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壹基金正式转为公募基金会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3日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韩兢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2011年1月11日,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宣布成立,壹基金完美转型,李连杰的“孩子”有证了。他数度鞠躬致谢,称“只有感恩不会忘本。”

李连杰,用如雷贯耳形容这个名字,绝对没有任何夸张。

1982年,电影《少林寺》轰动全球,那个光头和尚觉远的扮演者李连杰凭一身好功夫扬名天下,那一年他年仅19岁。

2010年,公益电影《海洋天堂》上映,这是李连杰从影几十年来第一部不用动一拳一脚的影片,功夫影帝演活了一位为了孤独症儿子四处求人的中年父亲,观看者无不泪洒影院,这一年他已47岁。

“为什么能将求人的难受劲演得那么真实?”

“因为这几年我一直在求人啊,在为自己的‘孩子’全世界求人。”

李连杰所说的“孩子”即他在2007年创立的慈善基金计划“壹基金”。



死里逃生功夫影帝转身做慈善

当一个人真正有过与死神较量的经历时,心态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李连杰说,“一场海啸撕烂了自己那点自尊和那个面皮。”

2004年12月26日,偕妻女在马尔代夫度假的李连杰遭遇了那场全球百年来最大的海啸。

“我回头一看,发现保姆已经呛水了。我奋力把女儿们拽回了酒店,回头再看大海,一分钟内,海滩上什么都没了……”这不是拍电影,李连杰也自然不是影片中无所不能的英雄,“如果水再高一尺,我就死了。你拥有的名也好,利也好,别人拿什么形容你都好,了不起也好,根本没有用。”每当回忆起那一刻,李连杰都会说,每个人在死亡面前都是平等的。

最让李连杰震撼的是死里逃生后的遭遇,“不同肤色的人聚集在一起,都在做同样一件事情,保护妇女孩子,救助伤者,大家谁都不问为什么。”李连杰说,也就是那一刻起,他认为应该有什么东西是人类共同执着的,他决定投身公益事业。

在向海啸受灾群众捐了50万元后,他决定创建一种慈善基金,初衷是用来帮助那些在灾难中受过心理创伤的青少年。他说,自己女儿在历经海啸后,曾长达半年的时间不敢在浴缸中洗澡,这让他深刻体会到灾后心理重建的重要性。

“如果要做,就要投入全部精力去做,我不希望别人只把我看成一介武夫。”李连杰说。从2005年起,他花了整整两年时间研究各国的公益模式和成长历程,开始学习法律、慈善等知识,像所有创业者一样慢慢摸索可行性办法。

2007年4月19日,准备充足的李连杰宣布正式启动壹基金慈善公益计划,核心理念是“1人+1元+每1个月=1个大家庭”,即每人每月最少捐一元,集合每个人的力量让小捐款变成大善款,随时帮助大家庭中需要帮助的人。”

因为挂靠在中国红十字总会,壹基金的主要慈善活动围绕在救灾,“灾难发生时第一时间反应迅速,提供生存必须的紧急物资援助;针对重大灾难,整合多方资源,进行积极的、长期的灾后重建工作。”这是壹基金官网中对自己的一个基本要求。于是汶川、玉树等地区都在第一时间内看到了壹基金义工们的身影。

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统计,壹基金创建以来共募集捐款1.9亿多元人民币,资助支出14亿多元人民币,除了频繁的抗灾援助,该基金还扶持了不少灾后重建项目。如羌族妇女就业,灾区青少年心理重建,受灾群众小额贷款等等。

四处求人为慈善英雄甘当真孙子

在荧屏中,李连杰几乎是英雄的代名词,拳脚功夫无人能及。这个出生于1963年的北京小子自少年时就被称为武术天才,从12岁到16岁,蝉联了5届全国武术比赛全能冠军。投身演艺圈以后,黄飞鸿,方世玉,霍元甲……他塑造的一系列武术形象深入人心,从香港到美国,李连杰、Jet Li无人不知。

虽然事业上也曾有过坎坷,但做壹基金之前的李连杰应该是没怎么求过人的。因为不喜欢抛头露面,除了屏幕之外人们也难得见到巨星的影子。但最近几年,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越来越多的在各个场合看到微笑的李连杰,鞠躬的李连杰。

李连杰戏谑自己是全球最大的乞丐,“我过去四年都在那儿求人,你没看我整天在电视上求人,在银幕上,在所有的镜头面前为壹基金到处求人。”

在2007年电影黄金甲的首映式上,上台后的李连杰对于影片只字未提,一个劲地鞠躬恳请大家捐款,弄得场面一度尴尬,“英雄装孙子”,这在当时引起各种议论。

明星做慈善,募集善款应该不是难事,随便认识的一个人随便拿出一点都不会是小数目,李连杰这是何苦呢?

2010年9月,李连杰做客央视面对面,第一次吐真情,称自己真是孙子,“当时那种急迫,基本上就是见人矮三分,人家说我装孙子,我说不是装孙子,是真孙子,我真的是孙子。”

李连杰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他准备创立基金的时候,曾找过一个身价上百亿的朋友,当时朋友给了他10万块,他笑问朋友这是打发要饭的吗?朋友拉开一个抽屉给他看,里面有无数封要捐款的信。朋友说,他每年都会拿出一亿五千万港币放在那里,谁来要钱就给10万,给完了这一年的捐款就结束了,第二年再准备同样的一笔钱。

这件事触动了李连杰,也更坚定了他坚持壹基金慈善理念的决心,每人每月一元,如果全球的人都参与进来,那数目绝对是可观的,是任何一个富翁都不能比拟的。

身份尴尬“孩子”一度面临生存危机

每月一元,想想非常简单,但事实不是想象。

李连杰说,就算他鞠躬了这么多年,还是很困难,至今为止坚持下来的也不过几十万人,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就是壹基金的身份问题。

在中国,慈善基金分公募和非公募两种,只有公募基金有权向公众募捐。壹基金属于后者,不是独立的法人,没有自己的独立账户和公章,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困难。

3年多时间内,李连杰从未对外界吐露过什么,壹基金的义工们也活跃在各个需要帮助的地方。直到去年9月份他做客央视面对面,说壹基金面临生存危机,有中断的可能。

李连杰曾说壹基金就像是他自己的一个孩子,他希望若有一天自己离去了,孩子也能够独立生活下去。

这像极了他2010年出演的公益电影《海洋天堂》里的角色。影片中,李连杰扮演一个有孤独症儿子的中年父亲,知道自己处于癌症晚期后,为给儿子找个安身处,这位父亲到处求人;为了让儿子以后能独立生存,他一遍遍地教儿子煮鸡蛋、坐公交、拖地板。这是李连杰从影以来第一部不用动一拳一脚的电影,他演活了那个父亲的焦虑、无助、绝望和坚持。

电影中,父亲艰辛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孤独症的儿子最后学会了独立。然而,现实中的壹基金却因为身份问题,未能让李连杰安心。

“慈善需要激情,公益需要理性。”英雄主义不是长久之计,就算李连杰死了,这个基金也要能继续下去。

其实,李连杰做慈善以来听到的并非只有掌声,质疑也从未断绝。“住着亿万豪宅,来劝捐一块钱,是不是太虚伪了?”“李连杰自己捐了多少钱,为何不公布?”

对此,李连杰说“如果做事希望被大家都认同,那干脆就别做。”他表示以后也不会说自己付出多少。

还好,风雨过去是彩虹。2011年1月11日,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宣布成立,壹基金完美转型,李连杰的“孩子”有证了。他数度鞠躬致谢,称“只有感恩不会忘本。”



“去李连杰化”后的新团队

大腕助阵壹基金

去年12月3日,深圳市民政局正式批准深圳壹基金注册申请,壹基金获得了合法的公募基金会资格。深圳壹基金理事会由李连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王石、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马云等11人组成,周其仁担任理事长和法人代表。

在壹基金研究院院长王振耀看来,这是个“去李连杰化”的开始,而要让大家信任公募基金是个漫长的过程。

很多人说,这个阵容豪华的理事会在慈善基金中相当少见。作为理事的马云等人,他们对于慈善到底是怎么看的呢?

马云:社会责任不只是慈善捐款

先来看一个因浙江省工商局长郑宇民引用而在网上流传甚广的段子。

巴菲特来中国办慈善晚宴,邀请了马云。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临开场前一个小时,马云去了。以下是对话:

巴菲特:马克(马云的英文名),这次我们来,时机很好啊,中国已经是世界富豪最多的国家了,该放点血了吧。

马云:恕我直言,沃伦。你这次来的真不是时候,也找错了码头。

巴菲特:为什么?

马云:中国没有到这个阶段,你巴菲特75岁才把360亿捐出来,你50岁为什么不捐呢?

巴菲特:我50岁没有这个认识啊。

马云:对啊,浙江的民营企业家都是50岁,没人认识到这个份上。

巴菲特:那么以马兄之见,我该如何?

马云:你要去劝善最好去日本,到日本去劝善,要去大阪。

巴菲特:很有道理,了然了然,咱们这次只吃饭,不裸捐。

这个段子的真伪暂不可考,但却多多少少反映了马云真实的慈善观。

马云是个率性的人,他的博客签名上,说自己是个到处一抓一大把的商人,运气不错,智商一般,不过,是个福将。

实际上,马云和李连杰是多年好友,两人的聊天默契而真诚。2008年,马云和李连杰对话的时候,李连杰对着他和数千名国内外企业家代表连用四个“真的”来诉说自己做慈善之苦:“我们有的时候多做一点,帮帮别人,就这样的一个简单概念,但是执行起来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困难!”马云则当场为李连杰的壹基金拉票。

马云最早谈起慈善是在他“发财“之后,早在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并发布了国内互联网行业的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马云表示,“社会责任绝不应当是一个空的概念,也绝不单纯局限于慈善、捐款。”比起阿里巴巴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纳税冠军,马云似乎更加看重阿里巴巴和淘宝网直接和间接解决了超过10万个就业机会。此前,马云在美国接受著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查理罗斯采访时就明确表示,创造就业机会重于做慈善。罗斯问他, “你很富有,有没有想过把自己一半的财富捐出去?”马云表示,“我从来没有想过现在的钱属于我自己,这是属于社会的。有几百万算是富人,有几千万是资本家,你有几亿的话,那就是社会财富。这不是我的钱,一张床,三顿餐,我有的仅此而已。中国目前需要2亿的就业机会。我们有13亿人,城市化扩张,我们急需工作岗位。我尊重慈善事业,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笔钱。如果我现在把钱捐出去了,等我老了时,我会后悔的,我要现在把钱花出去,创造就业机会,而不是捐出去做慈善。”

马云一直认为,对眼下的中国企业家来说,最大的善举不在捐款,而是搞好自己的企业。“有钱了,你也不一定就得着急捐出去,可以好好扩大投资,把企业做得更好更大,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社会的财富滚动起来,等你60岁、70岁的时候再把自己的财富捐出去也不迟。”

至于此前热议的“裸捐”一事,马云曾在演讲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赞成不给孩子留一分钱。他指出,一个不考虑自己和孩子的人,不能相信他会去考虑社会。马云表示,父辈们所有的努力,除了希望自己过得好以外,也希望孩子能过得好一点。如果不给孩子留下任何东西是不负责任的,但是都留给孩子也是不负责任的,财富给孩子留多留少是一门艺术。比起捐款,马云更加关注捐了之后,谁能管好这些钱?马云曾说,“捐钱是很容易的,但是,我交给谁的钱,他能管得好吗?”他并不相信别人能比他更好地管理这笔资产。 本报记者王曦煜

周其仁:重要的不是捐多少钱而是做多少事

周其仁,作为壹基金获得了合法的公募基金会资格后,新的理事长和法人代表,将面临新的挑战。不过对于这位曾经在完达山狩猎7年多的老经济学家来说,应该算是毛毛雨了。

自称“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周惟彦曾任壹基金执行主席,她这样评价壹基金新的团队:“周其仁是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他是最没有利益冲突而又德高望重的人选,所以,最适合当理事长和法人代表;杨鹏则有非常好的管理能力,能够按部就班地做好事情,所以适合当秘书长;王石则是有非常出众的务实和坚忍的性格,所以最适合当执行委员会主席。”

壹基金成为公募基金会,意味着拥有独立法人资格,可以向公众募款。这是外部的变化,但对内部来说,最重要的是需要更加透明。这次新理事会的出现,意味着壹基金开始了告别李连杰个人色彩的“去李连杰时代”。李连杰不再担任“家长”角色,退身成为“永久理事”。

作为理事长的周其仁,生于1950年,曾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早年他曾在黑龙江下乡,曾在完达山狩猎七年半之久。在经济学上,周其仁比较推崇欧文·费雪,这位耶鲁大学的教授,被称之为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周其仁很喜欢引用费雪的一个理论,“收入,就是财产(资产、资源)提供的服务。”他阐释说,财产别无他用,惟一的用途就是能把“收入”源源不断生产出来供人们享用。土地、果树、楼宇、机器、设备、银行存款,甚至人本身以及依附于人身的种种能力,无不如此。

周其仁一直认为,工资用出去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收入。对于慈善,他的观念也是如此,只有将财富用出去,慈善才能长远地发展,所以重要的不是捐多少钱,而是用这些钱做多少事,不然就仅仅是一个数字。

王振耀:让大家信任公募基金是个漫长的过程

去年6月,李连杰的壹基金挖过来了前民政部慈善司司长王振耀。自此王振耀正式从一位司长转身成为了一位民间慈善基金的募集人士。

王振耀最近比较忙。下午给他电话,他正在中央电视台做节目。到了晚上9点,他才有时间聊一会儿。

他说得很直接,把壹基金转成公募基金的意义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公益事业当中来。他说,公募基金在全国有1000多个,并不少。但是生存状况值得深思。问题其实说到底只有一个。当今捐款大家最怕的就是,大家捐的钱不会直接到需要用钱的人手上。

王振耀说,让大家对公募基金产生信任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值得他们一直去努力的过程。当记者问到在壹基金申请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阻力?王振耀迟疑了一会说,这个不好说。

当年56岁的王振耀离开民政部,担任北师大壹基金研究院时曾引来社会一片猜测。从高官到一位民间人士,背后的巨大动力是什么?当时的猜测很尖锐,甚至许多人认为他是面临退休,不得已做出的选择。而王振耀给出的回答是,自己是冲着一种理想去的。

去年,本报记者采访他时,他正在美国走访一些著名的公募基金会。那时,他就坚定地提出,在中国,建立各种公募基金会正是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新方向。他提出,希望中国也会有更多的民间资金运作到慈善基金里去。他希望浙江的富人有一天能够真正理解到还富于民的益处,以今天资助了多少穷人为大家经常聊天的话题。

如今,他和他的合作伙伴李连杰终于为该事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李连杰甚至在壹基金转型公募基金的挂牌仪式上数度鞠躬,连称感恩。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