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德格印经院历史与文化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德格印经院历史与文化

  德格,意为“善地”,来源于藏传佛教教义中的“四部十善”。据《德格土司世系谱》记载,元初,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任帝师时曾途经德格,由于德格家族第三十二代孙索郎仁钦的恭拜与奉侍,受到八思巴的赏识,被选定为“膳食堪布”,还称赞索郎仁钦具有“四部十善”的品格和福分,赐名“四德十格之大夫”。及至第三十五代孙德饮司郎绒布将其统治中心从白玉萨玛迁至德格龚垭后,正式将其家族“噶尔”更名为“德格”。同时,还将其所统治的势力范围亦改称为德格。可见德格地名始于元代初期。

  德格地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区域范围,并随着德格家族的兴衰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一、初始阶段。15世纪中叶,德格家族(第三十六代孙)第一世土司博塔·扎西生根以联姻方式从当时的土酋“岭本波”那里获得从聋垭到更庆沿色曲河中游一带约二十五公里的狭长河谷地区。明正统十三年(1448),博塔·扎西生根与当时从西藏云游至德格更庆布道修行的香巴噶举派高僧、藏戏创始人、桥梁建筑大师汤东甲布共同修建了汤甲经堂后,从龚垭举家迁徙至更庆,自此更庆便成其为统治中心。及至第六世土司噶玛松时期,德格土司处于初兴时期,德格疆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二、扩张及相对稳定阶段。这个阶段历史跨度较大,约经历了270年(1638-1908年),德格土司的传承,共经历了14世。其间,德格的区域范围发展变化可分为两个时段。一是1639-1775年的扩张时段。德格土司势力渐增,并发展到极盛时期,德格区域范围呈上升趋势。据清嘉庆《四川通志》载:“其东至四百五十里交上瞻对界,南至三百五十里交察木多界,西至二百八十里交上纳夺界,北至三百一十军交林葱界。”其疆域面积约四万五千平方公里,人口七万余人。其时,在康区“被德格土司所兼并的土司有瓦述长坦长官司、上革赍土百户4员、杂竹吗竹土白户3员、霍尔杂安抚司、下革赍土百户2员、蒙噶结长官司、春科高日安抚司、笼坝土百户、护理春科副土司、春科高日长官司4员;被德格土司兼并的部分地区有霍尔白利长官司、霍尔东科长官司、诺尔木土千户等;在德格土司辖区内不断被蚕食,但在清末仍然存在的为林葱安抚司”。清雍正年间,第十二世德格土司兼六世法王却吉·登巴泽仁将其所辖地区设置25个农业宗和43个牛场部落。这就是德格土司鼎盛时期的势力范围,也就是历史记载中的德格(又译为“德尔格忒”)地区。二是相对稳定时段。1775年以后,德格地区的区域范围除渐有少量扩张,如除今青海的称多、达日和玛多县境内的部分地区外,都处于相对稳定、保持鼎盛时期的状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德格土司的政治势力开始日渐衰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在川边推行“改土归流”,在德格剿灭了德格土司的武装力量,德格土司的政治势力基本瓦解。

  三、德格县治。清宣统元年(1909),赵尔丰在德格地区正式实施“改土归流”,在德格土司辖区内设一府、二州、二县,即邓柯府、德化州、白玉州、石渠县和同普县。1913年更名为德格县,此为德格县治的开始。之后,“时因北洋政府无暇顾及边区,德格土司又恢复旧有统治”。1951年5月27日,成立德格县人民政府。1979年撤销邓柯县建置,将邓柯县的阿须、打滚、亚丁、所巴、浪多、温拖、年古、俄支八乡划属德格县,形成德格县目前的行政区划。

  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金沙江东岸,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8º12′-99º41′、北纬31º24′-32º43′之间。东与甘孜县毗邻,南与白玉县接壤,西与西藏自治区江达县隔金沙江相望,北与石渠县相连。全县面积11955.55平方公里,截至1998年底统计资料表明,全县人口为62380人。

  历史文化

  德格既是康巴的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中国藏区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它不仅对藏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历史文化的积淀也十分丰厚。

  一、宏伟的岭·格萨尔史诗。这部史诗被称为东方的《伊利亚特》(古希腊荷马史诗),又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在藏区它不仅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为世人所传唱,而且在藏族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藏族地区有关格萨尔的手抄本和木刻版本卷帙浩繁,有关格萨尔是否确有其人的讨论也众说纷纭。但应当承认,产生于康区特别是德格地区的手抄本、木刻本,以及民间说唱形式的艺人最多、最权威。著名藏学家法国大卫·尼尔女士在《岭超人格萨尔王传·导言》中认为:“西康版本在西藏最为著称,它不仅在英雄的故乡,而且在拉萨甚至全藏都被视为权威版本,因此有权称得上权威版本。”著名藏学家法国石泰安先生的巨著《西藏史诗与说唱艺人研究》是一部研究岭·格萨尔史诗的权威性著作。在其著作中大量引用了“林葱木刻本”中的原文。

  在康区特别是德格地区,人们都深信岭·格萨尔王确有其人,他就是原邓柯林葱家族的祖先,其出生地在今德格(原邓柯)县阿须乡雄坝吉苏雅格康多。

  目前,使我们能够了解到的绝不仅仅是岭·格萨尔,还有诸如北方格萨尔、突厥格萨尔、冲·格萨尔、江格尔、阿白·格萨尔、阿尼·格萨尔、降·格萨尔、格斯尔可汗。这些“在格萨尔王称号上冠以某一地区或部落名称,用以表示该地区或部落人民与传奇式英雄一-格萨尔之间古老的传统联系,表现了一定的民族自豪感”。格萨尔流布地区除中国的藏区外,还有内蒙古和新疆等省区,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如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不丹、锡金、拉达克等也广为流传。关于岭·格萨尔王的诞生地,国内外学术界的观点大多认为在康区。上官剑壁在《林国与林·格萨尔》一文中说:“我们更加确信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主要是在康区和安多地区形成的,尤其是康区,它是世界东方学家所重视的一个藏族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从格萨尔一生的战功来看,他所征服的木雅、典玛国、白利国、日努国、阿色国、甲孜国等等,无疑与今日四川甘孜州境内的道孚、乾宁、新龙、邓柯、甘孜、白利等地有密切关系,不能把它看成偶然的巧合,或许其中反映了古代林国的由东向西扩张的历史事实。这并不是说《格萨尔王传》这部英雄史诗仅仅表现了林国首领一生的英雄业绩,事实上这只能说是史诗的一个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岭·格萨尔史诗为康区的社会和历史文化奠定了基石。

  在德格,岭·格萨尔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见于文字的各种木刻本和手抄本(包括剧本),二是大量活跃在口头文学中的有关岭·格萨尔的说唱和民间故事,三是文物和遗迹。

  据《德格县志》载:“1983年地名资料普查统计,德格县境内以有关格萨尔活动形成的地名有数十处之多,其中有行政地名15处(未算乡、村重名),有自然实体名18处。如俄支以格萨尔大臣之子的宝刀得名,玉隆以珠牡曾留恋赞叹此处山清水秀而得名,新路海的奇丽令珠牡倾心忘返得名……”

  至于民间口头说唱和流传的《格萨尔王传》和有关岭·格萨尔的传说故事,在德格“县内近现代不乏走乡串户的民间说唱艺人,说唱艺人在街头、村寨、牧场说唱时,有的挂以与故事情节有关的唐嘎画、有的摇鼓敲钹、有的拉琴以配合说唱。其说唱格萨尔的故事长者数日,短者数小时。藏族人民遇婚娶、生日、祝寿等纪庆日也常招艺人说唱格萨尔。……说唱格萨尔的艺人技艺娴熟,各具特色,且记忆力惊人,少则能说唱数部,多则能说唱数十部。说唱格萨尔史诗表现形式具有不择场地、时间,集传奇、文学、音乐、民族语言于一体,雅俗共赏的特点,在德格农牧民中拥有无数听众”。

  以故事流传于民间的题材更加广泛,内容生动且丰富,农牧民劳动之余、旅途小憩,或是傍晚聚在火塘边三五成群地讲述岭·格萨尔,有讲述岭·格萨尔地名故事的、有讲述岭·格萨尔除暴安良的,也有讲述岭·格萨尔爱情故事的……阿须是英雄降生的地方,那里广泛流传英雄降生的故事。林葱家族为纪念祖先岭·格萨尔,后来在其出生地建起了格萨尔王庙。

  二、藏传佛教文化。据统计:“民国时期,德格土司所辖德格、白玉、同普、邓柯、石渠5县地区藏传佛教各教派寺庙总数超过200座(含觉母寺),僧尼三万余,各教派势力强弱依次排名为宁玛、萨迦、噶举、苯波、格鲁。”在各教派中均有一些不仅在康区,乃至整个藏区都很有影响的著名寺庙。例如:宁玛派的噶拖寺、白玉寺、竹箐寺和协庆寺。这四座寺庙与西藏的敏珠林寺和多吉扎寺齐名,为藏区宁玛派的六大寺院。在六大寺院中,建寺历史最早,规模、影响最大的寺庙是噶拖寺。除协庆寺外,其余均为德格土司五大家庙之一。

  萨迦派的更庆寺,是德格土司最重要的家庙。在德格县境内的龚垭寺、嘎伦寺、银南寺、门扎寺、温根寺、柯洛寺和西藏昌都的燃灯寺均为其直辖分寺。另在白玉县、石渠县、江达县(原同普县)等地还分布有数十座半辖分寺。“清初至民国时期,更庆寺汇集了大批国内外学者,推动了更庆寺在藏画、音乐、藏戏、雕塑、木刻、建筑、印刷、医药方面的发展。”德格印经院虽系德格土司创建,但隶属更庆寺管理。更庆寺在德格印经院的经营、管理、保护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噶举派八邦寺(全称“八邦土登却科林”),与西藏噶玛噶举派主要道场楚卜寺齐名,也是德格土司的五大家庙之一。

  白苯教派的登青寺,干8世纪末9世纪初由僧人热巴创建,是康区白苯教派建寺最早、名望最高的寺庙,也是川、甘、青藏区白苯教派寺庙的最高学府和该地区惟一有资格授予僧人“仲壤觉”(相当于格鲁派格西)学位的寺庙。

  格鲁教派的更沙寺,是由曲吉·昂翁彭措在康北建立的第一座格鲁派寺庙,康北的霍尔十三寺就是曲吉·昂翁彭措以更沙寺为大本营后所建的。

  上述各教派寺庙都是支持和维护德格土司政教统治体制最重要的阵地。反过来德格土司采取“兼蓄并存”的措施,同时兼任统治地区藏传佛教法王,竭力扶持这些寺庙的建立和发展。由于德格土司的扶持,不同教派寺庙的发展也就相对更自由,从而名寺叠起,高僧辈出,宗教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历史上,德格籍的藏传佛教著名高僧、活佛层出不穷。宋代出生于邓柯(今属德格)的止贡噶举创始人止贡·仁钦贝,出生于今德格白垭乡的帕竹噶举创始人帕竹多吉杰布,出生于今德格和白玉交界处的白玉噶拖寺创建者噶当巴德协,元代著名噶玛噶举创始人,出生于德格汪布顶的噶玛拨希,被明代永乐帝封为灌顶国师、赞善王,出生于德格俄支的著思巴儿监藏,还有清代出生于邓柯(今德格)的第九世达赖隆朵嘉措等等。

  语言文字

  藏区三大方言中康方言的形成和发展,德格语所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换言之,德格语是康方言的基础。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在康区民间或学术界,都以德格语为康方言的标准语已成公认的事实。在今四川甘孜州地区特别是雅砻江流域以东广大地区,是被学术界视为“民族走廊”的核心地区,那里被称为“绒格”或“地脚话”古老语言的积淀十分丰厚,故语支十分复杂。近现代,以德格语为标准的康方言向这些地区辐射的势头愈加强劲,致使许多“地脚话”的语言范围逐渐萎缩,而康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

  藏文的书面语言在藏区是统一规范的,而各地区的方言(口语)则与书面语言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德格语语音清晰,最大特点是口语与书面语言差别甚微,日语的发音、词汇含义、语法基本与书面用语一致。也许这就是以德格语为标准语的康方言在康区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

  德格藏族文学

  德格地区由于有丰厚的社会文化底蕴,所以无论民间文学还是作家作品,在藏族文学中都较为出色。

  一、民间文学。在德格民间文学中,流传最广的是以藏戏和艺人说唱、或以茶余饭后的故事闲聊、或以传抄本等形式歌颂岭·格萨尔王英雄事迹的史诗。

  德格地区民间故事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艺术水平较高。神话故事如汤东甲布镇伏妖魔填湖建造汤甲经堂、仲萨寺降央青则大师挤雪狮奶配制藏药,反映青年男女忠贞爱情的《青蛙王子》和《金海和银海》,表现民众追求真善美的《聪明人的故事》、《国王学狗叫》、《如意宝撒尿》,还有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如《和睦四瑞》、《猫和老鼠》、《狮子与兔子》等等。

  民歌是藏族民间最生动活泼、最具生命力的文学形式,德格地区卓体、谐体、鲁体民歌俱全。德格的“戈莫”(箍箍卦)是一种特殊韵味的艺术形式。其特点是青年男女以心爱之物作信物的游戏杂曲,曲调轻快优美,形式风趣,歌词多为六言四句。

  德格藏戏于15世纪中叶由第七世德格土司兼第一世法王拉青·向巴彭措组织更庆寺排练剧目,于央勒节期间在城区北郊柳林演出而形成的剧种。德格藏戏在康区属于独创剧种,既不同于康巴藏戏剧种,也不同于色达藏戏剧种。在藏区范围内,无论与西藏的蓝派或是白派都无直接关系。其唱腔音乐和舞蹈音乐都直接来源于当地的民间歌舞和寺庙乐舞,表演程式、音乐特色、舞蹈风格均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演出的剧目一是自创剧目如《夏热巴》(狮王的故事)、《甲羌》、《六长寿》,二是改编剧目如《诺桑王子》、《志美更登》和《格萨尔王》。

  二、作家作品。德格地区有不少学者在致力于宗教研习的同时,也创作出了许多文学作品,其中不乏佳作,流芳于世。德格地区作家的作品大致可分为历史、传记、诗歌、小说、文论等五大类。

  历史类:如欧如扎西(或昂旺洛珠)《郭扎佛教史》、协庆·嘉察《宁玛派传承史》、降央青则旺波《卫藏地理志》、夏扎·扎西坚参《正藏论》(又称《嘉言宝库》)。《正藏论》全面系统地论述和介绍了藏族固有宗教苯教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历史,全书共7章,每一章论述苯教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研究苯教最重要的权威历史文献。

  传记类:如徐钦·赤称仁钦《十六罗汉传》,第十六世德格土司当泽多吉的侄儿泽旺多吉仁增于1888年写成的《德格世德颂》。该书是研究德格历史和德格家族的重要历史文献。

  诗歌类:如局米旁·朗吉嘉措《王道论》(又名《国王修身论别》,共21章五千多行,是一部类似《萨迦格言》的长篇格律诗。作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映了人民的某些痛苦,表达了百姓的某些愿望,抨击了统治者的残暴行为,提出了一些改良主张。应该说是有相当进步意义的”,并成为藏族文学作品中诗歌的范作。此外,还有巴珠·乌金吉美却吉旺波的《各种道歌》和徐钦·赤称仁钦的诗歌等。

  小说类:巴珠·乌金吉美却吉旺波《莲苑歌舞》,是一部篇幅短小、语言精炼、故事生动的寓言体小说,被认为是19世纪藏族寓言小说的代表作。

  文论类:主要有降央·青则旺布《诗著举例》,在学术界影响很大,曾被选入《康区诗著举要》。此外,还有司徒·曲吉久勒《诗镜梵藏对照》、局米旁·朗吉嘉措《妙音欢喜之诗海》、贡珠·云丹嘉措《知识总汇》(上、中、下)等。

  德格“噶玛噶则”画派

  德格地区的“噶玛噶则”画派是15世纪由大画师南喀扎西结合西藏“门派”画法与骨骼卷轴画、响铜雕塑以及明朝内地“丝塘”卷轴画的山水画法而创立的一种新画派。初创时期,南喀扎西广收门徒,其弟子中涌现出了诸如曲扎西、朵学、噶玛扎巴、明觉多吉等杰出画家。明觉多杰以先师教言为基础,结合实践,撰写了《线准太阳明镜》一书,为该画派奠定了理论基础。16世纪,“噶玛噶则”画派在藏族绘画界影响越来越大,先后出现了达果巴、噶玛森哲、噶玛仁青等一批著名画家。17世纪又相继涌现出了爱巴古巴、霍尔·巴冲等一批著名画师。噶玛巴黑帽系第十世活佛却英多吉后半生致力于该派绘画研究和实践,著有《噶鲁艺术注释》一书,并创作了许多作品传世,他的作品在德格地区一些寺庙中被珍藏。第八世活佛司徒·曲吉久勒(1699-1774)重建八邦寺后,着力于“噶玛噶则”画派的创作和研究,广泛吸收“门”、“钦”、“切乌噶巴”等画派的精华,促进了“噶玛噶则”画派的发展,并在其倡导下,八邦寺成为“噶玛噶则”画派的嫡传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继司徒·曲吉久勒之后,八邦寺人才辈出,代有传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有噶玛丹增格列尼玛、司徒·白马翁秋、通拉泽翁。噶玛丹增格列尼玛的作品,以笔法熟练,色彩逼真,布局严密,主题鲜明而著称,其艺术理论造诣高深,著有《噶鲁艺术人体原理》一书,后成为该派传人必读之作。第十一世活佛司徒·白马翁秋在1927年主持八邦寺大殿“祖拉康”的维修时,还亲自参与了该殿大量壁画的绘制。他一生共绘制了二百多幅“唐卡”。被称为神奇画师的通拉泽翁,从15岁开始在八邦寺学习绘画,三十多岁时崭露头角,与画师索朗尼玛共同制作了五十余幅“唐卡”。1952年,他为德格印经院绘制了《十六罗汉》等画版,1981年,寺庙开放后,亲自组织其弟子在寺庙维修过程中重新绘制了“祖拉康”大殿的全部壁画。在他72年的绘画生涯中,共培养弟子一百余名,遍布藏区。通拉泽翁一生绘制的“唐卡”不计其数,除部分为寺庙收藏外,多数流传于民间,还著有《藏族绘画史》一书。

  科技和工艺

  德格在科技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历算、医药、建筑、雕塑、制陶、造纸、工艺制品等方面,其中藏医药最具代表性。

  15世纪中叶,汤东甲布在德格期间,“配制出主治胃病的‘成道白色丸’藏成药,并在宗教界传播藏医药知识。由于受其影响,德格地区宗教学者开始较系统地吸收西藏地区的藏医药学传统理论和成就,并促进了德格地区藏医药学事业的迅速发展。”从18世纪到19世纪,德格藏医药事业成绩斐然。20世纪80年代以后,藏医药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医和名著。欧如培(18世纪初期人),德格土司却吉·登巴泽仁的秘书,精通医方明(医学),著有《锻炼水银实践甘露精华》、《药物配方》等专著。司徒·曲吉久勒(1699-1774),才华横溢,从师帝玛·丹增彭措和宿格派名医益协,曾在八邦寺创办藏医学校,培养藏医药学人才,还曾赴内地学习中医诊脉及天花治疗技术。49岁时他前往西藏拉萨主持第十世夏玛巴活佛坐床仪式期间,当地正流行天花,他以其精道的医术,治愈了许多濒于绝境的天花患者。他根据天花的治疗实践,总结编写了《天花论治》、《脉诊新译》、《大黑珍宝》等医学专著。66岁时受德格土司之命,首次试制藏成药“佐塔”,还配制了“仁青”系列多种丸药。著有《诀窍秘籍》、《诀窍补充》、《千万舍利》。拉门却扎降措(19世纪人),第十八世德格土司家医,著有《临床杂记》等书。拉门仁青俄色(19世纪人)著有《四部医典注释》、《诀窍甘露海》等书。恩噶玛格勒(1705-1753),著有《藏药二元药诀》等书。恩噶玛登珍(1708-1770),著有《脑外伤治疗》、《血刺穴位》等书。白洛泽翁根却(18世纪人),著有《识别药物》一书。泽珠旦登(18世纪人),研制出“呷拉觉昂”丸药。岭门扎西崩(18世纪人),著有《四部医典注释》、《临床经验札记》。恩噶玛·登真赤乃达吉(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著有《四部医典难点注释》、《长寿珠·母子合壁》。伍金登真(19世纪人),著有《藏医临床札记及药物精华》等书。贡珠·云丹嘉措(1813-1893),著名学者,在医药方面著有《藏医临床札记》、《水银冶炼》等书。降央钦则旺波(1820-1900),著名学者,著有《钦则医学选集》,配制出“佐塔”和名贵藏药“仁青梦觉”。巴珠·乌金吉美却吉旺波(1808-1887),著名学者,在医学方面著有《九脉精华论述》。局米旁朗吉嘉措(1846-1912),著名学者,在医学方面著有《米旁医学选集》、《脉尿诊注释》、《四部医典注释》、《草药配方》、《身存八疾疗法》等数十部医著。扎木拉吉·银批牛美(1889-1964),出身于名医世家,1949年前系土司家医,1949年后创建德格藏医联合诊所,对德格藏医药事业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他长于妇、儿科疾病诊治,生前著有《小儿临床札记》、《妇科疾病诊治》、《药物配方》、《藏医药概论》、《二号病治法》等著作。

  除上述藏医药学者外,历代德格土司中第十世土司兼第六世法王桑结登巴、第十一世土司兼法王索朗彭措、第十二世士司兼法王却吉·登巴泽仁也都精通医方明,善医术。在寺庙和民间还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名医群体。如18世纪的洛热巴,19世纪的降央钦则·巴登却加、亚勒五金贡布、贡呷生格,20世纪的松各拉吉、龙青昂翁西绕等。

  二、创制了数量可观的名贵成药。历代德格藏医药名家,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反复实验,研制出许多藏医药成品丸药,其中较名贵的丸药有:珍珠七十丸、仁青梦觉、佐塔、仁青常觉、如意珍宝丸、25味珍珠丸、仁青佐珠达西、旺日业昂、25味珊瑚丸、25味松石丸。

  如果说德格印经院是德格文化最璀璨的明珠,那么,德格文化则是孕育德格印经院最润泽的沃土。不仅如此,数百年来,德格文化之所以不断自我充实,向外辐射,德格印经院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