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以人为本”的佛教含义探析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林希一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以人为本”的佛教含义探析

  □ 林希一

  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过,佛教在中国2000年,对中国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影响,不懂佛教就不懂得中国文化史。的确如此,我们很多的语言词汇来自佛教或与佛教有关。“以人为本”就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以人为本在当前社会的内在涵义,它的由来可以从以下几点理解。

  相对于神提出的人本思想,从人、神、物的关系上来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在哲学上,与“人”相对立的还有“神”和“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要么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相对于以物为本。

  相对于物提出的人本思想,从自然、人、社会的构成上理解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3个部分构成的,以人为本就是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

  相对于西方学说提出的人本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摒弃了旧哲学和西方人本哲学中的阶级局限和理论缺陷而提出的新的科学发展观。它超越了西方早期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的主张,将之上升到更高的境界和层次。

  相对于古代民本思想提出的人本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超越了中国历史上“天地万物,唯人为贵”、“仁者爱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一种方法论,名为民实为君,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除此之外,相对于“以人类为本”,我们还可以从佛教文化的内涵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佛教教义上看,佛法不仅是人类的,而且是一切有情的。有情即众生,不只是人类,还包括其它如动物等有情识的精神活动者。佛法要救护的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有情识的动物。学佛的人应扩大心胸,以救护一切有情为事业追求,这才是佛法的广大处。但从人间佛教上讲,佛法的修学者和被救护者,说到底应该以有情中的人类为主,大不可提倡“以身喂虎”的精神。佛教讲自利利他、和乐共存,在行善积德和杀生获罪上会因不同的对象而存在等级差别。对于畜生和人类的布施和救护,所获功德不一样,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对于因杀生所获得的罪恶也是这样,杀人重于杀一般畜生。因此,佛法讲普度一切有情应以人类为本。有些修习佛学的人,热衷于放生鱼、鳖、龟等动物,而对于有难的人类却不闻不问,这是违反了“以人类为本”的佛法精神。另外,依据佛教的时空观点,世间高级、低级的有情虽然众多,但也是相对的。因为有情依住的“器世间”不可能仅在广大宇宙中的一个地球,在无限广大的宇宙间,说不定会有比地球或大或小的有情依住的“器世间”。在人们没有接触到地球外的有情之前,当然只能以地球上有情中的人类为本。从时间上讲,有情在生生死死的不断相续中,时间悠久,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都有过或将要发生相依共存的关系。倡导以人类为本,实现人生和谐、福乐、清静的理想,不仅是一世间、一时代的人类,而应延续到无限时间的人中去。所以,以人类为本是以人为本的一个层次和侧面。

  (作者单位:江苏邳州市宗教局)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