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可成仙真
有这样一段描述仙人生活的语句:高山崖顶、白云深处、仙鹤飞翔、童子引路。这短短十六个字所描绘出来的场景,也许是我们修道之人共同的梦想——得道成仙。成仙固然美好,至于其方法、途径该是如何,却历来是千人千语,各有看法。为了找到最终的答案,我们还需从道教经典中得到启示。道教经典浩如烟海,对道教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必然有一些经典,面向普通民众,传扬教理,提出要求,以利于弘道。也就是说,要有一些“成仙指南”。所以,《太上感应篇》应运而生。
道教对于个体生命的最终归宿,有一个根本的目标取向,即成仙。何谓“仙”?按我的理解,“仙”就是一种最回归本原的生命状态,而这个本原就是“道”。道教对于仙的生活状态的描述,向来是不吝笔墨的。“得免生死、灾祸不及、黄金珠宝、皆由自取”,这样逍遥的美好生活,我想每个人都十分向往。前面提到,成仙的道路众说纷纭。有说服食丹药可成仙,有说苦诵经文可成仙,有说斩杀妖魔可成仙。诚然,这些都可作为成仙的途径。但真正有效的、符合普通民众生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其实,对于如何成仙,《太上感应篇》已经告诉我们答案,那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趋福避祸就是最直接有效的成仙途径。《感应篇》全文不过千余字,而对如何做到趋福避祸,则提出了种类、时间数量、奖惩三大标准。下面我们可以一一进行分析。
先说种类。《感应篇》中对可招致福祸的善恶种类作了详尽的划分。全文共提出二十六条善行和一百七十条恶行,从治国平天下到人伦道德,从敬畏神灵到生活起居,可以说是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感应篇》中对最琐碎的个人生活习惯都作了善恶的衡量,这也说明了道教与民间生活的紧密结合。比如这一段: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从字面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里的恶行都是生活中最微小的细节之处。但这同时也给我们纠正了一个误区,行善弃恶并非仅仅是我们平常所谓的一些“大事”,日常的起居生活才是真正考量善恶的基本之处。都说功过相抵,实际上大善远不及平时小恶的累积。所以,既想成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处处小心,因为善恶之事,就在一念之间!
要想趋福避祸而成仙,除了要了解有哪些福祸善恶之外,执行时,还要掌握具体的时间和数量。宗教在教化人们行善弃恶的同时,也总会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这方面,道教就显得尤为细致。翻开《太上感应篇》,有这样的一些文字:“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善恶的时间和数量标准,清晰明了,跃然纸上。有一些看过《太上感应篇》的朋友,对这样一种明确的规定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行善弃恶,贵在有此意识,而至于行多少次善、弃多少次恶,则不必过于细究,可完全凭一时的事态来决定。对于这种观点,我也细细思考过,我想这几乎是一种惰性的通病。其实,《太上感应篇》之所以对于善恶的时间数量有那么具体的规定,我想是符合道教教理教义的一种安排。道教与其他宗教相比,最大的特色乃是重视生命,提倡今生的幸福和责任,成仙就是通过趋福避祸来达到一种今生的永续状态。所谓仙道贵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用具体的时间和数量来衡量善恶,实际上是为了突出一种催促人们及时通过行善弃恶来修道成仙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所以说,道教从来不是消极避世的,而是充满了对日常生活的热情、关注和责任。豫皖一带的八仙传说版本中,就有这样一种描写:八仙之一的曹国舅,常年于身边带一金边小本,用来记录世人每日每月每年所行善恶次数,以便日后进行奖惩。从传说中,我们确实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古语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量变促成质变,有时候追求时间和数量这样的细节,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最起码这是一种道教倡导的认真的生活态度。
最后一个标准,是关于奖惩的细则和执行者。《太上感应篇》开篇就进行了明确的描述:“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这样开门见山的写法,是一种突出道教神灵在日常生活中作用的手法,作为最后的标准,也是为了说明神灵是整个道教善恶体系中的裁判官和决定者。我想,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是为了说明道教的行善弃恶理论是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这个体系中,世间凡人是执行者,需要对照善恶的种类,按照一定的时间和次数来执行趋福避祸的标准;而神灵则是公正的裁决者,需要用客观的记录和评判来决定芸芸众生是否可以成仙。任何一个完整健康的道德体系,都需要这些因素的存在,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执行有方法、评判有规章,民主公开透明缺一不可。第二是规范人神之间的关系。道教提出这点,其实是为了纠正国人诸如逢事烧高香、临阵抱佛脚的功利思想。神灵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有求必应,来者不拒,而是赏罚分明的。道教提倡的人神关系,其实是一种颇具现代感的契约关系,《太上感应篇》就是用太上道君的名义来阐述这种关系,正所谓“天人感应、因果报应”。
对照这三条标准,我们对于如何成仙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读经,即为明理。我们读《太上感应篇》,是要领悟其“劝善灭恶”的宗旨。如何使个体生命更有意义?《太上感应篇》给了我们“趋福避祸”这个答案。其列举的善恶行为,实际是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给我们的人生指出了一条正确道路。对于健康生活的人们来说,《太上感应篇》是提振生活信心的明灯。我曾经接待过一位年轻的信徒,他每日都坚持诵读这部经典,对其中的教诲牢记在心。如今,他是世博盛会的志愿者,秉承“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的服务理念,用优质的服务笑迎八方客。虽然每日工作辛苦,但他说是《太上感应篇》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这里,经典的劝善功能体现无遗。而对于被不良心态控制的人们来说,《太上感应篇》又是治疗心理顽疾的良方。当代,各地道教均重视对信徒精神生活层面上的关怀。通过主动走访困难人群,采取开坛讲经、组织读经等一系列方式,及时为信众送去心灵慰藉。用《太上感应篇》的感化力量,使人们摆脱不良情绪,在困境中见到希望的曙光,这就是这部经典的“灭恶”所在。做到劝善灭恶,个人身心的和谐才能达成,个体生命自然更有意义。
任何一部道教经典都会传递一种信念,《太上感应篇》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对生活细化的标准,也是一份对生活的强烈关注。我们道门中人的修行,其实也是对普通生活的一种改造,使之更接近于道的标准,并要把这种无限接近于道的标准的生活向天下推广。这就是“人人皆可成仙真”的理念。我想,弘道度人,就在于此!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