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正文内容

学佛人的一天(之十九)—起心动念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0日
来源:明伦创刊   作者:智展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学佛修行,无非就是在身丶口丶意上观照丶用心,而其中「意」的部分是最关键,但却
又最不易觉察的。
  何谓「意」?简而言之,即吾人平素起心动念是也。雪庐老人说:「起心就是起念头,
一起念头,就有了目标,便去造业,造了业就受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等报,
还不能互相抵销,是各作各报的。」(《明伦》一六四期,〈务去慢障切求一心〉)可见,
若不能好好看守自己的念头,无形中便已在造作与六道生死轮回相应的诸业,吾人怎能不谨
慎丶小心呢?

  防意如防城

  妄念纷飞是凡夫众生的常态,但既然学了佛,就得加以管束丶约制,否则就白学一场了
。古德告诉我们,看守自己的念头,要像士兵守护城门一样,战战兢兢,夙夜匪懈,不容烦
恼贼越雷池一步,但这并非一蹴可及,必须终身不断地练习。
  净业行人平素持佛名号,便是在时时操练「防意」的功夫。印光大师说:「一句南无阿
弥陀佛,绵绵密密,常时忆念。凡有忿怒丶淫欲丶好胜丶赌气等念,偶尔萌动,即作念云:
『我念佛人,何可起此种心念乎?』念起即息,久则凡一切劳神损身之念,皆无由而起。」
(〈与胡作初书〉)因此,吾人念佛不能只在朝暮二课,平常不在佛堂作课的时间,要常常
练习「忆佛」,让自己的念头不搀杂贪丶絈丶痴,习惯与清净的佛号相应。如此一来,浑浊
的妄念才能渐渐沉淀,念佛的功夫也才能成片,临终也才能提起正念,与弥陀大愿感应道交


  俞净意公的遭遇

  或曰:「平日不做恶事即是好人,何以非得吹毛求疵,在起心动念上大作文章呢?」君
不见明朝嘉靖年间俞净意公的遭遇,正是在起心动念上觉察丶用功,因而彻底转变命运的最
好实例。
  与俞公同里的後生晚辈罗祯,在〈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中如是介绍俞公生平:「江西俞
公,讳都字良臣,多才博学,十八岁为诸生,每试必高等。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
馀人,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丶杀丶口过,行之有年。前後应试七科,皆不中。生五子
,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聪秀,左足底有双痣,夫妇宝之,八岁戏於里中,遂失去,不知
所之。生四女,仅存其一,妻以哭儿女故,两目皆盲。」
  平日行善亦不落人後的俞公,何以命运多舛丶仕途坎坷?在他与灶神的奇遇中,那位对
他家中大小诸事知之甚详,自称姓张的黑衣道人,为他揭示了症结所在:「君意恶太重,专
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恐受罚不止此也。」「意恶太重」,就是坏的念头太多,虽
然没有作奸犯科,但无形中却已深深影响自己的人生,使自己和家人走向不幸。
  既然如此,该如何挽救呢?张先生(即灶神)劝他:「君从今後,凡有贪淫丶客气丶妄
想诸杂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乾乾净净,一个念头只理会善一边去。若有力量能行的
善事,不图报丶不务名,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
恳恳,使此善意圆满。第一丶要忍耐心;第二丶要永远心,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久久
行之,自有不测效验。」
  俞公深自忏悔,痛改前非,从此在起心动念上时加观照丶觉醒:「从此,一言一动,一
念一时,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济於人,有利於物者,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
闲,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随缘方便,广植阴功,且以
敦伦勤学,守谦忍辱,与夫因果报应之言逄人化导,惟日不足,每月晦日,即计一月所行所
言者,就灶神处为疏以告之,持之既熟,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
  由於俞公在心念上做了大转变,他的命运也有了另一番新气象。他後来不但登科中了进
士,而且还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儿子。双眼失明的老妻,更因在重获爱子的刺激下,奇迹般地
重见光明。这一切看来似乎是神助,然而上天其实只是给了他一把钥匙,真正为人生重启光
明大门的,是他自己在心地上所做的诸多努力。

  一个念头就是一颗心田种子

  因此,千万不能轻忽自己的起心动念,因为一个念头的生起,就等於在心田中种下一颗
种子,若稍不觉察,就会在无形中助长它生根丶发芽丶结果,倘若种下的是恶业种子,又在
不知不觉中为它灌溉丶施肥,等自己饱尝恶果才赫然惊觉,就为时已晚了。古德云:「菩萨
畏因,众生畏果」,菩萨之所以为菩萨,正是在起心动念的几微之处,时时加以观照啊!
  正因为一个念头就是一颗心田种子(因),与自己所受果报息息相关。所以印光大师勖
勉吾人,应多多为人宣说因果报应之事,使众人在起心动念上知所警惕:「因果者,世出世
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宜内而眷属,外而知交,及一切人,皆谆谆以因果报
应为劝,(私案:尤其教育子女,从小即须以因果报应与六道轮回之理事,时为说之。俾使
晓了吾人举心动念,一切言行,莫不与十方三世众生,息息相关,而兢兢为善,不敢为恶矣
);使人闻之,而即兢惕於起心动念处,则利益大矣。」(〈复飞青居士书〉)
  如此看来,「因果」之理实非吾人所知那般浅显,它关乎修行的最幽微处,也是吾人最
易轻忽的所在。在漫漫菩提路上,若欲不断突破丶进阶,对於这细微而关键处的省察,可不
能再粗枝大叶,而必须明察秋毫啊!
                      第397期 公元2009年9月发行  

标签:起心动念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