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教的大利性谈它的科学性(二)
科学与迷信的含义界定清楚了,同时也明白判断的标准,主要是看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实质,研究成果的适用。肯定地说,佛教应属科学的范畴。
第一、从研究对象上讲,佛教符合科学范畴。科学是以自然、社会和思维为研究对象,佛教所涉及的学科虽然很广,但它所涉及的正是科学所研究的内容,只不过各有其侧重而已。西方有个科学家叫克里斯托马斯•汉普内斯讲,佛教“既是理智的又是实际和无不包容的。两千五百多年来,它满足了近三分之一的人类精神需要。它博得了西方的好感,主张靠自主和对他人见解的容忍。它包含科学、宗教、哲学、心理学、伦理学、艺术。并指出,人是它现前生活的‘造物主’,同时又是他自身命运的唯一设计者。”佛教涉及学科还有天文、地理、气象、医学、文学、音乐、建筑、绘画等,但主要是对人生宇宙实相的研究,又特别是对人们内心世界的研究。佛门有句名言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就是说,世间万法都是由心识所变现出来的。这个问题,从字面上看,似乎唯心,但从认识过程去理解则完全符合实际。佛家讲的“法”,不只是指法则,主要是指人、事(物)、理三者统称为法,其中把人又单列出来称“人我”,而事、理合称“法我”。此中缘起如梦幻的“人我”和“法我”是有,带绝对主宰性的人我和有体不变的法我是空。因为“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哪有实在的人法二我呢?佛教讲每个众生都有八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此中前五识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进行认识,偏于感性认识;第六意识对法尘的认识,偏于理性认识;而第七末那识是向内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而第八阿赖耶识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功能的储藏所。这个认识过程的分工,是非常严密而细致的。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就会感到他的非常真实性。
第二、佛教是无神论者。迷信与科学的分界线就是有神与无神,而佛教则是无神论者,这里从以下几点可以说明。
一是佛教认为宇宙没有一个“造物主”,没有一个主宰者。人之所以有高低贵贱之分,命有穷达寿通之别,不是“造物主”的能力形成,而是众生起惑造业之所致。因为佛教主张业自我造,报自我受,主观决定客观,人生支配宇宙,不承认有其他的主宰者。
二是平等观。有神论的宗教认为,人是上帝的奴隶,永供驱使。而佛教主张佛与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佛是已觉的众生,众生是未觉的佛。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古印度的王子,国王不当而去修行,结果修成正果。在中国亦有许多高僧大德,他们也践行释迦佛的修行圣道,成就非凡,如三藏玄奘、六祖慧能等。
三是在修行的方法上,并不诡异,而是主张修心。佛门有句名言:“佛不度无缘的众生,不代众生转定业,不替众生受罪恶报”。就是讲佛法修持主要靠自己,虽然也提倡助缘(他力),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自己的内因,内因的主体就是心。在修心上,主张“如实知自心”。去掉一切烦恼,转变错误认识,依四摄、六度等行持。
四是佛教自身不主张迷信。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反对迷信活动,如《般舟三昧经》讲:“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示吉良日,不得调戏,不得慢恣,不得有贪心。”《遗教经》中也说,出家比丘不得“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
第三、佛教的真实性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我们用这个标准来检验佛教的话,佛教亦可经得起检验的。一是从佛教的教典集纂上看,一切经律论三藏,皆是佛在世时根据自己一生修行获得证悟的经验总结,而在灭度之后,几次由他的弟子集中在一起,由著名的迦叶、优波离及阿难等诵出。公元一世初,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后经历代高僧大德的译介,尤其是被鲁迅先生赞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的玄奘大师,一人就翻译了大小乘经、律、论75部,1335卷。后在中国弘扬,不仅为朝野士大夫所接受,而且还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于是佛教文化逐渐与固有的中国文化相融合,而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从佛教理论上看,一切经教都是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其出发点是教人“转迷成悟”、“转凡成圣”,既做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又做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更做一个为人类社会做贡献的人。这样的人就是佛教所说的佛菩萨。
第四、佛教的可证性。佛教理论犹如科学理论一样,依其所教而行,即可获得实实在在的硕果。佛教的理论,就像水是由氢二氧一组合而成的一样。因为氢和氧是无色无味无形体,按程序去作即可变为水,所以佛法也只能按程序去作,故这里说佛法的可证性,只能由果来说明。
一是佛教的舍利,是佛法可证性最有力的证据。舍利是梵文的译音,意即身骨或灵骨,分为两种:全身舍利(亦称完整舍利),谓死后肉体不坏或缩小;二是碎骨舍利,火化后的坚固子,又分三种:骨舍利,粒状,呈五色;肉舍利,花状,红色;发舍利,黑色。舍利这在古代和近代佛教史上,有不少实例,并摘介如下:
例一、肉身不腐,致使科学家大惑不解,因为木乃伊是人工药制的躯壳,保存千年不称奇,而佛门中暴露于空气中的未经任何特殊防腐处理而能历千年不腐,为世界罕见。如广东曲江南华寺的六祖慧能、慧山、丹霞;乳源云门山文偃祖师,以及抗日战争被日本间谍渡边四郎劫去的唐代高僧无际禅师等肉身不腐。
在现代又出现肉身不腐的高僧:第一位是慈航法师(曹洞宗第47代祖师),于1954年5月6日去世。遗嘱:遗体盘坐缸内,安放在后山,三年后开缸。五年之后才开,肉身完好,肤呈棕色,五官分明,两腿盘坐,只略显瘦削。更奇的是:生前剃的头发和胡须竟重新长出,眉毛比以前更浓,触其皮肤柔软。第二位是台北万寿山海藏寺清严法师,1970年去世,六年后弟子开缸,肉身如生前。第三位是台北安国寺瀛妙法师。1973年5月12日去世,扶坐而葬,10周年之际,法眷及弟子开墓拾骨,开墓时一阵檀香,肉身完好,肤呈琥珀色,神态宛如生前。第四位是安徽九华山双溪寺大兴法师。1985年农历2月21日去世,用花缸装葬,以百斤木炭和草纸封存入土。四年后启缸,檀香四溢,貌如生前,佛珠线断,珠落四周。然在侧用同样的方法安葬的一位比丘,却开启之后,只剩一堆遗骨。
《文摘周报》1998年8月24日,转载《金陵晚报》8月1日的一篇题为《谁解香河老妪尸体不腐之谜》?报导称:天津香河县有位平凡而念佛的老妪周凤臣,1992年11月24日逝世,到1998年8月遗体不腐。“银发柔顺光亮,黎黑的面部闪着光泽,神态安详,双手表面干燥、光滑,骨骼轮廓清晰可见。”其孙杨学强,现为装甲兵工程学院科研处参谋,介绍说:“老人生前对自己身后事,预知在先,要求将遗体放回老家的原床上,不能动,并说:我的事大着呢,不但让香河县知道,还要让全中国知道,最后让全世界知道。”事果如其言,现已有许多国内国外的专家前来参观考察,也有不少新闻单位作报导。
从佛教的大利性谈它的科学性(一)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