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智随法师:印光大师因果思想五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7日
来源:   作者:智随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三、因果在佛法中的位置

1、因果是佛法的根本

  佛法广大无边,其根本何在?很多人往往不注重因果而去追求玄妙高深之理,大师在《文钞》中全面、透彻地论述了因果的重要性,指出因果可谓佛法的根本。主要从两个方面详细说明:一:所有诸法,不出因果。二:因果圆摄一切,非为小乘。

⑴所有诸法,不出因果

  佛法无量无边,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有小乘,有大乘。无论世出世法,无论小乘大乘,都不出因果二字。《文钞》言:

  约佛法论,从凡天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法论,何独不然?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凡夫不得而见,何可以之为无乎?喻如黑夜不见一切物,不得谓一切物悉皆消灭矣。(续编下?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

  大师首先标明佛法中所有诸法,都不出因果之外,进而指出世间圣人的学说也同佛法一样,并作了详细说明。他举出《周易》为例,圣人学说与佛法相通,积善与积不善是得福与得祸的因,余庆余殃是现世的果报。常人以为善恶只有余庆余殃,其言外之意多难领会,大师高超之处在于提出「本庆本殃」,即佛法中的生报与后报,指出「本庆本殃」的作用远大于「余庆余殃」百千万倍,以显彰佛门因果观的深邃与重要。由此可知:佛门因果观遍通一切诸法,世间因果观无不包含在佛法之内,所以世出世间法都以因果为根本。故大师言:

  因果二字,遍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罄无不尽。盖不特佛教之所尚,亦世法之所不废也。 (续编下?历史感应统纪序)

  世法虽注重因果,但若无佛法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乃至超凡入圣的道理扩而充之,世间学说就很难自圆其说,以至难有立足之处,如此则善无以劝,恶无以惩,更不用说止于至善了。虽言有浅深,但圣人同心,无论佛法与世法,都在因果思想的基础上发挥劝善惩恶、治乱扶危,进而超凡入圣、了生脱死的作用。为进一步说明因果之重要,大师言: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若无因果,则善无以劝,恶无以惩,遑论「明明德以止至善,断烦惑以证菩提」乎?由其知有因果也,则必趋吉避凶,改过迁善,闲邪存诚,克己复礼,冀入圣贤之域,期登极乐之邦。上焉者安而行之,中焉者利而行之,下焉者勉强而行之,同得格物欲以显良知,出迷途以登觉岸。于以知圣、贤、佛、菩萨参赞化育之道,其原始要终,不外因果二字。而为天下古今治乱持危,淑身觉世,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一大根据。(续编下?历史感应统纪序)

  大师对因果重要性、根本性的阐释可谓入木三分,切中要害。能知因果,则「上焉者安而行之,中焉者利而行之,下焉者勉强而行之,同得格物欲以显良知,出迷途以登觉岸。」如是一法摄众机,同沾佛法利益,参赞化育之道,岂有过于此者?大师特别注重因果,实为透彻佛法而得其要也。

⑵圆摄一切,非为小乘

  因果虽通摄世出世法,然而一般喜欢玄妙理论的人,于因果多视为浅近小乘,漠然置之,不屑于顾。实不知因果者,圆摄一切大小乘,下至凡夫上至成佛,无一不在因果之中。《文钞》言:

  佛之所以成佛,常享真常法乐,众生之所以堕地狱,永受轮回剧苦者,皆不出因果之外。凡人欲治身心,总不能外于因果。现在人徒好大言,不求实际,辄谓因果为小乘法,实为大谬。讵知大乘小乘,总不外因果二字。小乘是小因果,大乘是大因果。小因,是依生灭四谛,知苦断集,慕灭  大师从纯佛法的角度说明因果遍于大小乘,大乘是大因果,小乘是小因果,无论大小,总不出因果二字。因果在佛法中的位置,不言自明。徒好大言不求实际者,以此可知自己于因果认识之浅陋也修道;小果,是证阿罗汉果。大因,是修六度万行;大果,是证究竟佛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其因,必有其果,未之或爽也。所以不独世间人皆在因果之中,即菩萨佛,亦不出因果之外。若谓因果为小乘,则菩萨佛,亦是小乘矣。其言之狂悖可知矣。(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以上两点,分别从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角度清晰明白地论证了因果在佛法中不可浅视的重要性,即因果是佛法的根本大法,虽有世出世间乃至大乘小乘之分,但一切法门,总不出因果之外。乃至念佛往生,亦在因果之中,所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也。此乃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赅果海,果彻因源。

2、因果与心性的关系

  稍懂佛法的人,即知「万法唯心」的道理,所以人们在谈论佛法时,出口即是心性如何不生死灭,圣凡一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如是种种玄妙之理。很多人一入佛门,即好高务胜,大言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若实为上根利智者,见地正自然行持高,固无妨碍。若是下劣凡夫,口口谈空,步步行有,恐怕一生乃至生生世世也得不到佛法真利益,甚至执心性而废因果,求升反堕,尤为可悲也。《文钞》对心性与因果的阐释,让我们可以清楚明了因果与心性的关系。

⑴因果心性,不一不二

  欲知心性与因果的关系,我们先看印光大师对心性的阐释:

  吾人一念心性,亘古亘今,不变不坏。虽不变坏,而常随缘。
  随悟净缘,则为声闻、为缘觉、为菩萨、为佛。由功德有浅深,故果位有高下。
  随迷染缘,则生天上、生人间、堕修罗、堕畜生、堕饿鬼、堕地狱。由罪福有轻重,故苦乐有短长。(增广上?与卫锦洲居士书)

  此一段开示,将心性的体用关系,显彰无遗,其体者不生不灭,其用则常随于缘。因其不生不灭,所以三世常存。因其常随于缘,所以升沉有别。缘者,即因果也。因缘不同,故果报迥异。随悟净缘,则为圣人(声闻、缘觉、菩萨、佛)。随迷染缘,则为凡夫(天人、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以此可知,心性本自常存,能否证知,重在于缘。是故如来,普令众生,缘念于佛。「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不随三乘之缘,便随六道之缘;不随人天之缘,便随三途之缘。由其缘之染净不同,致其报之苦乐迥异,虽于本体了无改变,而其相用固已天渊悬殊矣。」所以要彻底明了心性,不可不注重因果也。大师言:

  世出世间之理,不外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外因果二字。心性之理微,虽圣人犹有所不知;因果之事显,纵愚夫亦可以略晓。(续编下?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

  心性之理,高深微妙,虽是圣人,犹有所不知。而因果之事,显而易见,即使是愚夫,也可以明白。而且浅显易懂的因果往往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两者不一不二,难以分割。所以,唯有将因果与心性结合起来,上至大贤之士,下至罪恶凡夫,才能真正获得实益。儒家多讲正心诚意,因未详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道理,所以少有人能正心诚意,大多数愚夫愚妇若不明三世因果之理,则更无所畏惧了。故大师极力提倡因果以补其偏,以佛法之广大而补世法之不足。

⑵离则两伤,合则双美

  如果我们无视因果与心性的关系,抛开因果谈心性,将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文钞》指出:

  每有徒矜知解,不务真修,妄谓因果为小乘者,不知如来圆成佛道,众生常沦生死,皆不出因果之外。唯当人一念心性,不属因果,而复不离因果。欲迥超乎因果之外,非圆成佛道不可,未成佛而辄拨因果,则永失其善因善果,常造恶因,常受恶果,尽未来际,了无止期,可不哀哉!(增广下?儒释一贯序)

  大师指出唯有佛已彻证心性,不昧因果,可以超乎因果之外,凡夫在成佛以前,如果抛开因果追求心性,不但成不了佛,还要常受恶报,了无止期,其报应非常可怕。是故:欲明心性者,当注重因果也。虽然一念心性不属因果,但亦不离因果,能藉因果而明心性,方不堕入顽空之列。大师明白告诉我们:

  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增广上?与佛学报馆书)

  众所周知,佛法是心法,而因果大有利益于明乎心性,所谓理不离事,事能显理也。若舍因果而论心性,反易堕入执理废事之空谈中,最终非但不能明乎心性,甚至求升反堕。此亦有力地说明因果是佛法的根本大法。故大师言:「明理性不废事修,则为正知。执理性废弃事修,则成邪见。」唯有懂得因果心性这种「离则两伤,合则双美」的辩证关系,我们才能善谈心性,不离因果,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扩展阅读:

智随法师法师佛教文集

智随法师佛教博客

智随法师佛教问答

智随法师佛学讲座视频在线观看下载

--------------------------------------------------------------------------------------------------------------------

推荐访问:

佛教听书手机客户端下载 http://www.fjdh.cn/zhuanti/tsweb/

最新佛教音乐在线收听下载http://vod.fjdh.com/fjdh-vl/179/

佛教音乐台 佛教音乐大全 http://vod.fjdh.com/music/

佛教电影大全 http://vod.fjdh.com/fjdh-va/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