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浅谈麦积山石窟文物资源数字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林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浅谈麦积山石窟文物资源数字化建设

  林梅

  [摘要]文物资源如何加快拓宽数字化实用技术应用,探索生存与发展空间,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当前文博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充分发挥文博业石窟文物资源特色化信息资源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信息需求,服务于科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文物资源数字化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麦积山石窟文物资源的特征、现状,依据文物文献资源数字化发展的特点和客观趋势,理论联系实际,介绍了麦积山文物资源数字化发展的现状,并就麦积山文物资源数字化硬件建设、文物数字化管理技术和数字化建设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文物资源管理;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K87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80-04

  随着数字网络化大潮的推进,计算机应用已深深融入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宝库的麦积山石窟,传统图书文献管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由于数字文献资源管理建设是一个漫长、复杂且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过程,需要科研单位的高新技术支持,而目前技术更新又非常快,麦积山石窟不可能去开发数字文物文献资源管理的尖端技术。就目前而言,麦积山石窟应着眼于自身的目标定位,立足于自身的优势选择、引进必要的软件和技术,向发展快并已经探索出一定方法经验的单位学习,逐步向文物资源数据动态管理过渡。

  一、 麦积山石窟传统文物资源管理服务模式及发展现状

  2001年9月,国家文物局启动了“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甘肃省成为全国文物信息化建设的试点省份。依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工作规范》,麦积山石窟所有洞窟档案电子文本输入工作已于2006年圆满完成主卷的文字卷部分。洞窟档案共计211个窟,共52万余字,全部依照 “四有档案”要求实施了数字化的初始转型,开始有了纸质档案与数字化档案技术融合的初步应用。2007年,又对已输录的230份洞窟电子档案进行了仔细校对,并编制了麦积山211个洞窟档案目录,达到了最基本的规范统一。与此同时,用微机整理输录1992年麦积山在日本展品目录、照片、批文等资料126份。2008年11月,麦积山石窟还成功申报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麦积山石窟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但是,目前麦积山对文献的开发利用还很有限,大量文物文献资源进入馆藏后,大多长期沉睡,失去了加强麦积山文献建设的实际意义和价值。以馆藏文献资源利用情况为例,据2007年12月书库图书资产清查统计资料显示,馆藏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划分以一、二、三、四级。共整理出明朝以前的刻本类书籍18部,文献347册;写本类8部,计28 册。目前只有国内现存最早的麦积山藏本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明代写本《报恩科仪》共7卷,8万余字,完成电子输录工作。其他部分大量的数字化文献工作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技术、人力、经费去完成。

  (一)文献资料室的基础建设

  麦积山石窟文献资料室主要开展以收藏、加工、保存图书、期刊、资料和传播为主的服务,从书刊的采、编、加工、入库、治理,工作人员主要从事重复性工作,资料室、阅览室主要是以纸张为主的载体文献信息服务模式。麦积山文物、文献数字化工作还处于初始探索的发展阶段。2002年5月至2003年,麦积山资料室更换了1985年开始使用的木质书架,装修改善服务设施环境,大规模清理藏书。2003年底,资料室管理设施的建设初具规模,其各项工作的主要服务方式有:馆内阅览、书刊外借、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2007年,阅览室分类整理杂志期刊,有杂志42种,报纸9种,共270份。由于麦积山在管理机制、经费、人员、设备上欠完善,服务工作有许多局限性,利用率较低,不能充分发挥文献信息的作用。目前,麦积山的传统图书资料服务模式、服务观念、服务重点等已经从自我发展的内向型建设模式逐步向文物数据动态管理过渡。

  (二)购书、征集文献状况

  麦积山石窟基本上保证每年有一定数量的固定购书经费,并建立了历年资料室购书赠书目录(书目、作者、出版社、价格、备注)、电子文本档案一览表。2002年10月,从台湾订购佛学巨典《大正新修大藏经》一套,丰富了馆藏。2003年,资料室购书97册,计3761.1元。2004年,购书59册,计9300余元。2005年,购书34册,计3056元。2006年,购书111余册,计23546.2元。2008年,购书63册,计10154.39元。

  2004年,收集赠书61册,计5000余元。2005年,收到赠书108册,计4915.35元。2006年,接受单位及个人赠书61册,计11274.8元。2008年,收赠书39册。2004年,全面将各业务科室有关麦积山行政、法律文书、文物保护维修、洞窟测绘图纸、文物安全保护与防火、学术论文专辑,以及国家领导人、外宾、知名学者等重要人士题词、签名簿等进行了档案资料备考卷收集、整理工作,丰富了馆藏资源,方便了科研业务工作。

  (三)出版书籍和学术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等成果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资料室还承担了部分信息产品的整理出版任务, 2002年以来,在研究所领导的大力倡导下编辑所内年报,目前已连续编写八年。

  2002年,研究所与兰州大学合作出版了《天水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论文集》(上、下册),收集有关麦积山石窟的研究论文30多篇。2006年10月,整理出版了《麦积山石窟研究论文集》,收集自冯国瑞调查麦积山石窟以来有关麦积山石窟研究有代表性的论文60余篇。2006年10月至2008年9月,编纂出版了《瑞应遗珍》文物图录。2008年,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编辑出版了《天水麦积山石窟研究论文集》(上、下册),共收集自冯国瑞调查研究麦积山石窟以来至2006年有关麦积山石窟研究和介绍的各类文章200余篇,是麦积山石窟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研究所部分同志参与了该文集的收集与编辑工作。2009年,研究所又与天水市政协合作编辑出版了冯国瑞专辑。2010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出版了《麦积山石窟研究》,组织一批在石窟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撰写了18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2003年,研究人员发表学术论文44篇;2004年,发表学术论文46篇;2005年,发表学术论文30篇;2007年,发表学术论文14篇;2008年,发表学术论文17篇。

  2008年,麦积山藏唐写本《金光明经卷第四》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同年,麦积山藏明代写本《报恩科仪》七卷,申报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四)对周边中小石窟调查文物数据采集工作状况

  2003年9月,麦积山石窟完成了天水、陇南两地市馆藏文物数据采集工作。10月20日,全省中小型石窟文物调查(兰州以东成立了麦积山石窟工作组)启动。2003年10月,麦积山完成所有文物库房珍贵文物共计72件数据及图片录入采集工作。11月18日,仙人崖石窟按文物“四有”标准建立文物档案,并上报调查情况。2005年,完成武山木梯寺石窟,甘谷大像山石窟、华盖寺石窟,华亭石拱寺,庄浪云崖寺、竹林寺、大寺、红崖寺、佛爷崖、陈家洞、西寺等石窟的调查文物数据采集工作。此次调查发现了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许多问题,如处于荒郊野外的小石窟,工作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人为及自然损毁严重,急待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保护。2007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继续对陇东合水的安定寺、保全寺、张家沟门、莲花寺,镇原的石空寺,泾川的王母宫、罗汉洞、千佛崖等20余处中小型石窟寺进行了全面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今后这些石窟寺的数据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并整理发表了调查简报多篇。

  (五)开展《麦积山石窟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课题

  2008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和北京凸版数字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2008年度文物保护技术科研课题《麦积山石窟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得到立项。这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首次申报国家文物局科技保护课题并得到立项,得到国家文物局30万元的经费资助。2009年12月,该课题在国家文物局结项。

  实施该课题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第一,麦积山石窟作为雕塑陈列馆,以精美的古代泥塑作品著称,本课题力求对麦积山石窟的古代泥塑作品进行突出展示;第二,麦积山石窟在此前还没有数字化作品,这一课题可以促进麦积山石窟的保护、利用、研究以及宣传。

  此次研究以麦积山第123窟小型泥塑造像为例,辅以第121窟的两组造像以测验数字化的艺术效果。课题在石窟数字化的完整解决方案及标准的研究中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具体表现在:课题通过对麦积山第123窟数字化的研究,获取了准确、完整的数字化信息档案;总结了一套完整的石窟类文物数字化解决方案,并制定了对石窟类文物的三位数字化标准及规范;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数字化档案的利用和推广进行研究和探讨。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和实施,课题成果将来可以在麦积山石窟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推动麦积山石窟其他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的数字化工作的开展,最终建立一座可永久保存和展示的数字化麦积山石窟。

  二、麦积山文物资源数字化建设对策

  (一)建设麦积山文物资源数据库

  麦积山石窟文物资源数字化开发建设还处于转型探索期。如何永久、有效地保存麦积山石窟珍贵的文化遗产,建立麦积山专题的文物资源数据库,合理应用计算机原理编程、运行文物资源系统,用数字化手段采集、处理、存储、展示文物资源,是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工作者面临的问题。首先,传统文物资源基础工作还在进行中,收录的内容还不完整。考古分期断代和《麦积山石窟内容总录》重编工作有待逐步完成。另外,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体文博行业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麦积山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的产品。总之,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同时,应该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系统工程,应用信息技术集成在数字化文物资源库的建设理论,针对麦积山石窟文物、文献资源库数据应用背景,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即应用客户、资源库服务器和对象服务器构成信息传递的核心结构。使数字资源库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技术综合处理,实现资源库对象数据的传送。为此,研究所应综合运用有关原理和方法,重点突破关键技术,为麦积山文物数字资源库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传统资源库和数字资源库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的特点,使文博从业人员认识到传统资源库和数字资源库技术融合管理是现代石窟文物文献资源库发展的主体方向。麦积山石窟文物资源数字化建设是文博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应遵循文博业整体性规划标准化发展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

  (二)解决技术条件限制问题

  麦积山石窟文物数字化内容的选择受到现有技术条件的限制,在选择数字化内容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现在的技术能否顺利地把文物(如雕塑、壁画、古籍、建筑等)按一定技术标准全维度、高保真、高精度数字化。如数字化过程中对原始资源识别技术方面的问题,会导致数字技术生成的文献数字版与原始文献包含信息相比出错率很大。例如,文物古籍写本的录入除了要求业务人员熟练计算机的使用,还需要有一定的文物专业知识技能。研究所在输录电子文本麦积山石窟洞窟档案和明代写本《报恩科仪》时,就边录入边校对或加注释。还碰到了很多计算机无法识别的古代题记,榜书中出现的异体字、生僻字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考虑一些特殊资源数字化的技术可行性,比如壁画中色彩、线条图案可以保持不模糊,雕塑等不同材质文物应忠实原物、不变形等,否则失去文物数字化的价值。所以,必须突破对有特性技术问题资源载体的解决方法,如超高分辨率的文献资源、颜色至关重要的原始资源、超大尺寸的资源、三维形态的资源以及易读性很差的资源等,使文物数字化的应用达到足够高的精度,尤其是在需要将文物数字化保存作为研究依据和一比一重建复原依据时,必须保证文物的全维度高保真效果。只有满足了以上的原则,数字化才有价值,才能给资源库和科学研究发展带来好处。

  另外,数字化文物文献资料库安全性技术问题也显得很重要,它要有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功能,更要重视各种类型用户的权限管理,必须用适当的技术确保文物文献、研究成果的版权资源不被滥用,以做到充分地尊重知识﹑尊重智慧,从而使麦积山石窟文物资源数字化建设在发展初期便遵循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发展的良性运行模式。

  (三)文物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合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同步规划

  麦积山传统文献资料室作为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存贮和交流的中心,要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能够在任何空间、任何时间,准确、快捷地为各种用户提供所需信息,需要对麦积山石窟文物资源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地规划和实施,而麦积山石窟是丝绸之路申遗工作遗产地之一,它的文物资源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要配合甘肃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同步进行。在其他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避免搞重复数字化建设。因为重复数字化建设是对金钱、时间、人力、物力的浪费。麦积山文物资源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博业信息化工程的子工程,应遵循文博业整体性规划发展原则,科学规范进行。

  (四)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数字文献资源库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人力资源即数字文物资源库的专业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文物资源库的关键。目前,麦积山石窟文献资料库数字化技术人才较匮乏,数字化发展受到一定制约。数字文献资源库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专业素质及扎实的传统文物资源库工作模式知识,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数字图书馆运营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近几年来,麦积山人力资源正逐步朝着年轻化、专业化、学历化发展,但由于麦积山石窟研究所在历史发展前期以栈道加固保护工程为主,文物文献研究发展较滞后,虽然,目前新的研究队伍已形成,大踏步地跟上文博业的整体发展,但还是有许多问题存在:老一辈的人才本身较少,且退离岗位,有学历、有技术的中年人才留不住,年轻有学历刚进入岗位没经验的人又无法保证工作质量,形成了人才断层。计算机在全社会起步较晚普及率不是很高,麦积山石窟同样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原有的工作人员中懂信息技术者不是很多。因此,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的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文物资源库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紧随丝路申遗趋势,提高改善麦积山原有艰苦落后的整体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提高后勤服务工作水平(即员工住房、子女求学、工作餐、严格规范员工福利性标准待遇等),充分尊重现有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同时,需要引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懂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麦积山石窟文物资源库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只有培养或引进这样高素质的人才,方能保证麦积山石窟文物资源库数字化建设持续不断地顺利进行。

  三、麦积山石窟文物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在文博信息数字化服务大系统中,麦积山石窟在服务手段、服务质量、提供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相比传统文物资源管理服务模式有了质的提高。数字化文物资源的馆藏内容比传统文物资源更为丰富。馆藏古文献资源正逐步形成电子文献,实现知识信息载体的革命性变革。麦积山石窟正逐步利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环境,实现更大范围的文物知识信息交流和获取,并把自己最具特色的信息资源编成数据,通过网络奉献给读者,共同担负起传递信息的责任。麦积山石窟文物档案内容统一录入文物国有数据库系统,使文物资源数据形态的全部特征及图像符号准确真实地再现其性质,表现了国家文物数字化系统其存储和读取方式的先进性。国家和省两级文物数据中心的网络连接实现了文物数据动态管理。麦积山石窟各科室的业务流程采用计算机技术管理,提高了文献资料工作效率和质量。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官方网站是一个开放系统,它适应了服务社会化的日益发展需求和趋势,为构想网上虚拟石窟造像场馆提供了尝试性平台。麦积山文物数据库的初步探索开发,使馆藏文物建档及保护与资源共享等新技术、新方法得到初步的应用。麦积山石窟数字文物数据库的构想建设将逐步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系统、全面的记录档案,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库收集和保存文化遗产的功能,使数字文物资源库所贮存的信息优势,即文物的历史悠久性、多样性、系统性、真实性得到充分体现。数字文物资源库的开发建设将为研究所今后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系统的数据和信息,从根本上扭转传统文物保护工作较被动的局面。

  目前,麦积山石窟数字化手段调查、收集整理文物工作已初见成效,将完善我国文博领域的文物资源库建设,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类重要文物的保护与管理状况,提供科学依据和可靠保证,为文物数据资源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应用进程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2]范晓鹏.关于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1,(3).

  [3]郁健琼.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化博物馆中的应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5,(1).

  [4]赵爱莲.数字化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创新管理模式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9).

  [5]向君、卢秀文.开发专题文献数据库为敦煌学研究提供信息保障[J].敦煌研究,2003,(4).

  出自: 《丝绸之路 》 2010年22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