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须弥山
须弥山(梵语: Sumeru),又译为蘇迷嚧、蘇迷卢山、弥楼山,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是佛教经典中记载的诸山之王和世界的中心。
在《起世因本经》卷第一〈阎浮洲品第一〉中关于须弥山的描述是:……须弥山王入海水中八万四千由旬。出海水上高八万四千由旬。下根连地。多固地分。其山直上。无有阿曲。生种种树。树出众香。香遍山林。多诸贤圣。大神妙天之所居止。其山下基纯有金沙。其山四面有四埵出。高七百由旬。杂色间厕。七宝所成。四埵斜低。曲临海上。
须弥山王有七宝阶道。其下阶道广六十由旬。……又须弥山王中级阶道广四十由旬。挟道两边有七重宝墙.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如下阶。上级阶道广二十由旬。挟道两边有七重宝墙.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如中阶。
佛告比丘。其下阶道有鬼神住。名曰伽楼罗足。其中阶道有鬼神住。名曰持鬘。其上阶道有鬼神住。名曰喜乐。其四捶高四万二千由旬。四天大王所居宫殿。有七重宝城.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诸宝铃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宝城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又复如是。……
佛告比丘。须弥山北有天下。名郁单曰。其土正方。纵广一万由旬。人面亦方。像彼地形。须弥山东有天下。名弗于逮。其土正圆。纵广九千由旬。人面亦圆。像彼地形。须弥山西有天下。名俱耶尼。其土形如半月。纵广八千由旬。人面亦尔。像彼地形。须弥山南有天下。名阎浮提。其土南狭北广。纵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尔。像此地形。须弥山北面天金所成。光照北方。须弥山东面天银所成。光照东方。须弥山西面天水精所成。光照西方。须弥山南面天琉璃所成。光照南方。郁单曰有大树王。名菴婆罗。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弗于逮有大树王。名伽蓝浮。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俱耶尼有大树王。名曰斤提。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又其树下有石牛幢。高一由旬。阎浮提有大树王。名曰阎浮提。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金翅鸟王及龙王树名俱利睒婆罗。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阿修罗王有树。名善画。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忉利天有树。名曰昼度。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须弥山边有山。名伽陀罗。高四万二千由旬。纵广四万二千由旬。其边广远。杂色间厕。七宝所成。其山去须弥山八万四千由旬。其间纯生优鉢罗花.鉢头摩花.俱物头花.分陀利花。芦苇.松.竹丛生其中。出种种香。香亦充遍。
从经中描述可以看出,须弥山的形状与我们日常看到的山川并不一样。而且经典中描述的须弥山周围环境也无法与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的地貌特征相对应。这时我们不仅要生起疑问:须弥山到底在哪里?它是否真的存在?对此问题有种种说法,让我们先看看这些说法正确与否。
说法一:须弥山就是珠穆朗玛峰 。
按照经典中的描述,须弥山北方应是北俱卢州,那里的人福报最大,人寿1000岁,无有空者。根据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珠穆朗玛峰的北面是中国的西藏(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中最高的山峰,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尼泊尔与中国的交接处),在往北是新疆、俄罗斯。这些地区的人的寿命与福报与北俱卢州的人相去甚远,其它各州的描述也不符。因此,珠穆朗玛峰四周并不符合须弥山四方各大州的情况。
说法二:须弥山就是雪山——冈仁波齐。冈仁波齐是冈底斯山主峰,冈底斯山脉横贯中国西藏自治区西南部,与喜马拉雅山脉平行,呈西北——东南走向,,冈底斯山也是四大河流的源头。这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河,一条是向西和向北奔流的象泉河和狮泉河,最后都汇入印度河。一条是向东流淌的马泉河,最后变成汹涌的雅鲁藏布江。 冈底斯山不仅是苯教的发源地,也是印度教大自在天派的发源地。诸如苯教、印度教、耆那教、祆教皆属一个源头,最早都起源于冈底斯山。冈仁波齐被印度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冈仁波齐峰形似金字塔,四壁非常对称。由南面望去可见到它著名的标志:由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一横向岩层构成的佛教万字格。
从冈仁波齐山的外形以及它的传说中看,它确实有很多与须弥山相似的地方。如山体是四方形,传说中山里住着鬼神众,山底与大地相连,山脚下有四条河流等。但也有很多与须弥山不符的地方。如日、月在山腰转,山顶阔而平,以及须弥山东、南、西、北四大州的情况。因此,雪山——冈仁波齐也不符合须弥山的描述。
说法之三:须弥山是银河系的中心——黑洞。已故著名佛教人士黄念祖老居士就曾说过,当今天文学家观察到银河系中心是个黑洞,这很像佛教中的须弥山。
从银河系的外貌特征上看,它确实有很多与经中描述的须弥山及其周围环境有其相似之处。如果以太阳系为单位,我们发现日、月都是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这一点就符合日、月绕行与须弥山的特征;还有银河系从里到外一层一层的星云也很像须弥山周围的七重香水海;从银河系中心向外的四条旋臂也很像须弥山角的四条河流;银河系的外貌特征很像经中描述的须弥山周围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香水海,周匝围绕的特征。但也有很多与须弥山不符的地方。如经中描述的须弥山是依地而起,而银河系中心并没有这一特征;又日、月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时,日、月必须是以太阳系为单位,将它们看做一个整体才能成立。但是经中描述的日、月则是在一个平面上,分别绕行与须弥山,这一点上银河系中心也不符合须弥山的特征了。因此,银河系的中心——黑洞也不符合须弥山有日、月平行绕行的条件。
说法之四:须弥山是在太阳系中的某个区域或是在某一星球。
如果须弥山处于太阳系中的某一位置,根据日、月绕行于须弥山半腰的描述,那么须弥山就一定要处于太阳与月亮之间,太阳与月亮要处于同一平面的轨道上运行。太阳做为太阳系的核心,它带领太阳系的所有行星包括月亮在内,都是在围绕着银河系运转,而月亮做为地球的卫星,它仅仅是围绕着地球运转。因此,太阳与月亮根本就不在同一个平面的轨道上,而且太阳要比月亮大得多,如果将太阳比做西瓜,月亮就连芝麻粒也不如,这根本不符合经中描述的太阳宽广51由旬,月亮宽广50由旬的说法。可见,须弥山不能满足太阳与月亮同时绕行于其山腰的条件。如果须弥山位于太阳系中的某一星球上,就又不符合其依我们居住的大地而起的条件了。因此,从须弥山地理条件上看,不应位于太阳系中的某个区域或是某一星球。
说法之五:须弥山是存在的,但并非实有。此说法是根据索达吉堪布讲解的‘证悟空性与因果不虚不相违背’中,关于须弥山是否真的存在这一问题的开示:‘……在多数人的面前显现为地球,但在业力更为清净的有情(如具禅定者或天人)面前,却会真实地显现为南赡部洲以及须弥山等。由此可见,一切现量所见绝非真实存在……因为一切缘起皆是空性,而以空性又可显现一切的缘故,跟随不同众生的业力,即有地球或者须弥山等的不同显现。而此处最关键的即是性空缘起之理,须弥山也是某些修行者境界中的现量所见。佛教徒依佛陀的教言去修持,则须弥山、七金山以及四大部洲等都完全能够现前;在《无垢光尊者传记》中记载,无垢光尊者由妙音天女拉着,绕整个四大部洲转了一圈;有一位觉囊派修持时轮金刚的上师在其境界中,也完全见到了整个须弥山及四大部洲等,一切形貌皆如《俱舍论》中所描述的一样。另外,在《毗奈耶经》中也有记载,当时印度遭受严重饥荒,有些比丘就以神通飞往北俱卢洲,那里具有丰富的饮食,在那里化缘以后,再以神通飞回印度。
以上是佛教与科学对于器世间的不同认识,不仅佛教与科学的认识不同,就连佛教内部下下乘与上上乘的观点也是不尽相同。而《俱舍论》所宣说的须弥山,也只是佛教中的一种说法,并不是所有的观点皆同于此。
密宗在《时轮金刚》中也宣说了须弥山,但不像小乘所讲的那样是四边形等等,而是七金山在里面,须弥山在周围,这与现在的地球基本相似,但是其真实的距离、形状等与地球还是不相同。,《时轮金刚无垢光疏》中又说:“虽然种种世
界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但在胜义中一切世间之量皆不存在,而佛陀是依不同众生的业力而宣说了不同的世界。”因此,小乘《俱舍论》的观点对密宗的观点并无妨害。
总之,理解了缘起性空,则不论是佛教内部的各种观点,还是科学的说法,都是可以理解而不会有任何矛盾的。如果并不了知此理,而一定要破斥科学的说法,则是非常困难的。假如非得说地球不是圆的,而一定要按照佛教所说的须弥山那
样去安立,那么请问八万由旬的须弥山又去哪里寻找,是在美国、亚洲,还是欧洲?’
佛陀讲解须弥山的起因是听到有人议论世界形成的原因,于是佛陀给大众宣说了《起世因本经》。在经中,佛陀详细阐述了世界形成的原因及世界的容貌,经中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描述就是以须弥山为中心而逐渐展开的。
须弥山这个称谓并不是佛教的原创,而是出自于更为古老的印度教。根据印度教,须弥山就是冈仁波齐,是印度教教主湿婆居住的地方。佛教也沿袭了这个称谓,并容入了自己的观点,于是须弥山这个名词就出现在了佛教的经典里。从而可见,佛教关于须弥山的描述也有顺古之意。
另根据古代佛经的叙事风格,经典中关于数字的描述大多数都是一种比喻。如经典中出现了大量的‘七’、‘八万四千’等数字,其实‘七’在佛教中代表圆满,比如:‘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香水海,周匝围绕’。这里的七重是说这些栏楯、罗网、行树、香水海都圆满无缺的围绕着,而不一定就是恰好的七重。又如在《阿弥陀经》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里的‘若七日’并不是指具体的七日,而是代表念佛从始至终圆满无缺的意思。‘八万四千’也是如此,它是代表很多很多。如佛陀说法有‘八万四千’法门的八万四千,是表示有很多很多法门,而并非指不多不少,刚刚好‘八万四千’个法门。
佛陀讲经时,是与弟子们以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展开,佛陀大多时候都是以大众能够听懂的道理来讲解宇宙万物,其目的也是让弟子们明理而不是科普或是对客观事物的验证。所以看上去并不像我们今天科学那样的严谨和对数字的精确。佛陀从初转法轮一直到他涅槃,其说法的风格都是应机说法,随问随答,其一生的讲经都没有一种固定模式和一种固定说法。正如《金刚经》所言:‘如来无有说法,若说如来有说法者,即是谤佛。’
话再说回到须弥山上来,从以上关于须弥山的种种说法我们可以看出,佛教经典中的须弥山不应是我们物质世界中某山或是某地,也不可能是经典中的杜撰、或是假说。本文通过以上论述,初步形成这样一个认识:须弥山确实存在,但我们不能试图以科学或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这有点像现代科学中的测不准理论,你越像侧准它,它就离你越远。经典中的宇宙中心也不是唯一的、确切的位置,这是因为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因此,在宇宙中的任何一处都可以认做是宇宙的中心,须弥山也就可以在任何地方显现。须弥山的型貌也是随众生各自业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显现。如我们航天员看到的宇宙是漆黑一片,而天人则说天空是明亮无比。我们的航天员飞入了太空和月亮,也没有见到一位神仙,见到的只有漆黑的太空和荒芜的月貌。由此可知,须弥山也应没有固定型貌。
通过本文对须弥山的初步认识,我们可以对须弥山做以下总结:
1、须弥山没有标准形象。须弥山随众生的业力越清净,它就越庄严。反之,我们可能只会看到一座荒山,或是什么都看不见。
2、须弥山无处不在。宇宙中有无数个世界的中心,对于每个众生来讲,每个众生心中都有一座以我为中心的须弥山。对于每个世界来讲,世界的中心就是众生业力的堆积——须弥山。
3、须弥山其实就是众生业力的堆积的显现。如须弥山的高大和难以逾越就是众生业力的强大和众生的贡高我慢难以调服。
后记:本文原本配以图片说明,但因无法上传,只好作罢,请各位贤友谅解!
参考文献
《起世因本经》卷第一〈阎浮洲品第一〉、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译 收于大正藏 第 01 册 No. 0024。
《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印度·世亲造,唐·玄奘译。
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
《佛说阿弥陀经》收于《大正藏》第12册,姚秦鸠摩罗什译。
索达吉堪布讲解:《俱舍论颂讲记》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