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从法海寺说到宝相寺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30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新乐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京西网”有篇介绍石景山区楹联的文章,文章说:“宝谛寺在法海寺南,创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现无存。”文章又说:“宝相寺在宝谛寺西南,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现无存。”文中所说“法海寺”,不在石景山区,而是在海淀区的香山公园以南,作者将两座法海寺混为一谈了。
  位于石景山区模式口的法海寺,以优美的壁画著称于世。相比之下,香山法海寺很少有人光顾,因此鲜为人知。为区分两座法海寺,香山法海寺俗称北法海寺,模式口法海寺俗称南法海寺。
  北法海寺坐西朝东,始建于元代,初称弘教寺,元世祖忽必烈建,是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庙宇,以“乔松怪石,佛像清谷”而著称。随着元朝的覆灭,弘教寺香火中断,逐渐毁坏无存。清顺治十七年(1660),在弘教寺故址鼎重新寺,命名为法海寺。法海寺之西为法华寺,“二寺前后相互联属”。为方便游人进香,法海寺山门前建有过街塔,凡从塔下经过的人,就算是“礼佛”了,给香客带来不少便利。遗憾的是,这座过街塔于1958年拆除了。法海寺现仅存遗址,遗址内有五座石碑:一是顺治皇帝亲自书写的“敬佛”碑;二是“奉旨示禁碑”;三是刑部尚书龚鼎孽撰写的《御赐法海禅寺碑记》;四是《敕赐万安山法海禅寺十方碑迹》;五是《天下一教碑》。
  法海寺东有焚香寺、实胜寺、长龄寺。长龄寺西南有宝谛寺。宝谛寺俗称菩萨顶,据说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乾隆皇帝一生,六次到佛教圣地五台山巡游,在他第二次西巡五台山后的第二年,即乾隆十六年,借为母亲庆贺六十大寿为名,下令在京西香山南麓,仿照五台山建了座喇嘛庙,历时五年告成,取名宝谛寺。
  宝谛寺西为宝相寺。乾隆二十六年,适逢乾隆皇帝之母七十寿辰,举国同庆。皇太后笃信佛教,就在这一年春天,乾隆皇帝陪同皇太后到五台山礼佛。山下有殊相寺,传为文殊菩萨现身说法之所。寺内的文殊像“妙相端严,光耀香界”,深得帝后的喜爱。当时,乾隆便默记在心中,待回到行营,即“摹为小图”。返京后,乾隆皇帝又将其“廓成大图”,并系以赞,命人刻成石碑。为珍藏此碑,翌年下令在宝谛寺以西“营造兰若,视碑摹而像设之”,工程极为浩大,从乾隆二十六年兴建,至三十二年(1767)告成,命名为宝相寺。寺内主体建筑是旭华之阁,内塑文殊像,“金色庄严,惟具惟肖”,其工艺并不低于五台。
  乾隆皇帝因何在香山附近建宝相寺?他在《御制宝相寺碑文》中作了如下解释:首先,“清凉在畿辅之西,而香山亦在京城之西,然以清凉视香山,而香山为东;若以竺乾视震旦,则清凉、香山又皆东也”。两山所处位置相同,又都有相似的神韵,所以乾隆皇帝认为“执清凉为道场,而不知香山亦为道场”。其次,五台山距京城千余里,路途遥远,在交通落后的当时,前往一次并非易事。而“香山则去京城三十里而近,岁可一再至”,可说省时省力。
  宝相寺的主殿“旭华之阁”,是无梁式结构,外表为黄色琉璃砖瓦,内部为发券顶,而五台山殊像寺却没有这样的建筑,乾隆皇帝在碑文中所说“其制仿五台山殊像寺”,看来是指两地意境相仿,而非指布局和建筑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法海寺附近各刹,多已毁灭无存。今之实胜寺仅存碑亭,焚香寺幸存来远斋(俗称松堂),宝相寺的旭华之阁至今屹立原址。乘318路汽车到香山,在南河滩至红旗村之间,路西半山腰有座金碧辉煌的建筑,当地俗称无梁殿,这便是旭华之阁,现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