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述記(十八)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1日
来源:明伦创刊   作者:思飛講述/旭真彙整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名色——識煖胚團

  此一支為胎相初成之位。精卵凝成之胚團,有第八識之攬和依託,故有「壽(命)」、
有「煖(溫)」。
  何以稱為「名色」?蓋佛典中常將萬法析為二類:即「名」與「色」。「色」指色法,
有質礙故;「名」指心法,有名無質,無有質礙,但有名字故。此處「名」指初坐胎之心識
;「色」指胚團物質。何以不名「身心」?蓋此時五根未成,形體未全,不便稱「身」故;
又五根未成,識未顯發了別之用,不便稱「心」故。
  此一階段,有五個七日,至第五個七日時,「五相顯現」,即頭、兩臂、兩髀(大腿與
臀部連接處)之形相已顯,人體之雛形隱約可見矣。

  ●六入——扶塵具形

  此一支為胎中成長之位。「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六根能入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外之塵境由此而入,污染淨心,故名「六入」。
  「扶塵」即「扶塵根(亦名扶根塵)」,佛典言「根」有二種:正根與扶根。正根指「
淨色根」,又名「勝義根」;扶根指「扶塵根」,又名「浮塵根」。「浮塵根」即眼球、耳
穴、鼻柱等肉眼可見部分,乃正根之所依處,即俗稱之「五官」。「淨色根」則是寄託於浮
塵根之內,真正能映攝外之五塵境界,引發心識了別功能者,其相微細,非凡夫肉眼所能見
,類似現代醫學所謂「神經」,或神經細胞中更微細之傳導物質。
  「扶塵具形」謂六入(根)漸漸長成,形體具足完備。或問:六根中「意根」,於大乘
唯識學中,指第七識(心法)而言,無始來未嘗間斷,則「意入」之增長具足作何解釋?答
:此處「六入」一支,蓋言五根漸漸增長具足,而「意」於六塵境界,其分別能力亦漸漸增
長具足也。
  《佛說入胎經》及《大寶積經入胎藏會》等經典中,於胎兒之成長過程,自第一個七日
,乃至第三十八個七日,每週各有詳述;且於胎兒將來之身心果報,如長短、粗細、比例、
多少、肥瘦、膚色、音聲、氣質、資質、人和等稱意與不稱意,各由宿世業力感召而別別不
同,亦皆於第二十七週後詳論之。若與現代胚胎學會觀,則於佛智之深微透徹,不能不深深
嘆服也!

  ●觸——根攝境界

  此一支為出胎之位。謂出胎後,六根與六塵境界接觸,前五識依五根攝取五塵,而第六
識則廣泛攝取一切法塵。
  依小乘《俱舍論》說,此一支指嬰兒時期,雖與外境接觸,然於苦、樂、捨三種感受的
差別,尚未能了知,故名為「觸」,不名為「受」。

  ●受——苦樂捨感

  由「觸」故有「受」,「受」謂領納,即領納所觸境界。此一支指兒童時期,對外境的
感受差別,能領納了知。如於順境起樂受時,能了知其為樂的;於違境起苦受時,能了知其
為苦的。亦即能分別苦樂好醜,然尚未起愛著之心,故名曰「受」,不名為「愛」。
  以上五支,為吾人今生之生命果報,亦即由「過去因緣」所引生之「現在苦果」。既受
此生命果報,則復熾然起惑造業,隨又形成「現在因緣」。

  ◎現在因緣

  「現在因緣」含愛、取、有三支。

  ●愛——因受生著

  因「受」故有「愛」,由於領受塵境而生起染著心,於樂受則貪愛之,於苦受則憎惡之
。故此「愛」為廣義,即「染著」義,凡染著塵境而起愛憎等煩惱皆屬之;蓋「愛」為七情
之本,以不如所愛,故起憎惡等故。
  此一支指少年時期,貪愛心起,所愛境主要有二種:一為「資具」,即食衣住等;二為
「淫欲」,即男女情愛。雖起貪愛心,尚未馳取追求,故名為「愛」,不名為「取」。

  ●取——因執追求

  因「愛」故有「取」,由於愛染執著,而趨向追逐,四方馳求。
  依《俱舍論》說,此一支指青年、壯年時期,愛欲轉盛,故廣遍追求,披星戴月,梯山
航海,不辭勞倦。然此仍偏就馳取追求之旺盛貪愛等煩惱而說,乃言「惑」,非言「業」也
;故《唯識論》言「愛」為下品貪,「取」為上品貪。

  ●有——業牽後有

  因「取」故有「有」,由於馳取追求,故動身發語,造諸善惡業行,能牽引後世三有(
三界)果報。故此「有」支,正就「業」而言。
  何以名為「有」?以業為因,能有當來之果故,如是有因有果,故名為「有」。
  以上三支,「愛」、「取」為緣(猶如過去之「無明」支),「有」為因(猶如過去之
「行」支),因緣具足,又生「未來苦果」。

  ◎未來苦果

  「未來苦果」含「生」、「老死」二支,總括未來之生命果報。

  ●生——倒識託胎

  今生壽命終了,迷糊顛倒之神識受業力牽引,又去託胎受生,詳如「識——本識攬渧」
中所說。

  ●老死——生後苦死

  既投胎後,住胎、出胎、長大,乃至老死,詳如「名色、六入、觸、受」中所說。
  於受果報時,不免又起惑造業,又感未來苦果,一直循環下去。

  ◎上溯無始 下推無終

  此十二支,含兩重因果,實表重重不盡,循環不絕之義。蓋「現在苦果」由「過去因緣
」而來,而「過去因緣」更從「過去苦果」而來,如是上溯過去無始;又「現在因緣」感生
「未來苦果」,而「未來苦果」更起「未來因緣」,如是下推未來無終。此即眾生生死輪迴
之實況,若不學佛,終無了期。
  又此十二支,無明、愛、取三支為「緣」,行、有二支為「因」,其餘七支為「果」。
或問:「因」與「緣」如何判別?答:對「果」來說,近因為「因」,遠因為「緣」;直接
為「因」,間接為「緣」。《成唯識論》卷八云「因謂有漏、無漏二業,正感生死,故說為
因;緣謂煩惱、所知二障,助感生死,故說為緣」,蓋「業」雖由「惑」所發起,然業既已
造成,則「業種」成為正感生死苦果之主因(近因、直接),而「惑障」則為助感生死苦果
之助緣「遠因、間接」。

  (乙)喻語

  十二因緣喻如「十二重城」,《五句章句經》云「一切眾生常在長獄,有十二重城圍之
」,眾生生死輪迴猶如無期徒刑,常在此十二重圍牆之牢獄中,不知何時可出也!
  又喻如「十二輪」,猶如十二車輪,輾轉相扣,輪轉不息!
  然此十二支既輾轉由藉,故但能斷其一支,則餘支不再相續,是故經云「無明滅則行滅
,行滅則識滅生滅則老死滅」;生死總根在「無明」,「無明」一斷,則一切生死苦果斷。
然則,云何斷「無明」?即於「現在因緣」之「愛」、「取」二支下手,其方法待至第八表
以後詳之。
                          第381期 97年1月發行

标签:佛学概要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