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卡颜料的制作工艺
论唐卡颜料的制作工艺
张健
摘要:西藏唐卡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与普通的绘画样式是不同的,它的颜料的制作、绘画方法、目的和思维途径的迥异,伴随着特色的绘画群体而产生及其独特的画种。本文通过对唐卡绘画颜料、做工调研与比较,阐述唐卡这一种文化现象的特色。
关键词:唐卡;天然颜料;矿物质颜料
中图分类号:J212.6文献标识码:A
唐卡(Touga)因为其制作工艺的精美、独特而广为收藏,也有很多人因为其画像庄严而悬挂作为家中成为美化的装饰品。有人说唐卡接近西方中世纪时期的油画,或是类似于江南的一种手工刺绣,又有人说是一种宗教法器……唐卡繁多的种类可以让人们联想到许多,其实这些都是唐卡艺术多样性的一种体现。同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唐卡绘画在表现一定意义的形象同时更具备其独特的一面。
图1不空絹索画像观世音菩萨利益众生的一种化身。最早的敦煌出土的绢画,现收藏于巴黎吉美博物馆。
这种特殊性在于它具有明确的绘画程序,例:颜料的炮制、涂色和绘画步骤,甚至绘画唐卡的场所和画师都有具体的规定,因此我们在分析研究唐卡的设色属性时必须明确知道唐卡设色不是简单的“随类赋彩”。
唐卡篇幅一般不大,但精工细描,形色兼备,做工讲究。并且绘画色彩颜料的配置有着秘密的传承性,其口诀都是家族绘画流传下来的,并保存在藏文经卷中。从金唐,黑唐、朱砂唐等唐卡绘画的命名上,也可以感觉到唐卡在用色上的特殊与神奇。
唐卡绘画的颜料在这一方面很有特色,全部用天然颜料绘制而成。颜料产于雪域的天然矿藏中,耐光、耐候性和稳定性都很好。众所周知的因西藏而得名的“藏青色”,与其它地方所产同类颜料相比,具有色彩历久不褪的稳固特色,并且与金黄色等相配后能较好地映衬出庄重、高贵、庄严的绘画气氛,已成为唐卡独特的专用色之一而这些用于生产颜料的矿物、植物很多被藏医入药,显示出古代藏族人民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聪明才智。。
在藏区有着极为丰富的颜料矿藏,为唐卡绘画提供了优越的色彩条件,这也是唐卡绘画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唐卡绘画颜料选用非常考究,分矿物性和植物性的两种来源。藏传矿物颜料中的五个主色是白、石黄、大红、藏青和石绿。
藏族在使用藏传矿、植物颜料绘制壁画和唐卡时,根据各种颜料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技法。在藏族经卷参见门拉登珠、杜玛格西丹增彭措《西藏佛教彩塑彩绘艺术》一文,《中国藏学》,1997年第6期,第74-75页。中曾有这样的记载:例如:藏青色是一种颗粒较粗的颜色,因此,涂绘时先要在色料中调合较浓的胶进行一次平涂,然后调入较淡的胶再涂一遍,晾干后在上面再平涂一次清水,然后,用手指轻轻磨擦一下,再用九眼石(也可用玛瑙)打磨,经过这样的技术处理,会去除藏青色的粗糙感,而产生平整、油润、厚重的效果。绿色的处理方法与藏青色完全相同。青色通常是专门用来表现天空的,所以藏语名称也就叫“天空淡青色”,其具体使用方法是:首先将唐卡上表现天空的部分用三青色平涂两遍,再用二青色湿染两遍后进行点染,点染时落笔要轻而且点与点之间不留痕迹,点染第一遍时每一笔的点面可以大一些,再后的点面应越来越小,并向横处平整地进行点染。石绿色主要用于描绘地面、树叶、彩带、身色等。石黄、雄黄、黄丹、朱砂、白粉以及其它所有副色类颜料,使用时调入适量的胶水即可用于涂绘。
由植物中提炼的植物颜料,也是藏传绘画中的常用颜料。大部分藏传植物颜料,色泽纯正,耐光耐热,具有极佳的色彩寿命。据史料记载参见藏传颜料研究课题组《藏族传统绘画颜料的历史及工艺研究》一文,《中国藏学》,1999年第4期:“花青色产于察隅地区,是由一种‘欧然草’加工而成,欧然草经采集后,在阴凉处晾干保存,当需要时,用适量开水浸泡后即可使用;胭脂色出自门隅地区的一种黄色树木之皮,传统加工方法是将树皮捣碎后与‘许康草’一起包在纱布内,在罐中加水煎熬,待胭脂包熬出后,将汁液一点一滴地慢慢注入瓷碗内,置于微火上使水份蒸发后,再将残留物捏成丸粒保存。许康草产于不丹巴珠地区,是一种叶子呈黄色的植物,采后在阴凉处晾干保存,可用上述方法制成丸粒备用”。
植物色的加工工艺较为简单,主要经过采集、精选、清洗、浸泡、熬煮(或加碱)、蒸发、制丸等工序。其中熬煮和蒸发是关键的工序,熬煮时应注意水量与沸煮时间。这与早期的油画调色剂的制作颇为相似,但使用的调和材料很不相同。西方绘画在早期的植物性制剂中与唐卡很相似,但今天大都是运用化学制剂,例如:核桃油,氧化剂和氢化甲熬制很久,加入一些植物配料,用火力蒸发冷却等,对环境和人体都有一定的伤害。唐卡绘画中用植物汁来调和颜色。用黄莲花等植物熬煮,需加少许土碱;为减少颜料丸粒中的杂质,在蒸发前有一道过滤提纯工序,在蒸发过程中需保持蒸发环境的清洁,此工艺一直保持到今天。
在传统藏地绘画调料加工工艺中,植物色的蒸发提取方式是,先在炭火上放置许多小瓷碗,然后将经熬煮出色的液体一点一点地滴注于碗中使其蒸发。蒸发过程中,炭灰等杂质易落入植物色中,加之传统工艺中通常没有过滤提纯工序,因而植物色丸中杂质含量往往较多,所以在使用植物色时需先进行浸泡和沉淀,在绘画时也不可搅混使用,以免影响色彩的纯正。植物颜料如胭脂、花青许康草、草绿色、黄莲花、小蘖花等,通常用来,绘制水、石,云、花、宝、宝房、肉色等。其使用方法是调合淡胶水后进行平涂,再用协调色来分染明暗。譬如:基础色为粉红、淡胭脂、朱砂等,用胭脂色来分染;基础色为藏青、二青、三青等,由花青分染;基础色为茶色、灰色,用墨色分染;白底色花用纯净胭脂水分染,白底云用淡墨分染,等等。关于染色。藏族传统绘画理论中有如下口诀参见藏传颜料研究课题组《藏族传统绘画颜料的历史及工艺研究》一文,《中国藏学》,1999年第4期。
分梁外始至内终,根部暗深边外淡,广用渐渐淡染法。点染笔触要均匀,点染点迹要相同,平染不能留笔痕,粗染不应见笔触。红泽表现华丽,青泽表现润泽,黄泽表现雄壮,黑泽表现威武。
唐卡的绘画条理与绘画程序极其的细致,并且有很长的历史文化传承与运用规则,而且这也是所有的唐卡画家都是必须遵循的绘画原则。一方面这些原则与规则有利于唐卡绘画的流传,另一方面也会对唐卡绘画的创新有一定的局限。
唐卡的制作过程与西方油画很相似木制框架、布面绘画、自制画笔工具、运用调和油并且反复画法。同时画法又分透明和反复法。,绘制唐卡所用的笔更是很特殊,一般都是唐卡画师本人亲自制作的,有些是一代代老画师传下来的。材料选自动物的皮毛,根据画的题材所选用的笔也不同,而且种类也很多。选择尺寸适当的画布,再将画布(近期多为细棉布和府绸等)展开,固定在一个有四条和普通铅笔粗细差不多的树枝制成的画框上(以前大多用棉线缝补),然后用绳子撑在名为“唐卓”画架的下面,按“之”字形把细木画框的四边,同大画架的四边绑在一起,与西方的油画的画框的制作形式大致相似,都是在布面上进行绘画的基础处理,以上这些制做过程都是由唐卡画家本人亲自完成的。
在作画前,需要对画布进行一番精细的处理,先把画布用石灰水浸泡以软化布质,然后把画布辅在光洁的木板上用滑润的石块反复砑磨(与圆丝生绘绢入石灰水,再经槌砑令圆丝偏平的道理一样)最后涂胶矾水,令画布光细。这与其它在布上绘画的过程是一样的。在画布上刷一层胶脂用来填平画布的孔隙,一般是涂一层胶脂调和白灰或其他石粉的涂料,再用一种动物胶与与滑石粉调和成的糊状物均匀地涂在画布上,待画布干了之后,把画布放在桌子等平坦的地方,用贝壳,圆石等光滑的东西磨擦画布,一直到看不见画布的布纹为止
绘制唐卡时用毛笔从盛放颜料的碗里蘸颜色叫“蘸笔”。根据不同颜色的特性,蘸笔也有其特殊讲究。如“白色、石黄和雄黄,如从雪山顶处取;大红、桔红、副粉色、金粉、银粉和金属色,类,务须从碗壁蘸取;青绿色类则需从海底捞”。可见,蘸笔的技法直接关系到画面色彩效果。唐卡绘画有着一套特有的色彩体系。在藏传佛教中,唐卡所描绘的诸佛、菩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符号,所以画师们必须遵循这些固定的程序与原则,在此基础上,围绕着这些特定的主题而展开创造力。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