界理论还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理论,虽然其中也提到了微细身、灵体等等,但如果把这些理解成一些微细物质构成的身体,那和粗重物质构成的肉身没有本质差别,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也就谈不上真正的主客感应。如对天人感应理论,可以把这里的人理解为肉体和微细身,天人感应就是这个身体和外境发生感应,在这个意义上就不属于主客感应,只是客观物质之间的感应而已。主客感应规律才真正开始涉及意识和环境的感应,如果承认意识可以和环境发生感应,那下一步必然要追问意识和物质世界的关系如何,这就涉及主体问题。各种宗教中都有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下面概括一下。
3.2.1.灵魂、神我和心识
最简单的是有灵论,它说人是死而未了的,还有灵魂在继续存在。这又可细分为几种情况,最基本的观点认为人死后灵魂或灵体继续存在着。这种观点还不是很彻底的主体理论,因为灵魂还具有物质性,可以理解为象肉体一样的身体,意识活动可以理解这一身体的功能,就象说意识是人脑的功能一样。如果这个微细身也毁坏了,则生命和意识彻底终止。如道教和民间宗教有时就持这种观点,认为人死后为鬼,鬼还可能被彻底消灭,这时叫形神具灭,是彻底的死亡。这种理解实际上并没有肯定主体的存在,还是一种唯客无主模型。佛教把这种理解称为断灭见。
更进一步有人认为,灵魂还是有形的,只不过是另一个比肉体微细的身体,这个身体还会变化,是不稳定的,真正在死后继续存在的是一个无形的东西,可称为神识。这个神识就不是物质性的东西了,完全是精神性的。还有人认为神识仍然不够基本,既然神识可以思想,就有结构分别,似乎还不能完全摆脱物质性,而彻底非物质性的东西应该是一种极抽象的东西,这个东西才是死后继续存在的,这个东西可以称为补特伽罗,或称为神我。这种理论肯定了主体的存在,同时又把这种主体理解成不变的东西,属于有我论,佛教称为常见。佛教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反对有我论,但佛教反对有我不同于唯物论者反对有灵魂,而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为这种常一不变的神我是不存在的。
如果既不把神识理解成物质性的微细身的功能,又不把它理解成常一不变的神我,认为神识既非物质又非常一不变者,既非常见也非断见,则佛教不反对其存在。佛教唯识学所说的识就是这样一种存在。识的存在本身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借助概念思考时很容易把它理解成一种物质性的或神我性的存在,或者说在言说分别的范围内是不可能真正把握那个非常非断不可思议的识的,透过言语理解的识不是落常就是落断。但我们又不得不借助语言来理解和思考,这里我们又一次遇到了类似波粒二象性的境况,就是在思考、理解和描述识时,我们不可能真正描述出那个不可思议的识的,我们的理解和描述中肯定一会儿好象把它理解成某种物质,一会又好象把它理解成某种不变的我,而在这对对立互补的表述中有个不可表述的东西,那才是真相。
3.2.2.轮回说
回说认为人死后会再次投生,如此循环轮回。承认死而未了不等于承认轮回。如基督教就认为肉体生命只有一次,灵魂不再轮回;再如史威登保承认有轮回现象,但他也认为大多数灵体并不轮回。但一般来说,有灵论和轮回说是密切联系的,如果接受死后有灵魂的观念,则应该很容易接受灵魂可以再次投生的观念。有文章认为,早期基督教曾经有过轮回学说,教会认为如果人在轮回中有多次得救的机会回削弱教会的权威,因而排斥了轮回说。
轮回说也有几种层次,最简单是认为人可以再世为人。再进一步是说在轮回中并不是一直以一种生命形态轮回,而是在多种形态中轮回,如人可以转生为动物。历史上似乎没有相信轮回但不相信生命会在不同形态间轮回的宗教。再进一步是把轮回的生命形态从物质世界的人和动物扩展到天、阿修罗、饿鬼、地狱等其它世界其它形态的生命,也就是六道轮回。在接受轮回说后,这种扩展也应该是很容易接受的。
在多世界和多种生命形态中轮回和进入其它世界的理论很相似,但仔细分析还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是以肉身进入其它世界,那么原则上它只需要承认有其它世界存在,不需要承认有灵魂存在。物理学上讨论进入其它宇宙的可能就是这种情况。如果是以微细身进入其它世界,那么也只需要承认有的人有微细身,不需要承认所有人都有微细身。比如,有些道教和民间宗教的思想就认为普通人没有微细身,只有功力很高者才能修炼出来。再如唐望所介绍的特尔提克知识也认为只有少数修炼到很高程度的人才能以做梦体乃至肉体进入另一世界,以另一种生命形态继续存在,他们称之为死亡拒绝者。而死亡拒绝者的寿命仍然是有限的,最终难免彻底的消亡。即使是认为人死后都有灵魂进入其它世界的理论,仍然可能仅仅是把灵魂理解为一种微细身,它象肉身一样也是会消亡的,如果灵魂也消亡了则生命彻底结束。这样理解的轮回并不是真正的轮回说,而是某种精致的在多世界间旅行的理论,本质上还是断灭见。
真正的轮回学说比进入其它世界的理论要强得多,它认为轮回的主体不是物质性的东西,也不会象肉身一样消亡,轮回是无限的。这里面又分两类,如印度教和佛教中的犊子部、正量部等宗派认为在轮回中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神我或补特伽罗我作为轮回中的主体。佛教的轮回说承认无限轮回,反对把物质性的身体、灵魂、微细身作为轮回的主体而落断,但也反对有一个非物质的常一不变的轮回主体而落常,认为轮回主体是非断非常、不可思议的。
轮回这个概念中包含有世界、主体以及主体在世界上反复受生这样一些观念,所以这个概念本身就带有主客分离并相互作用的观念,属于主客感应模型。如果用唯识的语言来描述,则轮回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不准确的。唯识学不承认有客观世界,它只是心识变现出来的。所以轮回也不能理解为主体在世界上反复受生,而是心识一次次变现出不同的境界。不过一般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是否有生死轮回上,对这两种不同描述的微妙差别还注意不到,可以都称之为轮回。
对灵魂与轮回的不同观点导致了各种宗教不同的修行目标。对肉身死亡后是否都有微细身继续存在表示怀疑的宗派会把修行的目标定位在肉身的长生不死,或炼出微细身以求长生不死上,如道家、一些民间宗教和特尔提克。相信人都有灵魂但认为灵魂也可能彻底消亡的宗派会把目标定位于怎样保持灵魂的长久存在上。相信灵魂不死的宗教会把目标定位于让灵魂获得永久的快乐,如基督教。相信无尽的生死轮回的宗教会把目标定位于超越生死轮回获得解脱,如佛教出现前印度的很多宗教就以追求解脱为目的,佛的示现也是顺应了这部分众生的根基,至今印度教也以解脱轮回为目的。
在如何解脱生死轮回方面各宗教又有不同。如印度教中的外士纳瓦传承认为,天上有一个叫哥洛卡的地方,是至尊主奎师那的住所,崇拜奉爱奎士那达到相当成就的人可以生到那里,永远解脱轮回。如果在基督教的教义中加入轮回说,那么通过信仰崇拜上帝而使灵魂进入天堂,并在天堂获得永生也相当于解脱轮回,这样就和奎士那的教义相当接近了。
佛教的解脱理论与印度教不同,佛教认为只有证悟空性才能解脱生死。佛教的净土宗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解脱生死轮回,称为横超生死、易行道,仅就通过往生另一世界的办法解脱生死这一点看,净土宗与宣扬在另一世界解脱生死轮回的宗教是相似的,但净土宗在讲往生净土的同时也讲净土是唯心所现,与其它宗教的说法还是不同的。另外,净土宗认为往生净土并不是最终目的,还要在净土中经过长久的修行才能证悟空性真正解脱生死,所以净土宗还是完全符合佛教教义的。
3.3.三世因果律
把心境感应规律和轮回说相结合就得到三世因果律。轮回说只是说有轮回,而对轮回的生命形态和所受苦乐境界没有说明。三世因果学说认为,众生每次所投生的世界、所受生的生命形态及所经历的苦乐环境都是它以前的所作所为决定的。也就是把心境感应规律从一生扩展到了轮回中的多生。
三世因果律细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说一定的行为会积累起一定的惯性,后世会继续类似行为或感得类似果报,比如前世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来世还会保持一些相应的习惯,再如一个画家特别善于画某种动物,长年细心观察揣摩的结果会使他在来世有转生为这种动物的可能。这是直接把心想事成定律扩展到了三世范围,心之所想未必在今世成就,而有可能到下一世甚至很多世之后成就。第二层意思是善恶报应因果律,简单的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报通三世,如前世杀生者未来世会感得被杀的果报。佛教中有很多因果报应的故事,甚至佛也在释迦族被灭亡之时也示现头痛三日,以示因果不爽。佛教所说的因果律常常是指这种善恶报应因果律。
这两层因果律的结果是不同的。一个典型情况是屠夫,按照习气积累来世应该有更大机会做屠夫,继续他前世的职业习惯。而按照善恶报应因果律,他来世感得杀报的机会比较大,而一种可能就是投生为畜生被杀。这两种因素同时起作用,当他还有过去生积累的善业可以继续转生为人时可能会继续其职业习惯,同时不排除横死的可能;如果善业报尽转生恶道则按第二层因果律很可能会有持续多生被杀的命运,并且由于经常观察被杀的动物,按照第一层因果律很有可能转生为这类动物。
有些宗教是相信轮回而不相信因果律的,如一些原始宗教信有灵魂但不信三世因果。还有的人相信第一层意义的因果律,不相信善恶报应因果律,如史威登保认为人在灵界中生在哪里是由人心决定的,心适合生于灵界就生灵界,适合地狱就生地狱。而心又是由人的行为决定的,善良的人其心适合高等的灵界,恶人适合地狱。这样在善恶行为和灵界的生存环境之间有间接的因果关系,但只需承认心境感应律而不必承认直接的因果报应。
还有的宗教相信善恶报应,但不认为它是一种规律,而是把善恶报应建立在某种人为的机制上,如道教和一些民间信仰受佛教影响也有善恶因果报应的思想,但它们把报应的机制建立在众生因感恩和嗔恨而报答或追讨,以及阎罗王等神灵的判决上。这种靠人执行的报应机制类似世间的司法体系,善恶报应的原则又类似世间法律所追求的公正,对普通人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从佛教的观点看,这种机制是完全可能存在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也可以作为因果报应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但这种机制完全可能象人间的司法体系一样有疏忽和失误的情况,如果因果律仅仅依靠于此则难免有很多因果报应不能实现的情况,而因果律则是说不管具体实现机制如何,因果报应最终总会兑现。可见,因果律比靠某种具体机制实现的因果报应更强。
还可以用心想事成因果来解释善恶报应因果律。一些众生想着针对另一些众生的善恶报应结果,这种想法也具有一定力量,它可能在今世实现也可能要推到后世实现,甚至当这个众生自己已经忘了这事时也会实现,就象人已经忘了前世的事情但仍然会保留前世的习惯一样。当这一想法变为现实时就表现为善恶报应。这种解释佛教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这样理解则两层三世因果律都可归结为心想事成律。
那么招感果报的力量是如何从前世传递到后世的呢?这涉及到佛教的业力理论。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