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魏舟济律师墓志铭考释
唐魏舟济律师墓志铭考释
刘建 任秀珍
墓志属青灰石质,志高五十三CM,宽六十四CM,厚一十二CM。盖失。志文以楷体书写,二十七行,行满二十五字,共六百一十五字。首题“唐舟济律师墓志铭并叙”撰文者魏舟济之兄魏中庸,时为朝散大夫、使持节颍州诸军事、守颍州刺史、充本州团练使、上柱国、赐紫金鱼袋。书丹者为颍州团练押衙、朝请郎、前行绕州乐平县尉李兢奉。志主为魏舟济。
一、墓志录文
唐故舟济律师墓志铭并叙
兄朝散大夫。使持节颍州诸军事。守颍州刺史。充本州团练使。上柱国。赐紫金鱼袋。中庸撰。痏师号舟济。魏氏姓。钜鹿人。其先事晋。有和戎大勋。锡二八之乐。厥后馨香焕赫。世载其美。自五代祖至曾祖。官谥。名讳不书。盖先大夫铭志详矣。大父讳昭。天宝中词赋之首。今赋集中有蜩甲是也。终大理评事。皇考讳懿文。兴元元年为咸阳尉。时朱此叛。德宗西幸。自令丞诸曹咸走避贼。銮舆卒至。公挺然供备已。而弃血属面。乞随驾。诏。公姑主县务。不得已而留之。明年上还京师。公于疮荆棘之后。办六师百辟之饩。肴酒羡。民一无扰。今所著《奉天记略》①无其实。孟轲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其格言哉。累迁御史。尚书郎。赐绯鱼袋。赠大理卿。师大理第五女。自歧嶷多疾。生不荤食。奉理命依桑门教。元和中授具戒于长安崇敬寺。律大德常寂其持。奉精恳流辈多之。武宗时去浮图氏法。莲宫金地。四海一空。于是始有瑶池金之愿。大中初。龙象复兴。师以平生之志又复剃落。不忘本也。己巳岁。其兄为汝阴守。师随嫂侄至郡。明年仲春月旬二日示(师)终于郡之官舍。享年六十。僧夏三十二。自初疾至于化灭凡百有二日。医之良者巫之神者。一呼云集。竟罔其效。岂长短之分必前定耶。抑祷祀之敬有不至耶。殊方残年。长恸何及。其年四月十二日归附于盟津河先茔之侧。师之律伴日元信。耿操专志。于师一也。愿植松槚终身墓旁。元兄中庸雪泣叙事。词不诬如其事。事之实如其词。铭曰昏尘浩浩轮鞅驰。东波太古闲无时。畏影疾迷影愈随。何必窦道甚夷。昔也未悟心嗟咨。今也既悟安无为。内证禅那外毗尼 。哗场寂室靡不宜。一成风烛今何之。万古精魄水湄。孤城苍苍云月悲。抚棺永诀痛无期。颖州团练押衙。朝散请郎。前行饶州乐平县尉李兢奉。处分书。
二、墓志补考释
志主魏舟济律师。史册及《唐高僧(伲)传》无载。案:律师:(职位)善解戒律者之称。涅槃三曰:“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能解一字。”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四曰:“一字者律字,以律训法总合大小开庭轻重。故虽博通,指归一字。”三德指归一曰:“像法决疑经及观心论皆明三师,谓律师、禅师、法师也。明练持犯曰律师。”志称其为钜鹿人也。据《唐刺史考全编》卷一零三载:钜鹿郡(邢州),随襄国郡。武德元年改为邢州,置总管府。二年陷窦建德,四年讨平之,依旧为邢州。罢总管府。天宝元年改钜鹿郡。乾元元年复为邢州。领县九,龙岗、沙河、南和、钜鹿、平乡、任、柏仁(尧山)、内丘、青山。魏舟济祖父魏昭,史册无载。志文云:“天宝中词赋之首。今赋集中有蜩甲是也。终大理评事。”志称魏昭乃天宝间词赋之首,所作《蜩甲》载入赋集;然今查《全唐文》《全唐诗词》均无载。志称魏昭为天宝间词赋之首乃溢美之词也。案:大理评事。官名。乃大理寺属官。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置十员,从八品下,掌出使推覆。魏舟济之父魏懿文,史册无载。志云:“兴元元年(七八四)为咸阳尉。”(即六品下武官)。案:《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咸阳县随开皇九年(五八九)以泾阳县改名。治今陕西泾阳县。属雍州。十一年移今咸阳市东北。大业三年(六0七)废,唐初复置,仍属雍州。开元元年(七一三)属京兆府。志又云:“时朱此叛。德宗西幸。自令丞诸曹咸走避贼。銮舆卒至。。。。。。乞随驾。诏。公姑主县务。不得已而留之。明年上还京师。。。。。。迁御史。尚书郎。赐绯鱼袋。赠大理卿”云云。德宗一行驾临咸阳,魏懿文奉诏主县务,虽身患疮
仍忍如赴荆棘之痛,为军队及王侯、大臣置备所需粮食物资;并安抚民众使其安居乐业。由此可以看出魏懿文擢升要职乃与其护驾抗敌有功之故,死后并追赠大理卿。皇朝见重由此可见一斑。案:御史,官名。随唐以来,成为对侍御史、治书郎御史、监察御史等多类御史的通称。中唐以后,常为外官所带宪衔。唐代御史虽品秩不高,但职位却很清要。尚书郎,官名。从五品级衔。大理卿亦称大理寺卿。为大理寺长官,列位九卿,唐朝置员一人,从三品。掌邦国折狱详刑之事。高宗龙朔二年(六六二)改名详刑正卿,武则天光宝元年(六八四)改名司刑卿,皆复置。志云:“今所著奉天记略无其实。孟轲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其格言哉。”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奉天记略》所载其事当为建中、兴元年间所发生的反唐事件,书中所记其事定有失真之处。魏中庸评时人之书今人不得不察之。志中所云:“朱此叛。德宗西幸。”是指平定安史之乱之后又一次大的规模反唐兵变。朱此是朱滔之兄,其早年为安史之乱中叛将李怀仙的部将,归唐后建过不少功勋,被加中书令衔镇于凤翔(今署陕西)。其弟朱滔反唐曾与之谋事泄,被德宗软禁。此时各地反唐势力风起云涌。建中四年(七八三)李希烈反唐连取汝州(今河南临汝)、安州(今湖北安陆)、汴州(今河南开封)等地,并用兵数万围襄城。为解襄城之围,德宗于同年十月调泾源(今甘肃、宁夏部分地区)兵来长安,欲兵发河南,因德宗坠计失察之故,泾源兵变,叛军推举朱此为首领。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朱此在长安大明宫宣正殿登帝位,国号大秦,改元应天。朱此致函弟朱滔,会师洛阳。并兵围奉天一月余,奉天危急。唐将李光怀破敌,朱此退兵长安。兴元元年(七八四),朱此改国号为汉,称汉元天皇,改元天皇。朱滔攻田氏贝州(今河北南宫东南)。李光怀因对朝廷不满而反唐。德宗闻讯,仓皇逃离奉天,奔梁州(今陕西汉中)。朱滔攻贝州达百余日,为泽路节度使李抱真等援军所败,退回幽州。李晟收复京师。朱此败走。六月,逃至彭原(今甘肃宁县西北)被部下所杀。一场帝梦就此破灭。
从墓志中可以知道,魏舟济乃魏懿文第五女,自幼多病不食荤,奉父之命皈依佛门。二十八岁出家授具戒于长安崇敬寺。时为唐宪宗李纯元和十三年(八一八)。后修行成之为一个有大德行的僧尼。案:长安崇敬(尼)寺。《长安志》:“西南隅崇敬尼寺。”《注》:“本僧寺,随文帝所立,大业中废。龙朔二年,高宗为长安定安公主死后,改立为尼寺。”有《城坊考》改《志》注:“龙朔二年”以下文为:“高宗为高安长公主立为尼寺,高宗崩后为宫,以为别庙,后又为寺。”志云:“武宗时去浮图氏法。莲宫金地。四海一空……”案:唐武宗李炎,为穆宗第五子,文宗之弟。文宗驾崩,李炎继位。唐武宗的君主行为,既有昏君的昏昧,也有明君的英明,既有敬宗的荒唐,也有唐文宗的抱负,是一个具有复杂多样性格的皇帝。志所云:“武宗时去浮图氏法,莲宫金地。四海一空。”即武宗数次灭佛之举。读史料可知,李炎灭佛兴道原因有三。第一是,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步得到了汉化与发展,即与儒家思想的日益调和、会通、融洽。但由于两者的产生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的不同,其内容又有互相对立排斥的一面,因其地位之高下遂起儒佛之争。儒家之说以人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积极入世之思想。而佛教则要求人们出家,脱离现实,以达到成佛的目的,是消极出世思想。案:《旧唐书》卷十八《武宗纪》载武宗云:“我高祖太宗以武定祸乱,以文理华夏,执此二柄,足以经邦,岂可以区区西方之教,与我抗衡哉!”唐初最早反佛的是傅奕,他称:佛教是“窃人主之权,擅造化之力,其为害政,良可悲矣。”又说“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此则忠孝之理著,臣子之行成。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子,以继体而悖所亲。”武宗无不受其影响,此乃灭佛实为政权之故;第二,在武德年间傅奕就指责僧人“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武宗即位,曾言道:“穷吾天下,佛也。”武宗还充分论述了崇佛穷国的原因。《旧唐书》卷十八卷《武宗纪》载:“两京城阙,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力于金宝之饰。。。。。。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僭拟宫居。晋、宋、齐、梁物力凋瘵,风俗浇诈,莫不由是而致也。”佛教势力的发展在经济上给政府造成的压力与损失显而易见,武宗禁断佛教使政府获利极大。拆寺四万余所,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没收田产数千万顷,没收奴婢十五万余人。此乃灭佛为经济之故。第三,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一方与儒家之学有冲突,另与中国本土的道教也矛盾重重,双方为争宠于最高统治者而斗争激烈,因之社会地位常变。武宗崇道由来已久,敬宗时李炎就与道士赵归真相识,继位后并重用了他,灭佛之为即从此开始。《唐旧书》卷十八上《武宗纪》载:“归真自以涉物论,遂举罗浮道士邓元起有长年之术,帝遣中使迎之。由是与衡山道士刘玄靖及归真胶固,排毁释氏,而拆寺之清焉。”可见武宗李炎为求长生而致崇道思想与日俱增,同时排佛灭佛基本上是同步而行。武宗追求长生的结果,是和穆宗一样因丹毒发作而亡。故而宋欧阳修评道:“唐武宗去佛扬道,以求长生,足见其非明智之不惑者。”志云:“大中初。龙象复兴。师以平生之志。又复剃落。不忘本也。”大中初(八四七),武宗李炎宴驾,宣宗李忱登极反其道而行之。他抑道扬佛,除诏令,杖毙赵归真等道士,以恢复佛教而建立了其政治基础,巩固了其统治地位,佛教因此而得到了再次复兴,还俗之僧尼又复剃落。因此该志有:“师以平生之志又复剃落。不忘本也。”之语。志云:“己巳岁。其兄为汝阳守。师随嫂侄至郡。明年仲春旬月二日示(师)终于官舍。”己巳岁,即大中三年(八四九),魏中庸为汝阳郡(颍州)守,此可补《唐刺史考全编》魏中庸条目之阙如。魏舟济以大中四年(八五0)终于颍州魏中庸之官舍,享年六十。出家岁月三十二年。于其年四月十二日葬于盟津
河先茔。案:盟津。黄河津渡名。相传周武王伐纣,在此盟会诸侯并渡河,故一名盟津。一说本为盟后讹为孟津。又名富平津。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孟县西南。
三、撰文者与书丹者及其他
撰文者魏中庸乃魏舟济之兄。魏中庸乃唐宣宗时人。《旧唐书》、《新唐书》皆无传。案:《唐刺史考全编》卷六三,有魏中庸条目。《全唐文》卷七四八杜牧有《李暨除绛洲刺史魏中庸除亳州刺史等制》。魏中庸撰志文时应为大中四年(八五o)四月左右,时为朝散大夫、使持节颍州诸军事、守颍州刺史、充本州团练使、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此可补《唐刺史考全编》魏中庸条目之阙。案:朝散大夫。唐为从五品下。使持节。随唐亦作为皇帝赐以调度军事的符信。时诸州都督、总管、刺史,例加号使持节,以总军戎,然实际并不带节。唯节度使实有旌节,故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
,权任甚重。颍州(汝阳郡):北魏孝昌四年(五二八)置。北齐废。唐初复置。刺史。为一州之最高行政军事长官。唐初刺史例加使持节,唯给铜鱼一枚。中叶以后,多带防御使、团练使等。团练使。唐后期诸州刺史不兼防御使者多带此衔,总领军务。刺史品阶:上州从三品,中州正四品上,下州正四品下。上柱国,勋号。唐时赏赐予立功将士的荣誉称号,为十二转视正二品。紫金鱼袋,是皇帝赐给三品以上臣官佩挂之饰物。由此可知,魏中庸撰此志文时其官阶应为三品以上。
该墓志书丹者为李兢奉字处分。书此志时为颍州团练押衙、朝散请郎,前行绕州乐平县尉。案:团练押衙。是以团练使为长官之州的属官,掌握团练使衙内之事。李兢奉曾任绕州乐平县尉。绕州:大业三年(六0七)改为鄱阳郡;唐武德初复为绕州。天宝元年改为鄱阳郡。乾元元年复为绕州。领县五:鄱阳、馀干、乐平、新昌、戈阳。县尉。随、唐、五代掌课调证收,判司户、司法等曹务。
案:志文中在书丹时把“世”与“民”写为“ ”与“
”此乃因避太宗李世民之名讳而有意为之。此志书法宗承褚遂良,有《伊阙佛龛碑》与《孟法师碑》之笔意,又法欧阳询《化度寺碑》。以平直为主,结体紧凑而舒展。用意古淡,瘦硬若屈铁,有玉树临风之韵致。但因书写者用笔缺少变化乃感意蕴穷枯耳。细察此志刻工不谙书法之要领,没有将字体笔划刻出笔意,用刀不够准确精到,应属民间工匠为之。然而史料可贵,足可宝之。
①注:《全唐文》载《奉天录》为唐赵元一著,所记之事乃兴元至建中之间所发生的事件,记李广怀、朱此、朱滔叛乱事件甚详。志文中所云《奉天记略》与《奉天录》是否为一书?待考。在此并请专家赐教。
参考书目:
《旧唐书》《新唐书》:上海书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
《唐刺史考全编》郁贤皓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全唐文》清董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
《细说随唐》赵剑敏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历代职官沿革史》陈茂同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7年9月第二次印刷。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赵超编著,中华书局1998出版。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卷,沈起炜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主编,吕宗力。北京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随唐两京坊里谱》杨鸿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00四年二月二十五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