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走在求佛的路上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杨燕芬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走在求佛的路上

  杨燕芬

  有一次,参加一个座谈会,席间谈到保护民间艺术传统的话题,有位年长的作家说起她自幼在北京生活、工作的侄女回老家奔丧的事。起先大家很担心,她自小生活在大城市,是典型的“金领”,家乡的丧葬习俗又够繁文缛节的,真怕她嫌迷信。没有想到,人家来自我国文化古都,却对我们闽南的丧葬习俗没有半点嫌弃之意,反而充满了好奇,说这是可贵的一种民间文化。并且非常认真地参加了葬礼的全过程。言下之意,那些个“不迷信”的人反而在无形中鄙弃了一段可贵的民间遗产,我听了心下默然。

  印象中,我曾经将农村中所有跟“拜”有关的活动都统统归为迷信活动。因为,从读书识字开始,老师就教我们要追求先贤的“格物致知”,不盲从,不迷信。所以,对于乡间的“迷信”活动,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只是遵照大人的意思搭个帮手而已。至于什么是迷信,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俗,我却是茫然。

  我的童年时代,远在改革开放之前,与“迷信”能沾上关系的,印象最深当属每个月总有几天是要“拜尪”的(闽南人将除了祭祀先祖之外的所有祭拜都称为“拜尪”)。我们姐弟几个,最高兴的莫过于此。因为,只有这样的日子,我们才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平日里难得一见的荤菜;也只有这样的日子,我们才能吃上色香味美的饭团:待蒸好的米饭从大铁锅里铲起后,浇上一点白油、酱油,偶有一点点葱花,和着锅底的锅巴,团成一小团一小团的饭团,那便是我幼年时最为渴望的美食了。自然,粮食困难,锅巴也就不多。几双小手一抢,便如饿狼扑食,只好眼巴巴地渴望下一次“拜尪”的日子赶快到来。现在想想,当时实在是不敬!

  后来,爷爷奶奶渐渐年迈,到村里的庵、庙祭拜的担子就新老交替地落到了我们这些渐渐长大的孩子身上。当然,爷爷奶奶对神灵那样地虔诚信仰是我们所难以企及的。每每奶奶将贡品准备好,放入篮子里,我便拿了竹扁担挑起就走。自己人小个矮,一路上除了要兼顾“担子”的平衡外,还要注意避免路上的猪啊、鸡呀、鸭呀、狗呀牲畜们的偷食、抢食。所以,我总是平衡好担子后,右手向前护住前面的篮子,以防滑落;左手往后拉住后面篮子的挽绳,一路踉跄急促颠跑。到了庙里,看看供桌上有空位,赶紧将食篮里的贡品拿出来,按照奶奶的吩咐逐一摆放好。焚香、叩拜,停一会儿(据说是给菩萨吃东西匀出时间),然后烧纸码,等纸码全部烧尽后,再双手合十轮番拜一遍菩萨,最后,收拾东西挑篮走人。看着大人们叩拜的时候,嘴里都念念有词,我实在是不懂:怎么有那么多话要和菩萨说呀,都说的什么呀!所以,经常是我已经挑篮而回时,那些先我去拜的人还在庙里忙乎呢!菩萨吃完了,轮到我们凡人吃了,据说,吃了这些拜过菩萨的东西,人们就会健康长寿。我是相信的,爷爷奶奶不就都长寿着吗?

  当然,这当中也闹过笑话。事情是这样的,因为我总是来去匆匆,应付任务。有一次,当奶奶准备好食篮,我熟练地挑起抬脚便走,到了庙里,老程序走一遍,就往回挑了。走到半路上,正碰上弟弟攥着一大把筷子跑得气喘吁吁。原来,我刚才太急,奶奶忘了准备筷子,叫弟弟赶快给我撵上,没有想到,我都拜好了。回到家,我们问奶奶,菩萨吃饭也要用筷子吗,他们不是神仙吗?又安慰着急的奶奶,没有关系的,菩萨法力无边。不然,那么多人在拜,他可以借用一下别人的筷子啊?奶奶被我们这俩“无神论”搞得哭笑不得。然后,我读书学习,除了偶尔在放假回家时碰上节日,我一直走在求知的路上,关于佛,关于习俗,我就只在书中了解了。可以说,整个学生时代,我与“佛”是有距离的。可能,真有佛光普照,而我肉眼凡胎,有眼不识泰山。印象最深的就是哪位同学家里过节,我们就成群结队地去大吃大喝一顿。骑上自行车,将前往同学家的大路小径都熟了个遍。现在想想,真忘了当时吃什么好吃的来着。只记得,一大群人,招摇而过,很是热闹,说是去做客,却先过足了郊游的瘾。虽然大部分都是农村娃,但各村的乡间景致却别有韵味。所以,与其说过节,不如说我们“与神同游,普天同庆”。现在回过头看看,能够沉淀在身边的友谊,属当初那一拨人最多,这要多谢农村有那么多的节日啊!

  是什么时候我开始有了三千烦恼丝,开始寻求我佛慈悲化解,我是忘了。但,我明显地感觉到了。当我开始有了不为人道的困惑、欲望、期盼,我就开始迈入“烧香拜佛”的行列。犹记得那年游福清石竹山,在大雄宝殿里,我们这群初出茅庐的年轻男女求签问卦时的虔诚。这是我和佛祖的再续因缘吗?后来,单位的后山上刚好有一座香火旺盛、在当地颇负盛名的庙宇。名山、古庙、绿树、红瓦,一个很适合静心的地方,我便时常去逛逛,和庙祝讨教、交流。有朋自远方来,我往山上一领,登山“拜尪”,别有一番情趣。然后,就看到了好多人拜完菩萨就问签:事业啊、爱情啊、财运啊等等!凡人所欲皆求助于菩萨。我不禁哑然,他们可都是唯物主义论者啊,是什么样的力量改变了人们内心坚定的信仰?身处其间,我却想到了一句谚语:“上帝只救自救之人。”

  后来,偶然翻阅《金刚经》、《玉华经》《道德经》等经文,看了一些佛教道教故事,我不禁对法力无边的“神仙”产生了兴趣,连带混淆了菩萨的范畴:佛教、道教、民间信仰,古圣先贤,都列入参拜的对象。烧香拜佛只是最简单的外在表现: 漳州南山寺、平和三平寺、莆田湄洲岛、福州涌泉寺、山东蓬莱岛……都留下了我虔诚参拜的身影。拜尪、观殿、读教义,我的内心满带着对佛法教义信仰的敬畏。又由此生发开来:由弘一法师始,我阅读大师、阅读经文,阅读林徽因、阅读建筑,阅读顶礼膜拜的信徒……恍然间我突然明白了,我以前所谓的“拜尪”是多么的可笑,带着敬畏,带着参禅般的诚意,带着对融汇民间艺术精髓的无上热爱,我用镜头将可拍摄的所有用光和影定格下来,将他们逐一的镌刻入我亟待充实的脑海里,烙在我的心门上,回味、咀嚼,然后,传扬。

  看看家乡一年一度热闹的“天公生日”,色彩斑斓的丝线镌绣的是佛道合一,顶礼膜拜的人们祈盼是圣明灵验。其实,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曾祈祷叩拜过心中的那尊神,不管它是“佛”、是“道”, 是古圣先贤,亦或其他。迷信与信仰,看似风牛马不相及,但我看来,只要他虔诚着,敬畏着,实在是殊途同归呢!我们每个人都是走在自己的求佛路上。

  出自: 《闽南风 》 2010年12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