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佛教精神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影响和具体表现
浅析佛教精神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影响和具体表现
胡珺,鲁瑜
摘 要:本文分析了佛教精神与陶瓷艺术之间潜移默化的联系,解析了佛教中的“自然本性”、“求缺成圆”、“无限包容”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关键词:佛教;现代陶瓷艺术
1 引言
现代陶瓷艺术与传统陶瓷艺术最大的区别在于观念与表达方式上,与传统陶瓷艺术相比,现代陶瓷艺术在总体上体现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开放性思维和综合交叉的多向思维方式,具有强烈的个性追求,现代陶瓷艺术更注重艺术的表现力、心灵的揭示力、精神的感染力和思维的创造力。因此,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不同,现代的陶瓷艺术在融合佛教意识的时候逐渐摆脱了纯表象的符号式艺术语言,佛教中的禅宗思想相对而言影响更加深远,因此,如今的陶瓷艺术受到的佛教影响已经日趋于内在意蕴的表达。
2 佛教精神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影响
2.1自然本性
中国文化中的佛教文化强调的是“圆融之境”,讲求“自然”二字。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指出中国文化精神不离现象以言本体,中国的绘画不离自然以言形象气韵,因此饶岱珲也认为在陶艺中同样离不开自然,而这种自然就是将传统上艺材料和现代意识相连接的天衣无缝。
受到佛教教义的影响,现代陶瓷艺术由于陶艺自身的特点,常使作品具有内在语言的自然表现而构成特殊的视觉艺术效果。陶质不同而产生的色泽、斑点与纹理、以及含沙量较多的粗陶表面的那种颗粒状结晶,烟熏引起的焦躁感,微微干裂甚至翘皮,以及细陶、瓷土加釉产生的润和与滑腻感等等都是陶艺所呈现的外在质感。在釉色的运用上则是千姿百态、穷极造化:有的似水彩、水墨那样的晕化渗透的韵味,有的则追求油画般浓色堆砌的饱和与厚重;有的如焦墨枯笔,有的则重彩流浆;有的利用复烧产生釉色被覆盖后透出来的叠色层次,有的是在干涩的陶面上挥洒釉料,追求流动对比的质感等,使陶艺带有很大的随遇偶发特性,从而表现出自然天成的外形。因此,现代陶瓷艺术中这种自然本性的流露通常表现于对泥性和烧成方式选择的随意性上。饶岱珲在《管中窥豹——论中国现代陶艺观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意识关系》一文中说:“90年代以后,这一批陶艺家在材料选择和上艺制作上往往不拘成规,自由洒脱,唯希望在泥土的随意捏塑和釉色的随机变化中,充分体味人在审美情境下的自然状态和心灵的自然感。从文化意义上看,这种创作的倾向尤其集中地反映了现代人在工业文明环境中的精神超越要求,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关怀价值”。
例如日本陶艺家常用的“乐烧”方式,利用木柴刨花、稻草等在瓷坯表面形成自然纹理,通过冷水激化后在器物表面形成不规则的金属色装饰,每一次烧造的结果都是无法预知的,陶艺家们在这种烧成方式中获得的是一种纯自然的偶发性美感体会。日本陶艺家高江洲子的作品就是十分典型的乐烧作品,欣赏他的作品时我们可以跳脱外表形态和色彩的束缚去欣赏其中的自然韵味,陶艺作品《月亮》运用一对近似的长椭圆体附着红、黑、白三色(图1),在烧成之后,三种颜色相互交汇。在釉彩的交错中,我们能够直接看到的是天然偶成的色彩变幻,但是顺着交融的色彩,我们似乎又隐约看到了光怪陆离的闪烁光线,似乎在向我们展现世界的虚幻与空无;两个椭圆球体看似大致相似但又有很多差异,则象征着世间万物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无常;平面的多变色彩贴附于立体的自然造型上,也许是想要告诉我们现实世界是光影斑驳、无法捉摸的,虽然它现实而具体,但是只要你抱定一颗平常心,就必然能够跳脱这个掺杂纷扰的世界,品味佛教教义中对于自然的热爱。
2.2求缺成圆
在陶瓷艺术的审美表现中,造型是除装饰纹样之外用以表达禅宗理念的又一个载体。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相当有趣的造型变化趋势,即越来越多的陶瓷艺术家热衷于去选择一些看上去并不太完整的造型方式来展现自己对于佛教的理解。伍彬曾说过:“当你细细品味这种不完整的、质朴的、天然去雕琢之美的器皿时,反倒觉得其更接近人性化,从这些残破的陶艺作品中,似乎蕴涵物盛则衰、有生有灭这一佛教理念”。
在传统陶瓷造型中由于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圆满、融合,所以无论是否含有佛教意义的陶瓷产品在造型上都比较讲究完整性。但是今天的部分陶艺家在研究佛教教义后,发现佛教实际上希望超越物体表象而去关注其内在精神,发现精神世界中的规律与变化,从而达到精神与想象的统一,不过现实世界中的精神与想象往往并不能完成统一,这就是不足,因为不足,所以才有增进的空间。再加上佛教的美学观强调的是不完整形态,是凭借残缺、古拙来体现美。因而当代陶艺家学会利用器皿的残缺形态,让欣赏者去联想、补充这不完整的空间。不完整的残缺造型,常常因留有一个无限的空间和再创造的余地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所以,在造型设计中的缺与不缺,就成为了现代陶瓷造型对传统陶瓷造型在结合佛教文化时最明显的发展与充实。
今天我们普遍以人为的制作缺陷来表现佛教中的缺,这些缺陷技法主要表现在材质、工艺和釉色方面,比如在瓷泥配制中使用掺沙法、加石法、混入塑料泡沫法和掺纸、木屑法;在工艺技法上有撕裂法、干折法、划痕法、表面干裂法和压沙法;在釉色表现上使用干擦法、湿擦法、刮划法、涂腊法。当然,这些缺陷美往往是综合表现的,比如青年陶艺家覃福勇在作品《飞天》中采用泥片贴敷的方法,配合影青釉装饰表现佛教题材飞天的形象,泥片在撕拉成形中呈现出自然的断裂纹理,配合透明釉层的细致表现使这种看似不规整、不光滑的装饰体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图2)。而另一位青年陶艺家刘伟的作品《佛》,则利用了整体装饰形态的不完整营造出奇特的佛国氛围(图3),欣赏者在这个不完整的形态和装饰中能够获得的不仅仅是作者给予我们的表面形象,佛教的内涵深深烙印在这件外表粗糙、形象概括、装饰古朴的陶艺作品中,整件陶艺作品以其不完整的形态给我们带来了最深刻的关于佛教教义的思考——求缺成圆,即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整无缺的,要想获得完美的形态,与其去强求圆整的造型,倒不如在有缺陷的形态中去寻求。
2.3无限包容
佛教教义一开始就教导信众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世间万物,要包容所有不能容忍的事件,因此收到佛教影响的现代陶瓷艺术也开始尝试使用任何一种看似与佛教格格不入的材质来表现内涵,比如用粗糙的沙石、坑洼不平的釉面或者残缺不全的造型,实际上,佛教教义的宽容使得几乎所有的造型、装饰方法都可以被运用于陶瓷艺术的创作中来。
在日本的文化界十分流行佛教的修身养性以及对宇宙人生的看法。日本近现代出现了许多著名佛学大师,佛学的超脱、潇洒,在日本国民生活中深入人心,甚至吸引欧洲陶艺家也沉迷其中。杭间在评论日本现代陶艺时,认为日本陶艺家在日本茶道的茶具中找到了新的表现方式,即精巧的非对称美,造型自然朴素,装饰常常呈现无规则、抽象的风格。佛的思想与现代思潮中的许多观念有相通之处,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从而使陶艺这种土与火的聚凝物成为一种冷静观照自然世界的智慧载体。日本现代陶艺家几乎没有例外都受到佛的影响,最具前卫意味的三轮龙作近年来则完全转到对佛的思索上来,他做了许多白色平台上迸立着的黑色圆柱状,顶部尖锐的花器(即花插)系列,并意味深长地宣称:“从我落座的垫子上,将耳目穿越大海,追溯时间,更多地面向外界,即通过搞陶艺而生长,又由生长来发展陶艺。”
3 结语
当然,现代陶瓷艺术对于佛教的吸收并不仅限于意识层面,当今陶艺家也善于选择和利用优秀的传统佛教题材来创作作品,青年陶艺家李冰就曾经以佛教理念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作品,他选择了极具代表性的菩萨造型,以影青釉装饰表面,如水的釉色与娴静的造型共同体现出佛教教义的引用。此外,也有很多陶艺家广泛运用莲花纹样、忍冬纹样、狮象纹样等传统佛教题材与新颖的现代陶瓷装饰技法结合,为这些古老的纹样和造型带来新的生命。例如在镶器上刻划力士、菩萨纹样后摩擦适量的色剂综合装饰,在被灰褐色几何块面划分的圆盘上用青花绘制莲花纹样。只要具有适合当今审美意识形态的佛教造型装饰都可以被运用于陶瓷艺术上,也就是说,佛教在今天的陶瓷艺术中已经不再具有绝对的精神统治,而是作为一种视觉传达的表现形态被现代陶艺家们使用。
参考文献
[1]程金城.中国陶瓷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3.
[2]胡照华.中国工艺美术简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3.
[3]商莺译.现代日本的陶艺[M].东京:日本讲谈社,1982.
[4]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
[5]白明.世界著名陶艺家工作室亚太卷[M].石家庄:河北美
术出版社,2002,2.
[6]郑宁.日本陶艺[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5,4.
[7]吕品昌.中国当代陶艺[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5.
出自: 《佛山陶瓷 》 2010年6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