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对藏族佩饰的影响
宗教文化对藏族佩饰的影响
邓嘉琳
今年秋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了美丽高旷的西藏,站在辽阔的高原上,仰望蓝天白云,便能感受那美得令人眩目的高原风光。而其深邃的文化、奇特的民俗、独树一帜的宗教,更令人心驰神往。在这片既具诱惑力和魅力的土地上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藏族文化以它神秘的色彩吸引着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去探索它、了解它、感受它。藏族文化特别是藏族传统文化,其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别具一格,也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藏族文化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因此宗教文化一直是藏族文化中的主体文化,其文化内涵注重精神向往,藏族人民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都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他们以生命轮回的佛教理论来确立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是藏胞的精神寄托,形成了他们人生观的生存态度。藏族地区由于佛教盛行,宏伟壮丽的佛教寺院遍布西藏各地,藏区文化气息浓厚,艺术品非富多彩,这些艺术品都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藏传佛教的某些宗教内容。
一、藏族佩饰的宗教烙印
初到西藏高原,我就被西藏高原独特的宗教文化深深吸引,宗教信仰影响着藏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审美观念。在佛光普照的青藏高原,宗教文化无疑是藏文化的永恒主题,从巫术宗教、图腾崇拜到求吉祈福、追求圆满,每一种指向无不寄托着藏民族对生命价值的高度关切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而所有的这些都体现在藏民们的饰物佩带方式及其所表征的文化内涵中。藏族佩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比如一些骨头做成的饰品和穿孔的石珠,这可以在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发掘出来的饰品中找到。西藏地区地广人稀,氧气稀薄,藏族人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以顽强的意志在高原地带繁衍生息,求得了生存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藏族文化和饰物文化。饰物既是他们与残酷现实抗争的见证者,也是他们乐观生活、追求美的写照。直到今天,我们在藏族饰物上都能看到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藏族人民的佩饰,非常注重艺术与文化的反映,他们喜欢将生活与理想中的事物表现在佩饰设计中,尤其是宗教对藏民生活的强烈影响,使宗教文化在佩饰上的反映更为突出,藏民族在他们所带的饰物中赋予了浓烈的宗教观念,这就是藏民族的饰物文化。佩饰在其他民族文化中只是作为个人的一种装饰,而在藏族文化中,藏族人无论男女都在全身各个部位挂满饰物,包括各类首饰和挂件,其中有头上戴的簪子、发珠、耳环、发卡、骨环等;胸前佩戴的项链、嘎乌和托架等各类护身饰品;手上戴的各类戒指、手镯;系在腰上的腰带、腰包、藏刀、海贝和小铃等一大批精美饰件;背后披挂的有各种颜色的饰带,还有各类金银珠宝首饰。藏族信奉藏传佛教,所以他们的思想观念中认为万物有灵,任何一个物体不仅具有自身的价值,还具有其内在的精神意义。例如藏族首饰的表面多用一些西藏特有的材料镶嵌而成,如玛瑙、绿松石和琥珀等,这些材料都保持原有的形态而不加雕琢,这体现了大自然的纯朴、原始之美。在视觉方面,精巧细致的手工工艺配上天然的造物,效果对比强烈又有协调性。人是大自然与社会的综合体,人不能超越自然独立存在,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共生,佩饰的这种制作方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也是人类真实身份的写照。
二、藏族佩饰的宗教审美
去过西藏的人都知道,藏传佛教给人的感受极其庄严华丽和至高无上,藏族人民全民信教,是藏传佛教的忠实信徒,宗教信仰从始至终都影响着他们的审美意识。英国美学家李斯托威尔说:宗教虽然不等于艺术,但它对艺术的影响却是深刻的,无所不至的。藏传佛教使藏族佩饰艺术也渗透出浓厚的宗教色彩。藏族首饰造型独特,多取材于藏族传统佛教文化中的元素。藏族佩饰中的图案花纹就折射出佛教的光华,诸如吉祥八宝纹、“卍”字纹、六字真言纹、十相自在图等都与藏传佛教密切相关。藏传佛教推崇的数字“九”已成为珠宝佩饰中最吉祥的数字纹样。这些装饰纹样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抚慰着神灵,寄托着希望,在满足功利、实用的同时也给人以美感,充分体现了藏民族对佛教信仰的虔诚之心、对现实生活的珍惜和对未来美好理想的渴望追求,把理想、信仰、财富、文化、审美熔为一体是藏族佩饰艺术的一大显著特色。在普遍信仰藏传佛教的广大藏族农牧民中,无论男女老幼,大都身佩或为佛像、或为经文、或为“舍利子”的护身符,并装入精致的盒子或珍贵的呢革包中,佩于腰间或系于颈上,以求随时得到佛的护佑,避免灾祸,它同时也成为一种颇具藏族特色的佩饰品。在藏族佩饰中,经常可见到绿松石或红玛瑙、珊瑚珠轮回旋转排列的佩饰造型,这种佩饰造型源于法轮的造型样式。法轮是藏传佛教的象征,有摧毁世间一切邪恶的寓意。法轮常转则表示佛法常在。另外,这种佩饰造型与藏传佛教信徒转经有着同样的含义。藏族人民以围绕神山、圣湖、寺院、佛塔、玛尼堆等各种方式转经,这种虔诚的转经思想自然也影响到佩饰造型上,因而佩饰中轮回旋转的排列纹样造型时常可见。
三、藏族佩饰的原始信仰
藏族的巫术,是能够表达人们的原始信仰和原始宗教的有力手段,是人们企图控制外界,增加人类自身的便捷途径。当人类还处在蒙昧时期时,是巫术在引导人们以自己的力量去征服自然。中国民族民间的饰物佩戴行为很大程度上都与巫文化有着渊源关系,藏民族的佩饰也显示出这一文化特点。藏族先民将在狩猎生产和捕获中获得的兽牙、兽骨、石(玉)、玛瑙、贝壳等进行打磨、钻孔、刻线装饰,并穿绳连串起来佩戴在身上装扮自己,以显示与别人的不同。这种初始形式的佩饰物不仅具有装饰自己身体的审美意趣,也可能具有某种与人类初期的狩猎捕捞生产有关的意义或标志意义。原始先民佩带这些饰品,一方面,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另一方面也希望在捕猎生产实践中有更多的收获。藏族先民将获取的兽牙、兽骨以及自然环境中的珍奇宝石等之所以能将信仰与审美融为一体,是因为这些石质、骨质类物品本身就具有美丽的自然肌理、纹饰和色泽,它们的来源又极为不易或是非常稀少。原始先民以这类物品作为人体装饰品的同时,也给此类物品赋予了一定的神灵色彩并具有超自然的力量,使之成为他们信仰的载体,从而使佩饰品具有了特殊的精神内容。藏族人民珍爱奇石,更视“让炯”(藏语,自然天成)类石料为圣物。石头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载体,以其不朽的质地而成为社会文明继承和创造的有力见证。藏族人认为越是稀有的石头越具宗教意义,如天珠、绿松石、蓝松石、玛瑙等,都可以达到求吉避邪的目的。我们可以看见藏族的头饰、项饰多用珊瑚石、玛瑙石、化石及各种美石串缀起来的,拟为灵石崇拜的衍化形态,源于原始宗教对自然界神圣力量的信仰,同样,藏族人认为佩戴兽骨、兽牙,就能获得野兽的威猛、灵气和力量,可以镇鬼避邪、保佑平安,因此,藏族男子都喜欢在脖子上佩戴镶有狼牙、犬牙或者牦牛骨加工而成的各种造型的佩饰品。
四、藏族佩饰的文化内涵
藏族佩饰图案中的主要题材均直接或间接取自宗教的图式符号和祈福求安的吉祥纹样以及自然界和平民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器皿、用具。它们具有宗教、功利、民俗等各种因素,在造型中不受具体形象的限制,往往服从视觉上的快感,体现出抽象形式的艺术美感。宗教内容相关的图案纹样在藏族佩饰艺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丰富了藏族佩饰的花样形式,而且极大地丰富了藏族佩饰的文化蕴涵。它们总是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以形象化或物化方式,以强烈的精神能量和严整的精神规范,去感化人们的灵魂,指点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以其特有的隐晦、含蓄手法寓教于美,寓教于乐。藏族佩饰上的纹饰图案,内容多为八宝吉祥纹、寿字纹、百结、花卉、卷草、云纹、水纹、回纹、狮、虎、龙等图案,六字真言的文字装饰及日月纹、“卍”字纹等象征寓意符号。这些图案或符号,是藏民族生活中常见的符号,其产生和传播与宗教信仰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以求通过这种手段达到庇护自身与精神的双重作用。藏民族把这些取自于大自然中的图案和符号,根据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注入新的思想意识,赋予它们吉祥的内容,表达他们求吉纳福、追求最朴实完美的生活理想。藏族人喜好佩戴圆形的饰品,名贵而玄秘的九眼宝石、象牙佛珠、蜜蜡珠、珊瑚、玛瑙、绿松石等都是以圆珠形或椭圆形被广泛使用;妇女辫套上的“银盾”、“银碗”、“银元”等也都是圆形的。这些圆形佩饰品并不是自然天成或无意识的加工,而是有意识的创造,它们与藏传佛教中的“圆通”、“圆觉”思想和民间文化中的“圆满”意识有很大关系。在藏族佩饰艺术里,对吉祥、如意的祈求,对生殖、生命的渴望无处不在,藏族人民总是用善意的正面形式来揭示或寄托对美的追求。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长期与恶劣、封闭、严寒的自然环境抗衡的过程中,不仅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自然,求得了生存与发展,而且奇迹般地创造出灿烂、独特的佩饰文化。这既是藏族人民美化生活、热爱生活的心灵写照,也是藏族人民无穷智慧和艺术创造力的充分体现。“吉祥”一直是福瑞喜庆,诸事顺利的代称,吉祥寓意是民俗装饰艺术中的一种特有的装饰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民俗意味,在藏族佩饰中也常常出现“吉祥”图案,“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审美意识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形式常常用事物寓意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哲理性。
【参考文献】
[1]王亚萍.论藏族装饰图案的审美特征[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1).
[2]王宗雪.藏族装饰艺术的色彩研究[J].装饰,2004,(2).
[3]余思慧.藏族色彩艺术的外延和内涵研究[J].装饰,2007,(11).
[4]林继富.藏族圆美思想浅论[J].西藏艺术研究, 1999,(3).
[5]纵瑞彬.藏族装饰纹样的历史文化考察[J].西藏艺术研究,2000,(1).
(作者简介:邓嘉琳,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出自: 《飞天 》 2010年14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