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学概要十四讲表述记(三十八)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7日
来源:明伦创刊   作者:思飞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不絈

  「絈」谓於诸逆境絈恚忿怒。絈之为害至大,《大智论》云:「絈恚者,失诸善法之本
,堕诸恶道之因,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腑脏!」盖絈恚起时,咬牙切齿,
面目丑恶,人人厌离;且怒火攻心,丧失理智,不顾是非,结怨惹祸,无所不至。孔子云: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经云:「一念絈心起,百万障门开。」又云:「絈是心中
火,能烧功德林」,故《佛遗教经》云:「絈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後世,
人不喜见;当知絈心甚於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
  《十善业道经节要》云:「戒絈恚,得八种喜悦心法:一丶无损恼心;二丶无絈恚心;
三丶无诤讼心;四丶柔和质直心;五丶得圣慈心;六丶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丶身相端严,
众共尊敬;八丶以和忍故,速生梵世(色界天)。」
  又云:「犯絈恚,不得八种喜悦心法:一丶有损恼心;二丶有絈恚心;三有诤讼心;四
丶粗犷 曲心;五丶得凡害心;六丶不作利益安众生心;七丶身相不端严,众共不敬;八丶
以粗犷故,速生恶趣。」
  如是思惟絈与不絈之吉凶祸福,则絈心可伏。若仍未伏,则更思众生皆我过去父母亲属
,尚应恭敬慈愍,何忍絈害?又众生有过,於我恼害,乃彼各自烦恼所驱,不由自主,正如
我今絈彼,不由自主然!故应慈愍,包荒(包容芜秽),何忍复於彼处起絈?况孟子有云: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又云:「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横逆(强暴不顺理),则君子
必自反(反躬自省)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必不忠(未竭诚待人)也?」若确为己之不
仁丶无礼丶不忠,则自应惭愧改过,何可起絈?若自反而仁丶而礼丶而忠,而其人横逆如故
,则其人必为「妄人(妄作小人)」而已!於此妄人,知其为烦恼所驱,不由自主,只应怜
悯,何忍复絈?
  如是反覆思惟,则不再絈恚,而恒生慈愍矣!

  ●不痴

  「痴」谓不明事理,不信因果之无明惑心;由此而起诸邪见,如身见丶断常见丶拨无因
果等(如第九中表说)。依诸邪见,必造恶获殃;若离邪见,则作善获福。
  《十善业道经节要》云:「戒邪痴见,得成就十功德法:一丶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
二丶深信因果,宁损身命,终不作恶;三丶惟归依佛,非馀天等;四丶直心正见,永离一切
吉凶疑网;五丶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丶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丶永离邪道,行於圣道
;八丶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丶住无碍见;十丶不堕诸难(八难)。」
  又云:「犯邪痴见,不成就十功德法:一丶失真善意乐丶真善等侣;二丶不信因果,宁
损身命,终作恶;三丶惟归依外道馀天等;四丶曲心邪见,难离一切吉凶疑网;五丶常生恶
趣,不更善道;六丶无量邪慧,转转增胜;七丶永离正道,行於非道;八丶常起身见,舍诸
善业;九丶住有碍见;十丶常堕诸难。」
  如是思惟痴与不痴之吉凶祸福,则可离邪痴见而正信因果矣。

  ●防意如城,意业清净

  烦恼如贼,行者防烦恼入心,犹如防贼入城。若能时时觉照,三毒莫侵,则意业可得清
净矣。
  须知十业以意为主,意恶则身语随之恶,意善则身语随之善。故吾人学佛修道,其最要
一着在修「意(心)」,务须心常觉照,不令烦恼稍有间入,若一间入,即起觉照,觉照一
起,烦恼即灭。犹如两军对垒,必须坚守己之城廓,不令贼兵稍有侵犯,若一侵犯,立刻击
退。古德诗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六识依六根缘六尘,起烦恼,造诸恶
,喻如贼;心常觉照,防贼入侵,昼夜不懈)。将军主帅能行令(心为主,喻如帅,能常觉
照,行其将令),不动干戈定太平(正觉之兵必胜,烦脑之贼必灭)。」此诗可为行者座右
铭。
  总此「十善」为「天乘因」。若详言之,则单修十善,感生四王丶忉利二天;若修十善
兼得禅定,则生夜摩以上诸天。以无空观以上观慧,故未能出三界。

  丙丶应辨

  行此五戒十善,应当辨明其因果之差异,与功德之有漏丶无漏。

  ●因果之辨

  五戒十善为世间法,行之则得人天果报。然同为人天,果报却各各差别,以其造因时有
异故。
  「因有真伪纯杂大小转变」──「真」谓真心戒恶修善;「伪」谓伪装做给人看;「纯
」谓纯粹不杂,无别企图;「杂」谓夹杂名利,为德不纯;「大」谓胸怀广大,悲天悯人;
「小」谓心量狭小,但求自利。「转变」谓先真转伪,或由大变小等种种变化。
  「果有正依二报千差万别」──造因既有如是种种不同,故得果便有正报之寿夭美丑智
愚,及依报之贫富贵贱逆顺等种种差异。《楞严经》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行者
「知果畏因」,必慎其始(动机丶存心)也!

  ●功德之辨

  持戒修善,必获功德,然功德分「有漏」与「无漏」两种。
  「有漏为世间功德──着相求福」──修此戒善,若着人我相,及三界生灭法相,只求
人天福报,则但得世间有漏功德。
  「无漏为出世功德──离相去障」──修此戒善,若能离相而修(离人我相,乃至离法
相),不求世间福报,而皆回向菩提,则可去惑业障,得无漏出世功德。
  然则,如何「离相」?此则须修「空观」,观「三轮体空」:如行施时,观能施之我丶
所施之人丶中间施物,此三轮皆因缘所生,当体即空;如是观时,不着能施丶所施丶施物等
相,是为「离相」而施。行施如是,行戒善亦然。
  然离相得无漏,谈何容易!惟修净土法门则不难,但将此戒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净土
,即转为无漏功用矣。方便善巧,难思难议!(第十三表详说之)
  或问:既不求世间福报,岂不成无福之人?答:不然,虽不求福报,而福报不可胜用也
。盖离相而修(或回向极乐),其无漏福德大如虚空,与着相而求者,不可同日语矣!且果
报之前必有花报,若但求开花(世福),则不得果实(出世果);若志求果实,则果前必有
花。知此理者,焉用愁!
  以上人天乘说毕,以下说出世三乘。(完)
                    第402期 公元2010年2丶3月发行

标签:佛学概要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