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寺的传说
报国寺的传说
分布区域 四川成都、遂宁、乐至等地
历史渊源 隋初开始至今
文学特色与价值 佛教文化,对于研究唐朝以后佛教文化有很高价值
乐至县城东北20公里处的龙门乡,有一金龟山,乐至报国寺就建在这座山上,占地3万多平方米。据《乐至县志》记载,报国寺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历尽沧桑,几度兴废;如今值国运昌盛,佛教兴隆,历两代住持之艰辛缔造,广大信众之尽心护持,终使蜀中现存不多的千年古刹虽历劫却重光。
川中名刹
乐至报国寺四围青山环抱,环境清幽,林木葱郁,怪石嶙峋;千年古树、唐季残碑、宋明石棺等,竞相辉映;殿、堂、池、桥、亭、洞及摩崖造像等,融为一体;人们在高低错落、迂回曲折间拾级揽胜,叹为奇观。
报国寺布局雅致。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祖师殿等五重殿堂。主要供奉有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陀菩萨、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十八罗汉等诸佛菩萨像及思摩、本空、离欲等祖师像近60尊,造像生动庄严。其中,有从缅甸迎回的大小玉佛23尊,其中接引佛高达4米,重10余吨,实为珍稀文物。目前,乐至报国寺在国内寺院中拥有缅玉佛像数量之多、佛像之大,尚属罕见。
蜀中净土
中兴本寺的住持、百岁高僧离欲上人,为禅门宗匠。鉴于末法时期,净土法门更为契时契机,他四十年代在成都弘法时,即兴建“离欲念佛堂”,广度有缘。并以持戒修行,净化身心;以慈悲济世,培植福德(离欲上人遗方)。修福修慧,自行化他,树立优良道风。现任住持昌臻法师继承上人遗愿,兴建能容纳200人念佛的“离欲念佛堂”,每年定期举行佛七。兴建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教学大楼一座,每年举办“净宗弘法人才培训班”,面向全国四众弟子,专修净宗经论(昌臻法师文集),培养了一批弘法人才。为满足居士们的要求,先开办“念佛安养院”,继兴建“离欲念佛苑”,为居士们提供安度晚年、清净念佛和临终助念的道场。同时,该寺一直坚持以多种形式开展弘法利生活动。如:举行佛法通俗讲座,与兄弟寺院协同举办“禅净共修营”、“佛法与人生研讨会”,出版佛学书刊等。并长期举办助学、扶贫、救灾、放生、修路等活动。1995年被评为“四川省宗教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现在,报国寺已成为道风朴实淳良,专修专弘净土宗的清净道场,被誉为远近闻名的“蜀中净土”和朝拜观光的胜地。
神奇传说
寺之得名:报国寺建在金龟山上,远远望去,就如一只金龟驼着一块兴盛的佛地。因此,寺内有很多石棺。传说其中一巨石棺内葬有一位皇姑,百姓称之为“皇姑墓”。报国寺也就因“报皇恩、报国土恩”而得名。
竖马石棺:“竖马”是个待研究之词。既是石棺,何又冠之以“竖马”呢?民间便有了与离欲上人有关的传说。离欲上人(1887-1992),合川县泥溪乡人,俗名侯喻君,秉性刚毅,智慧过人。家世经商,年15时,家道衰落,一贫如洗。一日在姑母家偶阅《金刚经》,顿有所悟。从此,看破名利,离家访道。师悟道后,游化各地,建寺弘法。民国19年(1930年),由中江县行脚至乐至报国寺(时报国寺长年失修,殿堂倾塌,然师目为绝好道场)。师身穿破衲衣,背负烂蒲团,来寺挂单。正值举办观音法会,四众云集,师声称自己是穷和尚,别无供养,愿在殿上打坐7天7夜,陪伴菩萨。众以为妄人,会首谢某说:“你如果真能打坐7天7夜,不吃不喝,我愿拜你为师,留你当住持。否则赶出山门!”并派人监视。师入定7昼夜。出定时,法会尚未结束,师又入定3天。众大惊,会首及信众当即争相皈依。师乃依法化度,广结善缘,致力修复,先后修复观音殿、藏经楼、东西丈室及楼廊、寮房等,规模臻于完善,师又飘然他往。1951年,师重返报国寺,守寺护林,种地养蜂,编织草鞋,躬亲劳动,怡然自得。至1984年落实宗教政策,当时报国寺经历十年浩劫,又遭火灾,几成废墟,而师亦已年满97岁,出于爱国爱教的一片赤诚,毅然独肩重建千年古刹的艰巨任务。从整体规划到具体施工,都亲自料理。在其纯洁高尚、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下,各地四众弟子,踊跃捐输,不费国库分文,经8年的惨淡经营,终于重新建造起琳宇梵宫,使报国寺气象一新……因之,民间便说,是那“竖马”给乐至报国寺驼来了离欲法师。离欲法师两度来到乐至报国寺,两度重建报国寺,且此后再也没有离开过报国寺,直至圆寂。这分明是思摩法律在隐示着离欲法师也将化作“竖马”,千年守护报国寺。
此外,还有古树抱千佛的传说。说是有一群诚心修佛的人,总想寻找一个清静之地。那一天傍晚,这一群人来到报国寺外的山崖下,因长途劳涉,大家都累了,倚着崖壁就睡着了,这一群人的行为感动了佛。佛发善心,让古树伸出根搂抱着这一群人,这一群人有了清静的环境,终于修成了正果……
其实,无论是怎样的传说,无非都是在应证着,乐至报国寺是远近闻名的佛法净土和观光胜地。
后记:写完我市这首批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的心情却又突然有些沉重起来。在这些文字的背后,还隐藏着另外一些内容,那就是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着实令人揪心。如小院、堪家镇石刻工艺的现状是“精湛石雕绝技逐渐失传,老石雕工匠所剩无几”;川剧“资阳河流派”是“演出团体少、场次少”;民间舞蹈——九莲灯是“生存环境严峻、传承人员短缺、政府投入不足、保护措施缺乏、保存方式不好、权益维护不当、现状堪忧”;指墨和舌画亦是“生存环境严峻、传承人员短缺、政府投入不足、保护措施缺乏、现状堪忧”……好在此次市政府公布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加强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提高对文化整体性、历史连续性的认识,并鼓励我市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且在此次的收集、整理、评审过程中,有关方面亦同时提出了保护计划。但愿全社会都积极行动起来,自觉我们的文化,认同我们的文化,保护、传承好我们的文化。
(资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八)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