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佛教应顺应当代社会 跟上时代步伐
导语:宗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文化、区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性的表现。本文作者释永信,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他认为提倡“宗教是文化”有利于各民族各宗教的团结,有利于我们国家的建设,有利于为人类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传统宗教之一的佛教,如何应对当代社会,即我们常说的佛教应世问题,实是一个老问题,但亦永远是一个新问题。佛教认为,世间无常,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正常时期小变,非常时期大变。一部佛教史,就是一部佛教应世史。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不仅在物质生活领域发生了大变化,而且在精神观念领域也发生了大变化。嵩山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界的窗口寺院,自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实施二十多年来,在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扶持下,变化巨大。从宗教生活的恢复、寺院建设,到僧人参政议政、寺院权益的维护、寺院文化建设等等,无不体现出当代社会生活大变化的新气象。为了更好地处理好传统佛教与当代社会的关系,更好地应对当代社会生活,我们应该准确地把握当代社会变化,同时,全面考察中国佛教的历史,并从中吸取有益的启示。以下就此谈谈我个人的两点想法:
一、僧人要顺应当代社会。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但我个人认为,这许许多多变化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莫过于中国开始自觉地融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全球化给我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带来了巨大影响,中国社会不再是封闭的区域社会,而是与整个世界息息相关的重要一环。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开始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国内的政策和决策,这与以往主要根据国内状况进行决策和形成政策,有了很大不同。我国政府从容应对全球化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形成了新的视野,新的眼界。全球化不仅催生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也由此给我国宗教界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要求。在当代中国社会大变革过程中,我们僧人如果不能顺应当代社会,就会陷于被动;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会被时代淘汰。所以,当代社会大变革,对僧人的素质要求更高了。
二、在一个全球化的大时代,宗教界要自觉地与政府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积极合作关系。综观中国佛教二千多年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佛教文化一直并存着两种传统,即佛教界与政权积极合作的传统和消极合作的传统。在封建王朝时代,宗教界与政权之间的消极关系可以理解。但在政府性质和国家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根本变化以后,宗教界确实需要和政府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积极合作的关系。这种新型关系应该建立在信任基础上,自觉地和政府一起,共同面对国际社会。就我个人体会,赵朴老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宗教是文化”,是由此而发的,是高瞻远瞩的,也是适时的。“宗教是文化” 提法的价值,只有在我国融入多元一体的全球化格局大环境后,才凸现出来。赵朴老的用意,就在于提醒我们要多多着眼于寻找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共同基础,求同存异。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其中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国家,具有深厚而广阔的文化基础。中华传统文化根深叶茂,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几千年来和谐融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及许许多多少数民族传统宗教,都是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各个区域、各个层面的具体表现。当代中国社会整体上已经不可逆转地走向一个新时代,需要宗教界自觉地和政府站到一起,同心同德,共同面对国际社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大环境中,宗教界与政府在根本立场上是完全一致的。努力挖掘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共同文化基础,实为一件非常重要、并且迫在眉睫的大事情。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