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的一些名词解释
藏传佛教的一些名词解释
※ 竖三世、横三世
按佛教说法,在过去已有佛陀出世,虽然不见得再住此世,但按经典所传,
他们是(1)毘婆尸佛(2)尸叶佛(3)毘舍浮佛(4)俱留孙佛(5)俱那舍牟尼(6)迦叶佛。
加上释迦牟尼总称过去七佛。在藏传佛教中,以迦叶佛为过去佛的代表,加上现在世的释迦佛,
以及未来世的弥勒佛,合称三世佛。这种三世佛安排,也被称为“竖三世”佛。
另外一种安排,系以释迦牟尼佛在中间,右有文殊菩萨,左立普贤菩萨;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两旁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左边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两旁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
菩造像纯以三位佛为主称之横三世。若以每组三尊出现,则称释迦三尊,阿弥陀三尊。
“这种安排乃应佛为度脱世间众,随三界六道而有不同的应化。”
※ 三界
佛教术语。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界,意为类别。三界又可总分为有情界(有情识的生物)
和器世界(处所)两类,而以有情界为主体。三界是据有情所造善、恶业及修不同定业
所感苦、乐、色、无色等不同果报而建立的。如“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即此义。
1.欲界。欲指财、色、名、食、睡五欲。主要指男女色欲。“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曰欲界。
”欲界有五趣十二处。趣,义为趣向,五趣指有情生死,有五个去处,即地狱、畜生、饿鬼、人及六欲天,
所以又称五趣杂居地。又有佛、菩萨来此度生及有修行成圣果者,又称凡圣同居地。
其中地狱有等活、黑绳、众合、号叫、大叫、炎热、大热、无间等八处,加上畜生、恶鬼为十恶趣。
人有南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等四处。天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
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处。人天合为十善趣。此立足于人,地狱在下,最底层是无间地狱;
天在上,他化自在天位居最上。
2.色界。位于欲界之上,为离欲的众生所居。色,义为物质。“宫殿高大,是色化生,故名色界。
”色界有四静虑十七天。静虑即平静思虑的禅定境界,四静虑天即有情依成就禅定的深浅所感的不同果报,
有四级处所。初静虑三天(梵众、梵辅、大梵),二静虑三天(少光、无量光、极光净),
三静虑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四静虑八天(无云、福生、广果、无烦、无热、善现、
善见、色究竟)。此八天中前三天是凡夫所居,次五天为圣者所居,圣者烦恼清净,又称五净居天。
是为凡圣分居地。
3.无色界。在色界之上,为无形色众生所居。“但有四心,无色形质,故名无色界。
”无色界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四皆以不同定心境界立名。
无色界无边所,有情在某地修某空定成就,舍色身后,即于是处入某空处。由于无物质形态,
又名四空天。此三界总为一个世界。大乘佛教认为宇宙中有无数这样的世界。
※ 四大天王
天王的起源可溯自古印度的婆罗门信仰,以后被佛教吸收,成为宇宙中心须弥山腰,犍陀罗峰,
镇守四方的天神。
东持国天,梵名提多吒,白肤。率领毗舍闍(颠狂鬼)和乾闼婆(香音神),为帝释天的主乐神。
据云听觉蕴毒伤人,故平时多以冠覆耳。手弹琵琶,以免闻者受伤害,其专司护持东方弗提婆州
(东胜神州)的人民,因此称东方持国天王。
南增长天,梵名毗琉璃,蓝或绿肤。一说其能增长人智慧,持剑以断烦恼。一说其蕴触觉之毒,
故横剑勿使人近身。他率领鸠乐荼(雍形鬼)和薜荔(饿鬼),保护著阎浮提州(南赡部州)的人民,
故名南方增长天王。
西广目天,梵名毗留博*,红肤。因视觉有大威力,故平时做注意手中托塔,不使目光伤人,
且因其原为大鹏金翅鸟,能镇蛇,故于左手握蛇,率领诸龙和富单那(臭恶鬼),专司西瞿耶尼州
(西牛贺州)人民之保护,故名西广目天王。
北多闻天,梵名毘沙门,黄肤,有大福德,专保护众生的财富,故右手撑象徵胜利的胜幢。
由于口中蕴毒,故多做闭口像。左手怀抱之蒙鼠,口中源源不绝吐出珠宝,他持护郁单越州
(北俱卢州)人民,故名北多闻天王。
在平时造像时四大天王都是身著王室盛装,穿铠甲,呈站立姿,表示他们将随时去护卫佛法。
绘相中每位天王背后都有圈火焰,代表可以捣毁内外之敌的智慧与机敏。有时天王亦坐相出现。
四大天王经常和罗汉归入一组出现,因前者保护佛法,后者宏扬佛法,在佛寺中绘像常在殿堂走廊。
四天王中唯有北天王被奉为独立主尊。在藏传佛教塑像或绘唐卡常单独造像另外供奉。
图像中的北天王,座骑为青鬃白狮子,身色金黄,浓眉大眼,蓄著上卷的小胡须,有西域人士之味道。
以其能使人增财富故,所以常得供养。
※ 护法
在藏传佛教中,佛藉不同形象教化信众。在信者修习奉行佛法之时,有一批神灵护卫佛法,
并使修法之人,免受内外而来的灾害,这些神灵皆为护法神。
为加强其神力,降除魔障,阻吓信仰上的敌人,所以护法神也呈各种形相,善相护法神或怒相护法神。
一般为降伏邪魔,多做多面多臂之忿怒相,相并做展立姿犹如随时备战状。故于寺院之进口或前厅之处,
往往绘此类尊相或悬挂唐卡,其目的在求保护寺院之用。
护法另称布畏。在藏传佛教所传,有“八大布畏”,其分别指是“吉祥天女、大黑天、马头观音、阎魔、
降阎魔尊、战神、大梵天及财宝护法。”由于密教中以金刚为最精最圣之代表,是故造护法像有大威力者,
名之金刚。以护卫佛法,亦为护卫修行密教之人,护法金刚亦按不同之经典,现不同之相与威力。
※ 五方佛
五方佛代表五种智慧,又称五智如来。西藏密宗仪式规认为修行人仅仅依*念诵咒语和观想曼陀罗,
仍然不能达到即身成佛的境界,还需要五禅定的五种智慧,才能成佛。
方位 名称 部族 手印 座骑 肤色与其含义 三昧耶形
中央 大日如来
(毗卢遮那佛) 如来 (智拳)
觉胜 狮子 白肤。代表清净人的痴心之毒,将色蕴转为法界体性智慧 法轮
佛塔
东方 不动佛
(阿敏如来) 金刚 触地 象 青肤。代表清净人的瞠恨之毒,将识蕴转为大圆镜智慧 金刚杵
南方 宝生佛 宝 与愿 马 金黄肤。代表清净人的傲慢心之毒,将受蕴转为平等性智慧 宝
西方 阿弥陀佛
(无量寿佛、无量光佛) 莲华 禅定 孔雀 赤肤。代表清净人的贪心之毒,将想蕴转为妙观察智慧 莲花
北方 不空成就佛 羯魔 施无畏 金翅鸟 绿肤。代表清净人的嫉妒心之毒,将行蕴转为成所作智慧 羯魔
供奉、修行五方佛不仅可以清净人心的五毒(贪、嗔、痴、慢、疑),将五蕴转五种智慧外,
并能成就息、增、怀、诛四种事业,以达平息灾难、增加智慧、福寿、财宝、具爱心、关怀他人、
降伏魔障等功德。
※ 罗汉
(1)《如何欣赏唐卡》
梵文音译,全称为“阿罗汉”,为佛的得道弟子也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获最高果位,受佛陀嘱托,
留在人间护持佛法,直到弥勒佛降世。
罗汉原为十六位,汉地名称来自唐朝玄奘取经翻译而来,同时期西藏及敦煌中有十六罗汉的造像出现,
至于后来再加上二人成为十八罗汉,加上哪两人呢?不同朝代及地区,说法各异。
(2)《中国佛教百科全书》
音译为阿罗汉,简称为罗汉。在大乘佛教方面,认为不论是阿罗汉或罗汉,都是指小乘声闻之得到悟境的
最高圣者,是只求自利的人。但是大乘佛教这种讲法并不是阿罗汉的本意。阿罗汉的原意是应供,
是指“应该被供养之人”或“有资格接受的人”。这个意思是说阿罗汉是断尽一切烦恼,具有卓越人格的人。
所以这样的人也具有感化与善导世人的优越德性。
因此,如果供养阿罗汉之衣食住的话,那么供养者将会得到数十百倍功德的回报。阿罗汉又称为福田,
这是指阿罗汉就是一个可以使人们得到幸福收获的良田。愈是良田就愈能丰收,有时能回收数十倍,
甚至数百倍的收获。如果供养或播种在像阿罗汉这样的良田上,那么供养者就会收获到数十倍甚至
数百倍的大功德。所以阿罗汉又称为无上福田。像这样的阿罗汉,是可以救渡世人,使他们幸福的。
佛当然也是这样的阿罗汉。
在弟子(声闻)中得到最高悟境的人就称为阿罗汉。在这方面,不论是佛或弟子中的阿罗汉都是一样的。
但在大乘佛教来看,阿罗汉是未具教化活动的小乘圣者,这是对阿罗汉本意的一种歪曲。
※ 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经。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
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均遥见彼龙女成佛”。
“非人”是形貌似人而实际不是人的众生。“天龙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
因为以“天”及“龙”为首,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龙,三夜*,四乾达婆,
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呼罗迦。
“天”是指天神。在佛教中,天神的地位并非至高无上,只不过比人能享受到更大、更长久的福报而已。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无常,天神的寿命终了之后,也是要死的。天神临死之前有五种徵状:衣裳垢腻、
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第五个徵状或说是“玉女离散”),这就是所谓
“天人五衰”,是天神最大的悲哀。帝释是众天神的领袖。
“龙”是指龙神。佛经中的龙,和我国传说中的龙大致差不多,不过没有脚,有时大蟒蛇也称为龙。
事实上,中国人对龙和龙王的观念,主要是从佛经中来的。佛经中有五龙王、七龙王、八龙王等等名称。
古印度人对龙很是尊敬,认为水中生物以龙的力气最大,因此对德行崇高的人尊称为龙象,
如“西来龙象”,那是指从西方来的高僧。古印度人以为下雨是龙从大海中取水而洒下人间。
中国人也接受了这种说法,历本上说明几龙取水,表示今年雨量的多寡。龙王之中,
有一位叫做沙竭罗龙王,他的幼女八岁时到释迦牟尼所说法的灵鹫山前,转为男身,现成佛之相。
她成佛之时,为天龙八部所见。
“夜*”是佛经中的一种鬼神,有“夜*八大将”、“十六大夜*将”等名词。
“夜*”的本意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等意思。《维摩经》注:
“什曰:‘夜*有三种:一、在地,二、在空虚,三、天夜*也。’”现在我们说到“夜*”都是指恶鬼。
但在佛经中,有很多夜*是好的,夜*的任务是“维护众生界”。
“乾达婆”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是服侍帝释的乐神之一,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
“乾达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达婆”,海市蜃楼叫做“乾达婆城”。
香气和音乐都是缥缈隐约,难以捉摸。
“阿修罗”这种神道非常特别,男的极丑陋,而女的极美丽。阿修罗王常常率部和帝释战斗,
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好食物,帝释有美食而无美女,互相妒忌抢夺,每有恶战,总是打得天翻地覆。
我们常称惨遭轰炸、尸横遍地的大战场为“修罗场”,就是由此而来。大战的结果,阿修罗王往往打败,
有一次他大败之后,上天下地,无处可逃,于是化身潜入藕的丝孔之中。阿修罗王性子暴躁、执拗而善妒。
释迦牟尼说法,说“四念处”,阿修罗王也说法,说“五念处”;释迦牟尼说“三十七道品”,
阿修罗王偏又多一品,说“三十八道品”。佛经中的神话故事大都是譬喻。阿修罗王权力很大,
能力很大,就是爱搞“老子不信邪”、“天下大乱,越乱越好”的事。阿修罗又疑心病很重,
《大智度论卷三十五》:“阿修罗其心不端故,常疑于佛,谓佛助天。佛为说‘五众’,
谓有六众,不为说一;若说‘四谛’,谓有五谛,不说一事。”“五众”即“五蕴”,五蕴、
四谛是佛法中的基本观念。阿修罗听佛说法,疑心佛偏袒帝释,故意少说了一样。
“迦楼罗”是一种大鸟,翅有种种庄严宝色,头上有一个大瘤,是如意珠。此鸟鸣声悲苦,以龙为食。
旧说部中说岳飞是“大鹏金翅鸟”投胎转世,迦楼罗就是大鹏金翅鸟。它每天要吃一个龙王及五百条小龙。
到它命终时,诸龙吐毒,无法再吃,于是上下翻飞七次,飞到金刚轮山顶上命终。因为它一生以龙
(大毒蛇)为食物,体内积聚毒气极多,临死前毒发自焚。肉身烧去后只余一心,作纯青琉璃色。
“紧那罗”在梵语中为“人非人”之意。他形状和人一样,但头上生一只角,所以称为“人非人”,
善于歌舞,是帝释的乐神。
“摩呼罗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头。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