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金刚乘起信庄严宝鬘西天佛子源流录》介绍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金刚乘起信庄严宝鬘西天佛子源流录》介绍

  《西天佛子源流录》成书于正统十二年(1448年)四月初九日,当时书中的主人公还健在。该书是祖传秘本,在每页的三分之一上部,是主人公一些重大活动故事的连环绣像画,在每页的三分之二下部,是主人公的传记。全是正楷手写。明代灌顶净觉祐善大国师沙迦室哩编集,明代清心戒行国师班卓而藏卜校正,明代徵士郎中书舍人安宁翻译,明代儒士四明徐旸书写,嘉议大夫、户部侍郎兼翰林学士、修国史知制诰、兼经筵讲官卢陵陈循撰写序言。全“录分为七品:一序佛子功德,二明本生姓族,三明诞生童时兢业,四明依师出家修习果行,五明永乐宏恩嗣佛子印,六明宣德尊崇教法荣显,七明正统加封宠极报恩。”

  西天佛子大国师大智法王班丹札释是岷州藏传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家族在元末已经成为掌握岷州政教的家族。岷州后氏的始祖叫后朵儿只班,他在洪武二年归附明朝,赐姓为后氏,委任为宣武将军,洪武十年受封为岷州卫土司。在元末其家族祖孙三代就在岷州大地已兴建了一百多座寺院。明代是岷州藏传佛教发展最辉煌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岷州藏传佛教寺庙激增,僧人数量空前庞大,受到朝廷加封的高僧人数在整个岷州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整个藏传佛教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主要表现在僧人数量、寺院数量、受加封的高僧数量都空前膨胀。

  成书于清末的《安多政教史》提到“哈立麻德银协巴前来多麦时,曾有披袈裟的十万人迎接,这个地点似为岷州(今岷县境内)云。”这个数字似有夸大之嫌(因为当时岷州居民总计才6万人),但至少能说明岷州当时藏传佛教的发展盛况。成化八年(1472年)六月,礼部上书言道:“今年陕西岷、洮等卫所奏送各簇番人共四千二百有奇。除给予马直不计、凡赏彩段八千五百四十二表里,生捐八千五百二十余匹、钞二十九万八千三百余锭,滥费无已。”岷州卫和洮州卫在一年中就有四千多僧人去进贡。《西番馆来文》中有岷州卫永安寺僧人沙加俄紫儿奏请大藏经的表文一道:“陕西岷州卫永安寺僧人沙加俄紫儿奏。为乞请经典事。臣本寺有千余僧众,每日率领祝延圣寿。所有原赏藏经,年久破坏,不堪念诵。有都纲也舍,是一个有德高僧。差他赴京,奏请藏经一部。望朝廷可怜见给与便宜。”在明朝名不见经传的永安寺有僧人千余,以此类推,那些著名大寺中的僧众数也就可想而知了。明朝对岷州等地僧人进贡的官方规定是这样的:“洮岷等处番僧,每寺许四五人,每年遇大节,一次赴京朝贡。”从明实录中可查出的仅大崇教寺和班藏寺的朝贡寺就有六十多座。而从如上引文可推知,岷州的朝贡寺不下四百多座。它们毕竟是岷州地区众多寺院中出类拔萃的代表性的部分寺院。这些寺院对明政府来说,是对卫藏进行宣传的喉舌;对卫藏来说,是了解明朝政策的窗口。所以在客观上加强了汉藏的了解、交流。正因此,当时岷州被称为“第二个卫地”。

  大崇教寺是藏传佛教在岷州充分发展的一面镜子,不仅本身规模巨大,而且还有许多属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寺院体系,是明王朝在西北部设立的倍受恩宠的皇家寺院。大崇教寺还兼弘汉藏佛教,它的属寺——新寺就是一个汉传佛教寺庙,而且就在大崇教寺的后八院内,又专设一院为汉传佛教寺院,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宗教改革之前。

  明代,在岷州受到明廷加封的高僧辈出,其中被封为法王的有三人,被封为国师的主要有六人,至于被封为禅师、都刚、喇嘛等,则人数更多。作为一个岷州卫,就拥有如此之多的具高级封号的僧人,这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也是一个罕见的现象。

  而影响岷州藏传佛教如此发展的核心人物就是班丹札释,或译作班丹扎失、班丹扎喜。其出生于1377年,10岁出家为僧,17岁受具足戒。明永乐二年(1404年)27岁作为名僧仲钦巴的侍从,觐见永乐皇帝,即留在京城任职。在西藏名僧大宝法王哈立麻得银协巴进京时,他奉派充任翻译,并随大宝法王进藏,作为明朝的使者在乌思藏联系各地的政教首领,推行明朝的政令,著有劳绩,回京后受到永乐皇帝的奖赏,受命住持京城的法渊寺。在宗喀巴大师、贾曹杰、哈立麻得银协巴、大乘法王昆泽思巴、达陇葛举派曼殊师利、萨迦派哦巴系贡噶藏等名师处学习各派教法。永乐四年(1406年)29岁,被太宗文皇帝首次封为“大宝法王”。永乐九年(1411年)34岁,听到传说阐化王扎巴坚赞违背明廷意旨,将派大军征讨,驰赴京师,恳求永乐帝原宥,使西藏避免了一场战祸。永乐十一年(1413年)36岁再返西藏。永乐十七年(1419年)42他被任命为明朝掌管佛教事务的僧录司的右阐教。永乐二十年(1423年)46岁,他奉命到乌思藏审验大宝法王哈立麻得银协巴(1415年圆寂)的转世灵童,这是中央王朝派人审验敕封的藏传佛教活佛的转世灵童的最早的记载。在西藏期间,宗喀巴大师(1357——1419)嘱咐班丹札释:“你有能力,现在,如果在汉族地区,建一座世尊圣教的道场、众所景仰的戒行严谨的伽蓝基地,则在今、后二世,不但对自己和别人都有很大的饶益,而且也为圣教做了事。”因此他在永乐十六年(1418年)41岁,在岷州城东修建重广寺(藏称曲德寺),以诺宗大师的嘱咐。永乐二十一年(1424年)47岁,又奉命入西藏,审验大宝法王哈立麻的转世灵童,成为执行中央政府审验敕封大喇嘛转世制度的第一人。宣德元年(1426年)49岁,他被敕封为“净觉慈济大国师”,赐金印、金法冠及诰命等,并为了旌表班丹札释的功绩,明朝政府还令礼部扩建北京著名大隆善寺(又叫春华寺)让其居住,为其雕刻紫檀木等身坐像一躯,此坐像披袈裟袒右臂,结手印于胸前,光头圆脸,丰面大耳,颇有丰采。并于大隆善寺中树立一通碑刻《西天佛子大国师班丹札释寿像记》。雕刻木像足可证明明朝皇帝对班丹札释的高度宠幸和隆重礼遇。同年8月又加封为“宏通妙戒普慧善应辅国阐教灌顶净觉慈济大国师”。这在明代众多的藏族高僧中,是绝无仅有的殊荣。当然也反映出了班丹札释及其大崇教寺僧侣集团在明王朝的特别重要地位。

  宣德三年(1428年)51岁,给宣德帝后等授大轮灌顶,为褒奖他在西藏的功绩,特颁敕书,征派地方大小官员一百多名,部落大小土官二百名,各种技术人员一百一十名,军队乌拉二千零五人,扩建重广寺。宣德帝还新赐寺额曰“大崇教寺”,并颁御制《修大崇教寺碑文》,立石碑颂扬,作为大明皇帝敕建的证据。大崇教寺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族的原始苯教为一体,很符合明王朝统治藏地宗教的现实要求。因此并派官军守护寺院。同年又请准在岷州茶埠建设大崇教寺的下院——圆觉寺。宣德十年(1435年)58岁,宣德皇帝去世,英宗继位,召其入京,命他主持修建宝塔,举行法事,超荐宣德皇帝,并加封他为“宏通妙戒普慧善应慈济辅国阐教灌顶净觉西天佛子大国师”。正统八年(1443年)66岁,他出面申请,为全国僧人颁发度牒。“上亦可其所奏,准度僧徒三万七千余人。”《西天佛子源流录》仅记到后法王正统十二年(1448年)71岁时的事迹为止,景泰三年(1452年)75岁时,景泰帝又加封他为“宏通妙戒普慧善应慈济辅国阐教灌顶净觉西天佛子大智法王”的重大事迹就未记录。后法王圆寂于那一年,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其家族也没有明确传说。

  他是明朝和卫藏关系中一些重要事件的参与者。对明廷来说,他是中央对藏的一些特殊任务的可靠的执行者;对卫藏的统治者来说,他又是他们利益的代言人,向上的传话筒。既密切了他和当时西藏几大地方势力集团之间的关系,从而加重了明庭对他的重视程度;又密切了中央和这些地方势力的关系,进一步确保了明代汉藏边界翕然和融的局面。

  作为一个藏传佛教的高僧,班丹札释在从事政治活动的同时,在宗教上也颇有建树,他十岁开始学习藏文和各种经典,十五岁正式剃度出家,开始有步骤地学习佛法,在“圣宗喀巴大师、贾曹、持律师杜增、哈立麻得银协巴及其转世化身、索南藏卜仁波且、萨迦巴衮噶札喜、堪钦嘉却巴、京俄·曲结·索结哇、达垄·曼殊室利、喇嘛释迦贝、萨迦巴·衮噶藏卜、曲结色拉哇、哲蚌曲结索巴·噶细哇、喇嘛桑贡巴等师座前聆听讲传的无数甚深妙法。”精通汉藏语文,他所从学的大多数人为当时藏传佛教界的名人,如宗喀巴、贾曹杰、哈立麻、昆泽思巴、萨迦·衮噶藏卜(萨迦派翱尔支派的创始人),正是凭借着深厚的佛学功底,班丹札释宗教上的作为毫不逊色于政治上的。他曾“奉皇上的圣旨着《喜金刚修法·甘露海》及大轮、大威德十三尊、普明、阿弥陀佛九尊等曼荼罗的仪轨,《多闻子修法》、《中有解说》等,并将这些经典、仪轨等,连同藏文《喜金刚续第二品释》都译为汉文。”在宣德九年(1434年),“用汉文传《五十上师颂》和《别解脱戒》。”此后,他还为政府兴修的金汁《甘珠尔》大藏经撰写总序。另外,他还校译和雕版刻印了《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此朱字版汉藏对照本佛经是明代汉藏文化交流的历史文物见证,无论是在佛经版本研究及雕版技术上均有重要意义,班丹札释及其弟子为促进藏汉文化交流所做的努力和贡献青史永垂。”班丹札释的宗教活动在客观上促进了汉藏佛教的交流和藏传佛教的内传。所以,无论他的政治活动还是宗教活动,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都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明英宗赐给他的诰命,在当时就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夙究三乘,慧性圆融。用禅如来之教,宏利济之功。事我祖考,始终一诚。朕嗣统以来,命修荐扬大斋。上资皇考宣宗章皇帝在天之福,益笃精虔,眷兹功能,是宜褒奖。”这也正是他屡次受到明王朝封赏的原因所在。在他的号召和影响下,当时的岷州出现了数百座寺院。我县文物部门在近年来的文物普查中,就奇怪的发现几乎每一个自然村都有古代寺院或庙宇建筑遗迹,甚至一个自然村的村上、村下、村中都有类似的遗迹。 “西番朝东寺,一目处心。”这句歇后语至今响彻整个番属地区。

  岷县成为明代藏传佛教最为繁盛的中心圣地或圣地中心,还与另外两个客观因素的相佐是分不开的:一个是岷县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是“南通巴蜀、西控青海,东去三秦”区域的政治、经济、宗教、军事、文化中心,行政建置高,管辖范围大,繁盛又强大的经济基础有能力养育繁盛又庞大的宗教活动;一个是岷县在上一世纪大炼钢铁运动和农业学大寨运动之前,一直是到处都森林茂密,植被丰厚,就地取材就能兴建寺院庙宇,建筑材料随意随手可取可用,能充分保证繁盛又庞大的寺院建筑所需。

  该录“皆言佛子本末出处之事,故用编摩书写,立题绘像,刊梓流传,俾诸观者有所考焉”。明代版本早已遗失,现抄本为清道光九年四月二十八日重新照缮抄录。尽管如此,对研究岷州卫期间藏传佛教的发展盛况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史价值。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