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僧---玄奘
玄奘法师的家庭环境
玄奘法师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不仅是我国佛教学界负有崇高声望的大德,而且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翻译家。神话小说《西游记》所写的“唐僧取经”中的“唐僧”,指的就是他。虽然《西游记》只是玄奘法师西游行程为背景的幻想的神 话,而玄奘法师则不只实有其人,并且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于冒险的、勇于克服困难的、在沟通中印文化上最有贡献的一个人。
玄奘法师本姓陈,名___,河南洛洲缑氏县人(今偃师)人。曾祖陈钦,在南北朝时代作过后魏的上党太守。
祖父陈康,在齐朝作国子博士。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一生不做官,很为当时人所景仰。玄奘法师是他的第四个儿子。
玄奘法师的体格和性格,都很像他的父亲,而眉目疏朗、相貌端严,还要超过他父亲。他从幼聪明绝顶,悟力特高,深得父亲的钟爱。在八九岁时,就开始攻读古代的经典。平时在家里埋头用功,不大出来与其他儿童玩耍,就是外边鼓乐喧天、歌舞动地,他也难得出来一次看热闹。
中国在南北朝时代,佛教大为流行,玄奘法师生在结束了南北朝的隋代。出家作和尚的人还很多,他的二哥陈素,法名长捷,就是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当时洛阳有四个道场,中有不少佛学名家。他这位哥哥对弟弟的学业极为关切,常约他到道场学习佛经,因此就引起玄奘法师出家的要求。
出家和研究佛经
隋炀帝(杨广)大业十年(六一四)朝廷决定要度二十七个和尚,举行公开考试。那时玄奘法师才十多岁,又因读经时间太短,没有被录取。他惆怅徘徊在公门旁边,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他说:“我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郑善果本来欣赏他的端丽的相貌,听到他要继承释迦的事业,弘扬世尊的遗教,又惊佩他的浩壮志气,就破例把他录取。并向同僚表示:“我这次要度这个孩子成和尚,是因为想到诵业易成,风骨难得。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风骨,将来必能成为佛门伟大的人才。”就这样,玄奘法师在净土寺出家了。
玄奘法师在净土寺跟景法师学《涅___经》(是佛教思想中心的经典之一),跟严法师学《摄大乘论》(是综合大乘唯识要义的典型著作),兴趣极为浓厚。由于他一听就懂,再看一遍就全部记得,很使大家惊佩,于是就请他担任复述。这时他虽然还是一个小孩子,可是已经引起大家的注意了。过了四年,历史上出名的好大喜功而又荒淫无耻的隋炀帝杨广,在江都(扬州)被宇文化及所杀,一时举兵起义的很多,中国又成大乱的局面。如:李渊在太原、薛举在陇西、萧铣在江陵、李密在河南、都纷纷割据一方,四出攻打。洛阳是军事重镇,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李密领兵攻破后,曾有严重的破坏。
玄奘法师听说李渊占据长安,颇得人心,就同哥哥离开洛阳,前往观光。但那时的李渊,创业伊始,只重军事,对学术方面还不大注意,使他很感失望。当时精通佛学的人,大多往游四川,玄奘法师也就同哥哥一起经子午谷入汉州。在那里,果然遇到了空、景二法师。月余之后,并一同到成都。这期间,他特别的刻苦耐劳,努力学习。所以在短短二、三年的功夫,便精通了佛教的重要经典。当时听讲的人不下数百,但对佛学的研究,没有一个能及得上他,因此他就成了一时人们仰慕的中心。他的哥哥兼好老庄、谈吐风雅,也受到四川人的敬重。
玄奘法师是个求知欲极盛的人,他即精通佛教经典,在四川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因而又想东归访求高人,不料哥哥坚决拦阻,不肯放行。 他不得已,只好私自和商人结伴乘船东下,路过荆州天皇寺,讲学半年;再向北走到相州(汤阴县),向休法师质疑问难;到赵州,跟深法师学《成实论》(佛教小乘“经部”的要典)。然后才入长安大觉寺,跟岳法师学《俱舍论》(小乘“一切有部”的要典)。这些佛教经典的学习,在他不但耳听一遍就能完全懂得其中旨趣,目过一次就能记在心,并且还能深 入钻研,领会到大家所见不到的道理。当时长安有常、辩两大德,号为佛学权威,声驰海外,从学如云,都对他特加称赏,赞为佛门“千里驹”。因此学徒侧目,誉满京都。
西游过五烽
玄奘法师在国内遍向佛学名家学习的结果,固已精通了不少重要的经典。但他崐觉得这些人各擅宗派,义旨有殊,考验经典,亦不尽同。使他意识到过去翻译上,辞不达意处一定很多。因想,佛教是从印度传来,要解决这些疑问,求得正确理解,不到印度研究,便难达到目的。又想到以前的法显、知严等法师,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出家人,他们既能求法西方,导利群生,自己又何当不能作继起的努力呢?这样主意打定,结好同伴,他就正式上表申请。这时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六二七),因国内还未完全平定,曾有禁止国人出番命令,因此没有得到批准。同伴都作罢论,独他立志不移。但他也想象到路上一定艰险万状,所以除不断念佛外,就自动先以人间种种苦痛来磨练自己一番,作为自己能否克服艰险的考验。
这年秋天,陕甘一带发生霜灾,灾民四出逃荒,他就乘机杂在灾民群里向西出发,决定由现在的甘肃,经新疆至印度求学。他由秦州(天水县)过兰州,到了中外通商要地的凉州(武威县)。在这里他曾接受邀请,讲经月余,西域各国的商人来参加听讲的很多。归国后多向国王称赞,所以玄奘法师的西行求法,在西域早已到处轰传了。
可是也正因此,引起了凉州都督李大亮的注意。因为那时禁止百姓出国。他就把玄奘法师找来,追问来由,逼令还京。幸得当地慧威法师帮助,派两个小徒暗送西行。但这是一种犯法的行为,不能不特别谨慎。一路昼夜行,到达瓜州(安西有瓜州城)。他打听西路情形,有人告诉他:“从此北行五十余里瓠轳河(疏勒河)下广上狭,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是必经的道路。关外西北又有五烽,驻有守望的官兵。各烽间相去百余里,当中没有水草。五烽之外,才是莫贺延碛,伊吾国境”。他听到后,内心极为愁闷,所乘的马又在这时死去,正不知该怎么办理。沉默了一个多月后,凉州的访谍也到了,叫所在州县注意通缉归案。州吏李昌是一个信佛的人,猜到被通辑的玄奘法师一定是他,就拿出命令叫他看。他迟疑半晌未答。李昌就说:“你把实情告诉我,我可以给你想办法。”他就据实说明,李昌深为感动,当面撕毁文书,劝他赶快离开。这时送他的两个徒弟一个先去敦煌,一个被他遣回。他虽然买得一匹马,又苦于没有人引路,因此仍然陷于极端的忧闷中。
第二天,他同寺内的胡僧们在道场诵经,有一胡人叫石___陀的前来礼佛,并请授戒。玄奘法师为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谓之五戒)。 他很欢喜地辞去,接着又很快送了些饼果前来。玄奘法师见他身体健壮,貌又恭谨,遂说出了自己的心愿。那胡人,慷慨许诺,说:“愿送师父过五烽。”玄奘法师大为欢喜,又出钱去买马一匹,于第二天傍晚时间,果见这位胡人偕一老翁,骑一匹瘦老赤马前来。玄奘法师见了,心里感到不快。胡人为他介绍说:“此翁对西路极熟,曾去伊吾三十多次,所以同来商量。”那老翁接着说道:“西路险恶异常,沙河阻远,又有鬼魅热风,遇到就要丧命。同伴众多,还常迷路,你现在单身一人怎么可行?还是多作考虑,不要自轻身命。”玄奘法师答道:我为求大法发愿西行,若不到婆罗门国,决不东归。纵然死在半路,也不后悔!”老翁见他意志坚定,就说:“若是一定要去,可乘我这老马。这匹马往返伊吾已十五次,知路健行,你那匹马是不行的。”于是他就和老翁换马而别。开始和胡人偕同夜行。大概三更左右,走到河边,远远望见了玉门关。这两岸有一丈多宽,两旁有梧桐树丛,胡人乃斩木为桥,布草填沙,驱马而渡。
过了河后,玄奘法师心中好像放下一块石头。在欣慰中解鞍休息,玄奘法师与胡人相去五十步,彼此下褥而睡。可是没有多久,他发现胡人突然拔刀而起,向他走来,但到距离十余步处突又折返。玄奘 法师怀疑胡人起了坏心,当即霍地坐起,念起佛来。胡人还卧后,玄奘法师始终不敢入梦。天明时喊胡人起来,准备出发,那胡人竟说:“我觉得前途非常危险,又无水草,只有五烽下有水,必须夜间偷水而过,但如有一处被发现,命就不保,不如归去妥当。”玄奘法师当然不肯,胡人露刀张弓,命他前行。玄奘法师为防备意外。不肯居前。这样并肩走了数里,胡人又停住叹息道:“师父一定通不过,如被捉住,要牵连到我怎么办?”玄奘法师当即发誓道:“纵使切割此身如微尘,也绝不牵连,请放心好了。”并即赠马一匹,劳谢而别。从此玄奘法师就孑然一身,开始孤行寂寞的沙漠了!
玄奘法师远望前方,完全是无边的黄沙,哪里有显明的道路。他只好望着骨堆,马粪前进。由于初涉沙漠,孤单无伴,再加上人们传说的鬼话,使他在极度崐惶惑不安的心情下,眼前产生了一幕幻觉:他忽然见满沙碛间都是军队,乍行?乍息,又有无数裘褐驼马,旌旗大舞。移形换貌,倏忽 千变,远看极为显著,渐近则归微灭。初疑遇到强盗,后觉 遇到鬼怪。这自然影响到他心情的不安,但他想到自己的宏愿,重新抖擞着精神,心也就安定了下来。
约莫走了八十余里,见到了第一烽。他怕看守的人看到,于是隐伏沙沟到夜方再起行,到烽西看见了水,就下去饮水洗手,不料刚想取皮囊盛水,忽有一箭飒然飞来,擦膝而过。正惊骇间,又是一箭飞来。他知道已被发现,乃大声说:“我是从京城来的和尚,请你不要射我!”说罢牵马向烽,烽上人亦开门出来,领他去见作校尉的王祥。当他说明经过后,王祥也不见怪,但说,西路艰难遥远,你终走不到,不如就近到敦煌跟张皎学习。玄奘法师当时表示任凭拘留,就是用刑罚也不东移一步。王祥大为感动,就答应为他指示道路。果然第二天饭后,使人预备水及面饼 ,亲送十余里,嘱咐道:“从这一条路可以一直到第四烽,那里的校尉是我本家,叫王伯陇,到时可说是我叫你来的。”
玄奘法师照着指示,进入了第四 烽,仍旧担心留难,打算偷偷取水而过。那知刚到水边,已有一箭飞来。他又照样的报上姓名,见到烽官,把王祥的话说明。王伯陇欢喜留宿并赠大皮囊和马夹。指示他不必走向第五烽,那里人生疏,恐怕发生意外,可从此西去百里许,向一野马泉取水。
从这里开始,才算踏上了莫贺延碛。这碛长八百里,古称沙河,也就是大戈壁。那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也无水草,是行旅人最艰苦的途程。在孤影伶仃的寂寞行程中,他总觉得奇形怪状的恶鬼,围绕前后。他是信仰坚定的人,只是诚恳的默诵 佛经,安定自己。当然谁都明白,这些心理上的幻觉,本来是危害不到他的,所以他始终能够安全地前进着。在沙漠中有一最大困难,就是容易迷路。他走了百余里后,找不到野马泉,当取出皮囊时,因袋重失手落地,所储的水全流出去,使他大感恐慌;以觉得道路盘回,不知向着那面走才是。因想重回到第四烽去,可是回头走了十余里,思前想后,觉得自己一再表示,不到天竺(那时称印度为天竺,又叫做婆罗门;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才主张称为印度)。决不东归一步,怎么自己回头走呢?还是应该抱定决心,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于是他又口念观音,转身向西北前进。这时候的途中景象,乃是四野茫茫,人马俱无,夜则遍地磷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猛虎。但这时候的他,因已下了决心,丝毫不觉恐惧。这样连走了四夜五日,没有一滴水沾喉,不禁口干腹焦,痛苦欲死,再也不能前进一步,不得不倒卧在沙漠中,心想:“这回可真完了。”在无可奈何中,只好默默念佛,自觉此行不求财利,非为名誉,一心只在求得佛教真理,总不会真的死在这里吧。
其实玄奘法师距离甘泉已近,只是没有发现罢了。他僵卧到第五夜半,忽觉一片冷风触身凉快,如洗 寒泉。本来眼睛已昏花得看不到东西,这一来眼又明亮,而马也能起立了。于是他就勉强起来,向前行进。惯走沙漠的马,有其特殊发达的 嗅觉和认识道路的能力,行了不过十多里,马忽自动走向别路,玄奘法师怎么也控制不住。这样又走了几里,就见到青草数亩。去草十步左右,便有清水一池,澄清见底。玄奘法师大为欢喜,人马俱得苏息。在草地边停息一日,然后盛水取草,才再向前进发。更经两天,走出流沙,算到了伊吾国(新疆哈密)了。当到伊吾一个寺中时,那里一个汉僧,看到自己人来了,就抱住大哭,说道:“想不到又能见到同乡!”玄奘法师也为之凄然下泪。接着胡僧和伊吾国王纷纷前来看他,并给他很好的招待。
高昌王的苦留
那时候西域有一大国,名叫高昌(在吐鲁蕃的西雅尔湖附近),国王文泰,也是汉人。玄奘法师到了伊吾国,高昌王听了,立刻派人带着敕书,要伊吾王把他送去。所以在伊吾玄奘只停了十几天,就开始向高昌国前进。六天后到了高昌国界的白力城。这时天色已经晚了想要停歇,而城中官吏说:王城就在附近。乃更换良马,继续行进,直到夜半才赶到王城。高昌王和随从的人,前后列烛,亲自出迎。让他坐到一个重阁宝帐中,殷勤拜问。说道:“自从听到法师的名字,喜欢得废寝忘食,预料今晚要到,特地和妻子读经敬候。”接着王妃和几十个侍女都来礼拜。直到天色将明,玄奘法师话久欲眠,他们 方才回去。玄奘法师远行疲劳,当天未能早起,那知天刚破晓,王率妃嫔,已来问候。他说:“弟子思量沙路艰险,师能孤身来此,真是奇迹!”说罢流泪赞叹不已。又介绍曾留学长安的彖法师与年已八十余的国僧统正法师与玄奘法师相见,并请后者劝他崐留在高昌,不要到印度去,当然玄奘不答应。
过了十几天,玄奘法师向高昌王辞行,想继续向印度前进。高昌王说:“已命僧统师有所恳求,不知师意如何?”玄奘法师答道:“留住实是王的好意,但我志愿西游求法,不能中途罢休。”高昌王说:我从前跟先父游历中国,曾随隋帝经过东、西二京及燕、代、汾、晋等地,见过很多名僧,未能引起仰慕;自听了法师的大名,便欢喜得手舞足蹈。准备到后,拜为师父,由弟子供养一生;并命全国人都 作弟子由师讲学。这里僧徒虽少,可是也有几千,我都可使他们执经听讲。希望察纳这点心愿,不要再从西游为念。”玄奘法师答道:“王的厚意我是很感激,但此行不是为供养而来,只因本国所有的佛法教义不够周全,多所怀疑,打算到西方寻求完备的经典。这种求道的苦心,只可日日坚强,那可中途而止,愿王收回这个意思,不要对我过分爱重。”高昌王听罢,坚决地说:“弟子爱慕法师必须留住供养,葱岭可转,此意不移,乞信愚诚,勿疑不实。”玄奘法师感到问题严重,仍然郑重答道:“王的厚意深心,用不着多说,我已知道,但我为求法而来,既未得法,岂能中止?且王信佛法,理应帮助发扬,怎么可以阻碍?”高昌王听到这里,又直率地解释道:“弟子哪里敢来阻碍,不过因国家没有导师,故而屈留法师”。接着又说了许多恳切挽留的话,玄奘法师只是摇头不许。
在封建时代的国王,一向是一呼百诺,作威作福惯了的。现在看到玄奘法师这种毫无商量余地的态度,高昌王不免有点恼羞成怒,当即把脸往下一沉,大声地说:“我一定要留你,不然,我可送你回国,你怎么能去”请你想一想,两相比 较。还是留住为好!”玄奘法师听到这里,内心难过万分,他也不客气地答道:“玄奘西来,为求大法,现在遇到障碍,那么只有骨头留在这里,心神未必会留!”说罢这话就默默静坐,不再作声。
高昌王当然不肯让步,但用意只是留他,所以招待更加隆重。每天吃饭,高昌王新自捧盘。玄奘法师既被强留,知道和他讲理是没用的,当即实行绝食,以示决心。他端坐不动,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到了第四天,高昌王见他气息衰微,呈现危象,突然感到愧惧不安,马上叩头谢罪,表示准其西行。玄奘法师恐怕受骗,要高昌王发誓,高昌王就与玄奘法师共入道 场,由其母作证,结为兄弟,准他西去求法,不过预先声明,在回来时必须留住三年,现在仍须屈留一月讲经。玄奘法师一一答应,就开始进食。
经过了这一番波折,高昌王对玄奘法师更为恭敬。每天开始讲经,他都亲执香炉迎引登座,并且低跪为磴,请玄奘法师踏着上去,天天如是。讲满一个月后,他替玄奘法师剃度了四个沙弥,以便 路上服侍。并制衣服三十套,因西方寒冷,又特制面衣、棉衣及靴袜等数套。另送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和绢等五百匹,以充往返二十年的费用。此外还有马三十匹,脚夫二十五人,并遗殿中侍御史欢信,护送至出名的叶护可汗处。又写 了二十四封信,给经过的屈支等二十四国,托他们代为照料。各附大绫一匹为信。此外还以绫绢五百匹、果味两车,献给叶护可汗。在信中说:“这位法师是我的弟弟,他想到婆罗门国去求法,希望可汗爱护法师如爱护我一般,同时更请敕以西各国给邬落马递送出境。”玄奘法师见这样厚礼深情,极为感动,特地写了一篇骈文称谢,高昌王读后十分感动。到出发时 ,又与诸僧、大臣及全城的人民出城相送,抱持大哭。最后叫王妃等先回去,自己和僧人们乘马远送数十里,方才珍重而别。
进入北印度
玄奘法师得高昌王这样大力的帮助,路上比较顺利,但所遇艰危的事情还是很多的。到屈支国(新疆库车)时,因凌山雪路未开,停了六十余日。出发后突遇一伙两千余骑的强盗,幸因他们分赃不习自斗而散,才得化险为夷,不曾遇难。
凌山即天山,在葱岭北端,这座凌山是峰高触天,千年冰雪,积而为凌,春夏不解,汗漫连云,仰望皑然一片,没有边际。偶有凌峰摧落路侧,或高百尺,或广数丈,蹊径崎岖,登涉艰难;加以风雪杂飞,寒冷彻骨。“悬锅而炊,席冰而寝”艰困情况,可想而知。这样走了七天,方出山口,徒侣之中,冻死的已居十之三四,牛马死亡的比率更大,出山后见一清池(旧称热海,即伊期色克库尔),方圆千四五百里,循岸行五百余里,才到素叶城。晤及当时出名的叶护可汗。可汗是突厥国王,居大帐中,盛陈仪仗,金碧辉煌,颇为庄严。因三年前印度沙门婆罗颇伽罗,曾为他讲经,所以对玄奘法师也很欢迎,并直崐率的劝玄奘法师道:“法师不必往印度国,那里天气很热,十月相当此间五月。看你的容貌,到那里怕会被热气融化;而且人们的人黑得很,没有什么气派,实在也不足一看!”玄奘法师当然不作考虑,他也并不留难,很快就派人护送起行。于是经过险要的突厥的关塞铁门,又经过十三国,到了缚喝罗国。玄奘法师在那里,观礼佛迹,并跟般若羯罗,读了月余的《毗婆沙论》(小乘“一切有部”的一部大论,书意云广释)。然后经揭职国,渡大雪山(兴都库什山)。大雪山是“层冰峨峨,飞雪千里”,艰险之状,还要超过沙碛、凌山,但过了这个艰险的在雪山,也就进入北印度了。
当时的印度,是一个个小国林立的局面。玄奘法师进入北印度后,到处观礼圣迹,学习经典。曾在迦湿弥罗国,跟七十余岁的著名的法称法师学《俱会论》、《正理论》(都是小乘重要著作)及《因明》(印度的逻辑学)、《声明》(印度的文字文典学)。那里有重视学术的传统,有九十六万字的佛教经典论文刻在赤铜上保存下来,玄奘法师为学这些经论,在那里停留了两年。
由迦湿弥罗国西南行七百里至半茹嗟国,复东行四百里至遏逻___要罗国,接着渡旃达罗婆伽河。当路过波罗奢大森林时,遇到五十几个强盗,他和同伴的衣服资财,都被劫夺净尽,但强盗还不甘心,仍挥刀驱迫他们进一枯池,想来个集体屠杀。这池里长着很多的蓬 棘萝蔓,他与一沙弥深入棘林中,望到池南有个水穴,可让人通过,乃相偕溜出。迅速地跑了二三里路,方始遇到一个农夫。知道了详细情形后,农夫就吹角告警,集合了八十余人,各带武器,急急赶到那面,救出被难的人,然后相携投入村中。被难的人人悲泣,独玄奘 法师欢乐如常,大家颇觉奇怪,问他怎么能这样安闲?他说:“人生之贵,莫过性命,性命既存,他何所忧?我国书上说:‘天地之大宝曰生。’大宝既在,小小衣服资财又算得什么呢?”说得众人即时也都转悲为喜,从这里可以充分看出玄奘法师具有令人难及的洒脱和涵养。
第二天到磔迦国东境一大城,在那里的大庵罗林中,遇一传 说已七百岁的老婆罗门,这个人身体魁梧,学问渊博,他知玄奘法师等遭难,号召市民救济。玄奘法师为市民讲经,极受欢迎,得到的毡布等赠品,多得使被难诸人用都用不完。他在那里停留一月,跟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都是大乘空宗重要著作)。然后从此东行五百余里,至那仆底国。那里有位大德叫毗腻钵腊婆,原为北印度王子,学问极好。著有《五蕴论释》,《唯识三十论释》。玄奘法师特住十四个月,跟他学《对法论》(即阿毗达磨论),《显宗论》、《理门论》系因明论著等。接着又到___烂达那国,跟大德旃达罗伐摩学《众事分毗婆沙》四个月,然的才进入中印度。
中印度的盗险
中印度是释迦牟尼佛出生的地方,佛教学术最盛,玄奘法师在这里前后游历了三十余国、停留时间也最长。他先在禄勒那国听大德名___耶___多的讲《经部毗姿沙》(广释小乘经部义的论书)。在袜底补罗国跟大德名密多斯那的学《有一部辨真论》(小乘论著)。在羯若鞠___国,又依大德名毗离耶犀那的学《佛护毗婆沙》(解释佛护一派教义的论书)。
他由阿逾陀国观礼圣迹后,与八十余人同船东下,向阿耶穆国行进时,又遇到凶恶的强盗。这次真是险到了极点,原来那河的两岸,丛林深茂,正在向前进行,突有十余贼船鼓棹而来。玄奘法 师所乘船中的人,大为恐慌,有数人自动投河。盗船到后,逼使大家上岸,脱掉衣服,搜求珍宝。奇怪的是这群强盗信仰什么“突伽天神”,每年要找一个状貌端美的人,活杀血祭。他们看到玄奘法师仪容美丽、体骨端庄、竟然欢喜若狂地说找到最合适的祭神人了。
玄奘法师并不吃惊,他婉转地向强盗解释道:“以我这样丑陋的身体,能作祭神的礼品,当然不敢吝惜。但我远来,是礼佛圣迹,并学经法,志愿未遂竟被杀戮,恐怕并不吉利!”一同被难的人也都代为恳求,甚至有表示愿以身代的。但强盗却坚决不答应,马上在森林中进行打扫、举行祭礼。由两人牵扶玄奘法师登坛,准备即刻血祭。玄奘法师知道无可挽救,但并没有恐慌的表示,只要求他们给他片刻时间,静坐安心 。同行诸人,欲求救不得,悯其遭遇,齐声痛哭。这时突然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船舫漂覆。这些强盗吓得大惊失色,急忙向大家问:“这和尚是哪里来的?”大家把玄奘法师的经历报告了,并警告他们说:“若杀死他,得无量罪。”强盗听了,马上改容谢罪,决崐定释放玄奘法师了。当一强盗前往解缚,玄奘法师感到有手触到他的身上时,他竟以为就要被杀,闭着眼睛问道:“时间到了吗?”强盗说:“不敢害师,愿受忏悔!”玄奘法师才知原委。于是他就向群盗讲演,劝他们改邪归正。强盗极为感动,互相劝告,当即将武器投河,物归原主,欢 欢喜喜地互相告辞。使险到极点的事件,又变成一场虚惊。
在那烂陀寺
中印度的恒河两岸,有个摩揭提国,原为古代佛教有名的地方,是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所在。还有弥勒,迦叶波等许多菩萨的遗迹。那里有个那烂陀寺,是全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全印度最高的学府。内有许多精通各项学术的学者,经常住有一万左右的人。主持人是个年已一百多岁的戒贤法师。他的道德学问,为众景仰,大家不呼其名,称他为“正法藏”。寺内学者听说玄奘法师求法而来,极为感动,当即派人迎入,引见戒贤法师。玄奘法师依照那里规矩,很恭敬地顶礼参见。戒贤法师命坐,问他:“从何处来?”他答:“从支那国来。欲依法师学《瑜伽论》(大乘瑜伽学的要典,后经玄奘法师译成中文,名《瑜伽师地论》,计一百卷)。戒贤法师听罢,感动流泪,即喊来了博通经论,善于言谈的弟子觉贤--这是他的侄子,也已七十余岁了。要他把自己三年前病中情形告诉大家,表示他在那次病时,已发愿要宏扬正法《瑜伽论》等。对玄奘法师抱有很大的希望。并且多方勉励,待以上宾之礼,招待极为周到。每天供给担步罗果一百二十枚,槟榔子二十颗,豆蔻二十颗,龙脑香一两,并供给大人米一升。 这米大于乌豆,作饭香鲜,为此国特产,平时只供国王和诸大德食用,所以称为大人米。每月油三斗,酥乳等随日取足。此外并有侍者一人,婆罗门一人,帮助料理琐事。出行则乘象舆。那烂陀寺主客万僧,得到这样供给的连玄奘法师,一共只有十人。
这个寺院,建筑壮丽,地位崇高,在全印中无与伦比。僧徒主客常有万人,学习佛教大乘、小乘十八部,乃至欲典吠陀(印度古典经书)等书;因明、声明、医方、术数也都 一律研习。这些人中间,能解经论二十部的有一千余人,能解三十部的有五百余人,能解五十部的连玄奘法师在内只有十人;只有戒贤法师一切穷览,无所不通,德秀年耆,为众宗匠。寺内讲座每天有百余所,学习风气浓厚。国王为了表示钦重,拨出百余城邑负担供养,学人得无忧衣食,安心向学。玄奘法师先到南部游学了一个时期,然后回寺。听戒贤法师谈《瑜伽论》三遍、《正理论》一遍、《显扬》及《对法》(即《俱舍论》)各一遍。并随时提出对其他经典的疑问,请为解释。同时他也学习婆罗门书及印度各派学说。在此一共钻研五年,结果都能洞达词意。
但是,玄奘法师并不以此为止,五年以后又向南行,到处寻师;他在伊烂等国,从但他揭多___和羼底僧诃二大德学《毗婆沙》、《顺正理》等论一年。在南___萨罗国跟一个婆罗门读《集量论》(印度因明大师陈那的代表作)月余。在驮那羯磔迦国,跟苏部底,苏利耶学小乘大众部根本阿毗达磨等论。并游了南印度许多国家,才重回那烂陀寺。当他参见戒贤法师后,又听说寺西有个出家大德名般若跋陀罗的,学问很好,乃又从学两月,咨询所疑。又特赴杖林山胜军居士处,学《唯识决择论》、《成无畏论》、《庄严经论》以及问瑜伽、因明等疑问二年,才再度回到那烂陀寺。
这时侯的玄奘法师,由于综摄各师所长,学识并世无双。戒贤法师命他在寺开讲,为大家讲《摄大乘论》及《唯识决择论》。当时寺内大德师子光、学宗般若(般若学发挥“空”义、瑜伽学发挥“非空非不空”义),先为大家讲《中百论》,对《瑜伽论》颇有指摘。玄奘法师以为这是他不能融会贯通之故,几次前往辩难,未得满意答复。但原来听师子光讲经的人,却渐散归到玄奘法师处。玄奘法师为了消除师子光这点误会,特著《会宗论》(梵文著作已失传)阐述二宗并不违背的道理。戒贤法师和大家一致赞美,当予刊布流通。师子光大感惭愧愤而出居菩提寺,另找东印度一同学名旃陀罗僧诃到来与玄奘法师论难,希望能洗刷去这一耻辱。不料旃陀罗僧诃到来以后,惮于玄奘法师的威严,默不敢言。此后,玄奘法师声誉更盛,就是在印度也已被公认佛学界的权威。
曲女城大会
当时印度佛学界有大乘、小乘之争。有个戒日王,是印度史上出名的政治领袖,在印度诸王中威望最高。而对那烂陀寺也最为景仰,他曾为那烂陀寺造一高崐逾十丈的精舍。当他征讨恭御陀,经过专信小乘佛学的乌荼国时,在那里听到了对大乘的讥讽,并有人拿出南印度王灌顶师老婆罗门般若___多著的《破大乘论七百颂》叫他看。戒日王修书那烂陀寺,请戒贤法师派人前往辩论。戒贤法师当即派定海慧、智光、师子光及玄奘四位法师。后因接着来了第二封信,嘱令暂缓,所以没有出发。当师子光为玄奘法师论败出走后,突有一“顺世外道”的婆罗门,前来那烂院寺论难,写 了四十条义悬于寺门,并且声明说:“若有破难一条,我就斩首相谢。”经过几天,无人出应,玄奘法师乃遗人把它撕了下来,加以研究。这个婆罗门就来求见玄奘法师,玄奘法师就请他晤谈,当着戒贤法师面前,并由诸大德作证,与他举行辩论。玄奘法师滔滔雄辩,理论精密,说得那位婆罗门哑口无言,最后惭愧地起立说道:“我败了请履预约吧!”玄奘法师不肯杀他,要他暂充侍役。此后不久,玄奘法师访到了戒日王函中提到的那部《破大乘论七百颂》。看后颇有疑义,就问这位降顺的婆罗门。原来他曾听以讲过五遍。玄奘法师请他于夜间详为讲解,了解它的根本见解,然后找出它的谬点,申明大乘义破之,著成《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梵文著作已失传)。戒贤法师宣示徒众,听到的人没有一个不叹赏的。玄奘法师为示宽大,当把这个婆罗门放走,婆罗门感激异常,离开后曾向东印度迦摩缕波国的鸠摩罗王称颂玄奘法师学德,王遂遗使来迎。
这时,玄奘法师久游思归,寺内诸大德苦留不许,经向戒贤法师说明归国译经,宏扬佛学的志愿后,得到戒贤法师欢喜地允许。所以接到鸠摩罗王来信后,戒贤法师复书不允。鸠摩罗王又来信坚邀,且以武力威胁,戒贤法师不得已乃命前去。及至戒日王出征归来,听说玄奘法师在鸠摩罗王处,逐遣使嘱鸠摩罗王送玄奘法师前来。鸠摩罗王十分不愿,竟复信说:“我头可得,法师来可即来!”惹得戒日王忿怒万分、准备大动干戈,约定各率雄师在珈河相会。鸠摩罗王为了维持两国的友谊,最后接受了他的臣民建议,把玄奘法师护送至戒日王处。戒日王见到了玄奘法师,大为欢喜,才算忘却前怒。戒日王曾问到中国政治情势,后并有书致唐太宗。这位戒日王和他的精通《正量部义》的妹妹,听玄奘法师讲经后,极为称赞,惟恐他国小乘外道仍守愚迷,乃特为玄奘法师在曲女城举行一会,事前通知五印度各国沙门、婆罗门、外道等,凡懂得经内的人都集合到曲女城,来听支那法师的讲论。
三个月后,玄奘法师到了曲女城。在五印度中,计到了十八个国王。懂得大小乘的和尚三千余人,婆罗门及“尼乾外道”二千余人,那烂陀寺和尚千余人。这些人都是博蕴文义,富有辩才的一时知名之士。而远近前来观礼的人,更是人山人海,所以当时会上的象、舆、幢、___、峨峨围绕,望去云兴雾涌,充塞数十里间,盛况可以想见。
大会仪式开始后,玄奘法师升上富丽堂皇的论坛宝座,宣布十八国王,诸国名僧博通经典者千余人,婆罗门外道有名行者五百余人,以及诸国大臣等二百余人依次进入会场,其余外道俗人等则在院门外安置。大家先进饮食。食罢、颁发赠品,然后由戒日王恭请玄奘法师为论主,称扬大乘论义。再由那烂陀寺戒贤法师读示大众,另写 一本,悬诸会场门外,并照论辩习惯写明:“若其间有一字无理能难破者,请斩首相谢。”凡经五天,无人说话。而小乘外道,甚为愤恨,打算谋害玄奘法师。戒日王乃下一令:“若有一人伤触法师者斩其首;毁骂者截其舌;其欲申辞救义不拘此限。”这样才算镇 压下来。经过一十八天,无人敢来辩论。乃由玄奘法师再讲一次,作为结束。戒日王大为欢喜赠金钱一万,银钱三万及上等___衣一百领。十八国王亦纷纷各赠珍宝,玄奘法师恳切辞谢,不受他们一钱一物。戒日王遂照当时论胜规矩,请玄奘法师骑一大象,上施锦幢,由贵臣陪同、巡行宣唱:“支那国法师立大乘义,破诸异见,自十八日来无敢论者,大家都应知道。”于是万众欢腾,争为玄奘法师赠送荣誉的名号,大乘方面是:摩诃耶那提婆,意思是大乘天;小乘方面是木义提 婆,意思是解脱天。最后烧香散花,欢呼散会。会后玄奘法师向戒日王辞行,戒日王又苦留参加五年一度和七十五日无遮大施。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施舍大使,规模极为宏大。到会的人多至五十余万。戒日王把五年积储的金银财宝,施舍得干干净净,甚至连衣冠上璎珞珠玉也都不留一个,然后同他的妹妹,穿着布衣,礼十方佛,踊跃欢乐地发表:“财宝储入可靠的民间”的言论。但会后他所施舍的自用的服饰等物,则由诸王出钱给他赎回。这是古印度传统上一个极有趣味的大典。
回到祖国
说如肯留住,愿为他造一百座寺院。出发时,两王赠送大量珍宝,玄奘法师一概辞谢,仅受鸠摩 罗王一件曷刺厘披皮,用作途中防雨。至路上实际需要,则有戒日王送的大象一头、金钱三千、银钱一万。戒日王除与鸠摩罗王,跋吒王等相送甚远外,并遣达官四人,带着写在素毡上由红泥封印的文书送给经过各国,叫他们发骑递送,直到中国边境。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藉口高昌王___文泰夫妇一度来朝后,态度骄傲,派侯君集把高昌灭掉,改为郡县(西州)。玄奘法师在印度出发时,大概已经得到这个消息,自然用不着再来履行对高昌 王的诺言了,因此,归途并未循着原路,路上也比来时顺利。到毗罗那举国都城时,碰到了师子光、师子月两人,相见甚欢,特为开讲《瑜伽论》及对《法论》两月北印度盗贼很多,为免意外麻烦,路上派遗一个僧人在前,说明远来求法,所带只有经像,并无什么财物。果然屡次遇盗,都未受到滋扰。可是当他们过信渡河时,同伴和经像乘船,玄奘法师骑象涉渡。不料到中流,风波骤起,船倾欲覆,守经者惶惧堕水,象人共救得出,却因此失掉五十夹经本及印度的花种。
当经过迦毕试境时,国王正举行七日大施,但仍遗大臣带百余人送玄奘法师过雪山,走了二十余天,才到山底。接着登达悉铁帝高原,渡波谜罗川大河,一路上冰雪满地,人烟稀少,出了葱岭之东,经历揭盘陀(塔什库尔干),___河(疏勒)及瞿莎 旦那等国,才到达于阗(和阗),算是进入中国境了。玄奘法师因于阗王殷勤挽留,所乘大象病死,同时还怕朝廷怪他私自出国,遂决定一面使人往届支,疏勒访问所失经本;一面写了一道表章,讲述此行经过,使高昌王人随中国商人入朝,代为呈上,自己在于阗待命。
唐太宗是一个野心很大的皇帝,他得知玄奘法师载誉载宝而归,大为欢喜,马上备文派人到于阗召他回来,并叫懂得梵语和经义的僧人同来,另给于阗王一信,托为照料,并还派有官员在路上迎候。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法师等一行,由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等迎接到京城长安。计从他出发到归来,已整整一十八年了。带回来的东西计有:如来肉舍利(就是佛骨)一百五十粒;金佛像二:一高三尺三寸;一高三寸、檀佛像四:各高二三寸不等;银佛像一、高四尺;佛教经典、计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由二十匹马驮来。这时,唐太守将要用兵辽东,他赶到洛阳相见,太宗亲自出迎,赐坐畅谈,殷勤慰劳。并一再劝他还俗做官,他都坚决的拒绝,表示决心从事翻译事业。
光芒万丈的翻译事业
玄奘法师西行目的,本在搞通佛教教义。回来后,除奉命口述,由辩机笔录了一部《大唐西域记》(本书已成研究古代西域及印度唯一重要著作),详细叙述西域和印度各国的政治、社会、风土、人情等况外,便摆脱了一切俗务,专心于翻译事业。他先后住在长安弘福寺和大慈恩寺从事翻译工作。唐朝为提倡这件大事,曾命各地举荐通达经典的人,作他的助手。当时被荐译经的大德,有沙门灵涧、道深、道因等十二人;长于文辞的大德,有沙门道宣、慧立等九人;长于字学的大德有沙门玄应;精通梵语梵文的大德,有沙门玄谟。此外还有担任抄写事务等,计共五十余人。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又曾派于志宁、许敬宗、薛元超等润色译文,范义硕、郭瑜、高若思等帮助翻译,由玄奘法师主持这一个规模宏大的翻译机构。
玄奘法师在先后十九年间(645-644年),一直在努力作翻译的工作,直到死前不久才停止。共译出菩萨藏经及《瑜伽师地论》等经典七十五部,计一千三百三十卷。
在这期间,唐太宗看了他的部分译稿后,曾特地做了一篇《大唐三藏圣教序》(佛典内有经、律、论三种学问,谓之三藏。精通三藏的出家佛教徒,称三藏法师)。唐高宗作太子时,亦为他做了一篇《述圣记文》,表示皇家对翻译事业的重视和对玄奘法师的崇敬。
玄奘法以精通梵文和中文的条件,来从事直接翻择工作,做事态度又极为认真负责,遂创造了他的翻译事业上空前伟大的成就。在他以前,中国对于佛经的翻译,最初是“口授”而非“笔受”;后来是“笔受”不附原文。或懂得原文而译得不成熟,直到确实学习中印的伟大的玄奘法师手里,才算是中国人对翻译事业真能胜任愉快的开始。
的确提高了翻译的质量。他的翻译态度极为谨严,当翻译《大般若经》时,梵文有二十万颂,文字过于冗长,同事屡请删略,他本有接受之意,后因想到像鸠摩罗什法师那样的除繁去重,总不妥帖,还是一字不遗的把它译出了。还有,当时本流行着晦涩难懂的骈文体,他毅然采用了朴素的通俗文体,因此他的的翻译,不仅真实传 达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影响到唐代文体的改革,至于这些佛经在后代中国学术思想上所发生的重大影响,更是不用说了。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感谢唐代优秀翻译家—玄奘法师对我国学术文化的伟大贡献啊!
玄奘法师不仅把佛经译成中文,据说还曾把中国老子的著作,部分译成了梵文。所以他不仅是古代中国最优秀的翻译家,更是古代中国第一个把中文著作介绍到外国去的宣传家,这都是特别值得我们纪念的。
在玄奘法师从事翻译期间,曾经接到印度大德智光、慧天等法师来信,他也复信报告在国内的情况。他还曾回到故乡探望过一次,家中已经没有多少亲人,只有一个姊姊还活着,见了一面之后也不再有什么交往,此外,他便很少有什么应酬。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二月玄奘法师示寂于长安的西明寺,享寿六十九岁。本来最后几年,他因劳苦过甚,身体已呈衰象,但他不肯休息,仍然出力译经,终致积劳不起。他的一生,恭谨好学,专心学术,不骄不谄,行藏合时,深受到那时一般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敬爱。所以当他的示寂消息传出后,就震动了全中国人的心弦。高宗为示悲悼,特为辍朝五天,认为他的示寂是“失去一件国宝”。当出殡时,四方送葬的据说多达百万余人,算得是盛况空前。事实上像玄奘法师这样一个人,无论就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说,就他的勇于进取,不怕艰难,刻苦耐劳和为学术而牺牲的精神说,在中国历史人物中,实在是找不到第二个的,至于名扬国外的大光荣,在历史人物中更可是绝无仅有!
玄奘 法师示寂后,他弟子慧立为作《大慈思寺三藏法师传》,长达十卷,是古代 中国空前的传记巨作。根据现代考古学家在新疆的实地考察,这书首卷所载沙州,伊吾间的行程与现在由西安到哈密的地势,完全相符,足能证明慧立的书确系根据玄奘法师口述所作的忠实记录,是有其千古不磨的价值的。由于印度缺乏历史著述,这本传记和《大唐西域记》,都成了研究古印度的最宝贵的资料。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