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怡僧法师《六祖坛经》讲义 顿渐品二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怡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怡僧法师《六祖坛经》讲义 顿渐品二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师见诸宗难问。难问意思其实是问难,诸宗是指,我们中国除了六祖大师传承的顿悟法,还有其他的好多宗派,在中国形成的,自己各有各的见解,各有各的修法,当时六祖大师弘扬血脉传承的正法眼藏的时候,有学习其他宗派的开始就问难于禅宗,因为禅宗和其他宗派讲的不一样。人们把禅宗当成了从印度来的一个宗派了。又一种理论思想和修法,是因为人们对释迦牟尼佛传承的正法眼藏不明确、不明了,和我们当今社会也一样,知道修行的是净土宗、密宗、禅宗。禅宗历来是人数最少的,六祖大师以后基本上寺院都是禅寺,到了明朝以后开始取向净土了,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原因是人们对释迦牟尼佛的法和宗脉的传承不明确。我们从网上搜集或从经书上看,首先找到祖师,祖师怎么来的,释迦牟尼佛传承这个佛法,怎么传承的,把这个明确了,这个疑惑就解决了。我们最后讲到,六祖法宝坛经专门讲到:过去佛无量无数,从哪说起呢?从贤劫七佛开始,一直说到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下来就是迦叶尊者,然后是阿难尊者。法脉是这样相传的,一直传到达摩祖师,第二十八代,然后达摩祖师西来到中国又传到二祖慧可三祖四祖一直到六祖慧能大师,这个法脉传承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正法眼藏,就是这样传承的。昨天有居士问我,印光大师是不是祖师?我说不是,为什么呢?佛教的祖师是传承正法眼藏的,不是哪个大师做几本论著,或者有所感悟就代表祖师了,不是!达摩祖师当年附嘱二祖慧可的时候,就是传到第六祖就不传了,六祖发扬光大了,因为印度这支脉来到中国,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传的正法眼藏来中国发扬光大了。那我们从哪找祖师呢?从六祖往上找,到六祖是第三十三代。所以我们学佛法,真正找到佛法的根源,要找到祖师的血脉,也就找到佛法的根源了。各个宗派很多是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思想用这个经典,去领会佛法。后来人们就创立好多宗派。念佛的就成为净土了,持咒的就成密宗了。千百年来人们离开这个宗脉去学习的人,从其他宗脉去学习的人始终不知道祖师在哪。你看净土宗也有祖师,那印光法师成了第十三祖了,最早归元于庐山慧远大师,那是以持名念佛到实相念佛,那是一种修行的方法。这不代表正法眼藏。因为佛的正法眼藏不在事相上。或者哪个人又创立一个,像现在的数学、物理、化学正是发展的时代,也许未来还有人用数字用数学物理去修行的呢,也不是不可能,那也成为宗派吗?那你要在那个当中学,又离离正法更远了。古代人创造持名,现代人可以创造用数学嘛,用推理去修行也是可能的,这都是人们的代表作,不属于释迦牟尼佛传承的正法眼藏。一切八万四千法门的代表作,都归向不二法门。我们看了《维摩诘经》就知道了,是专门开显不二法门的,就是强调不要离开宗旨,如果离开宗旨都能立祖师的话,随便就立了,因为后人再过几百年以后不知道当初发生了什么?只能是用书面,留下著作了,后人追任为祖师。所以这个在佛教里面都不认可,都不承认的。因为到第六代祖师后面不立祖师了。这是佛法脉传承的正法眼藏,因为他没有改变,我们什么时候学,都是原汁原味的。如果再分支派,比如到了日本更多了,禅宗多少,净土宗多少,太多太多了,那都不称为祖师。自己的派别,用自己的方法去归向不二法门,所以我们师见诸宗难问。所以人们不知道祖师在哪了,所以问难了,问难于禅宗,西来的禅宗,用现代话说改革了,破我们的相,破我们的执着。人们看禅宗和我们学习的不一样,修行的也不同,开始就问难了,他不理解。咸起恶心。多集座下。这些个宗派的来了,因为六祖大师当时影响特别大呀,四面八方归集到这里听经闻法,来修正悟道的人非常多。人们来这里他就接受不了这个思想,开始问难了,起了恶心了,多集座下。在六祖大师座下,这些人就来了,愍而谓曰。怜悯这些人说了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我们来这里的人是找麻烦来了还是学佛法来了?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这就谈到血脉传承的佛法了,正法眼藏到底在哪呢?人们看不到,六祖大师说了:正法眼藏就是指的‘自性’。这个自性没有名字可形容,所以勉强用‘自性’代表,自性指的是无二之性,无二之性也就是实性。自性是不二的,就像我们的觉知,我们的觉知千千万,外面有多少响动我们有多少觉知,可是真正觉知到的是我们的不二之性。不是二个不是三个,不是千千万万个。觉知是一个,他用这个名字表示为实性,就是不二之性。也不是形相。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教门佛教的所有各个宗派,各个说法从哪来的?这些问难的人,他说你这个禅怎么和我们不一样,为什么来到中国人们接受不了,就有疑问就有排挤。六祖大师说了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我们一切法一切的修行,一切修行的方法从哪建立的呢?还是从你的实性上建立的,从我们的实性当中来,也就是从我们的觉性当中生出来的,因为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言下便须自见。那我们一切教法,八万四千法门归向在哪呢?从哪生起的呢?都是从我们的觉性生起的。最后归到哪?修行往哪修呢?还得归到实性上。所以这样说,这些人听了以后诸人闻说。总皆作礼。佛法从哪来?因为我们迷,众生迷,迷到贪着上了,所以造业受报。我们要找到解脱,还得从迷的地方开始,就是心。让心觉悟呢,然后离开我们的妄想执着。觉悟了才能得到解脱。这些人明白了以后顶礼六祖大师,开始请事为师。开始请教六祖大师修行的方法修行的宗旨。到这里顿渐品就讲完了,下面接着讲护法品。

  护法品第九

  护法品讲述什么呢?记述武则天与中宗皇帝下诏迎请奖愈六祖大师的经过。也就是说明了当时朝廷拥护佛法尊重六祖大师的情形。所以这一品称为护法品。当时是武则天掌管朝政中宗皇帝时期。所以佛法因缘所生,法不孤起,道不虚行。法的起源,从人们的归向,从西来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从不接受到接受,到六祖大师这里,人们对佛法起尊敬心,不但是普通老百姓起尊重心,而且当朝的皇帝皇后都非常敬重。成为佛教的护法。当时的顿悟法,见性的法在中国弘扬,那是得到朝廷的重视和朝廷的护持,才能在中国发扬光大。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能秀二师。宫中供养。万几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神龙元年这是唐朝的年号,上元日指的是正月十五,就是现在的元宵节,则天中宗诏云。中宗指的高宗的太子名贤,诏云就是皇帝下诏朕请能秀二师。南能北秀。宫中供养。万几之暇。请两位当时最著名的大师,到皇宫里面要供养,在日理万机的闲暇之时,每究一乘。武则天出过家,对佛法深有研究,这里讲到了每究一乘。我们现在学佛的人知道一乘法了吗?很少有人知道。当时武则天对佛法的一乘法非常有研究,并且对一乘法非常想领会,所以每研究到一乘法就有疑惑了,所以就想找两位大师宫中供养,来请示佛法。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当时神秀大师离长安近,所以神秀大师推荐,南方有慧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密受弘忍大师的衣法,真正得到血脉的传承了,他是真正传佛心印的,建议皇帝去请问六祖大师。尽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现在派遣内侍,内侍是官名,就是专门管皇宫内廷的官,让薛简去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这是诏书里面的原话。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六祖大师上表了,我年迈多病,愿意在深山林野里面养病终生,就不去皇宫了。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这是宫中的内官呀,你可想当时的唐朝佛法多么兴盛。在达官贵人里面都精通佛法呀。现在人们就一句佛号什么也不懂,都不去学了,当时官宦里面对佛法都这么精通,京城禅德皆云。他就提出问题来了,当时长安里面好多高僧大德都说了,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大家都是这个理念,问六祖大师,如果真正想要得到佛法,是不是必须要习定呢?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当时人们的理念口号是要想真正的学佛法,必须要坐禅习定,如果不因坐禅习定,能领会佛法觉悟的未之有也。不可能。从文章里面就看到当时唐朝人们学佛法的状况,现在人们都不参禅了,不谈这个,谈信仰了,所以叫末法了。那会儿人们还知道我们的心乱。我们的乱心生起无量的妄想贪嗔痴来,所以在这个贪嗔痴轮回当中。现在人变成信仰了,一信仰一念佛就能解脱了,可想现在人学佛的思想和过去学佛的思想差别有多大。现在人都不学了,找寄托来了,当时人是真学佛了。未审师所说法如何。薛简就问六祖大师,不因禅定解脱的不可能,六祖大师您的见解是怎么样呢?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道是心悟的不在坐上,不在腿上,人们一说修禅就得把腿盘好,盘不好腿你不可能习禅定,也不可能去觉悟。六祖大师说:道在心,不在坐上。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六祖大师解答薛简的问题,金刚经上说了,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什么是邪道?那些外道就是邪道。说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他给弄个解释,他把如来当成不动了。你看我们大殿上的佛像不动,什么时候走下来了?没有。那些愚昧的外道,佛在那坐着我们也在那坐着,我们就能和佛一样了,又能成道了,这就是邪。金刚经上明明说着,若说如来若坐若卧那是人行邪道了。为什么?若坐若卧指的是心,不动,是比喻,不是说坐那不动。可是好多外道就这样学这样修。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真正的如来就指的我们的心,自性,无来无去,觉性无住嘛,就是不来不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不生不灭,生灭的是什么?我们在真心上起了妄念了,起了妄念就有生灭,不断地去妄想,念念加深,一念赶一念这叫生生灭灭。我们心里面无住了,不起妄念了,不生不灭才是如来的清净禅呢。清净禅指的是不生不灭。我们的念不要生起来,生起来就有个灭。念不生,心在正觉上。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什么是诸法空寂呢?我们不去染一切妄想尘劳,不染一切境界,这就是空寂了,空寂不是指坐那不动。空的是妄想,寂的是妄尘。妄想起的是尘相,这是如来清净坐。这个禅这个坐指的是这个。究竟无证。岂况坐耶。真正成佛道证果,没有个证。离开相就证了。比喻有个证。实际比喻让我们远离尘劳妄想。岂况坐耶。何况你坐那不动了,更离谱了。所以薛简问的问题也是大家的问题。很多练气功的求外道的坐那不动,他认为是有定力,所以他不知道定在心,禅也在心,心不动,不入尘劳妄想,这个是指真正的坐和禅。上

  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薛简说了,弟子回到京城,皇上必问你到六祖大师那听到什么佛法了,对佛法的见解是什么。愿师慈悲。指示心要。心要是什么?就指的是最精要的法义。就刚才我们看书,那个版本和现在的版本就不一样了,有的字印错了,有的前后顺序颠倒,所以佛法最重视的要明白意思,把要点和要领,领会了,这才能知道佛法。不是说拿一本经就是佛法,我们要真正领会。法要心要在哪,在我们心里面,在我们的悟性当中。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薛简也是精通佛理的人,说六祖大师您要慈悲,告诉我佛法的心要,传到两宫和京城的学道者,都能知道了,就像一个灯一样,一个灯点亮千万灯,这个佛法人们就都得到了。冥者皆明。明明无尽。这个冥指的是黑暗,黑暗的地方光明了,就是不明白的人明白佛法了。明明无尽。这个灯传下去照亮无尽,照亮人们心田当中。真正明白佛法的要旨,把你心里面的疑惑都解除了。就像在黑暗的暗室里面点上光明的灯。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薛简问佛法的心要在哪,他要指出心要来。六祖大师就说,道无明暗,就像我们的经书一样,经书没有什么邪正,也没有什么悟与未悟,明与未明,经书是文字,道也是这样,我们现在寻佛问道在哪?找书,书没有好与坏呀,正与邪在我们的心呢,看你怎么领会了。所以道没有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代谢指的是新陈代谢。明暗他指的是生生灭灭,有明比喻暗,有暗比喻明。明明无尽。亦是有尽。六祖大师没有说,我给你说个什么是佛法。。。那佛法在哪?指示他心要在哪?就在知见上。薛简说你告诉我明白的佛法,我回去传给他们,让他们都知道了,就像灯一样,一灯传千灯万灯。明明无尽。六祖大师说道没有明暗,法就在这呢,这是法要。明明无尽。亦是有尽。你想的明明无尽都是你心里想的,明明无尽还是有相,有相毕竟是有尽的。相待立名。所以明暗的两个相这是相待立名,互相比较立的名字。故净名经云。就是维摩诘经,真正的佛法无可比拟的,没有对待的缘故,因为什么?佛法指的是什么?不是指的明也不是指的暗,明和暗是相待的,真正的佛法没有比拟,你的觉性亦不是有也不是无,亦不是明也不是暗,也不是中道。就不立一个相不执著一个相,这种你说是什么呢?凡是立相都是相对的,你立个明就有暗,立个对就有个错,立正就有邪。真正的佛法是觉性,你说你怎么拿相去形容?形容不出来。所以法无有比。只要你妄想当中比出个样子来: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佛法最上乘讲得就这么细了,这么上了,形而上,没有形了,离开形无相无念了。就这么高。所以人们知见略的人他无法体会,这是心当中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无相待故。你怎么去比拟呢?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薛简又说,明比喻是智慧,暗比喻是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那无始劫以来,我们怎么出离呢?这句话说的非常有道理呀!明比喻是智慧,不明白比喻是烦恼,那用什么去破除烦恼呢?用智慧去破除烦恼。有的人们认为的修行,怎么修行呢?断烦恼证菩提,去贪嗔痴得解脱,这是我们的概念呀,实际这是错误的。因为这是我们众生知见。那有什么错呢?去恶行善,离贪嗔痴有什么错呢?看下文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这是圣人的智慧呀!我们总认为有个烦恼要把烦恼去掉。六祖大师说了,烦恼就是菩提呀,无二无别。怎么呢?烦恼那个性和菩提那个性是一个性,都是你一个心出来的呀,没有说两个本心出来的,你放下烦恼不就是菩提嘛。菩提有没有个菩提,不去烦恼就行善事了,都是菩提的象征呀,菩提是比喻呀。菩提没有形相,人们说菩提是什么样的?形容不出来,你的一切善一切觉悟都代表菩提,菩提是代名词。不是指你做了哪件善事是菩提,那是菩提的表现。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解释二乘见解。羊鹿等机。如果用智慧代表菩提的,智慧去破烦恼的,这个见解是指的二乘,声闻圆觉的见解,羊鹿等机。就比喻羊车鹿车这种根基,牛车就比喻大乘,白牛车就比喻最上乘,根基不一样,这是小根基的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烦恼你不执着就没有了,你在执着菩提那就是头上安头了,烦恼中加烦恼。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薛简问六祖大师,如何是大乘的见解呢?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明和暗,烦恼和菩提,作为凡夫他认为有二个,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智者认为是一个,高兴和不高兴在哪?都是你一个心造作的,你造作了这个就没那个,所以圣者认为是一个,凡夫认为二个就烦恼了,拿烦恼找烦恼。修行就是这样,不会修行的,前面比喻:前门拒狼,后门打虎。这边起这个妄想,打这个妄想,打到了又起个妄想又打,不会修行的就这样。你的心是一个,你找心,他找烦恼。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没有二的性就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真正的实性不是指的形相,在凡夫的时候没有减掉你的菩提,在贤圣当中没有增加菩提,本性是一个。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在烦恼当中性没有乱,你觉性当中烦恼在烦恼呢,你的知觉还在知觉呀,居禅定而不寂。在禅定当中也没有入定呀,它是觉知呀,觉知还要入定吗?是你把觉知弄得没有了,所以在禅定当中它也不寂,不寂是不空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日道。真正我们的觉性不生不灭的,性相如如。它没有性相浑浊,人们说我们的心明明了了清清楚楚。常住不迁。虽然在我们的思想当中妄想当中,没有今天去这明天去那,不在内外。名之日道。这才是道,我们的觉性不是相。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薛简不明白,大师你说的不生不灭,外道也是这样啊,有什么不同吗?外道也是讲不生不灭了呀!好多法门也是修心的,法轮功也修心的,都这样说,是不是这样的呢?不是!我们的心指的是这个觉性,他那个心指的是妄心。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不说生。外道指什么呢?他也在断烦恼呢,那些邪知邪见的,‘我是断烦恼的,我得止生和灭的’用这个心止生止灭了,外道所说的不生不灭指什么呢?将灭止生。我们的心能生起妄想妄念来,我们把心止了,用灭把生起的妄念止了,以生显灭。把灭止了,‘我生起这个心了,显示我寂灭了’。寂灭了烦恼,寂灭了妄念了。灭犹不灭。灭了生不起灭了,认为就入定了,叫禅定。这不是正法的修行,都是先止的念,止了念以后就入灭。因为没有念起来了,就是灭了。生起的念灭了,他说不是生起来的,我已经把生起的念灭掉了,认为能止的心去止了妄念了,把妄念都灭掉了,我证灭了,这是外道思想,到小乘里面认为这是最高尚的,实际上到了最上乘都否定了,这是外道思想。为什么呢?真正的佛法说什么呢?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薛简说你说的不生不灭,起不了妄念就不生了,我拿能灭的心把念灭掉了,这叫不灭,外道的想法都是这样。六祖大师说我说的不生不灭是什么呢?本自无生。我们的本性本来没有生没有灭,是我们的妄心起了妄念生生灭灭的,我们不去找妄念,去观照本心,这个不同,这就是佛法与外道的不同,就差那么一点,不知道的人认为都一样。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我们指觉性,外道是指相,从觉性当中生起心来了,他指那个妄心,灭来灭去的,最后把心灭的没有反应了,入了定了,没有反应你的觉性就显现不出来,觉性指的是常在嘛,在凡不增在圣不减。如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如果你真正知道心要在哪?但一切善恶都不要思量。不是说不让我们的分别心去思善思恶,是我们的觉性不要染着到善恶上。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这样能自然体现你的清净心体了,湛然常寂。你的清净心体它湛然常寂,明明了了的,没有入到烦恼和菩提当中。妙用恒沙。这才是空灵活泼的觉性呢。这段文看似简单,实际上以生显念,看上去都差不多,实际差得很远。在凡不增在圣不减。真正什么是不生不灭呢?就像心经上说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和这个道理一样,你把这个明白了心经就明白了。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礼辞了六祖大师回到了长安,回到宫里面,表奏师语。上表皇帝说了六祖大师的话其年九月三日。当年的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皇帝下诏了,奖是奖励谕是口谕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六祖大师告老养病,称扬六祖大师为皇帝修道,是国家的福田呀,师若净名。托疾毗耶。比喻六祖大师就像维摩居士一样,当时佛在世的时候,维摩居士示现病这些声闻圆觉菩萨问病,然后维摩诘居士,维摩诘居士是菩萨化身,借着问病的机会给人说法,让人们明白佛法。皇帝也精通维摩经,就用这个比喻,六祖大师养病呢,示现病,为了这个国家,为了众生的病,示现病去教化众生。托疾毗耶。毗耶是毗耶里城,当时维摩经上维摩居士住的地方,就是比喻六祖大师像净名居士一样,和维摩菩萨一样示现病去教化众生,不是说怪罪你有病不来见皇帝,不是这样,反而去奖赏。阐扬大乘。传诸佛心。称扬六祖大师弘扬最上乘,思想和佛法,传佛心印了。谈不二法。维摩诘经也讲的是不二法,六祖大师讲的也是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薛简带回来了六祖大师真正传授的如来知见,就像法华经上说的,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传的是真正最上乘法,那叫佛的心印。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皇帝说自己多生积累的善根福田,福德因缘,种了这么多善根,遇到六祖大师出世来讲佛法,真正让我明白顿悟上乘的佛法。感荷师恩。顶戴无已。真正感恩六祖大师啊,真是释迦牟尼佛在世啊,能传授顿悟上乘,顶戴无已。五体投地去恭敬,礼敬六祖大师。并奉摩纳袈裟。及水晶钵。庶韶州刺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焉。又赐给六祖大师袈裟和水晶钵,特令曹州刺史修缮寺院,六祖大师的旧寺院皇封为国恩寺。护法品就是讲薛简去迎请六祖大师,六祖大师告病没有去进宫,结果皇帝没有怪罪,反而赐建寺院和衣钵,又非常恭敬,这显示了佛法的珍贵,反映了皇宫内院文武大臣,包括达官贵族对佛法非常有研究,而且对最上乘法,不但有领悟而且有独到的见解,这就显示了佛法的兴盛。在唐朝最兴盛的时候也是佛法最兴盛。现在佛法最兴盛可是最不兴盛了,为什么?经书到处都是,学佛的人很多,他不明白佛法呀,你不明白最上乘,还不明白佛法在哪呢,他认为还在经里面呢,每天念经不知道意思,那叫佛法?真正明白了佛教的思想,明白了最上乘思想的领悟,那才叫佛法。当时你看皇帝,这些官宦们研究的都是最上乘,这叫禅,最上乘拿禅去代表。最后武则天做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那是领会了最上乘了。我们经书前面的开经偈念完没事了,认为这部经就是无上甚深微妙法,那你得明白了呀!我今见闻得授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你真正解读了这真实义了,明白了最上乘了,那才叫无上甚深微妙法。不是那本经那些文字。人们说我念上几遍地藏经,几遍金刚经就知道这个真实义了,这是无上甚深微妙法。。那是文字。微妙法在哪?无上甚深指的是什么呢?最上乘!甚深是什么?指的是最上乘无念无相的法,这个法是微妙法,怎么微妙呢?没有相,不在你的我执相上,不在你的思想知见上。你的思想知见是你的思想知见,有我执的,那和法离得很远。你得真正领会真实义,那才叫无上甚深微妙法。人们每天光读了,读来读去,认为念完这个经就得到无上甚深微妙法了。所以差别很大呀。我们应该谦虚了呀,好好理解这个真实义。当时皇帝内官这么尊重这个法,他们傻还是我们聪明?他们是有智慧的!有福报的,有善根福德因缘的,人家能有觉悟的思想,人家生活的思想境界是什么呢,我们无法去体会的,人家的觉悟和我们不一样啊,我们现在的人呢,读上一本经念上一句佛号,认为找到佛法了,那是找到你的我执法了,那离佛法很远,看到这个我们要生惭愧心。真正明白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无知啊!在愚昧当中呢,拿愚昧去论证佛法去了,拿愚昧去比喻佛法了,那是谤佛谤法啊!。

  下面附嘱品,附嘱品这一品记述了,六祖大师临涅槃时候对门人几位长随的高徒最后的嘱咐,并记述了六祖大师迁化前后经过情形,所以叫附嘱品。佛才是涅槃呢,为什么六祖大师称涅槃?六祖大师的思想直接传承了佛的思想,在中国是中国的佛。再强调一下《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唯一的一本经,你们不要这么轻视,中国再没有经了,就出了这一本经,为什么讲《六祖坛经》呢?那是和佛的思想一模一样的,无二无别的。中国没有出现佛呀,那些大师们都是论著,唯有坛经称为经!中国就这么一本经,其他都是印度翻译过来的,除了佛可以称为经书说的法,其他人不可以称为经的,从唐朝到现在谁都不敢推翻的,这是真理!所以我们看到这唯一的一本经,也是用我们中国人思想叙述的最上乘法,我们要生起恭敬心来,不要东倒西歪的,用傲慢心去听法,赊我们的福呢!所以六祖大师称为涅槃,不生不灭,和佛一样。那是真正,证道觉悟的人。附嘱底下的高徒们的经过。

  附嘱品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这些都是多年跟随六祖大师的,我们称为祖师,和祖师学的这些大师们,后来都是五家七宗的祖师,真正传佛心印的。曰。汝等不同于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你们和其他人不一样真正觉悟的,六祖大师说我灭度以后,你们各在一方弘法。吾今教汝说法。现在我告诉你们怎么说法,不失本宗。因为到了最上乘不确定哪个文字不确定哪个文字是我们的法,确定这种思想这种领会,所以你说这个法不离开宗旨,不离开本来的宗旨,也就是不二的法,就是释迦牟尼佛传的心印,自觉自性的宗旨,要离开就错误了,所以你怎么不离开宗旨呢?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先必须拿出三科法门来,这才是法门呢!三科是什么呢?五蕴,五阴,六入,十八界。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六入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入到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对六尘,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加起来是十八界。先得明白这个道理,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明白眼耳鼻舌身意到色声香味触法形成了眼识耳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这是根对尘然后产生识,这十八界。让我们的心不取向两边,不要走到偏执上,两边是不是执空就是执有,不是执常就是执断,不要取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不要离开这个宗旨,这才能说到佛法的真实义呢。不然偏离以后说的都不是佛法。佛法就是指的中道义。中道义也不是那个‘中道’去显示。这个最上乘法,不在文字上比喻了,也不是在我们的妄想执着上呢,就这么高深。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如果有人问这个法,你怎么回答呢?出来的言语要双不要单,不要绝对要相对,取对法是相对的意思。来去相因。说这个法的来来去去因果要找出他的根本来。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真正的佛法没有执相哪一边。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就是指的五阴六入十八界。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色受想行识是五阴,入是指的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就是指的眼耳鼻舌身意。我们所有的妄想,我们的我执境界从哪来呢?就是从眼耳鼻舌身意看到色声香味触法然后起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界指的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我们的自性包容一切所以叫含藏识用八识去比喻。若起思量。即是转识。见六尘。如果我们的本觉我们的自性起了思维,比量,比较以后就转成识了,看到境界了,就像看到白的黄的绿的,看到人说话了,我们就产生意识分别了。眼睛看到境是六根,眼根对境,然后起意识分别,这就是眼根对色,看到的境界,然后起识这就是十八界。我们六根加起来,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起六种意识,眼睛的意识,耳朵听到又有识别,身体觉触又有身的意识,这就产生十八界了,我们的识就是这样来的。根对境产生识,所以心起的思量就转成识了,离开你的本觉了。如是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这十八界都是你自性中来的,从自性中出来了产生识了,就是起了用了。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我们的自性邪了起贪嗔痴了起了十八邪了,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产生这些就邪了,烦恼了;要正呢,眼耳鼻舌身意对色身香味触法,产生的意识正了就叫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如果我们用了贪嗔痴就是众生用,轮回生死;善用即佛用。我们善从哪来呢离开恶就是善,都是一个都是自性启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用是从哪来的?从自性来的,我们学唯识的,八识规矩颂非常复杂,学几年几十年也许还没学明白,六祖大师几句话就给我们讲明白了。没有学过的还真没感受,在法海里面真学教理的人,看到这几句真是顶礼恭敬呀!几句话道破了。十八界就这么简单,我们的思想就这么简单,你要从唯识大纲里面找很难明白呀!就像物理化学一样几何代数多了,六祖大师几句话说明白了,经典的经典呀,就是大家太可惜了,没深入过经藏没深入过教理,真正学几十年教理的人看到这几句话马上就明白了。如是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我们的意识分别从哪来呢?怎么转识成智呢?我们前面讲过五八六七果因转。这一句话就明白了,你自性起了思量分别就转成识了嘛,识就是这样来的,转成智又怎么转呢?明白了吧?转识成智就是我们不在识上思量分别就是智,不用转!多少人不明白呀,多少法师去研究,多少经典在翻译,就是不明白这个,这一下窗户纸一点就破了。转识成智没得转,直接就是智,自性启用就是智,自性起善是佛用,自性起恶是众生用,多么明了!这几句话放在多年学识渊博的这些学者身上才有作用,刚入门初学道的人,这么好的东西领会不到呀!非常经典。三科法门讲的阴界入,讲到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我们说十八界每天念的干什么呢,我们的思想当中五蕴产生十八界,我们的世界法界就这样形成的。五根,根尘相对产生识,这十八界形成了,这是我们色受想行识的思想,然后自性启用,善用为佛用,恶用为众生用,说的非常明了。大家最好多看一看,你要明白了这十八界,明白了转识成智,怎么去转识成智?怎么去智变成识,把这个道理明白了,一切经典,一切非常难的论著也就明白了。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