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从佛教的大利性谈它的科学性(三)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9日
来源:百度文库   作者:喻汉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例二,至于焚获舍利,更是佛门常事。比如《四川日报》1993年5月15日刊一则消息说,沈阳实胜寺大喇麻乌力克,蒙族人,79岁,于是年五月七日圆寂,火化后得红、绿、白、黑多色舍利数十枚。据专家称:“多年不遇,近年极少出现。”又如台湾国民党总政府资政,国防部长俞大维,与母同信观音和念佛。1992年归依,1993年逝世,火化后获舍利和舍利花数十枚。

  为什么产生舍利呢?据研究:“此乃修行人的戒、定、慧力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此殆心与道合,心与佛合者之表相耳。非特死而烧之,其身肉骨发所变”。由是足见舍利是佛家独门财富。佛教的修持法,概括为“戒、定、慧”三无漏学,“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摄什么心呢?就是降伏贪、嗔、痴。首要的是贪欲(指名闻利养),淡然对待一切,做到外无染著,内心不动,就是定力,久而久之就能调动人体深层智慧。这个道理,道家、儒家和大学问家都明白。我们不妨举个简单例子,大家熟知孔明的一句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宁静”的性质是定,定所显示的效力是慧,所以孔明六出祁山,康熙诛鳌拜前都先闭门钓鱼,巧思出对敌良方。只不过他们是世间定,未做到心与道合。

  二是佛教可补科学之偏,是彻底的辩证法。

  国父孙中山曾言:“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宗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持民族最伟大之自然力,人民不可无宗教之思想。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中国科学大门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资本主义入侵而才打开的。在中国科学一开始,就有一些科学家在研究科学的同时,也研究佛学,最为典型的是王小徐和他的门人当代著名佛学家周叔迦。

  王小徐,字季同,苏州人,约生于清同治年间,一九四八年逝世。青年时,清朝日趋末落,内忧外患,一些开明之士积极向西方寻求科学技术欲图自强。于是派出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科学技术,王小徐即是派往英国留学生之一。他在英国攻读的是电机工程和数学,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在电机工程理论和制造业中很有成绩,是当时颇具著名的科学家。

  王小徐起初也认为佛教是一种神秘宗教,是非科学的迷信。后来因工作的关系,接触了佛教而研究大乘经论。不学则已,一学他感到佛法的精深和圆融,深感佛教不是其他宗教和西洋哲学可比,也决非科学知识所能推翻。王小徐因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而兼研佛学,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注意。他的佛学思想,主要在他的《佛法省要》、《佛学与科学的比较研究》、《佛学与科学》、《唯识研究序》等著作里体现。

  王小徐的佛学思想最大的特点是,他认为“佛教是彻底的辩证法”,这个思想又集中体现在他为当代著名佛学家周叔迦著述《唯识研究》一书的序文里。他在序文中认为:“佛教的无分别智是彻底的辩证法”,他讲:“无分别智虽不能用语言文字描写,不能用意识思维,却不止是一个空名,我们可以依佛的方法,训练自己的心身,有一天功夫到家,那个无分别智就了于现前。”

  而且他还认为这个辩证法远比西方哲学高明。他认为:佛教的“真如”,就是西方哲学家斯宾诺沙讲的“实体”、康德讲的“物如”(自在之物)、谢林讲的“绝对”、黑格尔讲的“理性”,这些名词无非是讲那个宇宙万有的本体,终极真实。然而“哲学家对于这个,不过是推测,佛教人见道位,却是亲证真如。所以佛教哲学大旨和近代西洋哲学仿佛,而精密过于西洋哲学好几倍”。

  还有不少近代科学家也成为佛学大家。如北京邮电学院教授、自然科学家、电学专家黄念祖,在佛学上更是一位显密圆融的佛学家。生前曾任北京居士林林长,1992年往生,世寿80,遗体火化获五色舍利300余颗。他的著述有《大乘无量寿经解》、《净土资粮》、《谷响集》、《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心声录》,往生前还赶写了《无量寿经白话解》。

  还有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美国《华语快报》说他是一位“信奉佛教的科学家”。美籍华裔科学家、实业家沈家祯博士,1952年定居美国之后,以从事航运致富,成为著名的旅美航业巨子,在纽约有“小船王”之誉。他和夫人居和如,同日同时梦到古佛示意,遂归依佛法,其主要思想集中表现在《佛学一瞥》一书里,在该书里,他以科学的角度去解释佛教。他认为:现代科学对支持佛陀的发现有不少贡献,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出更多的深妙理论及精密器械,增加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有助于我们领会佛经中的内容。“科学知识的辅助就像坐在一只汽船里驰往汪洋的彼岸,远比乘坐几千年前的帆船容易得多。”他在宣讲佛法时,常引用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佛经的内容,例如用磁、声波、光谱图表,说明人类知识狭窄,证明人类现有所知只是宇宙中的有限部份,而佛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了人类对宇宙认识的片面和虚妄,并通过佛陀的悟境明白了宇宙的完整和无限,从而透彻了悟宇宙人生的真实相。他认为“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佛法与世法也是一致的,我们不能离开世间法而觅佛法,也不能离开社会而普渡众生”。

  第五、从佛教的宏观与微观上看佛教的科学性。

  谈到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不对释迦牟尼佛惊叹,他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用他的肉眼,在世界的宏观和微观上,达到惊人程度。他之所说,到两千年后科学发达的今天,才证实释迦牟尼佛之所说。比如,对于天体的认识,他用三千大千世界来说明宇宙之大,实际上三千大千世界与科学家发现相吻合。世界问题,《华严经》讲: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刹土;虚空无尽,世界无量,国土众生亦无量等语。三千大千世界,不是指三千个世界,而是集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集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可见虚空(世界)之大,我们常指的世界是指一个地球,它只是太空中的一粒微尘。20世纪70年代前,科学家认识宇宙边缘只有100亿光年。而1972年发现距离地球160亿光年的类星体,那时人们又认为是宇宙的边缘。但是近年意大利和英国天文学家又发现了一颗200亿光年的类星体,代号为PKS2000-3300,又引起科学家对宇宙范围的争论。

  在微观世界上也是如此,就人体寄生虫而言,佛教所讲的与现代医学所证如出一辙。佛在《治禅病秘要经》和《正法念处经》讲:人体是个虫巢,体内约有寄生虫80余种,与现今医学如出一辙。《修行道地经》讲到:胎成七日,初不增减,二七日如薄酪……六七日如息肉……九七日变成三泡,两肘,两颗,及项。十七日续生五泡,两手腕两足腕及头……

  第六、从佛教适用性上,大利人生与社会,大利国家与世界和平。

  众所周知,对一门科学的检验,不是看他的自身说教,而是取决于对人类和社会的利益。在这个问题上,佛教的大利性,也就是适用性可简略介绍以下几点:

  一是学佛可开发人的心智,使人聪明。因为佛学所涵盖的内容广泛,涉及了人类的各门科学知识;同时佛学的哲理性强,特别是佛教的缘起论,很启发人的心智,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周到、细微、超常;更且佛教修学的次第是“戒、定、慧”,最终目的是开发人的智慧。学佛既可使人获得世间的普慧,又可获得出世间的大慧。这里我们举两个实例,就可证明佛学开发心智的惊人效应。

  例一、槃特念“扫帚”而证果。释迦牟尼佛常侍弟子中有位槃特,仅持一偈,辩才无尽,义持第一。此尊者,禀性愚钝,记忆特差。其兄周利,先出家为佛弟子,出家后,其兄令念四句偈:“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 因当时,出家弟子每天要摩头三次,提醒守戒。槃特虽得500罗汉帮助,念三个月都背不得,念前忘后,念后忘前,兄令其归家,槃特哭泣。佛知道,便随机设法,令念“扫帚”。三年把见思二惑的尘劳烦恼忘掉,证到不生不灭的寂灭涅槃,即罗汉果。原因是:世尊以宿命通观察,其前世是三藏法师,因吝法而得愚痴之果报。

  例二、六祖慧能虽只字不识却可作偈讲经。六祖慧能年少不幸,其父早亡,以卖柴奉母。一日卖柴于市,闻人诵《金刚经》而言下有省,便到蕲州(今湖北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拜五祖弘忍为师。一日针对神秀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作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一出,众皆惊异,后五祖知其见性,传将衣法传给了他。慧能得法后,因遭人妒忌,便潜回了韶州曹侯村。村里儒士刘志略之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涅槃经》,执经问字于六祖。六祖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怪之曰:“字且不识,焉能知义。”六祖曰:“诸佛妙里,非关文字。”尼惊奇,告知里中有威望的人说:“此是有道之士,宜应供养。”于是魏武侯曹操之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率众建寺供养。又如法达禅师念《法华经》三千遍而未开语,以经请教慧能六祖,当念到〈方便品〉时,慧能便叫不读了,于是将经中的奥义大旨讲给了法达,法达听后,豁然开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