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研究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7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杨和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研究现状分析

  杨和平

  摘要:本文取我国著名启蒙音乐教育家李叔同的研究视角,从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入手,分析和探索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这对于深入研究我国近代以来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厘清近代音乐教育历史变迁中个人的作用与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李叔同;音乐教育;文献

  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动荡不安、求新图变的时代。随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各个方面的震荡变革,我国的音乐教育学科也在短短的百余年里,从古代到近代、从现代到当代,从封建主义到社会主义,犹如雷奔电驰一般。在继承我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近代以来西方先进、科学的音乐教育理论,从古代音乐教育形态转型为近代音乐教育科学;从广义的音乐教育到具有特别指向的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学科;从翻译、介绍和借鉴外国音乐教育知识,到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国独特理论品格的音乐教育学科体系。这样以来,一方面使得我国近代以来的音乐教育带有浮光掠影的特征,对许多音乐教育问题一掠而过,未能及时地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展开探究;另一方面,又使得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紧紧随着时代的脉搏、现实的社会音乐生活,急迫的音乐教育课题迅速的前进,致使我国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打上了某些政治性的、功利主义的印迹。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出现了不同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我国新式音乐教育从20世纪初年开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幼稚到逐渐成长的过程。音乐教学制度、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等,无不如此。”如: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则成为近代我国新式学校的起点,在19世纪末我国兴起的新式学堂中,均未将音乐课程列为必修课。直到1901年,由上海地方政府创办的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才在学校课程中设置了音乐课,这是我国现知最早开设音乐课的学校。本文认为研究我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建立与发展、探索在学校教育中设置音乐课这一历史实事、考察为我国近代音乐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先辈教育家、借鉴和学习他们的音乐教育经验,这对于我国当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中外音乐教育实践的历史表明:“任何时代的音乐教育思想,都是在这一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是受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和制约的。”我想,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研究意义就在于此。

  一

  所谓音乐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时代的社会条件下,在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教育现象与问题的认识与看法。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教育思想。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内容虽然各式各样,纷繁复杂,但无例外地都围绕着培养人这个中心,回答各个时代社会所提出的教育的基本问题。”具体到音乐教育思想方面就是:音乐教育的作用与地位,音乐教育的目的与方针、音乐教育的内容、音乐教育的方法、音乐教育的对象——学生与教师等。由于历史背景不同,所处的社会条件的不同,导致各个音乐教育家对音乐教育基本问题的认识与思考的不同,并存在着多种看法,针对具体的情况提出各自的意见,由此也就产生出不同的音乐教育思想。音乐教育思想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形式,对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应该从他的具体音乐教育实践进行考察,进而阐明他的音乐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和意义。

  李叔同作为我国近代艺术与学堂乐歌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在诸多艺术领域中都起到过开拓性的作用和贡献。他创办我国近代第一个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也是最早将西洋作曲法引进我国的人之一;他发起组织了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一“春柳社”,并首次在《茶花女》中扮演女主角,成为中国话剧史上饰演茶花女的第一人;他不仅是最早引进西洋绘画方法的人,同时也是我国推行裸体写生的首创者。20世纪20年代前后,我国第一批从事现代艺术——音乐、美术的教育园丁们,大都出于他的门下,如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李鸿梁,以及再传弟子缪天瑞、唐学咏、钱君匋、孙继南等,他们都作出了各自独特的、突出的贡献。有李叔同作词配曲的《祖国歌》,曾经唱遍大江南北,沸腾了千百万爱国者的满腔热血;《送别》、《春游》、《早秋》等歌曲,至今我们仍然能够听到那美妙的音乐音响等等。他在中国音乐教育实践领域所逐步形成的音乐教育思想,也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立的理论意义。正如李泽厚所说:“巨大的历史事变和人物,经常两度出现。另后人惊叹不已的是,历史竟可以有如此之多的相似处,有的相似只是外在形式,有的则是因为同一或类似的本质规律在起作用的原故。”之所以选择“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这个课题进行研究,也正是基于他在近百年来的我国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的音乐教育思想,直到今天还在起着重要作用,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实践,还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并且这种作用和价值,对今后我国音乐教育发展还将继续发挥着影响。“可见,一切个人的素质、性格、教养,事件的偶然、巧合、骤变,尽管可以造成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严重影响,远非无足轻重,但如果与这历史必然的途程比较而言,也就相对次要了。”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对于李叔同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从历史的视角看不过是一瞬间,然而历史的偶然一瞬间可以是一代人的几十年,从而通过种种偶然去理解和把握必然,促使偶然更多地和更充分地体现历史前进的必然,就应该是一件很重要的学习任务,同样也是中国音乐教育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选择了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作为研究的对象。

  二

  对于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这一专题,迄今已有的中国音乐史(音乐教育史)和艺术史(艺术思想史)的研究成果,太都有所涉及,这些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一)全集与传记类专著:主要有:《弘一大师全集》(1-10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丰子恺文集》(1-7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弘一法师——李叔同》(金梅著,2002年出版)、《弘一大师传》(陈慧剑著)、《弘一法师》(中国佛教协会编1984年)、《丰子恺》(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小传丛书)(刘英著2002年出版)、《丰子恺自传》(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出版)、《丰子恺自叙》(苑兴华编1996年出版)、《写意丰子恺》(钟桂松叶瑜荪编1998年出版)、《丰子恺——文苑丹青一代宗师》(黄江平著1999年出版)、《丰子恺新传》(陈星著1998年出版)、《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向延生主编),《漫画家丰子恺》([挪威]克里斯托夫?哈布斯迈尔著,陈军译2001年出版)、《钱君匋传》(吴光华著2001年出版)、《缪天瑞的音乐生涯》(高燕生、刘连捷主编2000年出版)、《命运的二重奏——弘一大师与刘质平》(曹布拉著2001年出版)等等。上列这些文集、全集和传记,都从不同的侧面,对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音乐创作等角度,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这些文献资料和传记,是研究和探讨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依据和重要文献资料。只是有些传记侧重于文学的描写,其研究价值不足。

  (二)研究类专著:主要有:《弘一大师艺术论》(曹布拉主编,2000年出版)、《弘一大师新论》(方爱龙主编:2000年出版)、《弘一大师考论》(陈星著,2002年出版)、《漫忆李叔同》(余涉编98年出版)、《我看弘一法师》(陈星编,2003年出版)、《清空朗月》——“李叔同与丰子恺交往实录”(陈星著1997年出版)、《品茗说弘一》——“弘一大师与文化名流”(陈星著2001年出版)、《新艺术的发轫》——“日本学者论李叔同与丰子恺”(曹布拉译2000年出版)、《李叔同歌曲寻绎》(陈星著1994年出版)、《丰子恺经典作品选——缘圆堂》(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出版)、《一道消失的风景——丰子恺艺术思想研究》(朱晓江著2001年出版)、《丰子恺论》(朱晓江主编2001年出版)、《丰子恺研究资料》(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资料丛书)(丰华瞻、殷琦编1985年出版)、《丰子恺研究》([日]杨晓文著1998年出版)、《丰子恺的艺术世界》(陈星著1993年出版)、《钱君匋的艺术世界》(司马陋夫、晓云编1992年出版)、《弘一大师文集》(书信卷)(一)(萧枫编注1996年出版)、《丰子恺艺术随笔》(孙冰编选,1999年出版)等等。此类专著对李叔同研究比较深入,有些研究专著也有深度。但主要侧重美术或艺术总论方面,专门研究音乐教育思想的不多,并且也显得比较单一。这些研究大都侧重文学、艺术、美术等层面,而对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音乐教育活动与贡献、音乐创作与实践等方面缺乏更深入的探讨。

  (三)中国音乐史中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汪毓和编著2002年出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徐士家编著1997年出版)、《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等主编,1993年出版)、《中国新音乐史论》([香港]刘靖之著1998年出版)、《中外音乐交流史》(冯文慈著)、《中日音乐交流史》(张前著)、《中外音乐交流史稿》(陶亚兵著)、《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1840——1919)(张静蔚编选、校点1998年出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资料汇编》(一、二、三、四、五)(中国音乐研究所编、油印)等等。在这些中国音乐史、中外音乐交流史中,论及到学堂乐歌和20世纪20年代中国音乐发展时,对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及音乐教育活动,有比较简单的论述,均未展开讨论。然而这类研究也是探讨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资料。

  (四)中国音乐教育与专题研究类:主要有;《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俞玉姿、张援编2000年出版)、《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1949)(俞玉姿、张援编1999年出版)、《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伍雍谊主编1999年出版)、《音乐教育展望》(戴定澄主编200]年出版)、《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马达著2002年出版)、《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1989)(孙继南编著2000年出版)等等。这类研究中对于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有着比较深入的研究。特别在文献资料和音乐教育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此外,在各种音乐词典和相关的论集中,也有直接或间接的论述。如:《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音乐词典》、《中国音乐词典》(续编)(缪天瑞主编)、《音乐百科词典》(缪天瑞主编)、《大陆音乐词典》(康讴主编)、《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1900——1949)(王宁一、杨和平主编2000年出版)、《硕士学位论文集》(音乐卷)(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音乐知识手册》(1-5卷)(薛良主编)等等。

  (五)学术论文类:主要有:《李叔同——弘一大师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孙继南)、《李叔同——弘一大师的音乐观及其歌曲创作》(戴嘉枋)、《弘一大师的音乐》([美]叶明媚)、《弘一大师在美学上的地位》(刘继汉)、《弘一大师的艺术与吾人之身心修养》(侯秋东)、《李叔同浙一师时期的艺术教育实践》(陈星)、《论李叔同的艺术观》(杨晓文、张恒悦)、《从李叔同的歌曲创作看日本学校歌曲对中国学堂乐歌的影响》(温和)、《浅谈弘一大师的教育思想》(杨永庆)、《李叔同的性格与人格》(杨晓文、张恒悦)、《关于李叔同若干史料的补充》(郭长海)、《为青年说弘一法师》(丰子恺)、《李叔同先生的爱国精神》(丰子恺)、《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丰子恺)、《先器识而后文艺——李叔同的文艺观》(丰子恺)、《弘一上人史略》(刘质平)、《一代名师——忆李叔同先生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片断》(吴梦非)、《我的老师李叔同》(李鸿梁)、《忆弘一大师》(钱君匋)、《我与弘一法师》(丰子恺)、《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纪念弘一法师(朱光潜)、《李叔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启蒙运动中的贡献》(孙继南)、《艺苑高名传四海——启蒙音乐家李叔同》(孙继南)、《近代艺术教育的拓荒者——音乐教育家吴梦非》(刘立新)、《名师高徒、一脉相承——音乐教育家刘质平》(孙继南)、《奉献给艺术事业的一生——画家丰子恺的音乐著述》(丰元草)、《众多的谱集、无形的丰碑——音乐出版家钱君匋》(刘立新)、《辛勤耕耘、潜心探索——音乐理论家缪天瑞》(何芸)、《弘一大师有关人物论文集——弘一大师与刘质平的因缘》(孙继南)、《以德感人、以乐化人——弘一大师的乐教精神》(孙继南)、《李叔同歌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孙继南)、《海峡两岸弘学研究日益深入》(孙继南)、《李叔同歌曲艺术的研究、继承与发扬》(孙继南)、《从李叔同编创<音乐小杂志>看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孙继南)、《直行终有路、何必计苦荣》——访孙继南教授(石山)、《中国最早的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孙继南)、《李叔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启蒙运动中的贡献》(孙继南)、《值得重视的以讹传讹现象——从李叔同歌曲<送别>谈起》(孙继南)、《漂泊异乡、魂归故土——<音乐小杂志>寻访始末及初探》(孙继南)等等论文,从人物、音乐教育活动、音乐创作或艺术观点的角度,直接或间接的论及有关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问题。这些成果对深入研究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上述与本论题相关的各种学术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李叔同的艺术活动、音乐创作、音乐教育与艺术实践诸方面。研究成果中以人物的个案为线索的居多,主要是对人物的生平、传记、艺术贡献等侧面大致地作出了勾勒,这对于我们深入探索李叔同在各个不同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或艺术主张,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参照。如:孙继南先生发表的《艺苑商名传四海——启蒙音乐家李叔同》、《李叔同——弘一大师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李叔同歌曲艺术的研究、继承与发扬》、《从李叔同编创<音乐小杂志>看他的音乐教育思想》、《李叔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启蒙运动中的贡献》等,就较详细地阐述了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相关的内容涉及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音乐小杂志》与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以教育为宗旨的创作实践”、“桃李无言自成蹊”、“育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等,这些对于我们研究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以及他的音乐教育思想的生成的原因是十分宝贵的。再如:丰子恺先生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撰写的《为青年说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的爱国精神》、《先器识而后文艺——李叔同的文艺观》、《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刘质平撰写的《弘一上人史略》、陈星撰写的《李叔同浙一师时期的艺术教育实践》等文章,对于我们深入探讨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通过某种专题或近现代音乐教育史进行的相关研究,则有利于我们更深人地了解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各种变化,把握各个历史时期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变化的基本轨迹。如:伍雍谊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则从“近现代学校美育与音乐教育思想”、“近现代学校美育与音乐教育法规建设”、“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创始及发展”、“音乐师资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描述;马达的《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从“清末民初期的学校音乐教育”、“五四”运动至新中国建立之前的学校音乐教育”等论域进行了详尽的展开讨论;孙继南编著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1989),分上编和下编两大部分。上编以编年史的方法,记录了1840年至1949年,下编记录了1949年至1989年间我国音乐教育发展里程中的音乐教育重大事件。所有这一切,都为研究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提供了背景依据和历史线索;还有从音乐教育家个案研究人手的成果也值得注意。如:曹布拉著的《命运的二重奏——弘一大师与刘质平》、高燕生、刘连捷主编的《缪天瑞的音乐生涯》、刘立新的《近代艺术教育的拓荒者——音乐教育家吴梦非》、孙继南的《名师高徒、一脉相承——音乐教育家刘质平》、丰元草的《奉献给艺术事业的一生——画家丰子恺的音乐著述》、[日]杨晓文著的《丰子恺研究》、朱晓江著的《一道消失的风景——丰子恺艺术思想研究》、刘立新的《众多的谱集、无形的丰碑——音乐出版家钱君甸》、何芸《辛勤耕耘、潜心探索——音乐理论家缪天瑞》、孙继南的《弘一大师有关人物论文集——弘一大师与刘质平的因缘》、石山的《直行终有路、何必计苦荣》——访孙继南教授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进行了个案研究。另外,海外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也值得我们重视。如日本学者、美国学者、台湾学者、新加坡学者、香港学者等的相关研究。所有这一切,对于我们全面探讨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大有帮助和启迪的。目前看来,在诸多与本论题有关的研究成果中,还缺少将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联系起来作综合性研究的成果,现有的局部研究成果也只是侧重李叔同一般的音乐思想和艺术活动的初步描述,甚少涉及更宽泛内容的深入探讨,更缺少将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置于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置入中国音乐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系统中,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研究。所以,目前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尚不能全面反映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独特贡献、思想和变更的流程;不能准确地描绘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在各个时期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今后还将继续发挥影响的历史事实和全貌。鉴于此,本论题的研究,将力图在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这些方面有所突破和作更深入的、拓展性的研究。

  三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音乐教育传统的文明古国,在历代音乐文化传播传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征的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系统,并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音乐教育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心理状态。因此,本论题的研究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并坚持以史为基础、以论为辅助、史论结合的原则。在具体的研究和写作中,采取文献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力图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研究思路,将努力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充分尊重历史的本来面貌。因为研究和探讨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其真正的目的,应当是进一步从历史中接受启发,并对其合理思想加以发挥,以为今天理论与实践发展之需要。”所以,尊重历史事实,给研究对象以公允的评价,这是一个研究者的最基本的责任和素质,也是研究本论题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和探讨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还应该将其置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大文化发展背景中进行考察,不能仅就其本论题中个别的、局部的问题进行隔靴搔痒式的研究,要透过中国近现代史中折射出其它文化教育领域所反映出的教育思想。去进行全面的梳理、比照,从而揭示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独特存在方式、本质规律、价值体系和理论与实践意义。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希腊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所以,研究和探讨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就应该取这样的思路。

  (三)注重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演化过程。这是因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就是曾经发生着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所以,历史研究本身的性质,就应该是一门研究以往的历史演化过程的学问。正如黄翔鹏先生所说:“从历史上的演变过程到现存的音乐实际,中国传统音乐都不是一个狭隘的、全封闭的文化系统。它是在不断的流动、吸收、融合和变异中延续着艺术生命的;同时,他又穿过无数岩石与坚冰的封锁。经历过种种失传威胁,才得以流传至今。”这就要求我们研究者,必须用一种变化的观念去工作。尤其重要的是,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又的确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动态流体”。所以,以发展变化着的观念去把握它,是本论题研究的客观公证科学的必须的思路。

  (四)将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纳入到20世纪以来的中国音乐教育发展历史中进行考察和研究。因为,“我们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存在,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存在总是历史的存在。所以真正追求历史的真实,就应该把它同追求对历史了解的真实结合起来;真正的历史真实就存在于对历史了解的中间,存在于对历史的解释、对历史的理解中问。而对历史的理解也正是对自己存在的理解。每个时代都不断地写历史,都是根据自己此时此刻存在的要求来回顾历史,使历史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背景动力,决不是简单的知识和记录而已。”因此,我认为研究和探讨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将其置于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事实的前提下,也是本论题应采取的一个角度和思路。本论题取李叔同子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视角,对李叔同及其嫡传弟子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再传弟子缪天瑞、钱君匋、唐学咏、孙继南等,这样一个在20世纪我国音乐教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较大影响的音乐教育家群体,从他们的生平足迹、音乐教育实践活动、音乐教育思想生成的文化、历史背景,主要音乐思想与贡献、对后世的影响等,进行全面的、总体的、宏观有机的动态把握,并进一步阐明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现代意义和理论价值。音乐教育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国音乐教育在经过百年的发展之后,如同其它学科的发展一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在这样的成就中,有李叔同的无私奉献、有李叔同的汗水和心血、也有李叔同智慧和成就。可以这样说。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代表了他那个时代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构成了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一道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的风景线。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