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中的唐代人物造像
龙门石窟中的唐代人物造像
古都洛阳,自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号“洛阳宫”。显庆二年(公元657年),以洛阳宫为“东都”。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东都为“神都”。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革命称周,以神都为国都。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中宗复位,改神都复称东都。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二月丁酉,安禄山陷东京。经过“安史之乱”的洗劫,繁荣的古都洛阳已呈一派荒凉景象,由陕西至河南五百里中“居无尺椽,爨无盛烟,兽游鬼哭”,“编户千余而已”①。
自贞观六年至天宝十四载共一百二十三年,是洛阳空前繁盛的时期。政治的安定、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统治阶级对佛教的大力提倡,使龙门山的佛教造像活动达到了最高峰。
龙门古称伊阙。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云:“伊阙塞在洛州南十九里。伊阙山今名钟山。”郦道元《水经注》云:“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②。唐代贞观以来,帝王、权贵、僧侣及百姓纷纷在龙门开龛造像。
本文拟就两《唐书》中所见人物在龙门有造像、开龛活动者,作一系统考察,以窥见唐代崇佛活动之一斑。
一、唐代帝王及宗室在龙门的造像
1.唐高祖婕妤刘氏为道王李元庆造像
在龙门西山破窑内西壁正中,有弥勒像龛,龛高100、宽90厘米。
造像记云:“大唐贞观十一岁次丁酉十月五日口。道国王母刘口口为道王元庆向洛口口口礼,心中忧悴,恐有灾鄣,仰凭三宝,请口口口护。蒙佛慈恩,内外平善,敬造弥勒像一躯,以报大圣。上资皇帝,下及含生,同出苦门,俱登正觉”。
据《新唐书》卷七十九,高祖诸子称,“高祖二十二子,……刘婕妤生元庆。”“道孝王元庆,始王汉,后徙陈,出为赵州刺史。贞观十年徙王,授豫州刺史,累实封千户。……高宗时,历滑州刺史,以治绩闻,数蒙褒赐。迁徐、沁、卫三州刺史。事母谨,及丧,请躬修坟墓,诏不听。薨,赠司徒、益州都督,陪葬献陵”。
道王李元庆(公元?一664年)是唐太宗异母弟,贞观十年正月徙封道王,三月出豫州刺史。贞观十一年刘婕妤的造像记中所云担心李元庆“恐有灾鄣”,不悉何所指。
2.河间王李孝恭造像龛
在龙门西山敬善寺北韩氏洞上方的无名洞北侧,有一小龛,造像记云:“河间王造”。 河间王就是李孝恭(公元591—640年),他是李渊弟李蔚之孙,唐太宗的堂侄。贞观中,封河间王,贞观十四年薨。由此可知,此则造像记当出在贞观中至十四年间⑧。
3.腾王府造像
在上述无名洞南侧,有一小龛,造像记云:“腾王府”。又有“腾王和监造”题记。按《新唐书》卷七十九,腾王系高祖之子,柳宝林所生,名李元婴,贞观十三年六月始封腾王。此则造像当在贞观之末至高宗初年。
4.虢王府造像
在龙门西山宾阳南洞北壁大立佛龛东侧,有虢王府造像龛。造像记云:“虢王府兵曹李德信造讫。”敬善寺区又有小龛,造像记云:“虢王月上造”。此二龛以造像风格论,皆在贞观末至永徽间。
据《新唐书》卷七十九,虢王李元凤,高祖之杨美人生。“始王豳,为邓州刺史。俄徙王(贞观十年正月),历虢、豫、青州刺史,实封千户,喜畋游。”卒赠司徒、扬州大都督,陪葬献陵。
5.郇王阿你造像
在宾阳洞门外北力士南侧,有一小龛,造像记云:“郇王阿你造”。造像当在高宗之初。“阿你”,乳母也。
据《新唐书》卷七十八,高祖弟李伟之子李叔良,于武德初例嗣郇王。而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封子李素节为郇王④,武则天时他被缢死于龙门驿。
可以推断,此造像记中所言的“郇王”,可能是李素节。
6.豫章公主造像
宾阳南洞南壁有豫章公主造像龛。造像记云:“大唐贞观十五年三月十日,豫章公主敬造像一塔,为己身平安,并为一切含识、公主、你萨,为己身并儿。蒋修子等五人亦同造像一塔,及一切含识,共登正觉。”另有一龛,造像记云:“大唐贞观十五年六月二日,……普?头六人敬造像一塔”(也在宾阳南洞南壁)。
龙门西山赵客师洞南壁东下部有一小龛,造像记云:“窃闻释典遐口,口口口口之难;观音正念,五道归真,有识欲思,专心正发。行宝今因之任,得遇真容。上为皇帝、诸王,下为父母、眷属,敬造观世音菩萨一区。伏愿他乡仕进,早得口宁。一切行人,平安孝养。大唐显庆五年四月廿日。雍州醴泉纪王典卫、太原晋阳人王行宝,奉为见存父闾仁、母杨氏敬造。妻戴氏、黄氏,男元庆、丞庆、同庆、远庆等一心供养”。
这则纪王典卫王行宝造像记表明,其家乡在太原,因上任路过东都,希望“他乡仕进”和“一切行人平安孝养”而造观世音菩萨,时间是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此时纪王在雍州醴泉,但史载不详。
《敬善寺石像铭并序》是宣德郎、守纪室参军事李孝伦撰⑧。内中有云:“纪国太妃韦氏,京兆人也。苕姿含绮,霏华椒掖。兰仪湛秀,缉美苹隈。而思惕红沙,浪真辉于五剑;神栖缟雾,延妙业于三珠。爱择胜畿、聿修灵像……”。
有人认为,唐代的敬善寺就是今像龛处。实际上,唐代的敬善寺在伊河东岸、香山北麓⑨。
据《大唐纪国故先妃陆氏之碑》云:“麟德二年六月廿六日,(陆氏)薨于泽州之馆舍,春秋卅有五。……纪国太妃时在洛下,初闻凶讣,颇极哀痛之情;旋遣悼书,备竭辛酸之旨。……”由此可知,高宗初年,韦太妃确在洛阳。
李慎(公元?一687年)任邢州刺史不知始于何年。河北省隆尧县北楼公社景福村之北的永乐寺遗址,有一大碑,系“碑主、邢州刺史、上柱国、纪王慎敬造佛经一部”。所造佛经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卷,时间是“上元元年七月十一日奉敕建。”由此可知,李慎任邢州刺史不晚于上元元年(公元674年)。
10.周王府造像
在宾阳南洞北壁,有周王府造像。造像记文云:“龙朔二年三月廿日,周王府户曹刘元礼、功曹王及福、兵曹郑行俨等敬造阿弥陀佛一龛,愿为皇帝陛下,一切含生,俱登斯福”。
据引日唐书?中宗本纪》云:唐中宗李显,高宗第七子,母武则天。显庆元年十一月生,二年封周王,授洛州牧。仪凤二年徙封英王,改名哲,授雍州牧。永隆元年立为皇太子。
周王府此则造像记刊于公元662年,是年李显七岁。 ?
龙门西山惠简洞的造像记云:“大唐咸亨四年十一月七日,西京法海寺僧惠简,奉为皇帝、皇后、太子、周王敬造弥勒像一龛。二菩萨、神王等,并得成就。伏愿皇帝圣化无穷,殿下诸王福延万代。”此时李显已十九岁。
11.温王李重茂造像
在龙门奉先寺南壁有“温王立像一躯”,时间是神龙二年十月廿三日。
据《旧唐书》卷八十六及《中宗本纪》可知,李重茂是唐中宗第四子。圣历三年(公元700年)封北海郡王,神龙元年二月进封温王。十一月为右卫大将军,遥领并州大都督。景龙四年中宗崩,韦氏立李重茂为帝。韦氏旋败,李重茂逊位,景云二年改封襄王。开元二年七月薨。
12.中山郡王李隆业造观世音石像
龙门西山龙华寺门外南壁有中山郡王李隆业造像记,高30、宽40厘米,文云:“观世音石像铭。夫法王降迹,大开拯溺之权;梵帝居尊,广通微妙之力。至圣幽邈,其道难思。弟子中山郡王隆业奉为四哥娘、六亲眷属敬造观世音石像一铺。勤诚雕刻、月面光舒。净虑庄严,金容相满。以斯胜果资奉四哥娘、六亲眷属。伏愿寿比崇山,固同盘石。旁周庶品,俱润良缘。长安四年三月廿七日,中山郡王隆业造功毕”。
李隆业(公元?一734年)是睿宗第五子,王德妃所生。垂拱三年封赵王,长寿二年改封中山郡王,寻又改封彭城郡王⑩。
李隆业为四哥娘造像,“四哥”即睿宗,“娘”即从母贤妃。唐时人称父为哥,说见《日知录》、《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三十二。
13.济王府高熊书经幢
龙门搜集有济王府参军高熊所书《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经幢跋云;“东京大圣善寺律师。比口虚心奉为亡考、故孝廉贾府君、亡妣姚夫人追福,敬造此幢。乃为赞曰:爰有僧宝,深入佛智。追孝前代,树幢兹地。度苦良缘,修心正义。龙山之足,福子无既。又有景福寺尼净意为亡师姑普济、亡师妹法意同造。……唐天宝八载岁次乙丑正月景寅朔十五日庚辰建。济王府参军、勃海高熊书”。
据引日唐书》卷一百七,济王李环,玄宗第二十二子。初名溢,开元十三年三月封济王,二十三年七月授开府仪同三司,其月改名环。
此幢所言济王府参军高熊,即李环王府置属也。
14.唐高宗立大卢舍那像龛
龙门大卢舍那像龛(俗称“奉先寺”)为唐高宗所造,完工于上元二年十二月卅日。
在卢舍那大佛的佛座北侧有一则《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卢舍那像龛记》(高107、宽65厘米),当系开元十年至天宝八年间的追记(11)像龛记全文收入《全唐文》卷九百八十七。文中有云:“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座高八十五尺。二菩萨七十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五十尺。粤以咸亨三年壬申之岁四月一日,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奉敕检校僧:西京实际寺善道禅师、法海寺主惠简法师。大使司农寺卿韦机。副使东面监、上柱国樊玄则。支料匠:李君瓒、成仁威、姚师积等。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卅日毕功”。
“调露元年己卯八月十五日,奉敕于大像南置大奉先寺。简召高僧行解兼备者二七人,阙即续填,创基住持。范法、英律而为上首。至二年正月十五日大帝书额。前后别度僧一十六人,并戒行精勤、住持为务。恐年代绵邈,芳经莫传,勒之颂铭,庶贻永劫云尔……”。
这则《像龛记》明白地指出了两件事;
第一、龙门大卢舍那像龛是唐高宗所建,而在咸亨三年四月一日武则天曾“助脂粉钱二万贯”。它完工于上元二年十二月卅日。
第二、大卢舍那像完工之后三年又八个月,即调露元年的八月十五日,奉敕于大像南置大奉先寺。次年,唐高宗为之书额。至开元十年十二月五日,又奉敕将龙华寺与奉先寺合并。
由此可知,大卢舍那像龛是附属于大奉先寺的。我们推测,大卢舍那像龛的雕造和大奉先寺的设置,当是唐高宗为唐太宗追福所立。
有人认为大像龛的建立是由“武则天作后台的。因此,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就破天荒地将大卢舍那佛塑造成女性的形象”,并且从太平公主的“方额广颐”联系到武则天也当然是“方额广颐?,引申为与大卢舍那的形象几乎吻合,从而得出卢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则天形象的写照,或者说就是武则天的模拟像(12)。
我们认为这种见解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第一、《像龛记》明确记载大卢舍那像龛是“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武则天作为皇后“助脂粉钱二万贯”,这既是对唐高宗事业的支持,又是对佛教笃信的表示,根本不存在什么“后台”之说。
第二、此龛完工的时间是公元675年。其始作的时间当在麟德年间,正是武则天竭力取得唐高宗的信任,逐步取得权力的时候。“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武则天绝不可能超越唐高宗去突出自己。
第三、武则天助脂粉钱的第二年才进号“天后”。是年,武则天曾建言十二事。内中强调“以道德化天下”,“王公以下皆习《老子》”等,表明她还是把自己当作贤慧的皇后来行事的。既然这样,她岂能够将唐高宗为唐太宗作功德的卢舍那佛像作成自己的“模拟像”?
第四、龙门西山的惠简洞比卢舍那像龛早完工两年。惠简洞的弥勒佛与卢舍那像的面相极相似,故人们俗称之谓“小奉先寺”,这说明卢舍那近似女性形象并非是什么“破天荒”之事。更早的龙门潜溪寺的主像,有人形容为状似中年慈母(完工于贞观末至永徽显庆间),也足以说明这一点。至于“方额广颐”,则是多数佛像共同的特征,因为佛像的“八十种好”中就有“额广平正”一种(13),这与武则天或太平公主的形象没有关系。
总之,我们考察了李氏一帝二公主十一王的造像活动简况,补充了两《唐书》有关记载的缺失。类似的帝、王及后、妃、公主、驸马的造像集中出现在一处的现象,在全国其他石窟中也是很少见的。
二、诸武在龙门的造像及瘗窟
1.高平郡王武重规造像
龙门东山万佛沟有高平郡王武重规所开的洞窟,分为前后两室,平面呈“吕”字形,前室宽735、深617厘米,后室宽943、深693厘米,是万佛沟中最大的一个佛洞,但未完工。据考证,此洞开凿于“天授元年重规封高平郡王之后,神龙元年降封高平郡王为郐国公期间”(14)
据窟内香山寺上座惠澄法师造像记云:“(大)周之代高(平)郡王图像尊仪,躯有数十。厥功未就,掩归四大。自兹零露,雨洒尘沾。遂使佛日沉晖,人天福浅。惟我香山寺上座惠澄法师伤之,叹之,惭之,愧之。爰征巧匠,尽取其口,饰雕翠石,焕然紫金。即口身之口口口高口口口口……”(时间是开元十六年二月廿六日)。
由《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五上及卷二百六可知:武重规是武尚宾之弟。“重规为郑汴二州刺史,未至,役人营缮,后怒,贬庐州刺史。……突厥之叛,以重规为天兵中道大总管……引众三十万讨之。……还,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终卫尉卿”。武重规“掩归四大”可能在神龙年间或以后,因而洞窟辍工。至开元十六年,香山寺上座惠澄法师加以补修、装饰。香山寺的重兴就是因武三思之请。武则天称帝以后,曾率文武百官行幸香山寺。由此可知,武氏与香山寺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⑩。
2.武三思之女——灵觉和尚窟
《金石补正》卷三十二论云:“疑灵觉为武攸暨之女……攸暨二子,一崇敏,一崇行,而不见崇正之名,疑崇正是攸暨之幼子”。此说不确,今考证如下:
在龙门石牛溪上方的北侧,有灵觉和尚“永闭幽深”的瘗窟。窟中刊有《大唐都景福寺威仪和上口口铭》,兹就残文,考证如下:
第一、威仪和尚灵觉(约公元687—738年)是武三思之女,武则天之侄孙女。
《铭记》云:“和上灵觉,俗姓武氏……之次女也。外(祖)父泗州刺史,……国太平公主……补……之尊,兼鲁馆之……之鹿,……归一……天后嘉尚,口口为口配,……当浓李之年,遂能舍口口口珠玉之服玩、钟鼎……辞荣出尘离染口口口空口也。”《铭记》又云:“季第崇正,哀友于之义重,悲同气之情深”。
按《新唐书》记,武三思有三子,但传文中仅说到长子武崇训、次子武崇烈,则此季弟崇正即是武三思第三子。史书失载,正可补之。灵觉是崇正之姐,当然是武三思之女了。太平公主与武三思是姑表兄妹,是灵觉和尚的表姑,武则天是灵觉的表姑奶。但灵觉舍弃珠玉、钟鼎的豪华生活,“辞荣出尘”,遁入了空门。
第二、灵觉是禅宗大师普寂的弟子。
《铭记》云,“于口因口口山普口禅师口口口口,授以禅法。口无几。顿悟口拔,口获(无)生忍,至……去来。湛入真际,色相都泯,契口如口”。
灵觉出家正当浓李之年,假定为十八岁,则在公元699年至705年之间。此时普寂(公元651—739年)正在嵩洛传法,《宋高僧传》卷九《普寂传》云:“久视中,则天召神秀至东都论道,因荐寂,乃度为僧。秀之卒(公元706年),天下好释氏者咸师事之”。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铭记》中的“于口因口口山普口禅师口口口口”一句,大约应是“于时,因礼嵩山普寂禅师受具足戒”。
3.崔瑶及永和县主武氏为惠灯造瘗窟
龙门西山奉先寺南部上方,有智运的女弟子惠灯(公元650一731年)“藏魂千秋”的瘗窟。铭 记虽有残缺,但大略可考见如下:
第一、惠灯瘗窟是崔瑶及妻永和县主武氏开凿的。
《铭记》云:“右金吾将军崔瑶及妻永和县主武氏,伤梵宇之摧构,痛津梁之永绝,遂于龙门西岩造龛安置(惠灯)。呜呼?朝野悲哀,缁素号恸。云黯而无色,慧景翳而潜晖”。
崔瑶是崔义玄之孙,其事附见于《新唐书》卷一百九《崔义玄传》。义玄子神庆,有三子琳、圭、瑶。“琳与弟太子詹事圭,光禄卿瑶,俱列綮戟,世号‘三戟崔家’。……时两人(崔琳与卢从愿)有宰相望,帝(玄宗)欲相之数矣,以族大,恐附离者众,卒不用”。
永和县主武氏虽不见于史载,但也可以推测是武则天亲属。因为这篇铭记是武三思之子武崇正所撰,并称惠灯是“家代门师”,即惠灯是武氏家族崇信的和尚。永和县主为惠灯造瘗窟,也应是因惠灯为“家代门师”之故。《铭记》云:“崇正,家代门师,幼瞻仪范,德行备彰于耳目,眩邃不可以言宣。矧笔短词芜,岂申万一。勒贞石以纪德,庶劫口而名存”。
我们知道崔义玄是著名的坚决拥护武则天当皇后的人,崔武联姻是很自然的事。
第二、惠灯是内道场智运的弟子,又受到武则天的“躬亲供养”,惠灯在宫中二十余年。
《铭记》云:惠灯是一女尼,号和和。自其祖父以来,历任官职,“朱绂荣同”。这一家族敬信佛法,“檀那代传”,并于所居私第造永曜寺。《宋高僧传》卷十九有《唐京师大安国寺和和传》,内称:莫详氏族本生。其为僧也,狂而不乱,愚而有智,……时号为圣。并记载越国公主下嫁荥阳郑万钧求子于和和的故事(16)。
《铭记》云;惠灯“年甫十余,与妹惠口事内供奉禅师、尼智运归依(即开造龙门万佛洞的‘内道场运禅师’)……(戒)行勤诚。……遭和尚忧,哀慕过礼。自初至终,不加栉沐。逮于祥潭,鬓发全脱。于是郡县上其精高尤异,天后闻而嘉焉。寻有诏:姊妹并度为尼,征入内道场供奉。一侍轩阙,卅余年(应为廿余年)。绝粒纳衣,无所营欲。人主钦其高节,躬亲供养。既以师资见重,遂谓之‘和和’焉。尔乃中宫,便为号实。长安末年,恩敕令出于都宁刹寺……”(17)。
总之,从武则天御宇以来,诸武称王,在政治上极为活跃。龙门出现的梁王武三思重兴香山寺、高平郡王重规开窟造像、武三思女灵觉出家为尼、永和县主武氏为惠灯开瘗窟诸事,都是诸武宗教活动的一些反映。
三、唐代高级官吏在龙门的造像
在龙门的唐龛中,有文字证明为皇室及官吏造像者共一百四十龛左右。其中文武官吏见于两 《唐书》者十余龛,兹报告如下:
1.岑文本(公元594—644年)造像
龙门宾阳南洞南壁,有岑文本、岑嗣宗造像二龛。造像记云:“大唐贞观十五年六月五日,岑文本敬造西坩一佛二菩萨。岑嗣宗敬造东坩一佛二菩萨。仰愿一切含识,同登正觉”。
《依引日唐书》卷七十《岑文本传》可知,贞观十五年时岑文本的官职是中书舍人兼侍郎。岑文本是力主立魏王李泰为太子的,他不但为《伊阙佛龛之碑》撰文,而且还在此佛龛内造像。
岑文本自幼即信佛。《法苑珠林》卷六引唐临撰《冥报记》云:大业初“岑之象为邯郸令。子文本,年未弱冠。之象请仁倩(眭仁倩)于家,教文本书。倩以此事告文本(即遇见鬼成景一事)。”岑文本曾具馔请鬼——成景等食之。后邯郸县为贼所陷,死亡略尽,唯眭仁倩部不见贼,竟以获全,此事是“贞观十六年九月八日文官赐射于玄武门,文本时为中书侍郎与家兄太府卿及治书侍御史马周,给事中韦现及临(唐临)对坐,文本自语。”岑文本年少时常念《法华经?普门品》。后乘舟吴江,舟覆,人尽死。文本虽没水中,但又随波涌出至岸边获免”。
造像记中的嗣宗,可能是文本之兄,官太府卿者。
2.梁国公府长史杨宣政造像
在宾阳南洞东壁南侧有杨宣政造像记,又云:“大唐贞观廿一年十一月十五日,登仕郎、梁国公府长史杨宣政并妻口为比丘僧道口敬造阿弥陀像一躯供养”。
按贞观时的梁国公是房玄龄(公元578—648年),贞观十一年改封梁国公(19)杨宣政,史书无载。
3.薛国公阿史那忠父子造像
龙门西山敬善寺区有造像记云:“右骁卫大将军、薛国公阿史那忠造”(20)。
在西山火烧洞南方高处,有造像记云:“左玉钤卫将军、薛国公史、夫人李氏,垂拱二年十月八日敬造”。
据《新唐书》卷一百一十本传云:“阿史那忠者,字义节,苏尼失子也。……以功(擒突厥颉利可汗之功)擢左屯卫将军,尚宗室女定襄县主,始诏姓独著史(赐名为忠)。”《旧唐书》卷一百九,阿史那忠永徽初封薛国公,上元初卒。
《阿史那忠墓志》云:“夫人定襄县主,永徽四年薨,先葬于昭陵之下……上元二年……奉迁(阿史那忠)灵衬,合葬于昭陵之茔”(21)。
史简系阿史那忠之子,袭封薛国公。垂拱中,历为司仆卿(22)。史又有“左玉钤卫将军”衔,则唐书失载。
4.张善同为芮国公造像
在龙门西山老龙洞中有造像记云:“张善同为芮国公敬造阿弥陀像一躯。上为皇帝,下及苍生,俱免盖缠,咸登正觉。永徽三年三月一日”。
据《旧唐书》卷九十《豆卢钦望传》可知,钦望祖豆卢宽为隋文帝甥。“贞观中,历迁礼部尚书、左卫大将军,封芮国公。永徽元年卒。赠特进、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曰定。”豆卢钦望父仁业,高宗时为左卫将军。豆卢钦望于证圣元年“入为司礼卿,迁秋官尚书,封芮国公”。
此则造像记即刊于豆卢宽卒后二年,似应为豆卢仁业所造,但两《唐书》不载仁业袭封芮国公。
5.前侍中宇文节夫人造像
龙门老龙洞南壁有造像记云:“前侍中宇文节夫人郑敬造观音菩萨一躯供养”。
据《旧唐书》卷一百五《宇文融传》及《新唐书》卷九十六《房玄龄传》可知,永徽三年三月辛巳“黄门侍郎、平昌县公宇文节为侍中。”至永徽四年二月,坐房遗爱谋反事“侍中兼太子詹事、平昌县公宇文节配流桂州”,不久而卒。由此可知,造观音像当在水徽四年二月以后,宇文节流配桂州时期。
6.吏部尚书唐临造像
龙门敬善寺上方有造像记云:“显庆二年七月卅日,吏部尚书唐临奉为皇帝、皇后、殿下,亡父母及法界群生敬造阿弥陀佛像,愿普成正觉”。
唐临,两《唐书》有传。此人极信佛教,待人“宽恕”,自持“俭薄寡欲”,著有《冥报记》二卷,大行于世。唐临任吏部尚书的时间,当在显庆元年至三年。“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23)。
7.聘西域大使王玄策造像记
宾阳南洞西壁迦叶下部有王玄策造像记,文云:“王玄策口口口口口口口下及法界众生,敬造弥勒像一铺。麟德二年九月十五日”。
王玄策事迹虽两《唐书》没有立传,但散见于两《唐书》、《法苑珠林》、《历代名画记》等著作中。王玄策是洛阳人,贞观十七年以前,曾任融州黄水县令,三次或四次出使印度,著有《中天竺行记》十卷。其侄智弘法师也曾远赴天竺求法(20)。
王玄策第三次出使返回洛阳的时间是麟德二年正月,在龙门造像于九月,时间吻合。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敬爱寺条云:“佛殿内菩提树下弥勒菩萨像,麟德二年自内出王玄策取到西域所图菩萨像为祥。”原注云:“巧儿、张寿、宋朝塑,王玄策指挥,李安贴金”。
8.薛仁贵造像
龙门曾有薛仁贵造像记,今失所在,不知毁于何时。《龙门石窟研究》中收有释文,文云:“薛仁贵奉为皇帝、皇后敬造阿弥陀像一躯并二菩萨。普共法界苍生,同得此福。咸亨四年五月造”。
据《新唐书》卷一百一十《薛仁贵传》知,咸亨元年七月,吐蕃入寇,以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击之,战于大非川,败绩,除名为庶人。咸亨五年二二月,高丽余众叛,起仁贵为鸡林道总管。此咸亨四年造像恰在大非川败后除名为庶人时,故造像记中薛仁贵无职衔。
9.姚崇造像
龙门西山极南洞外南壁雕刻一碑,高164、宽70厘米。因风蚀残损严重,故此碑文《金石补正》卷三十二作“姚夫人残刻”,仅录七行,行十一字。今据残文考证,乃是姚崇(公元651—721年)等为母造像记,即为“口口大夫、口口二州都督,长沙县公姚意之妻”造弥勒像龛的造像记。姚意于“龙朔年中”,经营了“河南别业”,夫人时常来洛阳,至龙门,或许向佛许了愿。因为“男女长大,夫予班秩”’一切顺利,为家业隆盛,子孙辈“各抽赀俸”建立佛龛。按姚懿碑,夫人刘氏卒于洛阳,时在神龙二年正月(公元706年),景龙二年九月(公元708年)葬于万安山之南。由此可知,碑刻完工于公元706年以前。
又据碑文称:儿子中有人作了“口口尚书、同鸾台风阁三品、上柱国、梁县口”的大官。一子“不幸早亡。”女儿八娘,封吴兴县君,夫李行正,任某县令。女儿十娘,封河东郡君,夫陈正规,侍中……今“同沐荣庆”,共建佛龛,愿“子子孙孙常保安乐”。
据《新唐书职官志》载,“光宅元年改中书省曰凤阁。”中宗神龙元年二月以后复称中书省,则鸾台风阁之设在公元684年至705年之间。按《则天本纪》,姓姚而任此职者,即是姚崇(字元之)。长安四年六月,“相王府长史姚元之兼知夏官尚书、同风阁鸾台三品。”同年九月,“姚元之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十月,“元之为灵武道安抚大使。”神龙元年,中宗复位,二月,“姚元之罢”。
据《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四《姚崇传》可知,姚崇的父亲曾为 州、幽州二州都督,
与造像记一致。其父封长沙县公,则两《唐书》失载。姚崇的父亲造像记作姚意,而《新唐书》作姚懿,音同字异,当以造像记为正。《新唐书》未载姚意之卒年,依造像记可知他于龙朔年中仍在世。
造像记中称姚崇为“口口尚书同鸾台风阁三品、上柱国、梁县口”,据《新唐书》知为春官尚书。又因参与张柬之诛二张之功被封为“梁县侯”事,与造像记一致。
由上述史实可以推知,龙门极南洞铭当作于神龙元年正月壬午至二月甲寅间(公元705年),石窟亦是当年完工。
10.秘书少监韦利器等为亡母赵氏造像
在龙门西山老龙洞门外上方有韦利器等造像记(高92、宽46厘米),文云:“大弥陀等身像一铺。银青光禄大夫。昭文馆学士丘悦赞。前秘书少监韦利器、前遂州刺史利宾、前兰田尉利涉奉为亡妣、故扶阳郡太夫人天水赵氏所造。
夫人,故司列少常伯仁本之女,今左威卫将军、东都副留守(赵)谏之姊。夫人幼柔婉,长贤明,诗礼天然,图史暗合。家君之为相也,特见奇异,常谓:女师辅佐君子,能循法度,是称妇德。从宅重训,多著才名,斯为母仪。年七十七岁薨合付京兆。
终天永夺,泣血无追。唯托能仁,用资冥果。坎岩壁、现真容、因高制龛,即空疏座。东临伊水,百亿津梁,北走鼎门,大干方便。所愿上升刀利,功德证明。宴座耆堵,神通无碍。斯石不朽。穷佛劫以长存,拂天衣而无尽。铭曰:
弥陀得道四劫前,庄严幽路百福先。法身不朽山石坚,昊天无极佛日悬。
大唐开元三年岁次乙卯八月十日,小子利涉书”。
利器母赵氏,是赵仁本之女。引日唐书》卷八十一有《赵仁本传》。自高宗乾封二年至咸亨元年为宰相。“司列少常伯”系吏部侍郎改名。
《丘悦传》见于引日唐书》卷一百九十,“河南陆浑人也,亦有学业。景龙中,为相王府椽,与文学韦利器、典纤裴耀卿俱为王府直学士。睿宗在藩,甚重之。官至岐王傅。
开元初卒。撰《三国典略》三十卷行于时”。按相王即李旦,岐王即李旦子李隆范。
11.张九龄撰牛氏像龛碑
张九龄所撰《唐赠陇西县君牛氏像龛碑》,在龙门奉先寺北壁东侧,碑文残损严重。
阎文儒先生根据残文考证,牛氏系赵东曦之母,赵不器之妻‘,可能是牛休克之女@。
既然碑文署曰:“礼部员外郎张九龄文”,则据《唐丞相曲江先生文集》,可知该文撰于开元八年前(27)。
12.大唐内侍省功德之碑
《大唐内侍省功德之碑》镌于龙门奉先寺北壁东侧,碑高223、宽90厘米。王昶《金石萃编》卷八十四,收录其文,但录文间有缺漏,亦有辨误之字。
这是内侍省高力士(公元684—742年)、杨思勖(公元660—740年)等“一百六十 人奉为大唐开元神武皇帝”。
“敬造西方无量寿佛一铺四十八事”。这四十八尊无量寿佛就是穿插于奉先寺九大像间的立像,其中卢舍那南侧三身,北侧十一身。南壁七身,北壁二十七身。立佛高度在190~200厘米之间。四十八身阿弥陀佛(旧译无量寿佛),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设四十八处护摩坛而修阿陀弥陀法(28)。
关于此碑之年代,碑云:“开元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七日壬戊建”。依碑文中有“以今敦烊之次月”句,据《尔雅?释天》在“午日敦烊”。戊午乃开元六年,庚午乃开元十八年。但文中称杨思勖为“弘农郡开国公”,不称“虢国公”,弘农郡开国公之封在开元十三年之前,开元十三年进封虢国公。由此可见,刻碑在开元六年,而不是在开元十八年。林钟是午年的六月,故知此碑刻于开元六年六月。
碑文称高力士是“弟子、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上柱国、勃海郡开国公、内供奉高力士”,而引日唐书》卷一百八十四则云:“天宝初,加力士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勃海郡公”,故知史载有误。
13.唐上柱国虢国公杨思勖造像记
杨思勖所开的佛龛在奉先寺北壁外侧,窟门向南,进深180、宽150、高175厘米。
该造像记刊于佛龛洞门上部,据说是徐浩行书(29),高50、宽130厘米,收入《金石萃编》卷七十七。
这是杨思勖为先妣等造地藏菩萨像龛。文中赞颂杨氏“横行边檄,追马援之功”,“尽管参之养”,“深镜真如”等,借以“扬名显亲”。实则他是一个“鸷忍、敢杀戳”,“探心截手足、剔肉以食”的吃人魔王(30)。
杨思勖之封虢国公当在开元十三年十一月。此则造像记末,有“骑都尉、直集贤院张……”。曾有人以为是张锐或张九龄,但均不能成立。《纲鉴易知录》卷四十八载称:“开元十三年四月,更集仙殿为集贤殿。其书院官五晶以上为学士,六晶以下为直学士,以张锐知院事,徐坚副之”,然而,此“骑都尉、直集贤院张”身份在六品以下,当然不是张锐,也不是张九龄。
此龛完工于开元十三年以后至开元二十年间。
14.户都部侍郎卢征造像
龙门东山万佛沟北侧上方,有卢征造像记,文云:“救苦观音菩萨石像铭并序。户部侍郎卢征撰口口。建中口年,自御史谪居夜郎。贞元二祀,自口官贬口。南北皆为权臣所忌。实口不口口口口口东口再口口口口口口苦口人口神行如梦,亦不知其所如往也。夜宿龙门香山寺,灵龛天眼,亿万相对。稽首悲嘿,如暂降临。因发诚愿:归旋之日,于造等身像一躯。此乃夜郎之黜也。贞元之黜又过于此。仆夫在后,独行山侧,有白衣路人,随马先后,因唱言曰:‘去日花开,来时果熟’。其去也,春三月,贬信州刺史;其归也,秋八月,迁右司郎中。详求所言,有如昭报。
后以阖门幼弱,万里沿岸,畏途炎裔,鲜克保全,胜衣含气,我独无害,即如慈雄覆护。匪无显效,心形泫惕,焉敢暂忘。
后以小子童草以来,常口持大悲菩萨如意轮拖罗尼,即我本师,愿敦永劫。今所镌刻,常为依怙,其庄严相好,花蔓璎珞,悉凭经教,岂无感通。长兄从,时任河南府司录参军。口口口口口侄圣善寺沙门处常,图终创始,选功舍财网不精竭,藏事已毕。一灯明转,三界欢喜感跃,以偈为铭,铭曰:
口口口口,哀我数年……悉如燎原,炎炎蒸瘴,行看踮鸢。惟此身势,岂期生全。惟不回旋,再升九天,如出九泉。从灵在空,如日高悬,无日不见,无……如君如父,思报何缘,遂刻全身,于此山巅。山既不朽,像亦长存,明发……怀曷论,庶为依怙。子子孙孙,岂无深信,共仰丕尊。
贞元七年岁次辛未二月八日,侄:前邓州南阳县尉师婴口并列兄弟名字,前汝州叶县尉师牧、师稷、师益”(31)。
卢征(公元737—800年),两《唐书》有传,范阳人,家于郑之中牟。
造像记云:“建中口年,自御史,谪居夜郎”,是指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刘晏(公元716—780年)被诬赐死,卢征因系刘宴所荐,故于此年由殿中侍御史贬为真州司户参军(32)。
造像记云;“贞元二祀,自口官贬口”,当系指由京兆司录坐元秀事贬为信州长史。由京官贬为地方官。
《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六《卢征传》未讲其被贬为信州长史及入为右司郎中的时间,依造像记可知,卢征于贞元二年三月贬为信州长史,八月迁右司郎中。
此则造像记还讲到卢征之兄卢从任河南府司录参军,侄卢师婴是邓州南阳县尉、卢师牧是汝州叶县尉,处常是圣善寺沙门。这身“救苦观世音菩萨石像”就是处常“图终创始”的,“庄严相好”,“悉凭经教”。
15.李畲、辛秘、卢钧等与龙门石窟
龙门在唐时有十寺。梁王武三思于垂拱三年奏请重立香山寺,唐高宗于调露元年敕立奉先寺,殿中侍御史李畲(33)支持天竺僧宝思惟立天竺寺(公元711年)。乾元元年,郭子仪奏于天竺僧善无畏塔院立广化寺。
在龙门无造像而有题名者亦不乏人。
龙门东山万佛沟原编号3—80号洞中,有辛秘题名云:“河南尹、上柱国、赐紫金口袋辛秘,元和十三年润五月十三日题。”辛秘(公元757—820年),两《唐书》有传。
《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七称他于元和“十二年拜检校工部尚书,代郗士美为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充昭义军节度泽潞磁名邢等州观察使”,为史载有误。因元和十三年五月时辛秘仍为河南尹,故其得新职必在十三年五月以后。
在龙门万佛沟西侧上方原编号3—111号洞有题记曰:“留守卢钧,咸通辛巳一家游此,三月六日”。卢钧(公元776—862年)两《唐书》有传。《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二云:“宣宗时以钧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俄检校司徒,为东都留守,懿宗初,复节度宣武,辞不拜,以太保致仕。”卢钧此次游龙门,适在“以太保致仕”之后。卢钧题名之侧,还有“子和,辛巳,三月六日”的题名。“子和”当系卢钧之子卢和,史书无载。
在龙门造像的唐代高级官吏中,也有两《唐书》失载的。例如:
宾阳南洞中有“洛阳宫使、守右领将军、上柱国、京兆公阎武盖”造像记,时为“贞观二十口年十月二十五日”;
石牛溪有“银青光禄大夫、羽林将军、上柱国、颖川县开国男许口口”造像;
路洞南方上侧,有载初元年三月十日“右玉钤卫大将、行口口州都督兼口持节左口口军上下 口丘县开国口军元庆”造像;
奉先寺区有天宝十三年四月八日“昭武校尉行左卫、平康郡安善府左国毅都尉、上柱国张曙”造像等等。
另一方面,有些人物不敢断定是否即史书中所称的人物。例如,龙门十四窟附近有造像记云:“佛弟子王仁则为妻杜。愿合家平安敬造业道像七区,今普成就。并为师僧父母,共登正觉”。我们无法判定此王仁则,是否是王世充侄王仁则。龙门药方洞外北侧小洞中有张师政兄弟造贤劫千佛的造像记,我们也无法判定此张师政,是否是皇太子李承乾所用刺杀李泰的刺客张师政,故不予论列。
龙门石窟自开凿以来迄今已将近一千五百年了。龙门石窟保存的碑刻题记达两干八百三十九品之多,是全国各石窟中保存碑刻最丰富之处。我们利用这批珍贵的史料,比照《旧唐书》、《新唐书》加以研究,不但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宫廷和高级官吏崇佛造像活动的部分实况,而且还为辨证史籍和补充史实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前辈研究龙门石窟的学者往往只限于对艺术史的研究,而未能注意于此。本文仅是笔者初次探索的收获,祈望得到指正。
按《新唐书》卷八十三,太宗廿一女,“豫章公主,下嫁唐义识”。
7.刘玄意造像龛及大力士像
在宾阳南洞南壁大龛下方,有刘玄意造像龛,造像记云:“永徽元年十月五日,汝州刺史、驸马都尉、渝国公刘玄意,敬造阿弥陀像一龛。永劫供养。”在1978年6月28日拆除宾阳南洞砖门时,又发现了刘玄意另一则造像记,位置在甬道北侧上方。文云:“永徽元年十月五日,汝州刺史、驸马都尉、渝国公刘玄意敬造金刚力士。”这就是宾阳南洞门内北侧的大力士像。
按《新唐书》卷八十三记,太宗女儿“南平公主,下嫁王敬直,以累斥岭南,更嫁刘玄意”。刘玄意在显庆时改任齐州刺史。在济南市南柳埠镇朗公谷千佛崖中,有显庆三年南平公主和刘玄意的造像记,它补充了史载任职之缺。
8.魏王李泰与伊阙佛龛
魏王李泰(公元618—652年)是唐太宗第四子,以好士爱文学知名。贞观十年六月(公元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崩(公元601—636年),李泰乃造伊阙佛龛追福。伊阙佛龛就是宾阳南洞正壁一铺大像⑤。
著名的《伊阙佛龛之碑》碑高288、宽190厘米,是磨平北魏旧碑后重新镌刻的。该碑由中书舍人岑文本撰文,起居郎褚遂良书丹,立于贞观十五年十一月(碑上有屋形檐,龟趺,总高度650、宽200厘米)。
史载唐太宗于贞观十五年十月狩于伊阙,此时伊阙佛龛已峻工,可能他是来视察这个为长孙皇后追福功德工程的⑥。
《伊阙佛龛之碑》全文近两千字,早收入王昶《金石萃编》中。此处节录两段,借以研究李泰的造像目的。
碑文先以对比的手法斥“八儒三墨”、“柱史园吏,,之所述,“其旨犹糠秕矣”。从“六经”、“百氏”中寻求真谛,就好象到陷井中去找渺漫之水,在块阜间去觅峻极的地轴。而只有佛法才像“无边慧日,垂鸿晖于四衢”。
碑文中赞颂其母长孙氏云:“文德皇后,道高轩曜,德酌坤仪。淑圣表于无疆,柔明极于光大。……求贤显重轮之明,逮下彰厚载之德。忠谋著于房闼,孝敬申于宗祀。……宏览图籍,雅如艺文。酌黄老之清静,穷诗书之溥博。立德之茂,合产两仪;立言之美,齐明五纬。加以宿植远因,早成妙果。……”
碑文中赞扬“左武侯大将军、相州都督、雍州牧、魏王”李泰云:“发晖才艺,兼包礼乐。朝读百篇,总九流于学海;日撷三赋,备万物于词林。驱鲁卫以骖镳,驭梁楚使扶毂。……长人称善,应乎千里之外;通神曰孝,横乎四海之滨。”文中述李泰追悼亡母之哀思云:“结巨痛于风枝缠深哀于霜露。阳陵永翳,怀镜奁而不追;闷宫如在,望阶除而增慕。……弭节鹫岳,申陟屺之悲;鼓泄龙池,寄寒泉之思……,博求报恩之津,历选集灵之域。以为百王建国,图大必揆于中州。千尊托生,成道不口于边地。惟此三川,实总六合。王城设险,曲阜营定鼎之基;……”
总观碑文,乃是对李泰的一篇颂词,尤着意于他的忠孝和才华。刊此碑之时,正是李泰与太子李承乾(公元?一645年)各树党羽,谋夺权力之际。“时皇太子承乾病蹇,泰以计倾之”,“潜有夺嫡之意”。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正月幸魏王府第,次年十月又巡视了伊阙佛龛,无异增加了魏王的政治资本。岑文本、刘洎也请立泰为太子,长孙无忌则坚决要求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宫廷斗争,十分激烈。
由此可知,魏王李泰在洛阳龙门造龛树碑,是寓有深意的。明人齐之鸾(公元1438—1534年)即在一首诗中敏锐地指出:“荒哉魏王泰,孝诚空尔激。不知文德贤,坤美符帝 锡。天堂无则已,有则必登历。何事石上灾,千古不可涤。无乃托亲名。志祈潜夺嫡;欲为生民主,先被河神溺。向使正储位,亦终贻伊戚。经行漫诛心,期使来者惕。”⑦而“无 乃托亲名,志祈潜夺嫡”一句,则道出了其中要害。 ’
9.纪国太妃韦氏与敬善寺石像
龙门西山有敬善寺像龛,是唐高宗初年纪国太妃韦氏所立。韦氏是唐太宗妃,生李慎。据引日唐书》卷七十六《纪王李慎传》,知李慎为太宗第十子。贞观五年始封申王,十年改封纪王,十七年迁襄州刺史。永徽元年拜左卫大将军,二年授荆州都督,累除邢州刺史。文明元年加授太子太师,转贝州刺史。李慎好学,长于文史,在皇族中与越王贞齐名。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