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二讲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30日
来源:   作者:大安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第二讲

对这个经文即将要解释之前,先做一个五重玄义。天台家释经一般用五重玄义——五个方面来诠释这部经典玄妙的义理。那大家在前面,就对这部经典主要的思想脉络、主要的精神宗旨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这五重玄义第一是“释名”,第二是“辨体”,第三是“明宗”,第四是“明力用”,第五是“教相”。

第一是解释这部经典的名题。一般讲,有智慧的人听到经题就能够了解一经之义。一般的经典建立名题有人、法、喻、单、复,这些都是译经家常说的一些常识。那么这部经主要是以人为名,能说和所说都是以人作为名题。“佛说阿弥陀经”,第一个“佛”字是我们娑婆世界能说法的教主,就是指释迦牟尼佛。“释迦”是能仁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那释迦牟尼——能仁、寂默,也代表着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的两个重要科目。我们这个地球的众生心比较残忍,所以要用“能仁”——仁慈——来进行教化;我们这个地球的众生心比较散乱,所以要用“寂默”来进行教化。那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界示现八相成道,也有他非常悠远的历史了。他在无量久远之前曾做大悲菩萨,发五百大愿,要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人寿百岁的时候,示现在这个世间拯救众生。那一般来说,五浊恶世是在减劫。减劫两万岁的时候就进入浊世,就是迦叶佛时。到了人寿平均一百岁的时候,那个时代的众生业障很重,智慧很浅,造业甚多,入三恶道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所以这位菩萨悲心甚切。一切具有甚深大慈悲心的菩萨发愿,也最多能发人寿平均千岁来这个世间度众生的愿。唯有释迦牟尼佛因地发愿百岁的时候来这个世间度化众生。佛是一切种智者,他自己觉悟了——从无明大梦里面醒过来了,也要令一切众生从无明大梦醒过来。这就是自觉觉他。对法界的事理、因果、性相一切了知。所以对佛所说的一切——这种真理,我们凡夫众生都要相信。他是满足大悲心人,他是具有一切种智者。他唯一的目的是让我们出离三界轮回之苦,契证涅槃自性之乐。所以我们在这个末法时候能听到念佛一法,首先要感恩释迦牟尼佛,乘大悲愿力示现这个世间来说这个法门的恩德。

第二个字是“说”,说,是“悦所怀也”。就是佛的本怀一旦有机会畅演出来,他就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欢喜、愉悦。佛来这个世间唯一的本怀是什么?是把我们一切众生看成等同一子——这样的悲心,我们在三界里面这么迷惑颠倒,众苦煎熬,佛忧心忡忡;一旦我们善根发露,智慧显现,有出离之心,佛救度我们的力量就在当下,佛观察到这个机缘成熟了,就赶紧宣说——不失时机地宣说,好,那宣说的不是一般的法门,而是宣说念佛往生净土一法。那么这个法表达的是: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因为他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鞞跋致——三种不退,一生补处,究竟成佛。所以往生净土一法就等于是即生成佛一法。现在有的人他不了解这个,总是觉得好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现在有种说法叫“终极解脱的中间站”——还是属于中间化城。它不是这个样子,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究竟成佛的地方,就是成佛的宝所。这个概念一定要非常明晰,非常的肯定下来。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等于成佛。观察到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释迦牟尼佛才赶紧宣说这个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令苦难的众生得到究竟的解脱。众生得到了这究竟的解脱,佛才欢喜。这就是“说”的意思。

那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靠什么力量来成佛?这就是所说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导师。我们能够相信净土法门念佛求生,就能够往生净土成佛,其主要的依据是在阿弥陀佛那里。是他在无央数劫以前,以他无缘、同体的大慈悲心称性发出四十八大愿,建立一个至极庄严清净的净土,来接引无量无边的信愿念佛众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是由于阿弥陀佛因地当中发了大愿要令一切众生快速的离开轮回之苦,快速的究竟成佛。所以我们成佛的价值目标是来自于佛力。这是净土法门不共的特点。“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几句话?这是我们净土祖师不厌其烦再三宣说的。这个法门,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四十八大愿所产生的力量,就是果地上的功德。阿弥陀佛把他果地上的功德完全的恩赐给我们这些众生,作为我们众生因地修行之心。所以我们因地修行的心里面是渗透着、凝聚着阿弥陀佛的愿力。这就是“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入到我们的心想里面。

入到我们的心想中以后呢,那怎么去理解“因赅果海,果彻因源”?由于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在我们的因心里面,所以我们当下念佛、观佛的因心里面就——“赅”——含摄着、包裹着果海。就是阿弥陀佛果地像大海般的功德是在我们能念的心里面完全含摄的,包括住的。这“因赅果海”。为什么能念佛的心就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就是阿弥陀佛遍知法界的那种大海般的一切种智,从我们每一声佛号里面展示出来。阿弥陀佛建立净土,建立名号,四十八大愿每一愿的施设都是为了众生,不是为了自己。所以他由愿所引导的大行——六度万行,也是完全为了众生,从这里理解“果彻因源”。阿弥陀佛果地上的一切功德,彻到了我们众生因地当中的本源心地。那么这个源也表明阿弥陀佛的加持力源源不断,像无尽的宝藏。弥陀名号的十二光如来,当我们每一声称念的时候,十二光如来的无边光、无碍光、智慧光、欢喜光……都在加持着我们,它是不间断的。所以这个净土一法,你一定要站在一个果觉和因地的互动、感应层面去建立信心。

“佛说阿弥陀”,阿弥陀是梵语,翻译成我们中文叫无量寿,或者叫无量光。那么“阿弥陀”这个名字也是一切众生本具的性德:“无量寿”是我们一切众生本具的寂定的性德,“无量光”是我们一切众生本具的那种照用的性德。这位法藏菩萨愿力圆满成为了阿弥陀佛,是把一切众生本具无量光寿的性德彰显出来、圆满出来的一尊果地上的佛,所以就叫阿弥陀。这个阿弥陀的名号跟我们众生的心性,产生了内在的、同质的、互动的、亲切的关联。这个名号是本着众生的心性建立起来的,那么众生的心性也要借助名号的称念彰显出来。“阿”是无的意思,“弥陀”是量的意思,他是无量,也代表性德的无有边际、无有限量。这个无量是表达他一切的无量,不仅是寿命无量、光明无量,而且他的神通也无量,道力也无量,依报也无量,正报也无量,辩才也无量,相好也无量,说法也无量,化度的众生也无量。叫一一无量。所以释迦牟尼佛是宣说着无量光寿乃至功德智慧无量的“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法界藏身”这么一尊佛的功德。

那最后是“经”,一切佛所说的都称为经。当然佛经也是五人宣说,但这部非常稀有、难遇、难信之法的经典是释迦牟尼佛金口所宣。

好,这就是我们了解“佛说阿弥陀经”这么一个经题的意思。

好,第二我们来看看它的体性,这部经典是以实相为正体。谈到大乘都是谈一法印——以实相为印,跟小乘的三法印有所不同。好,那么我们对这部经典,怎么去认知它?它的体性,全体都是实相。那实相又是我们当下现前一念心性。一般我们说,谈佛法太广,众生的境界太广。从天台家的观照来看,观照现前一念心性。一念心性,不要被它现象所迷惑。《楞严经》七处征心,觅心了不可得,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超越时间——不是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超越一切色法,不是“青黄赤白、长短方圆”这些。谈到实相,当然讨论起来不一定容易理解。说起实相,实际上究竟的境界也就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但这里面要把握它的中道,就像《楞严经》所说的“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就是无相,“即一切法”就是无不相。要把握这个实相的无相——无相的空,无不相的这种有——就是不空。空和不空,这样的辩证关系。不得已就把心性这种本来的面目称为实相。实相又能够双遮两边,“非寂非照”;又能够双照两边,“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把握这个实相有什么好处呢?从这部经典形而上的道理来讨论,一般的人看《阿弥陀经》,好像觉得《阿弥陀经》不怎么地。它都是黄金为地呀,七重行树啊,七重罗网,都是那些事相。甚至还说:“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是贪心吗?看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黄金就想去。”这里讨论它的体性是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庄严都是实相,不是现象界的一些助于我们感官快乐、我们贪心的对境。所以这个体性是很重要的。了解了这部《阿弥陀经》是以实相为正体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够去理解蕅益大师谈的:把这个实相的一真法界的体性,显现为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正报庄严。这种实相的体性,显现为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这个实相的展开,那就森罗万象。实相的圆融无相是不可言说,实相的缘起那是穷劫难尽。能说这个经典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阿弥陀佛的功德,能度众生的两土世尊、所度的十方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众生能信的心和所信的净土妙法,能厌离的能愿心——“能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和所愿的极乐世界,能持修净业的身、口、意三业以及所持的弥陀名号,能往生净土的信、愿、行三资粮和所往生的极乐世界四种净土,能赞叹这部经典的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诸佛,以及所赞的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名号功德,等等等等,都是“实相正印之所印”。这就是很奇妙了。这些净土法门所展示的事相,全体是实相,全体是涅槃,全体是一真法界。我们观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实际上就是观察我们当下一念心性。观察佛的境界,以佛的境界作所缘境,以真如熏无明,就能够打开心量,伏灭烦恼。所以读《阿弥陀经》,读《无量寿经》,观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是极为殊胜的修行观察法门。因为它全体都是实相。

第三来看看它的宗旨。“宗”是修行这个法门的重要门径。这个体和宗的关系,就好像虚空和梁柱的关系:空间代表它的体,梁柱代表它的宗。这个宗是从修行的层面来建立。你要回归到那种自性本体,就得要有一种纲领来契入。所以就把这个宗称作“枢机”。枢机怎么理解呢?就是这个门要有一个门枢,门的开合要靠这个枢。你这把箭——特别是那个大的叫弩,弩射程很远,射重要目标的,这个弩要把箭射出来,一定要扣那个扳机。扳机一扣,那个箭才能射得出去。好,这个宗就是回归到那种实相本源心性的枢机,就是修行的纲领。纲大概像网的总绳一样的。你把那个纲提到了,那个网目就能够张开。你把领口抓到了,那么袖、襟都能够井井有条。所以一般讨论完它的体性之后,就得要讨论它的宗——宗要、宗旨——在什么地方。

好,这部《阿弥陀经》的修行宗要,就是四个字。这四个字非常重要:信、愿、持名。这种概述第一强调了信、愿,第二是强调称名。这称为净土三资粮。而这三资粮它具有内在的辩证关系。这个辩证关系就体现在下面的四句话: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好,他用一种否定性的句法表述,来强调这三者缺一不可,若鼎之三足。鼎是由三个足立起来的,只要缺了一个足,它都会颠覆。这一点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净土祖师的思想很为重要。你不能只是谈一方面。“非信不足启愿”,你首先没有建立智慧的信心,你就开显不了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首先你对于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它本身是不可思议的,要产生信心都很难。因为我们凡夫众生与生俱来具有贪、瞋、痴、慢、疑,这种根本烦恼的疑是很难根除的。就是在世间法,很多东西我们都很难产生信心,更何况是出世间法了,更何况是出世间法当中至极圆顿的法。我们这个疑常常会显发、泛滥出来。信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虽然《无量寿经》讲你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得无上菩提。“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这种清净的信心你是不是具足?有很多人一听,就好像他能担荷:“我已经产生了信心,我即得往生了,我已经住不退转了。”你担荷得太快了!实际上我们所谓的信心里面有太多的怀疑。最多你有一定的信心而已,夹杂着很多的怀疑。这种怀疑都是你不能察觉的——疑根哪!你没有甚深的般若智慧和多生多劫深厚的净土善根,你想对这个法门当下产生“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是很难很难的事情。当你对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不能产生决定信心的时候,你对于往生的愿就犹豫不决啊!而且这个厌离娑婆的出离心也不容易出来啊!无量劫以来,我们对三界六道、五欲六尘、恩恩怨怨太熟悉了,把这些无明大梦里面的境界看得太真实了。每天在这里喜怒哀乐,我们哪有一念出离之心啊?但这个愿一定要启发出来啊!这种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世界的愿启发出来,就是在烦恼淤泥当中伸展的莲华,就是我们的般若智慧,就是大善根了,就是这个时代所讲的道心了。有不有道心,你首先要看有没有出离心。而且出离心还是要认真去修行的一个科目。这个愿是要用信来启发出来的。这个净业的行持是要以你的愿作为前导的,所以“非愿不足导行”。你发了愿,才能够作为你的动力机制去做这个事情。你都不想去做这个事情,你就动不了,“把手牵他行不得”啊。

  ——庚寅年五月讲于温州太平寺
————————————————————————————————————————————————

大安法师佛学文集

大安法师佛教视频专题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