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安文化研究专刊之“章安佛教寺院”
章安文化研究专刊之“章安佛教寺院”
作者:王及
佛教自东汉永平二年(59)传入中国以后,由于其教义与此际中国的国情与民心的求安心理相合,因此很快得到传播,至迟在东汉末,已传至章安。但现存于文献记载的,则仅有今在仙居杨府乡的石头禅院,建于汉献帝兴平元年(194)。而章安当时是会稽郡东部都尉治所,是整个今浙江南部的政治经济中心,寺院的建造,应与各地一样,且仙居亦即在章安县辖区之内,而仙居已有石头禅院,章安中心区自然也有,只因时代变迁,历代战乱,中心地位的改变,三武一宗的灭佛,记载中的缺失,也就必然了。
对于佛教寺院的考据考查工作,与章安文化的发掘和宏扬关系至大,笔者从事文博工作,尤究心于古章安文化,现仅就今章安及近边数公里范围内,宋以前即有文献记载的古寺院,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内涵和今存情况作一简单推介,并就教于方家。
东 寺
章安古代,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寺院,叫章安东寺,可能是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起始阶段,寺院还没有真正的定名,因此以这座寺院地处章安的东面,称之为东寺。由于历史的变迁动乱和天灾人祸,东寺早已消亡。到南宋嘉定(1208-1224)时,章安陈耆卿编著《赤城志》,即无有此寺记载。
东寺在有关记载上留下这一寺名,主要就是南朝宋时,名僧慧明出家于此寺。慧明(428-497)俗姓康,生于南朝宋元嘉四年(427),祖籍康居国(约今巴尔咯什湖至咸海之间)。先世避地入东吴,遂成吴人。慧明幼年在章安东寺出家,潜心于“佛性”的研习和传播,影响颇大。齐建元中(479-482),登天台赤城山,见石室中昙猷尸骸不朽,禅室荒芜,即雇人更立堂室,造卧佛及昙猷像以供,并定居于此。栖心禅诵,奋进无前。竟陵王闻其高名,迎至京师,少时辞返。南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寂于山,年七十岁。由于慧明是最早进入天台的高僧之一,故后人称其为赤城慧明。
东寺有可能是章安最早的寺院之一。
延恩寺
延恩寺,在临海涌泉镇东北天柱山下,始建于西晋太康中280-289 。寺旧名叫涌泉寺,寺名的由来是任旭的妹妹皈依佛家,在这个地方建庵修行,在诵读《莲花经》时,忽然间地中涌出一股泉水,后来还生出了白莲花,因此称之为涌泉寺。不单是涌泉寺,连后来这个地方的地名也称作涌泉。
任旭是名见于《晋书•隐逸传》的章安人。字次龙。父亲任访,三国吴时曾任南海郡太守。父亲在任旭很小的时候就过世,家境不是很好,但他勤奋好学,立志长大以后做一个有节操、有修养的正人君子,并身体力行,得到了乡里的推爱。西晋初年,临海郡将蒋秀闻其名,提拔任旭担任功曹官职。但蒋秀是一位贪官,任旭每次都很慎重地劝谏他,但蒋秀不听。于是,任旭就辞职回家,闭门讲学读书,修身养性。不久,任旭被推举为孝廉,又被授予郎中之职,州郡还要他担任郡中正官职,任旭坚决不肯就职而归家。此后朝廷又多次征召他,并欲任以祭酒官职,任旭都不去就任。到东晋明帝继位(323)后,又征拜任旭为给事中,任旭托称病重,经年不到任。太宁末325 ,明帝又下诏备礼征任旭,诏书中还专门说到“丧乱以来,儒雅陵夷”,唯有任旭、虞喜“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精研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诏书始下,明帝又死。咸和二年327 ,任旭去世。任旭的儿子任踞,曾官至大宗正。
涌泉寺因其神异,名声远播,寺院很快发展。东晋太元十八年393 ,建寺塔,塔砖有“大斧、中斧、小斧”铭文。
唐时,净土宗高僧怀玉居此静修,名声甚大。怀玉(?-742)俗姓高,又称高玉禅师,临海楼石村(今水洋马头山浦口)人。出家于孔化岙弥陀庵,初居方山修持,庵附近无水,每日都要到远处的山溪中挑水。传说有一日,忽然遇到一位老者,告诉他说:“庵前石下有水”。怀玉便按老人所指之处,以禅杖拨之,果真泉水“迸涌盈尺”。唐长安二年(702),怀玉移居涌泉寺,在寺四十年。天宝元年示寂,佛光满室,数日后,再次白毫光显现,怀玉作偈:“净土皎洁无尘垢,莲花化生为父母。我修道来经十劫,出示阎浮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婆娑归净土。”死后,肉身像置于涌泉寺佛龛内,直至明清时才被毁坏。今墓尚存寺侧。
寺有井,又称“卓锡泉”,或称仙人古井,旧传为怀玉禅师所凿,至今保存完好。2001年2月,临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涌泉寺到唐咸通中860-874 ,改今额,名为延恩寺。至五代,有名僧景欣住持讲法。五代吴越国末期,延恩寺塔重建。
此后,代有兴废。明崇祯十六年1643 ,六可道奇大师自东掖山能仁寺入住延恩,重建大殿及斋堂、禅房等,开放生池,广植竹柏,四年而成,遂称“中兴”。清康熙十九年1680 ,冯甦捐资建法堂,后废。道光十七年1837 复重建,后因寺僧管理无方,日渐凋残。民国三年1914 再建,历时十年始成规模。“文革”中,大殿及天王殿等被拆,仅存十五间方丈楼和五间附房。改革开放后,式愿法师主持延恩寺,寺得重新。1993年,香港王家琪女士重建大雄宝殿,陈金玲女士重建天王殿、祥云楼等。其它如山门、藏经楼、方丈楼等正在规划重建实施之中。寺现为临海市佛教活动场所。
附:
一、《民国临海县志》载:延恩寺 在县东南七十九里,旧名涌泉,晋太康中建,盖因任旭女弟卓庵诵莲经,俄有泉自地涌出,生白莲花,故名。其后僧怀玉居焉,真骨尚存。唐咸通中改额(《嘉定赤城志》)。明末渐毁,法师道奇募建,清顺治三年落成(《府志》)。道光十七年(1837)复重建,近又毁于火。
二、《台州府志•金石考一•涌泉寺塔砖识》载:右砖厚一寸七分,长一尺一寸六分,正书径一寸,出临海县涌泉寺。今藏陈氏,其文四面回环读,上端向左曰“一元”、左方曰“戊辰岁建造”,塔砖五方记上端向右曰“都句当”、右方曰“僧行宏师吙道贤谢行等”、下端向左曰“涌泉寺主张”。案:上元戊辰当宋太祖第三改元开宝元年,是时吴越尚未纳土,故造砖者亦不敢径用中朝年号。《嘉定志》延恩院在临海县东南七十九里,旧名涌泉,晋太康中建。唐咸通中改额。其造年月志无明文,得此可补《台州金石录》。
三、《台州府志•金石考四•延恩寺敕牒断碑》载:右碑已残缺,仅存后截年月及职官结衔,高二尺四寸,广三尺五寸,在临海县东南乡涌泉寺。年月一行曰“景定叁年拾贰月日牒”,行书,径一寸五分。尚书省印一方,方二寸七分。职官三行,第一行曰“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杨”,无押字,联缀书之,纵一寸五分,衡三寸五分;第二行曰“参知政事何斤”;第三行曰“太傅右丞相鲁国公爪”,字径六寸至二寸不等。案:《宋史•宰辅表》:景定二年何梦然除参知政事,三年冬十月杨栋除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所除即梦然、栋也,惟鲁国公不知为谁?黄瑞曰:谢深甫、史弥远皆以右丞相封鲁国,谢卒于嘉定,史卒于绍定,时代较早。以史核之,开庆元年十月拜贾似道右丞相,景定元年四月以贾似道为少师、封卫国公,所署疑即似道,而不言封鲁国,疑后改封,史脱载耳。《两浙金石志》载“嘉兴县灵显庙景定五年九月赐额敕牒”,末行结衔与此同,亦不署姓,当出一人也(《台州金石录》)。今案:《宰辅表》景定二年正月贾似道自太仆右丞相以进书加太傅,自此至咸淳二年皆似道独相,其为似道无疑。
惠因寺
惠因寺,在临海杜桥镇上洋村龙头山。寺旧名“禅房”,始建于南朝刘宋元嘉四年427 ,为僧应俊所创。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 ,赐名“惠因”。天圣二年1024 ,天台宗高僧择交出主法席。择交,黄岩人。少出家,师事天台宗十七祖四明知礼大师,得其法。宋天圣二年1024 ,惠因寺始易为天台讲院,请择交主其席。知礼作授辞与之,其略云:“今授汝香炉如意,用为传法之具。欲汝三学芳馨蔼乎自己,四悉巧意适彼物。宣汝其懋之,勿忘挥秉。”后寂于寺。
熙宁中1068-1077 ,僧了尘重新。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 ,钱忱乞为香灯院,额加“崇新”二字。钱忱是吴越国王钱鏐后裔,字伯诚,钱塘人。官至少师。绍兴初,奉其母鲁国公主并子端礼徙家台州。鲁国大长公主是宋仁宗的女儿,下嫁于钱景臻,算起来是高宗皇帝的姑婆。此后钱氏一系居于临海,以皇亲国戚之贵,世代簪缨不绝,并成为临海望族,即使改朝换代,亦是书香门第。钱氏家传之金书铁券亦带至台州,历代流传,直至建国后上送中国历史博物馆。额加“崇新”二字,就是称之为崇新惠因寺。
钱端礼1109-1177 ,字处和,号松窗,临安人。祖景臻,吴越忠懿王之曾孙,官右领军卫大将军,尚仁宗第十女秦鲁国大长公主。父忱,字伯诚,官至少师、泸川节度使、封荣国公。绍兴初1131-1162 ,忱奉大长公主寓临海,御书“忠孝之家”四字赐之。遂为台人。官至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女为皇长子邓王夫人,邓王立为太子,引嫌除资政殿大学士,终观文殿学士,谥忠肃。耽于经史,善诗,伯祖钱勰,与苏轼相善,家藏苏氏书札词翰甚多,端礼刻意效摹,深入眉山之室,得意处殆不可辨。
惠因寺作为钱氏香灯院后,钱忱和钱端礼在惠因寺附近山崖上摩崖刻家藏法书名迹,如黄庭坚书《世尊付伽叶伽摩崖》:“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也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黄庭坚书”摩崖、米芾“墨池。米老作指堂立”摩崖等。钱氏还自书题刻于摩崖,如钱忱有“甲寅二月栽此一带花木”十字,正书,径五寸,卧镌溪石上。钱端礼有 “岩泉”、“待月”大字摩崖。端礼又有《大泽塘诗刻》碑:“尘缨久欲濯沧浪,今日来游大泽塘。水似我心心似水,更无一字可商量。”旧在黄岩瑞岩寺。指堂为南宋名僧志南,字明老,号指堂,会稽人。善属文,工书法,德业超迈。与朱熹、韩元吉等交好。著有《指堂集》。
后其孙象祖还诸朝,复原额。钱象祖,字伯同,以祖端礼恩泽补官。历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右丞相兼枢密使即是首辅,是台州历史上最早做到最大的官的人。因宋代寺院属于国家和政府管理,还诸朝即是把惠因寺归还给朝廷,不再是钱家的香灯院。
绍定二年1229 ,于寺前手炉山上建寺塔,明洪武十七年1384. 、景泰元年1450 二度重修。清顺治十八年1161 寺废,康熙九年1670 ,僧性玉重兴。解放后寺、塔毁。今遗址尚存宋黄庭坚书“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也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摩崖、米芾“墨池”等摩崖及寺塔塔基。
附:
《民国临海县志》载:惠因寺,在县东南百二十九里,旧名“禅房”,六朝元嘉四年427 僧应俊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 赐名“惠因”。绍兴三十二年1162 ,钱太师忱乞为香灯院,其孙丞相象祖还诸朝,复额。清顺治十八年1161 迁废。康熙九年1670 展界,僧性玉重兴。《府志》
《台州府志•金石考二•世尊付伽叶伽摩崖》载:右摩崖高三尺二寸、广二尺二寸,行楷书三行,行七字,款一行四字,字径三、四、五寸不等。在临海县东乡惠因寺后山里许石壁。文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也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黄庭坚书”。字多断泐,以释氏通鉴按之,始补其全,当是僧徒得山谷书偈以刻于此。黄氏《金石录》失访。
《台州府志•金石考三•惠因寺摩崖三种》载:右摩崖一为“岩泉”二字,正书,径一尺五寸,在惠因寺外二里许手炉山。又一为“待月”二字,与前刻相去丈许,正书,径一尺二寸。黄氏《金石录》云,相传是钱松窗所书。又一为“□寅二月栽此一带花木”十字,正书,径五寸,卧镌溪石上,为行人所践,首一字已损,或云是“甲”字。案:甲寅乃绍兴四年(1134)。《嘉定志•寺院门》惠因院,在临海县东南一百二十九里,钱太师忱家乞为香灯院。以时揆之,则此刻当是忱书,非端礼书。今山上石壁复有“钱府界至”四字,则诸刻皆出自钱氏无疑。
大中祥符寺
善济院
大中祥符寺,在椒江章安。旧名灵穆寺,西晋永康二年(301)),当地人陈垣舍基建。五代吴越国末期,灵穆寺曾建造砖塔。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额,名之为大中祥符寺。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 四月,金兵俘宋徽宗、钦宗二帝及六宫皇族北去。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即位,改元建炎,南宋开始。建炎三年1129 二月,金兵继续南下,高宗赵构南奔杭州,升杭州临安府为京都。十月,金兵大举南侵,宋高宗只得逃到明州今宁波 ,旋即乘舟入海。次年正月初二,北风稍大,晚泊台州湾口;初三早晨,至章安停舟,船泊金鳌山下。
当年金鳌山前有一浅滩,称牡蛎滩;山上有一寺,称祥符寺,寺里和尚叫悟讲主。这天早晨,悟讲主见有身穿战袍的高宗一行十六个人走进寺来,悟讲主招呼他们坐下,拿出除夕新年修岁忏所用的炊饼,又摘了菜园中所种的蔬菜给高宗一行吃。吃过饭后,高宗步入方丈室,和尚又献上茶来,高宗抬头一看,见壁上题诗一首:“牡蛎滩头一艇横,夕阳多处待潮生。与君不负登临约,同向金鳌背上行。”高宗读后,心里很不好受。原来高宗早就见过这首诗。是一泰州道士叫徐神翁在北宋时送给康王赵构的,当时就盛传神翁能知过去未来之事,但康王赵构也没有在意,及在金鳌山见到此诗,啊呀,神翁老早就知道我要当这个颠沛流离的皇帝啊!深深地感到徐神翁真是异人。
同时,赵构作诗一首:
“碧天深处浪滔滔,万里无云见玉毫。
不是长亭多一宿,海神留我看金鳌。”
台州地方官得知高宗已到章安,急忙赶来。其他各地勤王的人又纷纷赶到。北边又闻余姚守将击退金兵,高宗心中方始稍稍安定。至正月十五夜元宵节,高宗在章安过节,于椒江放江柑灯,与民同乐。但到第二天晚上,金兵又攻下定海,海上的金兵船只也来袭击御舟。高宗觉得章安不可久居,遂于十八日离开章安前往温州。留住章安共十七日。
南宋时期的金鳌山上有祥符寺,后改名为善济院。祥符寺是一座塔院,高宗巡幸驻跸以后,山上留有御座,西有如画轩,可下瞰椒江,前对海门诸峰。后世每逢鼎革和多事之秋,志士仁人、骚人墨客多有到此拜谒御座、赋诗感慨者,最著名的有文天祥、于演、齐召南等。无名氏题诗也很多。大部分题诗都是批评宋高宗南渡后偏安临安,向金国纳贡称儿皇帝,置徽、钦二帝蒙尘而不顾,不思收复故土的。对北伐大将岳飞的风波亭遇难,也大都归咎于高宗——说穿了要是岳飞北伐成功,徽、钦二帝一旦回国,则高宗就没有皇帝做了,岳飞自然必杀无疑,秦桧是为投高宗所好而杀岳飞的。元、明、清三代,卢伦、冯赓雪等还把历代文人金鳌山题咏汇编成集,清代临海著名学者黄瑞还编有《金鳌山志》一卷。
旧时金鳌山鳌背之东,尚有蘸金洞,巉岩开豁,上尖下坦,状如两手掌相交,岩石颜色有深黄石晕,点点如蘸金。南宋石的观澜书院即在其旁,元代大书法家泰不华曾以篆书题写洞名。
金鳌山、祥符寺、善济院等早巳荒废,近年来,山上逐步兴建一些仿古建筑,如岳庙、康王庙、观音阁等。椒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92年公布“金鳌山宋高宗行在遗址”为文物保护点。现在,金鳌山已成为椒北的游览胜地。
附:
一、《临海县志》载:大中祥符寺 在县东南一百一十九里。旧名灵穆,晋永康中(按:《临海宗教志》作:创立于晋永康二年(301))土人陈垣舍基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额。建炎四年(1130)巡幸,有御座尚存(父老云:往岁忏院摧剥,盗窃三铜像越海而去。逾百日,僧遇之闽江,迎像而还,朝发暮至,今在东掖能仁寺。又有一浮图,内多古砖,题曰“上元丁卯灵穆寺塔记”按唐有两上元年号,皆非丁卯,殊不可晓)(《嘉定赤城志》)。今废。
二、《临海县志》载:善济院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金鳌山。本宋祥符塔院。建炎四年(1130)巡幸赐额洎金三十两,度僧三人,有御座尚存。西有如画轩,下瞰长江,前挹海门诸峰(寺壁旧有诗云:“牡蛎滩前一艇横,夕阳多处待潮生。与君不负登临约,同向金鳌背上行。”巡幸时见诗嘉叹,访其人已逝。后人题咏甚众,惟一绝云:“黄帽当年转轴舻,东浮鲸海入三吴,中兴事业风波恶,好作君王座右图。”人多称之。潘朝英《题如画轩》云:“春潮暮落海门山,百艇齐飞牡蛎滩。分得鱼虾归野市,满江鸥鹭夕阳间。”又“倦客登临力已疲,高僧故索小窗诗。江山最好君知否,春去秋来烟雨时。”又有人题云:“休说三江与五湖,平生心眼此中舒。人人总道浑如画,只恐丹青画不如。”)(《嘉定赤城志》)。
三、《台州府志•金石考一•灵穆寺塔砖识》载:右砖厚一寸八分,广五寸八分,阳文正书,文曰“上元丁卯季灵穆寺塔记”。字径一寸,出临海章安镇。今藏黄氏(《台州金石录》)。《赤城志》 “祥符寺旧名灵穆,有一浮图,内多古砖,题曰‘上元丁卯灵穆寺塔记’,唐有两上元年号,皆非丁卯,殊不可晓。”近人有得灵穆寺砖,文与此同,此乃吴越时所造。吴越既不改元,嫌用中朝年号,往往以遁甲三元术冠之。吴越崇化寺西塔记称‘唐下元戊午年’。钱氏大昕谓:天祐元年为下元,戊午乃下元甲子之第五十五年,实周显德五年(964),宋乾德二年甲子。又为上元丁卯,实宋乾德之五年(967)也。至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而吴越始亡(《台州札记》)。
四、《台州府志•金石考二•祥符寺造内浴室记》载:“右碑高二尺七寸,广一尺一寸,行书六行,行二十字,字径八分。道光间临海章安镇叶菁凿池所得,今藏郡城张翼庭家。记称台州临海县大固乡鹫峰院释教比丘庆儒谨施净财,就大中祥符寺内造浴室一所云云。末署皇祐五年(1053)岁次癸巳季夏日记。案:灵鹫院即无垢院,见《嘉定志》,在县东十二里。祥符寺在赤阑桥西南,今废(《台州金石录》)。
五、《台州金石录•宋祥符寺造内浴室记》载:
宋祥符寺造内浴室记(石高二尺七寸,广一尺一寸,六行,行二十字,行书,径八分。旧在临海章安镇,今藏府城张氏)。
台州临海县大固乡鹫峰院释迦遗教比丘 庆儒谨施净财,就大中祥符寺造内浴室一所,其工圆毕。夫教开利济,浴乃功深;建七净之温堂,澡五湖之上士。所冀即去离尘垢之身,洞妙触宣明之体;然后福资三有,益报恩者。
皇祐五年岁次癸巳季夏日记(勾当造浴室僧择文、石匠李元信)。
案:右碑道光间(1821-1850)章安叶上舍菁凿池所得,邑侯仲孙樊见之欲舁去,上舍力争而止。上舍殁,家人用以支床。同治庚午(1870)陈茂才诵芬出旧拓寄示,适中表张翼廷借馆其地,属访得之。今碑藏翼廷家。《赤城志》大中祥符寺 在临海县东南一百十九里。旧名灵穆,晋永康中建,国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鹫峰院,据《赤城志》即无垢院,在县东十二里,大中祥符元年建。祥符寺废已久,其址在赤阑桥西南,距今金鳌书院延袤半里许,皆寺中物也。碑立于皇祐五年,下距高宗建炎四年南渡驻跸时尚七十七年。碑文精洁,笔法亦娴雅可观,宜仲孙侯爱不能释也。
荐福寺
荐福寺,在椒江区章安街道黄石岙村。在《临海县志》中,称之为“皇入岙”。大概是南宋建炎间高宗南渡行在驻跸章安时曾到过这里,故有此别称。黄石岙村在乡镇撤扩并前属黄礁乡。此处与涌泉寺并齐,依旧度十里,即涌泉寺在县东南七十九里,荐福寺在县东南八十九里,而周边无有其他同名或谐名村庄,可见《嘉定赤城志》所载皇入岙即今黄石岙。黄石岙村北有旧城址,《嘉定赤城志》载:“旧有栅城,唐贞观初剌史李元奏置,起州兵二千人护之。”据考证,此处即是唐代台州盐监新亭监城址,故有起州兵二千人护之之说。后世江面涨缩,盐监撤出,城废。城址稍后之山即石鼓山,山上有洞,隋末兵乱,章安大师灌顶曾避乱于此。近年洞外建普兴寺,为椒江区宗教活动场所。荐福寺近年稍有恢复,尚存一进建筑。
附:
一、《嘉定赤城志》载:荐福院,在县东南八十九里,旧名宝济,唐兴元元年(784)建,国朝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今额。
二、《临海县志》载:荐福寺 在县东南八十九里皇入岙。旧名宝济,唐兴元元年建,宋大中祥符三年改额(《嘉定赤城志》)。清康熙三年僧碧月重修(《府志》)。
三、《嘉定赤城志》载:石鼓山,在县东一百五里。按《临海记》云:“黄石村有石鼓山,山上有石如鼓,兵革兴则鸣。”旧有栅城,唐贞观初剌史李元奏置,起州兵二千人护之。僧灌顶尝避地于此。陈侍郎公辅诗云:“有山名石鼓,千古镇南溟。大手不劳力,动时天下惊。”
四、《嘉定赤城志》载:玉岘山,在县东一百七里。本黄石山。今县东南地名黄礁,一名黄石岙,相传黄石公居此,有石棋盘尚存,唐天宝六年更今名。中有石洞,可容数百人,四面多林木。《临海记》云:“黄石山,泄水九层,沿崖如白练。”旧经云:“昔有僧入其穴,三日而回,言其中多水,有伏翼大如鹅。”
净觉院
净觉院,旧址在今章安街道回浦村。现已建为盘松殿。
附:
《嘉定赤城志》载:净觉院,在县东南一百九里。旧名永宁,大中祥符二年(1009)建。后有九出盘松蔽其上,号九盘松。治平三年(1066)改今额。
《临海县志》载:净觉院 在县东南一百九里。旧名永宁,宋大中祥符二年建。后有九叠盘松蔽其上,号九盘松。治平三年改额(《嘉定赤城志》)。
金仙院
金仙院,旧志称在临海县东南一百一十九里。旧名雉溪,宋庆历元年(1041)建。治平三年(1066)改今额。清顺治间(1661)海警迁废。康熙九年(1670)展界,僧性达复建。到晚清时已渐衰落。今废。
附:
《嘉定赤城志》载:金仙院,在县东南一百一十九里。旧名雉溪,庆历元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额。
《临海县志》载:金仙院 在县东南一百一十九里。旧名雉溪,宋庆历元年建。治平三年改今额(《嘉定赤城志》)。清顺治间海警迁废。康熙九年展界,僧性达复建(《府志》)。今渐圮。
崇相院
崇相院,旧志载在临海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旧名育王塔院,五代吴越国时僧师拱建。宋治平三年(1066)赐额。早已废弃。
附:
《嘉定赤城志》载:崇相院,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旧名育王塔院,吴越时僧师拱建。国朝治平三年赐今额。
《临海县志》载:崇相院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旧名育王塔院,吴越时僧师拱建。宋治平三年赐额(《嘉定赤城志》)。
常乐寺
常乐寺 在章安街道杨司合旗村合旗山南麓。相传,隋末章安大师在摄静寺讲经,适逢海贼前来抢劫,僧众百姓骚动逃躲,而章安大师依旧安祥地讲说《大般涅檗经》的经义。忽然间,周围山上出现了持枪执戟的山兵和耀眼的旌旗,海贼仓惶逃遁,于是人们把这座山称作合旗山。寺始建于北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 ,初名崇福寺;治平三年1066 ,改寺名为常乐寺。旧时,寺的规模很大,僧众繁多,热闹兴旺,香烟缭绕,香客不绝。南宋时期,寺内高僧讲经说法,故又称之为常乐讲寺。
清顺治十八年1661 ,由于清廷颁发迁海令,常乐寺被迁弃,僧房遭拆毁,僧人被赶走。到了康熙九年1670 ,僧性达回到旧寺址复建。宣统三年1911 ,寺院又作了一次维修。至本世纪七十年代,僧人散完,仅存寺房。1983年,僧道源入主常乐寺,维修寺房,又相继改建大殿,修复东西厢房。寺外有公路到古桥,通联椒北公路。1987年6月,椒江市人民政府公布常乐寺为椒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常乐寺又是台州市对外开放寺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椒江佛教协会所在地。近年来接待了大批国际友人、旅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有较大的影响。
附:
一、《临海县志》载:常乐寺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四里。旧名崇福,宋嘉祐元年建,治平三年改额(《嘉定赤城志》)。清顺治间海警迁废。康熙九年展界,僧性达复建(《府志》)。今渐圮。
二、《嘉定赤城志》载:合旗山,在县东一百三十里。旧传僧灌顶居摄静寺,会有海寇至,顶讲经自若,寇见旌旗耀日,有神皆丈馀,惧而遁,故以名山。
崇梵寺
崇梵寺,在前所街道法华山南麓。中国佛教最早放生池所在地。南朝陈时,僧智顗建。
僧智顗(538-597),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颖州,后迁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出生于梁时巨宦家。七岁喜往寺院,院僧口授普门品,一遍成诵。十八岁就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初从慧旷学律,兼通方等诸经。二十三岁至光州大苏山拜慧思为师,学禅法,修行法华三昧。三十岁至金陵讲经传法,为当世所钦。陈太建七年(575)入天台山建草庵,陈宣帝敕割始丰(天台)县“调”税之半以供寺用,又蠲两户民用供薪水。智顗后应陈后主诏请回金陵讲经。隋灭陈后,又应晋王杨广之请至杨州为其授菩萨戒,杨广授于“智者”称号,故又称智者大师;以在天台,又称天台大师。智顗-生在全国各地造大寺三十五处,称为智者道场。又度僧四千多,传业弟子三十二。其中最著名的即是“章安大师”灌顶。佛教天台宗的经典理论著作“天台三大部”和“天台五小部”就是灌顶记录了智顗的经说理论经整理而成的。智顗圆寂后,杨广派人按其遗图于天台建造国清寺,造寺即由灌顶完成,此后国清寺即成为佛教天台宗祖庭。
智顗至天台后,曾自天台沿今椒江、灵江、始丰溪水系到达临海郡郡治所在章安,并乘船出椒江口,见沿海捕鱼为业的人很多,沪梁等捕鱼设施遍布,以为杀业太重,自舍资财,买得沪一所,永为放生之池。时临海内史计诩(尚儿)请智顗于章安讲《金光明经》,所讲慈悲佛心感动了合境渔人,俱生好生去杀之心。在计诩和前临海内史章安陈思展和陈的侄子陈要卿的帮助下,沪梁主人严续祖、羊公贺等人共舍出沪梁六十三所。为了纪念这一大功德,智顗遣门人慧拔到金陵上表陈宣帝,宣帝降敕:“严禁采捕,永为放生之池。”于是从椒江口始,直溯灵江、澄江上游,整个椒江水系都成为放生池。陈相徐陵还想请陈宣帝亲自为放生池书写碑文,可惜宣帝不久驾崩,未能写成。后请国子祭酒徐孝克写成放生池碑。
智顗于是在章安东(今前所)建普光塔院,造阿育王塔,建放生池,以这座放生池作为整个椒江水系放生池的代表象征。并在池边树立放生池碑。
临海内史计诩后来犯罪,打入金陵天牢,判处死罪。计诩想请智顗为他说情,当晚梦有群鱼巨亿不计其数,都吐出口中唾沫濡湿计诩。第二天陈帝下旨特赦计诩。而是日中午,有瑞云遮盖智者所在天台佛垄寺顶,又有大群黄雀飞来栖集于檐宇,半日方去。智顗说,这是江鱼化为黄雀前来谢恩。
椒江水系作为放生池,一直延续到唐代,到道宣撰写《续高僧传》时的贞观十九年(645)时,还没有人敢于捕鱼,唐太宗亦曾下敕禁止,犹同陈世。唐武宗会昌灭佛,各地寺院均遭拆毁,放生池亦废,沪梁满江,仍如智顗以前。至唐宣宗大中时国清中兴,惟幻,清观两禅师到长安,复求得放生池再归旧制。日本圆珍大师入唐《行历抄》中有这一记载。
普光塔院历经重修,至北宋景祐三年(1036),监台州商税、骁骑尉慎镐和临海县知县范师道等重修塔院并建造新塔,立有《台州海门普光塔院碑记》,记述修建过程。清道光时阮元修《两浙金石志》,收入此碑。民国《台州府志•金石考》中亦载有此碑。碑失于文革时。
到北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赐额,普光塔院改称为崇梵寺。早期崇梵寺,以其是智者著名道场,又是智者大师放生池代表处所,故为台州椒北一大名胜,寺宇宏大,僧侣众多,香火鼎盛。可惜的是清初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为了抵制郑成功,张煌言的反清复明斗争,颁发迁海令,迁沿海三十里居民入内地,房舍拆毁,构筑木城为界,民不许出界外一步。崇梵寺属于被迁弃之列。迁海以后,沿海百业俱废,民生凋弊,百姓苦不堪言。至康熙复界以后,才有僧寂星于康熙十九年(1680)重建崇梵寺,但是再也不能恢复到以前的繁荣和旧时规模了。然放生池尚存旧时面貌,自法华山西南坡下转弯成U形,中间有亭有碑。文革以前,崇梵寺尚存天王殿,大雄宝殿和东西偏殿等建筑,放生池经平整土地,填掉外环一段,仅存一长河状。文革以后,仅存大殿石柱和偏殿五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台州发电厂兴建,于放生池南建电厂宿舍楼九幢,寺址为前所村罐头厂所占,后电厂建幼儿园,放生池西段被划入占用,仅存部分池面。
崇梵寺后法华山,山名亦当起源于佛教经典《法华经》,而《法华经》是佛教天台宗的主要教义根据,故天台宗又名法华宗,足见是山是地之渊源所自,且此山累代禁坟,山上林木蓊郁,至今不见一墓,亦足见当地群众的虔诚宗教信仰。
放生是人类天性好生,悯及于物,在我国此举甚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就有《列子•说符》:“邯郸之民正旦献鸠于赵简子,简子厚赏而放其鸠。客问其故?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佛教之放生,见于《金光明经》述流水长者救鱼,十千天子报德。从时间上说,赵简子与释迦牟尼的生活时代相近,但从规模来讲,还当以佛家为大。佛教东传至中土,迅即与中国的民俗风尚结合。译经传布,《金光明经》译自北凉昙无谶(385-433),译时当与东晋末期相近。随着此经的流行,放生活动作为奉佛行为的一部,时有举行。如《南史》载,梁武帝时,谢微为放生文,见赏于世。又《艺文类聚》载,梁元帝(522-555)时,荆州有放生亭碑(《中文大字典》放生池条)。可见此时即已开始有了应时、应地的放生活动,但未见有固定的场所作为放生池。
而正式把一水、一池作为固定的放生池,并发展成为佛教寺院的附属建筑,则还当以智顗始。其放生池的地点,就是在崇梵寺。因此,崇梵寺放生池是中国佛教的最早放生池。
1983年文物普查时崇梵寺得到重视,尤其是放生池为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亲建道场,又是中国佛教的最早放生池,于中国佛教史中意义重大。作为重要文物,椒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85年文物复查后公布为文物保护点。
1993年,崇梵寺复归宗教使用,并恢复大雄宝殿,1999年,智才法师入主崇梵寺,决心中兴崇梵,先后修复放生池并重立放生池碑,重建天王殿和东边厢房两座,又于大雄宝殿后建大悲楼,于大悲楼东倚山造景,其营造法式,都仿照唐宋制,美轮美奂,渐成为椒北最精美丛林。2008年11月,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政府公布崇梵寺为椒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
一、《临海县志》载:崇梵寺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五里。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建。初,僧智顗于寺北建放生池,且造阿育王塔,号普光塔院。治平三年(1066)赐额(《嘉定赤城志》)。清康熙十九年(1680)僧寂星重建(《府志》)。
二、《台州府志•金石考二•台州海门普光塔院记》载:“右碑高五尺五寸,广二尺七寸,额篆书“海门塔院之记”六字,分三行,字径六寸五分;文正书廿行,行四十一字,字径八分,在临海县东南乡崇梵院。首题“儒林郎试秘书省校书郎行黄岩县事(缺)刘伯禹(下缺)末署实卿用直书,景祐三年五月朔日记(上缺)羽篆额,后列立石秩官(上缺)行临海县主簿方安仁(上缺)卫尉侍□监台州商税务骁骑尉慎镐(上缺)著作佐郎知临海县事范师道”。案:《嘉定赤城志》崇梵寺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初,僧智顗于寺南北建放生池,且造阿育王塔,号普光塔院。治平三年赐今额。是记述慎公建塔,孙铨隶田及慎镐重修始末,不及智顗建塔,必旧塔废久作记者失于稽考耳。刘伯禹上约缺九字,《两浙金石志》连黄岩县书之。《黄岩新志》据以补秩官之缺,其结衔犹未尽也,伯禹下旧作撰字,今细审之似象字。用直《台州金石录》作周直,三年作五年,疑《阮志》误,今拓本“用”字甚明,“三”字中有泐痕一线,殊不知景祐止三年也。碑立于三年,已有知县范师道名,可证《嘉定志》作作四年之误。
三、章安大师《国清百录》载:《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放生碑文》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放生碑文
陈通直散骑常侍国子祭酒东海徐孝克撰
夫太易无体,品类所以咸享;太一无名,至人于是设教。仰观俯法,远取旁求;兼三以才,吹万维物。建官台铉,则五岳作镇;辨方伯牧,故四渎分流。辟伊阙,览八纮,凿龙门,陂九泽。播厥习险,因之以利民;相生卜洛,树之以君长。坎之时用大矣哉!
我皇帝作圣凝神,乘图御箓。无为无欲,道契汾阳;垂拱垂衣,德隆至治。辰象贞明,管灰合序;方外无虞,海内有截。被风雅于华戎,盛雍熙于曩代,巍巍乎难得而称者也。
至如光启法式,荣敷道树;化彰十善,弘济四生。天台修禅寺智顗禅师蔬练自居,苦行节矣;奉扬皇风,总持像季。禅师俗姓陈氏,颍川氏也。乃有妫之后焉。四友惊座,逖听多美;六奇列爵,世载其贤。祖诠,早世。父起祖,梁使持节散骑常侍益阳县开国侯。禅师童真出家,聪敏易悟;寓居荆峡,游化幽并。自北徂南,兼行禅智;禹穴将探,台山是卜。白鸡路出,青髓岩开;攀桂结宇,萧然憩止。林交五柳,既馥楠檀之氛;塔现三层,终县水晶之色。云崖天乐,不鼓自鸣;石室金容,无形留影。秀岭嶔崟,浪波浩瀚;洪涛蜃气,冒远苞空。巨壑乔松,千云翳日;翔集飞走,丛育珍怪。地中藏玉,观曲枝而易辨;渊内沉珠,见圆流而可别。神通开土,如意桑门;振锡咒泉,腾空舞钵。受丹仙客,泛急水而时来;避官真人,乘回风而迥至。厥土宏丽,灵谶斯在。禅师福慧镃基,声光利益。宣猛将军临海内史计尚儿,子勋之胄,世显方术。卖药登仙,闻于昔汉;剖符作守,即此明时。请转法轮,讲金光明经一部。前云骑将军临海内史陈思展及其犹子陈要卿等,即土人也。戎章衣绣,优秩家邦,奉屈禅师次讲法华经典。白牙团扇,初开律藏之门;玉柄麈尾,旁阐经王之偈。系珠始训,亲友醉除;梦鼓将鸣,梵魔疑遣。因乃双明诫劝,广辨殃福。尚儿仍奖谕簄主严续祖、羊公贺等群贤,凡百君子,信誓斯立。丹诚恪勤,白业谐办。嗟如棠之往累,叹钓濮之来缘,各舍簄业及鱼梁等合六十三所。二缘树下,悬唱善哉;五旬座上,遥闻弹指。巨海无际,一时清谧;众生无边,同荷安快。掌擎世界,未号难思;手把虚空,非名希有。桂阳王殿下,皇枝之贵,思懋间平,情崇孔释。吐悬河之旨,击节证明;示半月之形,深心随喜。五侯三杰,曾不间然;黄发青衿,咸同踊跃。藏诸篆素,青编落简;树以贞碑,芳声靡绝。假令山止海运,惠施之美犹传;龟甲筮凶,镌勒之功无毁。孝克才渐十倍,学堕三余。春蒐秋狝,久捐染截;书绅画地,曾何图写。虽复张池并黑,宁拟妙辞;岘石徒刊,非能堕泪。仰熏心之上善,羡山水之清音,寸志片言,乃为铭曰:
设位观象,剖极开浑,荡荡为大,苍苍以尊。膏川汨渎,地脉河源,导疏咨禹,盖取维轩。嗟乎坎德,至矣坤元,淳风乐土,君临御禹。明明孝治,穆穆圣主,道冠当今,功高前古。庆协嘉瑞,美均击拊,仁沾动植,泽及遐宇。释种高族,身资瓢蓛,匪慕分圭,归心染服。辞彼缘虑,言旋幽谷,志托松筠,形随槁木。七觉善诱,五禅清肃,无远弗届,无思不服。将军邦宰,肩印销罪,淑女良夫,民业珍贿。靡宏十明,宁追百倍,不见所欲,忘怀无待。各舍货泉,同成佛海,决漭冥蒙,瞻眺唯空。屏师送雨,列子扬风,鲲邻以北,极外之东。远水衔日,曾波驾篷,地上之比,山下之蒙。泾清渭浊,朝宗会同,天台维节,林泉搔屑。顶列三辰,峰危九折,瀑布高泻,神状姝洁。响若奔雷,皎如素雪,隆冬不凝,炎旱无渴。石桥杳邈,晨晖映彻,仰止青霄,俯临丹穴。鸟路云通,人途径绝,渤澥难边,含情泝沿。嗷嗷岌岌,万万千千,鼓鳃掉尾,相望自然。薛网无挂,任钓不牵,歌舼静拽,响俎停膻。行满业大,弘生为最,断树诚规,翳樊斯诫。哙参灵鹊,敬康神蔡,随感明珠,于期轩盖。嘉会信征,潜腾是赖,逝矣虞渊,波澜易迁。高岸深谷,蓬海桑田,石余几拂,芥尽何年。大地将殒,须弥洞然,风倾金际,火及初禅。猗屿水性,报转常圆。
四、章安大师《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节录
但天台基压巨海,黎民渔捕为业,为梁者断溪,为簄者藩海,秋水一涨,巨细填梁,昼夜二潮,嗷口岌满簄,髗骨成岳,蝇蛆若雷,非但水陆可悲,亦痛舟人滥殒。先师为此而运普悲乘,舍身衣,并诸劝助,赎簄一所,永为放生之池。于时计诩临郡,请讲《金光明经》,济物无偏,宝冥出窟。以慈修身,见者欢喜,以慈修口,开声发心,善诱殷勤,导达因果,合境渔人改恶从善,好生去杀。湍潮绵亘三百余里,江溪簄梁合六十三所,同时永舍,俱成法池。一日所济亿万数,何止十千而已哉?方舟江上,讲《流水品》,又散粳粮为财法二施。船出海口望芙蓉山,耸峭丛起若红莲之始开,横石孤垂似萎华之将落。师云:昔梦游海畔,正似于此。沙门慧承、郡守钱玄智,皆著书嗟咏,文繁不载。诩后还郡,别坐余事,因系廷尉,临当伏法,遥想先师,愿申一救。其夜梦群鱼巨亿,不可称许,皆吐沫濡诩,明旦降敕,特原诩罪。
当于午时,忽起瑞云,黄紫赤白,状如月晕,凝于虚空,遥盖寺顶。又黄雀群飞,翾动嘈噆,栖集檐宇,半日方去。师云:“江鱼化为黄雀,来此谢恩耳。”师遣门人慧拔金陵表闻,降陈宣帝敕云:“严禁采捕,永为放生之池。”陈东宫问徐陵曰:“天台功德谁为制碑?”答云:“愿神笔玉著。”会宣帝崩,不复得就。敕国子祭酒徐孝克以树高碑,碑今在山,览者堕泪。
五、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二一《智顗传》节录
……往居临海民以沪鱼为业罾网相连四百余里江沪溪梁六十余所。顗恻隐贯心彼此相害,劝舍罪业,教化福缘,所得金帛,乃成山聚。即以买斯海曲,为放生之池。又遣沙门惠拔,表闻于上,陈宣下敕,严禁此池不得采捕。因为立碑,诏国子祭酒徐孝克为文,树于海滨,词甚悲楚,览者不觉堕泪。时还佛垄,如常入定,忽有黄雀满空,翱翔相庆,鸣呼山寺,三日乃散。顗曰:“此乃鱼来报我恩也。”至今贞观,犹无敢犯,下敕禁之,犹同陈世。
六、二、《台州金石录•宋普光塔院记》载:“宋普光塔院记(碑高五尺六寸五分,广二尺七寸,额篆书“海门塔院之记”六字,分三行,径四寸八分;文二十行,行四十一字,正书,径九分,在临海县东南乡海门崇梵寺)。
台州海门普光塔院记
儒林郎试秘书省校书郎行黄岩县事刘伯禹撰
丹丘、永宁二江合□□□□溟,极目一舍层峰叠巘相峙,西□天台□□□□洪波故土□□之□□□□惊飚翔□□涛凭怒,单舻巨舶,高帆劲棹,拱手竢命,□□□□□□□□□□俱沉者□□□□□有□□不能□□心通□不可以人谋,及耳目所接,恻乎仁端□□故夕□天水慎公须□□□□□□里悯□□□□□□坏。惟清净宝王□□□义端谓遗像之当□有□沙之□果,洎释迦□□□□□□□役乎□□□冀设刹那秘于高显处□□□界率妙力
皇家大□□□□□□于海门□□□□□□□□□范往制建双塔以镇之。且将资福于 良妃缙云郡夫人□□也。居民孙诠闻善□□□□□□□□北岸造□□精舍,隶腴田三分顷之一,请德听上人以春熏□□为异物,有绍諲者,继□□□□□□□□即山□□□□势胜益农亩以广其饭香,革制宝坊,增设像殿福基,以固法矩,以严使飓□□□鲸□□□□□□十年矣。流辉载驰,老沙将泐,会 慎公季嗣卫君,适由卿曹来握征算,欲□□□□□□思芟除,以时追琢弥至,议者以为朝□夕拜,兴悯物之心而拯其横,丧仁也。□□□□□□□□□□礻□□孙诠率身于为善,信也;善袭能成父之名智也。司卫君体仁本义,躬信尚智,□□□□□焉,诗不云乎。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间见之矣。亦有知伟□□公之□响,真乘慕空谛,在乎□□慈孝之道,□□□□□□□□□□憸民亦用率化虽竺依正□□□得而□□于先王之教□□□□□□□实卿周直书。景祐五年五月朔日记。
□□□羽篆额 住持僧绍諲□□□□□□□□□□卢同昌刊字
(上缺)行临海县主簿方 安仁
(上缺)□□待□监台州商税务骁骑尉慎 镐 立石
著作郎知临海县事范 师道
《两浙金石志》:此碑撰书姓名俱残缺,后有方安仁立石等衔。《赤城志》:崇梵院,初号普光塔院。又《秩官•县令表》有范师道。洪筠轩云:《赤城志》商税务在州南一里,抵当库、平奖准务附焉。
案:碑文磨泐过半,今以先君子旧藏打本校之,较《两浙金石志》所载增多一百五十五字,补脱字二(谋下脱及字,良下脱妃字),正伪字一(周伪用),删衍字一(第十二行“亦”下衍“可”字)。《赤城志》:通远坊,在州东南三百五十步,以税务在焉,故名。今犹称税务街。又《秩官门五•州属官》监在城商税务二员,文武各一。慎镐以娆骑尉任,盖武职也。刘伯禹行黄岩县事,《赤城志》、《康熙府志》、《乾隆黄岩志》并秩其名。方安仁、范师道见《康熙临海志》秩官题名。“聪”碑作“聦”,盖俗写字。
隆恩寺
隆恩寺,旧志称在临海县东南一百二十五里。旧名明恩,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县人周圜舍基建。先是,唐武德初有蓊禅师卓庵于此。宋治平三年(1066)改额。乾道元年稍徙高爽,一新之(《嘉定赤城志》)。清顺治十八年(1661)迁废。康熙九年展界复业(《府志》)。
按:今址不明,从旧志所置地望排序,在常乐寺、崇梵寺后,惠因寺前,则当在椒北。
附:
《嘉定赤城志》载:隆恩院,在县东南一百二十五里。旧名明恩,大中祥符九年县人周圜舍基建。先是,唐武德初有蓊萼禅师卓庵于此。治平三年改今额。乾道元年(1165)稍徙高爽,一新之。
《临海县志》载:隆恩寺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五里。旧名明恩,宋大中祥符九年县人周圜舍基建。先是,唐武德初有蓊禅师卓庵于此。宋治平三年改额。乾道元年稍徙高爽,一新之(《嘉定赤城志》)。清顺治十八年迁废。康熙九年展界复业(《府志》)。
惠安寺
惠安寺,在椒江白云街道赤龙山南麓。旧名普安寺,俗称“赤山寺”。旧志称始建于唐咸通中860一874 。然此寺始建甚早,《嘉定赤城志》载:“赤山,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绝顶有古塔,塔之下有石函,盛小铜塔,铜塔之内有银壶,盛舍利,俗传梁王詧所施。”可见早在南朝梁时,赤龙山上即已造塔,而且所藏舍利即是著名梁王释迦舍利。梁王萧詧(?-562 ,是梁武帝昭明太子的第三个儿子。字理孙,好学善属文,受祖父影响,尤为好佛,精通佛理。大通中封岳阳王、东扬州剌史,镇守会稽。今台州亦在东扬州辖区。后移镇襄阳。侯景之乱后,詧依附北朝,称西梁,于555年自为宣帝,建元大定,562年去世。唐乾宁三年896 改额“大安”,复改“惠安”。后渐圯。五代梁贞明中915-921 ,天台国清寺僧国晏重兴。后晋天福年间936-947 ,陈彦重新之。宋咸平三年1000 ,僧惠高重建。台州知州曾会为之作《惠安院大佛殿记》。曾会(952-1033年),字宗元,泉州晋江人,天姿夷旷,学识渊博。端拱二年(989)榜眼进士,咸平二年(999)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知台州。后官至刑部郎中,集贤殿修撰,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楚国公。著有《景德新编》十卷、《杂著》二十卷等。曾会子公亮(999-1078),字明仲,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累官至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曾力荐王安石为右相,支持变法。编纂《武经总要》,为我国军事大百科全书。惠安院称大佛殿,曾会文中称赞其“造设圣像,五采彰施,目睹心摄。”可见佛像之庄严巍峨和寺院之规模浩大。惠安寺在北宋元祐六年(1091)结界时,有住寺和尚四十五人。因宋时寺院由政府管理,寺僧有一定名额,而据《嘉定赤城志》载:宋时临海县僧尼名额有僧620名、尼149人。亦可见此寺之大。
寺大雄宝殿东侧有宋观察使冯安国墓,冯安国,河间人。南宋建炎初为浙东观察使,在视察台州松门市舶司时去世,葬于此,后世遂居台州。这是文献上对台州松门市舶司唯一记载。2008年11月,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政府公布冯安国墓为椒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咸丰初年,惠安寺又经重修。文革中破坏,拆除大雄宝殿。今寺均为近年重建。
附:
一、《临海县志》载:惠安寺 在县东南一百里。旧名“普安”,唐咸通中860一874 ,建(《嘉定赤城志》)。后湮坠。贞明915-921 ,中,天台国清释国晏重兴。晋天福936-947 中陈彦重新。岁久摧落。宋咸平间(998-1003)沙门惠高重建(曾会《惠安院大佛殿记》)。以寺据赤山,俗称赤山寺。今圮(《光绪志稿》 案:《嘉定赤城志》云:大中祥符二年改今额。曾记作于咸平三年,先大中九年,已称惠安,志误也。否则岂立碑在嘉祐四年,乃改其文乎)。
二、《临海宗教志》载:惠安寺,在临海东南一百里赤山。始建于唐咸通中860一874 ,旧名“普安”,俗称“赤山寺”。乾宁三年896 改额“大安”,复改“惠安”。后渐圯。五代梁贞明中915-921 ,天台国清寺僧国晏重兴。晋天福年间936-947 ,陈彦重新之。宋咸平三年1000 ,僧惠高重建。曾会为之作《惠安院大佛殿记》。元祐六年(1091)结界时,有住寺和尚四十五人,今废。
三、《台州府志•金石考二•台州临海县惠安院大佛殿记》载:“右碑高五尺一寸、广二尺七寸,额隶书‘敕惠安寺大佛殿记’八字,分四行,字径二寸八分;文正书十九行,行三十三字,字径一寸一分,在临海县东南乡家子赤山寺。题:承奉郎□□□太常博士直□□阁台州军州事上骑都尉赐绯鱼袋曾会撰,朝奉郎□国子博士致仕上骑都尉赐绯鱼袋王珏书丹,□前□武题额。案:《嘉定志•郡守表》曾会,咸平二年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知。碑称嘉祐四年岁次己亥冬十一月一日,首座僧可照慈心立石,后曾会守郡一甲子,盖追立也。《嘉定志•选举下》称珏为屯田郎中,则此碑结衔犹其初阶也。石久佚,《两浙金石志》仅载碑阴,黄瑞依李氏旧拓入录。今拓工得之废圃粪壤中,取证黄氏所释,伪夺至六十馀字,然其间可疑者尚多焉。
四、《台州府志•金石考二•台州敕惠安院结界记》所载,上石碑阴刻《台州敕惠安院结界记》,额篆书‘惠安院结界记’六字,分三行,字径四寸五分;行书廿四行,行五十四字,字径七分,立于元祐六年十月十□日。题:左朝议郎尚书礼部员外郎杨杰施文。《两浙金石志》载是文多讹缺,黄氏《金石录》据旧藏拓本增补颇多。阮氏元曰:《赤城志》天台头陀庵有杨杰结界施文,无相院有杨杰记,临海楞伽院有施文,惟此碑未载《台州金石录》。今案:是碑前半全袭临海楞伽院记,后半易以本寺界相沿革,岂寺僧抄袭旧文,非乞自杰欤。杰字次公,无为州人。仕终两浙提点刑狱。见《宋史•文苑传》。
五、《嘉定赤城志》载:赤山,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绝顶有古塔,塔之下有石函,盛小铜塔,铜塔之内有银壶,盛舍利,俗传梁王詧所施。
六、《临海县志•古迹•冢墓》载:冯观察安国墓 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赤山下(《府志》)。
七、《台州金石录•宋惠安院大佛殿记》载:宋惠安院大佛殿记(碑高五尺一寸、广二尺七寸,额八分书“敕惠安寺大佛殿记”八字,四行,径四寸;文正书,十九行,行三十三字,字径一寸,旧在临海县东南乡家子赤山寺)。
台州临海县敕惠安院大佛殿记
承事郎□□□太常博士直□□阁台州军州事上骑都尉赐绯鱼袋曾 会 撰
朝奉郎□□□博士致仕上骑都尉赐绯鱼袋王 珏 书丹
□□□□□□□ □武 题盖
临海郡宅群山叠涨海,回峰拱□,灵潮吐纳,数百里中□□如画。若乃厌精□之首,翕众流□□形□势宛如花开者,□惠安佛刹焉。东则溟渤□□□则□□□□□□驿道□邻□□朝阳出波,廒照其窗户;夕霭生□□阴□庭□始咸通中肇基构材□而湮坠至今,峰头殿塔旧基□□□物□焉。洎正明中,有天台□川释刚晏者惜厥□胜谋于嗣兴,愿力既充,众志叶成。□□屡其天开梵宇,后□日□惟大殿□天福中□善男子陈彦□□前功,率众志□□聿新□□□七撙其□□岁月,久而摧落。难□□呈风布□□□佛日明著,生民□□□□有感家□□不从心 力于□缘者,僧徒繁而老,莫□□自□□□于□士者,信其阴有期□□人而新欤。□□今住持沙门惠高者,荷□□□□□精舍,患是栋宇,思其增修。有荷校陈□□者,叶谋同治,善鲁□合,鸠材僝工□□而巍然倚□□□□□□□□独出己财,造设圣像,五采彰施,目睹心摄。若欲授记,□托神皋。□今地控抱山海,废而能起斯地之灵也。□□乘崇像教,延集缁侣,柔而能立。斯僧之贤也。募众缘,□己囊,成就功德,久而不倦,斯人之善也。一事举而三美备,且其□□□五福□□□永□大如来之□□夙命源初因,岂非晏之□师布之信士。今而后□乎!开□西藏□公□□图□□求论□公□引□□□梗概云耳。时咸平三年龙集庚子夏□月十一日□□嘉祐四年岁次己亥冬十月一日,首座僧□□□立石
(上缺)僧□□传教僧赐素赐紫沙门良□男陈汝弼、汝谐,孙□□□□同立□□□□□刊字。
案:右碑今失,兹据李羽国明经旧茂拓本录入。检《两浙金石志》,有《惠安院元祐六年结界记》,而是碑不见著录,盖亡久矣。碑文作于咸平三年,迨嘉祐四年始立石,相距甲子恰一周。《嘉定赤城志》:惠安院,旧名“普安”,唐咸通中860一874 建,国朝大中祥符二年改今额。案即今赤山寺。曾会咸平二年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知台州军州事,王珏字敬夫,临海人。以丞厅小吏发愤读书,天圣二年同兄琥登宋郊榜进士,官终屯田郎中,因名其所居巷曰黄甲,在州东南三百四十步,今属城南永德坊。
八、《台州金石录•宋惠安院结界记》载:宋惠安院结界记(碑高五尺四寸、广二尺七寸八分,额篆书“惠安院结界记”六字,横列,径五寸八分;文二十四行,行五十四字,行楷书,径六分,在临海县东南乡赤山寺)。
台州敕惠安院结界记
左朝请郎尚书礼部员外郎杨 杰 施文
常寂光土,广无不容;僧伽蓝摩,严不可犯。所以世尊垂教,非羯磨记□□□僧事□僧事者得越法,罪比立所居,当须结界。一则摄人,与众和同;二则摄衣,衣不难人;三则摄食,食皆得净。与众和同,故能得无诤三昧。衣不难人,故能成就上妙行。食皆得净,故能常享甘露。味得无诤三昧,则世间为最第一。成就上妙行,则开□大福田。常享甘露味,则脱生死苦。在圣王之法,仁政始于经界,礼用和为贵,衣服为身章,君子远庖厨。而况沙门释子,敢不敬遵乎!此院旧号普安,唐末清泰间,天台国清寺国□□□肇创基址。自后徒侣既多,堂舍益广,塔像轮藏,郁为□□。法食同均,钟梵经日;是吉祥□,大众咸集。依毗奈耶藏,藉□唱相,成就结界,最净□法。人同处而无□从罪,衣属久而无难宿罪,□供□而无宿煮罪。三罪既□,万善斯积。当知此结界地,人□二律,净触有□,圣贤庇佑,天龙护卫。火不能焇,风不能摧,水不能侵,常若□□。三□□□□安稳□如四禅天,皆□诸僧共成。是年馀杭元照律□□□□绍立界羯摩,子钦答法智听唱相,如真。清净地,羯摩义□答□□□唱□□元祐六年十月十□日也。其有界相,具录如左。
摄僧界相
从此院外东南角石标□角旁转外院,屈曲西下,至□□□□□西□□墙头□至□三门东畔栋柱,循柱外转,穿阆头□□出□□□转至上墙,循墙头转旁墙外西下,□□转角旁墙外北入至竹篱,旁篱外随屈曲西下,彻至西南角石标外角。从此旁篱外北入至石标,跨水浜过至竹篱旁。篱外西下随屈曲北回跨水浜过至篱。转旁堑外随屈曲西下至转角石标,□堑□□□至转角。旁堑自西下至□树,跨水浜过至篱堑旁,堑外随屈曲北入至□□,旁墙接竹篱北入,至转角旁墙下,随屈曲西下至转角,旁墙内南出至石标,□□外随屈曲西下至篱转角,旁墙外接山坎外,随屈曲北入□,至西北角石标外角,从此旁墙外东上至转角旁,篱外南出至石标,□山坎东上至转角石标旁山坎南出,随屈曲东上彻至东北角石标,□□从此旁山坎外随屈曲南出至石标,望东直上至石标,旁堑外随屈曲南出,望西回转至曲角,旁堑外跨水浜南出还至东南角石标□□
摄食界相
此院东厢厨屋两间,两厦杂物,阁一所,碓一所。厨后□地一片,东西两向,蔬园、果树□□。诸僧别房内厨屋分斋处,蔬园、果树下并作净地。
住持都勾当沙门 □□ 同勾当传教赐紫沙门 智仁 同勾当沙门 观月 首座沙门戒智 监院沙门 □□ □□ 宗□大师 □德 明照大师 □□ 赐紫沙门 利询 僧□ □宝 得云 先平 □聪 宝□ 智□ 普月 梵清 梵通 永□ 梵□ □□ □□ □□ □英 如□ 有璋 有辉 □因 宝希 宝□ 利琼 道旻 道□ □元 道光 梵□ 道□ 有□ 有机 □□ □□ (上泐)何□□(泐十馀字)同勾当住持 □□ 陶□□
《两浙金石志》:右碑为杨杰施文。案《赤城志》:天台头陀庵有杨杰结界施文。无相院有杨杰记。临海楞伽院有杨杰施文。唯此碑未载。
案:《两浙金石志》载是记,文多讹缺,兹据 先君子拓藏本录入。续访得《楞伽院结界记》,亦杰撰文,前半并同,而漫灭亦相等,因与子渔(璜)、子玮(瓙)二弟摩挲两昼夜,参互审定,始可读。界相即地形变文。光绪丁丑冬日,予与长沙杨晓亭左丞(玉田)往访是碑及曾会撰大佛殿记,皆不可得,询之寺僧,无知者,盖亡久矣。杨杰,字次公,无为军人。自号无为子。嘉祐四年进士。元祐中,历礼部侍郎,出知润州,除两浙提点刑狱,卒于官。事迹详《宋史•文苑传》。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其与晏殊等并擅豪翰。此碑与楞伽院记笔法并同,均不著篆书名氏,意是次公自出一手也。(“厂勘”合体)即“墈”(按:上简化“坎”)字,检字书无之,疑当时通俗体。
清修寺
清修寺,在椒江市区枫山顶上,枫山又名白枫山。旧志载始建于东晋,曾为僧怀玉道场。旧名塔庵,宋宝元元年建,建寺时并建有塔。治平三年赐额。建炎四年1130 宋高宗南渡,行在驻跸章安金鳌山。在章安期间,登高南望海门,隔江见白枫山林木葱郁,修竹环绕之中,现出一座招提古寺,遂率众渡江,登白枫山,游清修寺,索笔书“清修风景千年在,沧海烟岚一笑开”楹联。又于僧房中写下二首绝句:
古寺青山春更妍,长松修竹翠含烟。
汲茶拟欲增茶兴,暂就僧房借榻眠。
久坐方知春昼长,静中心地自清凉。
人人圆觉何曾觉,但见尘劳尽日忙。
建炎初,高宗泊舟金鳌山,渡江登览,御书“清修风景千年在,沧海烟岚一笑开”之句。明永乐八年,僧文赞募缘新之,郡人戚宗伯存心、洪侍御仲蕃各赋八景诗。嘉靖时倭寇犯境,僧逃寺圮。万历中僧古白募修,台金严参将吴允中出资助建,并刻有枫山览胜诗。因海警迁废。康熙九年,僧密藏重建。
文革以后,清修寺重兴,了安法师入寺住持,重新寺院,又新建藏经阁。1987年6月,椒江市人民政府公布清修寺为椒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
一、《嘉定赤城志》载:清修院,在县东南一百九里。旧名塔庵,宝元元年建,治平三年赐今额(《嘉定赤城志》)。
二、《临海县志》载:清修寺,在县东南一百九里。旧名塔庵,宋宝元元年建,治平三年赐额(《嘉定赤城志》)。建炎初,高宗泊舟金鳌山,渡江登览,御书“清修风景千年在,沧海烟岚一笑开”之句。明永乐八年,僧文赞募缘新之,郡人戚宗伯存心、洪侍御仲蕃各赋八景诗。嘉靖时倭寇犯境,僧逃寺圮。万历中僧古白募修,参戎吴允中助建,刻有枫山览胜诗。因海警迁废。康熙九年,僧密藏重建。(张总督浩诗云:“寺在碧云里,人从天上来。龙飞虚古井,月到独空台。蓬岛当窗见,沧溟入晓来。风流谢安石,千古共徘徊。”陈燮诗云:“不用传呼出郭游,绿阴浓处叫钩辀。飞云似解观空意,止水难忘涉世忧。幸薄宦情舒啸傲,喜瞻宸翰仰清修。飘飘兴落枫林外,极目沧溟蜃气浮。”释无尽诗云:“独拔仙峦傍海陬,竹林精舍在峰头。龙泉有窍通潮汐,鳌足无根任去留。缥缈天边窥阆苑,依稀屩底即瀛洲。霜风千树酣新旭,大似芙蓉出水浮。”(《府志》) 沈大职《枫山绝顶观海》云:“绝顶穷双目,鲛宫万仞开。天随云岛飞,潮趁估船来。目极观澜外,谁为破浪才。罡风迷下界,夕照晃银台。”(《台诗三录》))
三、《台州府志•金石考二•清修寺塔石函盖记》载:“右碑出临海县东南乡枫山清修寺,旋为西乡坊前沈氏所得,今失所在。据《台州金石录》云:“石高一尺,广八寸,桥纽。记七行,行字不等,正书,径三分。记称‘临海县明化乡孝让里家子西保受菩萨戒弟子叶净住并妻同男妇等,舍钱乙十贯,造石函盛贮舍利,入此现身山塔□内永充供养,并添造塔。时宝元二年己卯十月记于。’案《嘉定志》明化乡管里二,其一孝逊,此称孝让,盖避宋讳。俗传宋高宗航海至金鳌山,渡椒江,问舟人住居何处?舟人手指南岸。上曰:‘此汝家子耶。’后遂呼其地为家子。秦锡淳采入临海新志稿轶事门。考高宗航海在建炎四年庚戍,是记作于宝元二年,先九十二年已有是称,足订俗说之伪。记以于字煞尾,盖不谙文义者所为。”
是则枫山早在北宋时即已建塔。
四、《台州金石志•宋清修寺塔石函盖记》载:宋清修寺塔石函盖记(石高一尺,广八寸,厚一寸五分,桥纽。记七行,行字不等,正书,径三分。旧在临海县东南乡枫山清修寺,今藏坊前沈氏)。
台州临海县明化乡孝让里家子西保受菩
萨戒弟子叶净住并妻翁觉圆男承禄
承辇、同男妇等,舍钱乙十贯,造石函盛贮舍利,入此现身山塔□内永充供养,并添造塔。时宝元二年己卯十月记于。’案《嘉定志》明化乡管里二,其一孝逊,此称孝让,盖避宋讳。俗传宋高宗航海至金鳌山,渡椒江,问舟人住居何处?舟人手指南岸。上曰:‘此汝家子耶。’后遂呼其地为家子。秦锡淳采入临海新志稿轶事门。考高宗航海在建炎四年庚戍,是记作于宝元二年,先九十二年已有是称,足订俗说之伪。记以于字煞尾,盖不谙文义者所为。”
法兴院
法兴院 旧志称在临海县东南一百三十里。宋治平元年(1064)建。建炎四年(1130)赐额。早已废弃。
附:
《嘉定赤城志》载:法兴院,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治平元年建。建炎四年赐额。
《临海县志》载:法兴院 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宋治平元年建。建炎四年赐额(《嘉定赤城志》)。
摄静寺
摄静寺在章安街道梓林山兵陈宅村,始建于南朝梁时,有一位嘉法师是章安著名僧人,初建寺时寺名栖道,在当时非常出名。陈时,改名摄静寺,寺里有一位高僧慧拯法师,章安大师灌顶七岁时,就随慧拯出家。章安大师俗姓吴,字法云。原籍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 ,父亲吴备,南朝陈时任章安令,遂居于章安。故又有章安大师、章安尊者之号。始生三月,即能随母称三宝名,七岁从慧拯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583 到天台山修禅寺师从智顗,侍左右直至智顗去世。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均由他记录整理成书。智顗思想,多经他传播才得以流传。著述有《涅槃玄义》、《涅槃疏经》、《天台八教大意》、《国清百录》、《观心论疏》、《智者大师别传》。弟子有智威等。隋末章安大师在寺内讲经后,因地名山兵,故又俗称山兵寺。北宋治平三年1066 ,摄静寺改名为无碍院。明嘉靖时,因倭寇骚扰严重,仅存佛像及碑记。清顺治十七年1660 ,僧圆镜、良文重修。晚清时期,寺遭废荒落;延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最后二名僧人出走后,寺址遭到彻底破坏。残存僧舍改建为陈宅小学。近年来,定能法师进入摄静,发心重新。现已建成天王殿以及准备连接大雄宝殿的月台等,殿宇雄伟,已初具规模。2008年11月,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政府公布摄静寺为椒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尚保存有部分佛教文物:
一、弥勒石造像。南朝。红砂石质,因历时久远,残损严重,尚存残高62厘米、宽66厘米、厚27厘米。自上至下,分刻交脚弥勒佛及武士、供养人像,造像石背面做出一长方形碑面,原遍刻文字,现已全部风化。武士、供养人像人数众多,武土站立于中间左右两侧,供养人在最下一圈,有蹲有坐有立,男女老小均有,右背角亦残留一人。正面最下底刻有一排文字:“□德丁末年□奉金砂佛像乃系弥勒之圣容清顺治庚子中兴比丘性广□”。
二、弥勒造像座。南宋。砂石质,高36厘米、宽66厘米、厚27厘米,正面刻须弥山,中央有云纹三朵,两侧刻山形海水,海水中间涌日;背面为碑,刻小楷书25行,记南宋时当地民众重建无碍院,安放弥勒石像,时石像即已残泐,末刻捐钱人姓氏钱数,由“大宋国台州临海县保乐乡义城里竹岙保弟子柯俊尧”作记。现部分文字风化,但尚可看出基本内容。
三、重整五祖讲台碑。清代。白石质,高229厘米、宽98.5厘米、厚19.5厘米。圭首,从碑顶向左右两边到底,刻卷草龙纹。上方篆书“重整五祖讲台碑”碑额,正文为楷书,王世芳撰写,碑文叙述无碍寺前身摄静寺创建和灌顶大师事迹,及至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 ,渐渐败落,仅剩一二僧人,当地耆老李思卿等欲恢复灌顶大师遗迹,请于临海县知县王之鉴,聘请僧慧觉住持无碍寺。慧觉才干出众,经过七年努力,就将寺恢复到原有田地,又建方丈智月楼于大雄宝殿之后,重建两厢数十间,气象焕然一新。
碑文又叙述了无碍寺所在八景:
锡杖峰 寺外即能看到,高处直插云霄,尖圆犹如笔锋,彩霞映射,雁影横斜,遥映禅林。
浣月溪 去寺数步,一派清泉。援日则群鸥戏水,锦鳞绿萍;人夜则月穿波心,微波荡漾,如万道银练铺于水面。
谈经石 循溪而西,松柏参天如盖,枝间鸟鹊交鸣,与溪水声声相闻。不到百步,石桥脚下,四周怪石,或列或跪,相传为灌顶谈经时顽石点头处。
罗汉岭 谈经石上山巅即是。西北层峦叠嶂,南望章安古郡,如在足下,东观大海,浩浩荡荡,与天相接。
翠屏岩 智月楼中,晨起晓望,寺之两山,岩壁峭砺,形如展诰。雨脚新除,烟雾犹凝,丰草映霞,青翠欲滴。
隐龙池 昔灌顶谈经,龙隐听禅,至今池水,久旱不竭。
洗钵泉 小小清泉,一潭寒碧,高僧洗濯,久雨不溢,久旱不枯,平淡中之胜迹。
锁澜桥 建于两水合流之口,便人来往。缓步其上,轻风飘裙,绿野平畴,四望如一。
碑末刻住持、监院及众僧名;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 。
天台宗为中国佛教最著名宗派,其宗祖传承前四祖为智者大师所定。即初祖印度龙树、二祖北齐慧文、三祖南岳慧思,四祖即天台智顗本人,再传为五祖章安灌顶。实则前三祖都未到过天台,只不过是学派所宗而已。严格来讲,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还应当是四祖天台智顗和五祖章安灌顶。
四、重兴无碍寺碑记。清代。白石质,已残为两段,上段在李宅村抽水机房,下段埋人机房地下。上段残高112厘米、宽98厘米、厚9.5厘米,上篆额“重兴无碍寺碑记”七字,文正书分段书刻,上半段内容亦为记述无碍寺沿革及地有八景名,后陵夷衰微,乾隆二十一年准备恢复等情况。下半段内容不明。
五、洗钵泉题刻。清代。白石质,阳刻“洗钵泉”行书三宇,在原遗址第二坦西边水洼中挖出。此水洼清泉一汪,湛蓝见底,至今尚在。
以上佛教文物以弥勒石造像为最早,从形制看,当为南朝造像。宋时柯俊尧见到此造像时,即已残损严重,因此很可能就是灌顶当年摄静寺供奉的弥勒造像。
弥勒造像座为南宋时制作,因最后一行纪年残缺,仅有“月十五日题矣”,故具体年份不明。
重整五祖讲台碑为王世芳撰书。王世芳,临海岭根人,年四十九补诸生,八十贡成均,九十六官瑞昌训导。乾隆二十六年1761 ,王世芳曾参加皇太后七旬万寿“九老会”为太后祝寿活动,乾隆赐匾赐诗。后活到一百四十岁,是清代著名寿星。王世芳还善书,写此碑时已一百零六岁,未见笔力孱弱。
遗址中原来的石构残件,现尚有不少散处东边小山、山兵溪中及村内各处。
附:
《临海县志》载:无碍寺 在县东南一百三十四里。旧名栖道,梁时嘉法师建。隋改摄静(旧传僧灌顶尝升座讲经,时海寇拥兵入,见持帜戟者甚盛,身皆丈馀,骇而窜。)。遂又名山兵。宋治平三年改无碍院(院有佛像,旧传章安客舣舟江浒,挽之不下,遇一僧云:“吾挽乃可。”因略以指撮取,舟遂行。继共载至回浦,僧忽堕水,须臾浮出一石,乃此像也。)。嘉靖间仅存佛像碑记。清顺治间,僧圆镜、良文重建(《府志》)。
宝积尼院
宝积尼院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后唐时建。宋建炎四年赐额(《嘉定赤城志》)。
按:宝积尼院早已废弃,原址不明。
妙相尼院
妙相尼院 在县东一百三十里。宋宣和中尼德基舍庵建。建炎巡幸,询高僧,或以住持惠定对,遂赐额(石公孺为之记。《嘉定赤城志》)。
按:妙相尼院早已废弃,原址不明。
《嘉定赤城志》中寺院一览表
寺院名 田 地 山
惠因寺 二千六百八亩 三百九亩 四百九十三亩
隆恩院 六百九十三亩 二百五十亩 一百三十二亩
延恩院 六百六十七亩 一百七十二亩 六百二十一亩
金仙院 一百三十一亩 七亩 五百七十亩
常乐院 二百三十九亩 三十二亩 七亩
崇梵院 一百七十一亩 八十三亩 二十一亩
法兴院 二百二十八亩 一十一亩 六十五亩
祥符寺 四百三十六亩 一百一十三亩
善济院 三十七亩 八十三亩 一十九亩
荐福院 三百五十四亩 五十五亩 三十六亩
无碍院 一百七十亩 五十七亩 六十八亩
惠安院 一十六亩 七十二亩 二十二亩
净觉院 一百一十三亩 八十一亩 四十九亩
清修院 五十六亩 五亩 五十亩
崇相院 无 一十五亩 无
宝积寺 一千四百八十亩 一百二十一亩 一十二亩
以上是对今章安及近边数公里范围内,宋以前即已存在的古寺院有关文献考证。从上述看,今存最重要的还应属崇梵寺,其放生池是中国佛教最早放生池。其次则摄静寺、延恩寺、清修寺、惠安寺、常乐寺等。已废寺院中,惠因寺、大中祥符寺等均极具文化内涵。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