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释德诚《船子和尚拨棹歌》考论
唐释德诚《船子和尚拨棹歌》考论
高慎涛
摘要:德诚禅师为唐代著名禅僧,宗风峻烈,屡为世人称道。但世人鲜知德诚生平,更不知他是唐诗人、词人;其诗词共39首,总曰《船子和尚拨棹歌》,是唐词中弥足珍贵的资料,今有元刻本及明、清重刻本。《拨棹歌》中诸渔父词常提及“钓鱼”,实则暗含有“求道”和“求徒”两意。德诚身后,《拨棹歌》屡被后人称及,引起僧俗两界的颂赞之风。
关键词:唐代;释德诚;拨棹歌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11-0078-06
一、释德诚生卒、籍贯考论
释德诚,号船子和尚,因于吴江朱泾(今上海市金山)泛一小舟,垂纶舞棹,随缘度日,以接四方往来者,故有是号。与道吾宗智禅师、云岩晟禅师均为药山惟俨禅师法嗣。据记载德诚传法于夹山善会禅师后,覆舟入水而逝。《祖堂集》卷5、《五灯会元》卷5、《景德传灯录》卷14虽都有其小传,但有关其生平所记多语焉不详;《佛光大辞典》“船子德诚”条曰:“(德诚)唐代禅僧,籍贯、生卒年均不详。”以下据禅史记载对其籍贯、生卒略作考订。
德诚姓氏等今已无从考起,但籍贯并非如《佛光》所说之“不详”。现存较早的禅史《祖堂集》和《景德传灯录》只言及德诚常活动于吴江朱泾、秀州华亭一带,只字未及里籍,幸而有南宋僧人居简(1164-1246)的记载里涉及到有关情况。释居简《西亭兰若记》曰:“诚禅师号船子,蜀东武信人(今四川遂宁西北)。在药山三十年,尽药山之道。”①这是目前所见最早关于德诚籍贯的记载。其后诸家多承是说。元代释岸觉《释氏稽古略》记曰:“华亭朱泾船子和尚,名德诚,遂宁府人,号船子和尚,蜀东武信人。”②明代沈季友《檇李诗系》曰:“徳诚,蜀东武信人。”③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83、清修《四川通志》卷38同之④。近人丁福保的《佛学大辞典》也承此说。据此可断德诚和尚为四川遂宁武信人,曾驻锡成都净众寺,后至澧州谒见药山惟俨禅师,成其法嗣。德诚虽为蜀人,但学法之时随药山在湖南二、三十余年,得法后又多活动于上海,朱泾一地更是其泛舟之常处,元释坦编辑的《华亭朱泾船子和尚机缘》⑤中明确记载朱泾的就有四处,一是题目就明确题为华亭朱泾。二是文中提到船子和尚离开师父后,“至嘉禾,上一小舟,常泛吴江、朱泾。”三是文中提到船子和尚同门道吾禅师介绍夹山禅师“可往吴江朱泾,问船子和尚得否。”四是文中提到夹山禅师“乃依教,直造朱泾”。
德诚的生卒虽无详细记载,但活动年代可从其师门人物的卒年中推知:其师药山卒于唐大和二年(828)或大和八年(834);其同门道吾卒于大和九年(835)九月,云岩卒于会昌元年(841)十月。推论的关键是德诚之师药山惟俨的卒年,而其卒年有两说,一说为太和八年(834),一说为太和二年(828);大和八年说见于《祖堂集》卷4《药山和尚》:“师(药山)太和八年甲寅岁十一月六日,……遂告寂。春秋八十四,僧夏六十五。”⑥同书卷5《道吾和尚》又载:“道吾和尚嗣药山……师(道吾)太和九年乙亥(当为卯)之岁九月十一日,有人问:‘伏审和尚四体违和,可杀疼痛,还减损也无?’师曰:‘者与么地不疼痛作什么?所以古人道:愿得今年偿,不入恶道受。’……问大众:‘如今是什么时?’对云:‘未时。’师曰:‘与么则打钟。’打钟三下便告寂。春秋六十七。”⑦同卷又载《华亭和尚》之事:“(德诚)师与云岩、道吾三人,并契药山秘旨。药山去世后,三人同议,持少多种粮、家具,拟隐于澧源深邃绝人烟处,避世养道过生。……从此三人各自分去。……道吾出世数年,并不见灵利者。”⑧ 根据记载:三人分化数年后,道吾方为德诚觅得“灵利者”;道吾圆寂于大九年九月,若其师惟俨禅师圆寂于大和八年,则道吾最多在分化一年有余即觅得“灵利者”夹山,显然与“出世数年,并不见灵利者”不符。所以药山惟俨卒于大和二年更为合理,⑨大和二年说见载于唐代唐伸《澧州药山故惟俨大师碑铭并序》中,其成书年代在药山圆寂后八年,更具可信性。
由以上分析可知药山卒于大和二年(828),道吾指夹山见船子诚禅师于华亭之事,最晚在大和九年(道吾卒年),此时距药山圆寂已有七年,符合“道吾出世数年,并不见灵利者”的记载。据《景德传灯录》卷14:“(夹山)因而大悟。师当下弃舟而逝,莫知其终。”“当下弃舟而逝”说明德诚在遇夹山后不久即入水,这一时间约在大和九年前后;《释氏稽古略》卷3记曰“(夹)山回首,师竖起桡曰‘汝将谓别有耶。’乃覆舟入水而逝。师嗣药山。丙辰开成元年(836)”。⑩此文最后一句“师嗣药山丙辰开成元年”原无标点,但绝非指德诚嗣法于药山于此年,因为此时药山早已作古,我认为“丙辰开成元年”句前应是句号,与前句讲的是两件事,前言师承,后言卒年。统观《释氏稽古略》卷3所记人物,可以看出均是按其卒年先后排列的,卒于同一年号间的人物排列在一起,如药山、德诚即同排在“文宗”下(药山在前[卒于大和二年],德诚在后),按照《稽古略》依卒年先后的排列方式,德诚应卒于文宗大和二年(药山卒年)与开成五年(840年,文宗朝最后一年)之间,所以此处“丙辰开成元年”当是指船子覆舟而逝之日。又据《祖堂集》卷5《华亭和尚》载“华亭处长,道吾居末”。道吾生年为德宗大历四年(769),华亭长于道吾,兹定其生年约在大历元年(766)前后。据以上推论,兹定德诚生于德宗大历元年(766)年后,卒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
二、《拨棹歌》流传概况
船子德诚不仅禅法精深,而且富于词句,《五灯会元》卷5《船子德诚禅师传》中所载数首《拨棹歌》词在禅门及文士中广为流传,元释坦所辑《华亭朱泾船子和尚机缘》中载有德诚回答洪禅师的偈语曰:“一亘晴空绝点云,十分清澹廓如秋。”“霜天月白江澄练,堪笑游鱼长自迷。”{11}可谓诗情禅韵俱佳,足见其才情。释居简称其“西亭三咏,照耀天地,虽乳儿灶妇能歌之。”{12}德诚禅师所作诗词39首总曰《拨棹歌》,是唐词中弥足珍贵的资料。
《船子和尚拨棹歌》今存39首,原为北宋吕益柔“得其父遗编中”,刻于枫泾寺。吕益柔谓其“属词寄意,脱然迥出尘网之外,篇篇可观”。《船子和尚拨棹歌》存于元刻本《机缘集》之上卷,此部分不再分卷,卷后有吕益柔跋,原书框高22厘米,宽12.7厘米,半叶6行,每行满行15字,今为传世孤本。《机缘集》下卷为诸祖咏赞,辑录投子义青、保宁仁勇以下宋元诸禅师咏赞,以及黄山谷、张商英、赵子固诸居士之和作。元刻本《机缘集》乃法忍寺首座坦法师所辑录,“此本有明万历四年(1576)云间超果寺滇南比丘智空重刻本。至崇祯十年(1637),又有法忍寺僧澄澈重刻本,已增入明人幻住禅师、陆树声诸家和作数首”。{13}嘉庆九年,法忍寺僧漪云上人以明本为本续辑重刻,又增辑《续机缘集》两卷,收集历代文人和禅师咏赞诗作142首,以自撰《推蓬室诗稿》殿后。施蛰存先生曾获清嘉庆中刻本《机缘集》,并据此在《词学》第二辑中刊录船子和尚《渔父拨棹子》39首。在这39首词作中,有三首乃是七言绝句,殊令人不解。施蛰存先生认为“前三首虽为七言绝句,然若破第三句为四三句法,仍可以拨棹子歌之,惟添一衬字而已。吕益柔总题之为拨棹歌,而不别出此三首,其意可知也。”{14}其解可备一说(笔者不甚同意,详见后)。另外,杨升庵《艺林伐山》中载船子四偈,皆七言绝句,其中一首为吕益柔刻本所无,也不见于宋人书中,疑是伪作。再加上本节开篇所提到的德诚答洪禅师的两断句,是现在所能见到归在德诚名下的所有诗词了。
《拨棹歌》39首,除三首齐言外,体式上呈现出早期词作的特点,大都以“七七三三七”的三七结构、奇言句式为主,如张志和、无名氏及张松龄即以“七七三三七”奇言句式创作《渔父词》,且皆歌咏渔人生活;五代时和凝、欧阳炯、李珣、李煜所作《渔父》词句法皆与张志和词同,可见“七七三三七”的句式是《渔父》词的固定样式,德诚《拨棹歌》应是承袭了张志和的《渔父》词。
另外还有三首是“七七七七”齐言句式,此三首与其他长短句不同而安置在一起颇有令人难解之处,按施蛰存先生观点“若破第三句为四三句法,仍可以《拨棹子》歌之”,对此笔者以为不妥。施先生似以为三首齐言句法者本不应为诗,而应为可歌之词;但事实上“七七七七”句式在唐代是可以配上曲调歌唱的,刘禹锡和白居易创作的《杨柳枝》、《竹枝》、《浪淘沙》均以四句齐言28字为正格。德诚用“七七七七”句式和“七七三三七”句式绝不是无意为之,这与他的佛子身份密切相关,北宋天禧间学僧道诚在《释氏要览》中记载:
《毗奈耶》云:王舍城南方有乐人名漓
婆,取菩萨八相,辑为歌曲,令敬信者闻生
欢喜心。今京师僧《念梁州》、《八相太常
引》、《三归依》、《柳含烟》等,号“唐
赞”。又南方禅人作《渔父》、《拨掉子》,
唱道之词,皆此遗风也。{15}
《渔父》、《拨棹子》正是南方僧人所常用的佛曲,做为禅僧的德诚,其写作肯定会受佛门常用的佛赞歌影响。在敦煌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僧人常用的佛曲:比如《五更转》,基本以“三、七、七、七”为一出;《十二时》结构与《五更转》极为相似,也以“三、七、七、七”为定型;《归西方赞》、《出家乐赞》以“三、七、七、七”言为一般形式;而另一常用佛曲《百岁篇》,以十年为一期,十期合百年,均是以七言四句为一段。这些常配合调子用来歌唱的佛赞或为四句七言齐言形式,或为“三七”句式,而这符合《拨棹歌》中的“七七七七”句式和“七七三三七”句式。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四句七言齐言形式是佛门所常用的形式,《拨棹歌》中的三首齐言原本当即是如此。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两种形式都是可以配合一定调子歌唱的,所以《拨棹歌》中齐言和奇句杂放在一起可能是源于二者俱用一个曲调来歌唱的缘故。
《拨棹歌》元刻本乃近些年发现于上海图书馆,此本与施蛰存先生所获的清刻本在所收词的顺序上有较大不同,不少字词上也有出入。就词的顺序而论,清刻本的安排更为合理。比如清刻本《拨棹歌》的前三首为三首七绝,元刻本则将三首七绝杂放于词中,从文体的角度看,清刻本的辑录更为合理;而且这种三首七绝放在一起的作法在宋已有之,《五灯会元》记载:
一日,泊船岸边闲坐,有官人问:“如
何是和尚日用事?”师竖桡子曰:“会么?”
官人曰:“不会。”师曰:“棹拨清波,金
鳞罕遇。”{16}
这段故事后载有德诚禅师的三首七绝、三首小词,它们分明是清刻本的前三首和第七、八、九首;而元刻本将三首七绝割裂,分别置于第二、三十八、三十九首;三首小词也被分开,位于第一、五、三十五首。
就字词而论,两本差异不大,元刻本字词较为精审。比如下面这一首:
二十余年江上游,水清鱼儿不吞钩。钓
竿斫尽重栽竹,不计工程得便休。
清刻本则为:
三十年来江上游,水清鱼儿不吞钩。钓
竿斫尽重栽竹,不计工夫得便休。
清四库本《撰檇李诗系》卷30和《至元嘉禾志》卷30所载此诗均作“二十”和“工程”。
三、《拨棹歌》“钓鱼”意考
“鱼”在禅宗中可代指超于言传之大道,如禅宗“得鱼忘筌”的“筌鱼”之喻:“荃”比喻能诠之经文语句,“鱼”则比喻所诠之义理内涵。禅宗素有不立文字之旨,故而经教文字只是悟道之媒介,因而有“得鱼忘筌”、‘得月忘指”之说。在禅诗中,“游鱼”常指迷失的本心,如凤林禅师名句“海月澄无影,游鱼独自迷”即是一例。德诚亦有“霜天月白江澄练,堪笑游鱼长自迷”之偈,意指洪禅师不明白“如何是道”。类似的例子如白兆圭禅师:
譬如空中飞鸟,不知空是家乡;水里游
鱼,忘却水为性命。何得自抑,却问傍人。
大似捧饭称饥,临河叫渴。{17}
在引文中,以游鱼喻指学人本心的迷失,从而忘却性命所在。禅宗的终极关怀在于明心见性,故而对游鱼的捕获可喻指迷失本心的回归,即道的获得。因而钓鱼即为求道、悟道,鱼乃是至道的代表,鱼的得否乃得道与否的标志。《五灯会元》卷10《益州崇真禅师》载:
僧问:“如何是禅?”师曰:“澄潭钓
玉兔。”
此处所钓对象由鱼置换为月,但垂钓喻悟道一意乃是明显的,故而钓鱼即求道也。德诚禅师曰:“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速道速道。”{18}离钩三寸乃钓鱼的关键,比拟求道的悟与不悟的严重时刻,其颂云:“有一鱼兮伟莫哉,混虚包纳信奇裁。能变化,吐风雷,下线何曾钓得来?”德诚在这虽也以鱼指心,但意不在鱼,包纳涵融万物之心不是下线可以钓得的,“既掷网,又抛筌。莫教倒被钓丝牵。”虽意不在钓,却又不曾离钓,如另一首所云:“大钓何曾离钓求。抛竿卷线却成愁。法卓卓,乐悠悠。自是迟疑不下钩。”此鱼甚奇,得失与否,不在于钓线,真正的得道者是意不离鱼而又意不在鱼,也就是《证道歌》中所说:“不除妄想,不求真”的绝学无为,也即德诚“法卓卓、乐悠悠”的无心境界。
“钓鱼”除求道意外,还有另一意——求徒。“鱼”除有“大道”之意外,还可用指悟道之人,如《祖堂集》卷5《华亭和尚》载德诚自印心于药山,与道吾、云岩为同道。离药山时,曾对道吾曰:“若有灵利者,教他来专甲处。”{19}可见船子和尚曾有托同门代为觅法嗣之请,故而善会见道吾时,道吾劝发往见船子,由是师徒道契,因而丛林中有“船子得鳞”之说。然而与可堪雕琢之人的遇合是十分难求的,所谓“棹拨清波,金鳞罕遇。”正如德诚《拨棹歌》云:“空钓线,没腥膻。那得凡鱼总上竿。”凡鱼多,锦鳞少 ,德诚自曰:“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其《拨棹歌》对此事亦有说词:
三十余年坐钓台,钓头往往得黄能。锦
鳞不遇虚劳力,收取丝纶归去来。
词中的“黄能”即黄熊。《国语·晋语八》:“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 ,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尧使鲧治洪水,不胜其任,遂诛鲧于羽山,化为黄能,入于羽泉。”可见“黄能”乃是不能胜任重担之人。而“锦鳞”则是能跃龙门之鱼,明高明《琵琶记·才俊登程》:“乘桃浪,跃锦鳞,一声雷动过龙门。”《碧岩录》第49则“三圣问雪峰”载:“透网金麟,未审以何为食?”峰云:“待汝出网来,向汝道。”圣云:“一千五百人善知识,话头也不识!”峰云:“老僧住持事繁。”{20}金鳞为鱼中极品,喻指勇猛精进,可堪传授之人,“透网金鳞”喻指于修行证悟中冲破束缚而得大解脱之人。德诚泛江垂钓多年,却总得不到罕见的锦鳞,直到善会的到来,才使他金鳞始遇,法嗣有传。因而德诚对与善会之相遇极为高兴,禅书中称这一因缘为“船子得金鳞”。
四、《拨棹歌》与德诚家风
德诚师承药山,药山承嗣石头,故《拨棹歌》中明显呈现出石头一系“泯绝无寄”的家风。圭峰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2释“泯绝无寄宗”曰:“说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即此达无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无修不修,无佛不佛。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亦如梦幻。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21}泯即亡泯,绝即寂绝,寄犹依也。如所观真空之理,不可言即色是空,亦不可言离色是空,即与离皆不可执,空不空皆不可得,一无所依,故云泯绝无寄。这一系的特色可概括为“破相显性”,即以般若性空为旨而扫诸所有、空诸一切。曾有侍者问希迁:“如何是解脱?”师曰:“阿谁缚汝?”“如何是净土?”师曰:“阿谁垢汝?”“如何是涅槃?”师曰:“谁将生死与汝?”{22}这里面就含有丧己忘情之意。德诚曾有“垂丝千尺,意在深潭。浮有定无,离钩三寸,子何不问”之句来勘验夹山,山拟张口德诚便一篙将其打入水中。{23}这正是为了让夹山泯绝言语思维,使其体会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境所采取的极端手法。《拨棹歌》中体现“泯绝无寄”宗风境界的如:
钓下俄逢赤水珠,光明圆澈等清虚。静
即出,觅还无,不在骊龙不在鱼。
不妨轮线不妨钩,只要钩轮得自由。掷
即掷,收即收,无踪无迹乐悠悠。
如何达到这种本来无事、心无所寄、不即不离的境界,在德诚看来首先要做到“忘”:
动静由来两本空,谁教日夜强施功。波
渺渺,雾蒙蒙,却成江上隐云中。
忘掉动与静,得与失,主与客,能与所,方能任运自然,了无所寄。忘并不是让大家消除记忆,做一个无知无识的昧汉,而是如六祖所说的无念、无相、无住,于念离念,于相离相的不执。
其次还要做到闲。闲字在禅宗语录中经常出现,要达到开悟的境界,其中的关键所在要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五灯会元》卷2《南阳慧忠国师》上堂以“青萝夤缘,直上寒松之顶;白云淡泞,出没太虚之中。万法本闲而人自闹”{24}的诗意话语来形容这种“闲境”。心闹非外境所致,“万法本闲人自闹”,只有无所取舍,无憎无爱,才能做一闲人。惟有“六门俱休歇”,才能“无心处处闲。”德诚弟子夹山善会即深谙其中三昧,他有语句曰:“明明无悟法。悟法却迷人。长舒两脚睡,无伪亦无真。”德诚有偈曰:
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烈
香饮,落花茵,祖师元是个闲人。
都大无心罔象间,此中那许是非关。山
卓卓,水潺潺,忙者自忙闲者闲。
终日江头理棹间,忽然失济若为还。滩
急急,水潺潺,争把浮生作等闲。
德诚之师药山(青原一系)的宗风主要继承石头,体现为泯绝无寄,但同时希迁与南岳一系的百丈怀海亦有来往,药山称百丈为“海师兄”,百丈教其侍者称药山为“师伯”,因此石头希迁的思想可能受怀海影响,有洪州系“触类是道而任心”的特色,所谓起心动念,弹指磬咳,拨眉动睛,皆是佛性全体之用,即众生如来藏的体现。按照此要求,实践上不起心造恶修善,不为修道学法成佛所拘,任运自在,是谓“任心”,亦即解脱。
可以说整个《拨棹歌》都是德诚驾舟朱泾,随缘度人,任运无碍生活的诗化反映。
五、德诚及《拨棹歌》之影响
德诚禅师之事迹,在其身后不久即广为流传,德诚也被看作一个禅法精深,行为高蹈,宗风峻猛的龙象,僧俗中很多人对他充满敬仰,甚至慕其高风,在旧处建亭以纪念之。德诚和尚超然洒脱,不牵不挂的修持境界和得道觅徒的奇特机缘作风更是屡被后人称道传唱。
1. 作为檃括的对象
北宋著名词人黄庭坚有檃括德诚付法的《渔家傲》:
忆昔药山生一虎,华亭船上寻人渡。散
却夹山拈坐具。呈见处,系驴橛上合头语。
千户垂丝君看取,离钩三寸无生路。蓦
口一桡亲子父,犹回顾。瞎驴丧我儿孙去。
“药山生一虎”指药山惟俨传法于德诚,虎喻指德诚的勇猛精进。华亭句指德诚在药山得法三十年后,于秀州华亭,泛一小舟,随缘度日,以接四方往来之客。后阙檃括德诚传法于夹山的故事:
师笑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
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速道、速
道。”会拟开口,师便以篙撞在水中,因而
大悟。师当下弃舟而逝,莫知其终。”{25}
德诚师以离钩三寸的关键时机来勘验夹山善会,而夹山拟议寻思,纵使开口,也是合头之语,窠
臼之言,非是自己家珍,“从门入者,不是家
珍”,“看他人食,终自不饱”。所以德诚痛下杀手,不待开口便将其击落水中,看似泼辣,实则如父对子般慈爱。末句点化德诚覆水事:“师遂唤阇黎,山乃回首,师竖起桡子曰:‘汝将谓别有。’乃覆舟入水而逝。”德诚命善会往深山中行,而善会却心有挂牵,不忍离去,心中仍有师与己横亘,师再次竖起桡子意为使瞎驴开窍,借以显示万法归一、我法双泯的空无境界。
北宋著名诗僧惠洪亦有檃括船子德诚事迹的《渔父词》:
万叠空青春杳杳,一蓑烟雨吴江晓。醉
眼忽醒惊白鸟,拍手笑,清波不犯鱼吞钓。
津渡有僧求法要,一桡为汝除玄妙。已去回
头知不峭,犹迷照,渔舟性懆都翻了。
上阙以一江烟雨、万古长空之境突出船子和尚的潇洒任运,檃括其三十年间泛运江上之生平。下阙以桡击善会,踏船入水檃括传法之事。词意与前举山谷词词意相同。
2. 作为颂古对象
以韵语发明古则公案之意,称为颂古。圆悟克勤《碧岩录》第一则颂评曰:“颂古只是绕路说禅”。禅门中常将德诚其人其事作为古则拈颂,如投子义青颂:“泛舟驾险三十春,系处竿头死活人。夹岭桂分千古韵,朗江山翠万重斯。”{26}入宋以后,对其歌颂更是连绵不断:
不犯清波不掷钩,怪哉当面触鳌头。微
茫一喷朦胧雨,万壑千溪水逆流。(保宁
勇)
长竿放去随波浪,丝线收来获锦鳞。桡
下反身何脱洒,回头不见旧时人。(佛迹
昱)
渺渺烟波一叶舟,竿头丝线几沉浮。离
钩三寸如何道,便有金鳞暗点头。(尼无著
总)
以上所引诸颂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对德诚随缘任运之行为的赞赏,如保宁勇颂;二是对德诚垂钓得鳞之事的羡慕,如无著总颂;三是对德诚传法手段的赏识,如佛迹昱颂。
德诚禅法高深,以泯绝无寄为宗,以随缘任运为旨,心无挂碍,透脱空灵,其词境亦是如野云孤飞,空灵高妙。周霭联在为《推篷室初稿》写的序中对德诚词推崇备至,认为他“所作之词取法空灵,非钝根之人能作。”{27}德诚禅师这组词作继承了张志和《渔父词》的潇洒出尘之姿,于渔父自由自在的生活中寄寓禅思玄理,澄澈明净的境界对僧俗两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德诚法嗣夹山善会禅师与弟子有一段对话:
问:“如何是道?”师曰:“太阳溢目,
万里不挂片云。”曰:“不会。” 师曰:“清
清之水,游鱼自迷。”问:“如何是本?”师
曰:“饮水不迷源。” {28}
这段话即是对其师德诚“霜天月白江澄练,堪笑游鱼长自迷”之偈的翻版,只不过是置换“太阳溢目”为“霜天月白”罢了。
北宋著名词人黄庭坚有《诉衷情》一首,即是檃括德诚的“千尺丝纶”: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锦鳞正
在深处,千尺也须垂。吞又吐,信还疑。上
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这首词作于黄庭坚自黔州贬所移戎州,表达了经过仕途巅簸、人生坷坎后的悠然自得之情。上阙写江阔天寒,水深鱼潜,万波相随见江面之宽广,千尺丝垂见锦鳞之深潜,于目极青天中暗含作者怀今古之远大抱负。中间两句描写钓鱼之过程,“吞又吐,信还疑”言鱼之难得。在鱼的吞吞吐吐中寄寓理想实现之艰难,经历之不平。末句以澄澹光明的境界表明作者的除尘净虑高风亮节,隐含风雨过后的恬然心境,得失不挂的旷达情怀。全词起于波动波随,结于水寒江静;始于寻鱼觅鱼,终于载月而归;初为有心,后为无心,初在得鱼,后在忘鱼。禅家有得鱼忘筌、得月忘指之说,而山谷此词则是鱼筌皆忘、指月俱泯,以得道而不滞于得道的洒脱,展现了摆脱束缚的自由之境。尤其是末句人境俱夺,桶底脱落,是赤裸裸、净洒洒,一丝不挂的禅悟境界。
借着黄山谷之风,德诚事在宋代广为流传,山谷甥徐俯紧步其舅,亦演化德诚“千尺丝纶”一诗为《浣溪沙》: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
波才动万波随。 黄帽岂如青蓑笠,羊裘何
似绿穰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此词把张志和与德诚之作扯而为一,艺术上极其拙劣,几同抄书,但从文化层面上反映出了德诚被宋代文人的接受。
《拨棹歌》中渔父形象虽为道家常用,但自德诚后,渔父亦沾染禅意,在无心任运的相通下,宋代渔父亦道亦禅,如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中的渔父即是禅道结合,词曰: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
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
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既有道家的任运自然,又有禅家的圆融无碍,其渔父形象的禅意化当受益于德诚。
注释:
① [宋]释居简:《北磵集》卷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⑩ 《大正藏》册49,837a,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年版。
③ [明]沈季友:《撰檇李诗系》卷3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蜀中广记》、《四川通志》之记载见陆永峰《船子和尚与〈拨棹歌〉》一文,《佛教文化》2004年第5期。
⑤ 《船子和尚拨棹歌》卷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⑥⑦⑧{19}{22}{23} [南唐]静、筠:《祖堂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193、184、184、139、186页。
⑨ 朱湘泉:《药山惟俨禅师生卒年考》主大和二年说,载《法源》第16期。
{11} [元]释坦辑《华亭朱泾船子和尚机缘》,《船子和尚拨棹歌》卷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12} [宋]释居简:《西亭兰若记》,见《北磵集》卷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14} 施蛰存:《船子和尚拨棹歌》,《词学》第2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71、174页。
{15} 《大正藏》册54,305a,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年版。
{16}{17}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5,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5、1067页。
{18} [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14《华亭船子和尚》,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影印本,第273页。
{20}{21} 《大正藏》册48,184c、402b,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年版。
{24} 《祖庭事苑》认为:“此皆草堂飞锡之语。今丛林说者往往指作国师之言。”
{25} 《大正藏》册51,315b,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年版。
{26} 此处所引颂古均出自《颂古联珠通集》卷17,线装书局2001年版。
{27} 《船子和尚拨棹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影印本。
{28}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5《夹山善会禅师》,中华书局1984年版。
作者简介:高慎涛,男,1978年生,山东新泰人,西北大学文学院博士后,陕西西安,710127;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河南洛阳,417022。
(责任编辑 张卫东)
出自: 《江汉论坛 》 2010年11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