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南怀瑾:佛教的布施学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7日
来源:   作者:南怀瑾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的布施学

一、学佛要先从做人开始

《毗耶娑问经》,二卷。由后魏瞿昙般若流支译出,属于大乘方等部。新译有唐代菩提流支的一卷本,归入宝积部第四十九会“广博仙人会”。历史上很少有人研究这部经典,现在的大法师也不会去讲它。这部经是以故事的形式,主要讲通过布施的功德,由人道进入天道的境界,偏向于形而下的领域。而中国人讲佛法,喜欢走形而上学的道路,所以这部经被束之高阁,流传不广。

但要研究宗教学术,对这部经就应该引起注意。因为这部经提供了当时印度社会宗教生活的丰富资料。文字也非常生动有趣,描绘的场景、对话,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好比在看一部电影剧本。这部经要答覆当时印度人普遍存在的问题,人乐善好施,死后就能升天堂。可是印度宗教所讲的天堂有六十多种,那么这天堂的境界如何,天人是从哪里来的?从比较宗教学的学术立场看世界宗教,像中国的道教,以及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上各种宗教,也都有类似的说法。但天堂是一个什么样子,谁也没有讲清楚。站在学术的角度,要对每个宗教的经典和理论作比较研究,天堂究竟在哪里?要从科学上找出根据来。事实上,人类几千年来一直在找这个东西。由宗教而哲学,由哲学而科学,现在发展到太空探索,一直在追寻究竟有没有另外的一个世界。佛对当时外道的种种说法进行了分析,这个分析究竟如何,要求证,盲目的相信是不对的。

许多人学佛有个毛病,好高骛远,一上来就要成佛,连天人都不在话下了。其实,佛法是五乘道,首先是人天乘,先从做人开始,人做好了,才有可能升天。小乘里头特别注重这一点。然后一步步从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修行,最后进到佛乘,证道成佛。

这部经就是讲怎样生死于天人之间,也就是中国儒家所讲的“究天人之际”。学佛要先从做人开始,人都还没有做好,一上来就把《金刚经》、《楞严经》挂在嘴上,一步登天想成佛,那是做不到的!人怎么做好,就是修善业道。要做多少好事,才能有资格升天,天也分好多层,这里讲的庄严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都在欲界天,在佛法的天人系统中还是最基础的。基督教所讲的天堂,就在这一层面。有人说:我只要打坐,到了初禅,就统统超过这些境界了。错了!达到初禅境界,要看你的心理中贪、嗔、痴等坏毛病减除了多少,你的行为中功德增进了多少。并不是只要打打坐,就能升天道的,没有这个事!

欲界天里还有饮食男女之欲,但你不要轻视他啊,像我们这些人将来能不堕到畜生道里去,已经很好了,能够人中再来,已经很难,要想升天,那就更不容易了。所以我常讲起当年我的老师袁焕仙先生说的一句话,他对路过的土地庙都要停下来,合个掌,行个礼。为什么?“你别小瞧他们,他们成仙,也是经过多少年的修行,做了多少功德。我们将来死后,能不能做个土地公还成问题呢!”这是讲修行之难,所以对一切修行者都很恭敬,并不是说要拜他们为师。

《毗耶娑经》特别提出讨论了布施的原则和功德,也就是我们现代人常讲的要有爱心,要帮助人。那么,通过研究布施这个问题,对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福利,就可以应用上了。搞清楚这些观念,明白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才谈得上研究佛学。

二、古代印度社会的宗教生活

(一)佛教僧团的修道场景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游阿瑜强伽河岸,与大比丘众俱。

每部佛经的开头,都标明了这部经的形成、时间、地点和在场者。所有的佛经都是佛的学生记录下来的,有人向佛提问题请教,佛回答了这些问题,学生把当时的对话记录下来,标上“如是我闻”,以示负责:我当时听到佛就是这样说的。

有人对佛经里的“一时”感到很好笑,讲印度人没有时间和历史的概念。其实佛教用“一时”指涉时间有着很高明的道理,因为时间、空间都是相对的,宇宙的时间只有现在,没有过去,没有未来,现在也是转瞬即逝,暂时叫一个现在。这是一个非常高深的哲学和科学问题。

这部经是佛在中印度恒河边上讲的。

彼比丘众,所作已办,尽一切漏,无有障碍,离有不退。勤为禅诵, 跏趺而坐。随何处坐?有在地处,二人相随,如法语论,群行如鹅, 如鸳鸯者;有在空舍,有依树根,皆悉行禅。能取如来法之光明,正 住威仪。复有无量菩萨众俱,彼诸菩萨无量功德,名称普闻。在场者有常随佛行的比丘弟子,据《金刚经》等其他经典,始终跟随着佛的大比丘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像三千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一样。这些弟子都是修行已经得道的大阿罗汉,除尽一切烦恼渗漏,跳出了欲有、色有、无色有三界,不再退转。他们或在野地上、空舍里、树根旁打坐;或二、三道友在一起切磋讨论学问。经文描述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老师释迦牟尼站起来,学生们像鹅群一样跟着走;同学间情谊很深,像鸳鸯一样联在一起。而且“正住威仪”,举止表情都很严肃端正。在场听法的还有一些大乘菩萨,与出家的比丘众不同,他们多为在家修行的居士,但地位、声望和学问都很高。

彼处复有无量百千种种树林,多有淫欲俱耆罗鸟、孔雀、鹅鸟、群蜂 等声,婆罗枳树,枝叶垂布。如是处者,欲心懈怠、喜睡频申,皆悉 远离,常有无量善香妙华。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诸比丘,常当勤 行,作所应作,持戒正行。尔时世尊与慧命阿难陀、长老大迦叶、长 老舍利弗、长老薄拘罗、长老利波多阿若居邻等大声闻俱,欢喜语说。

那里有无量数的各种树木,浓荫遮日,鸟语花香,蜜蜂在花间飞舞,鸟儿在林中做爱。那个场景是很容易使人心生懈怠、哈欠连天(“喜睡频申”)的,但佛弟子们精神抖擞,远离欲心和昏沉,在这大好的自然美景中精进修道。这时佛对众弟子讲话,勉励大家要精勤修道、严守戒律,按照正法去做应当做的事。

(二)毗耶娑的来历

尔时,西方有光明相,犹如日轮。时阿难陀漏未尽故,见彼相已,即 白佛言:云何世尊,西方分处,焰色光明,甚有威德?

在佛弟子中,这时阿难陀仍有渗漏,还没有得道,他是在佛入灭后经大迦叶的启发才证得阿罗汉的。佛正在与弟子们谈话间,西方出现一片光明,像另外升起了一个太阳。阿难因“漏未尽故”,他好奇了,问佛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电影演到这里,开始带出毗耶娑的来历。

佛言:阿难,于此世界,有五通仙,名毗耶娑,犍陀迦离妇人之子。 有五百仙,以为眷属,住在彼处,勤修苦行,不食而斋,其身瘦瘠, 有命而已。读诵不住,以为庄严,其名曰阿斯仙童子、那罗提婆、裴 苫波耶那、那荼延那、迦摩延那、赉枳罗婆、轲那娑徒罗陀等,诸大 仙人,相随经行。

佛告诉阿难,毗耶娑是西方的一位五通仙人,用现在大陆上的术语,就是具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和神足通的特异功能者。在本经的另一处,佛对阿难说,毗耶娑制作了婆罗门法,并造出四吠陀,他还善知声论,通晓种种典章书籍。

印度上古时代同中国一样,也是母系社会,子女的姓氏从母亲的氏族名。他母亲的姓氏是犍陀迦离。毗耶娑是个苦行者,跟随他的有五百个修道者。“不食而斋”,认为连吃素都不够干净,还有杀生的可能,一个个都是饿得“瘦”而且“瘠”,每根肋骨都露了出来,只剩一丝呼吸维持着生命。这些人生活这么艰苦,可昼夜苦行修道,用功不已。这时正跟随毗耶娑作修道后的散步。

佛教不提倡苦行,日中一食,不拘荤素,施主给什么就吃什么。可世界上修外道的大多吃素,专修苦行,研究人类学的要注意这个差别。

即于尔时,毗耶娑仙亦见世尊,与诸比丘,多千眷属之所围绕。诸根 调柔、心意寂静,在于禅定,离欲安乐,在树林中。毗耶娑仙既见佛 已,思惟念言:此人应是一切智者,名称普闻,彼必应是不妄语人。 如是如来胜色具足,诸相成就,甚为希有,世未曾有,如是色相胜妙 希有。如是世尊,舍王欲乐,舍转轮王富乐自在,如舍毒食;六万采 女第一端正,一切舍已而便出家,在林中住。

这时,毗耶娑也看到佛和他千余人的僧团,心意清净,态度安详,跳出了世间的欲乐,在树林中打坐。那个时候,全印度的人都知道释迦牟尼以太子身份出家的事迹。毗耶娑看到佛庄严的色相和诸般成就,心想释迦牟尼的确名不虚传,他把王位、尊荣、美女、欲乐和转轮王的理想,都像毒食一样的抛弃了,出家修道,这真是世上难得的大丈夫所为。他是世上大智慧者,真得道者;他所说的,必定真实不虚。

仙人众中,有一仙人名那罗陀,既见世尊,心生欢喜,以妙伽陀,赞 如来曰: 青色树林中,谁汪洋金色? 如净毗琉璃,如日出云山。 彼时大仙及诸仙众,闻是说已,心喜开眼,皆悉合掌,欲向佛所。

此时,有一名叫那罗陀的仙人,也见到佛陀的丰采,作一首诗偈赞美佛陀。佛是尼泊尔南部的人,肤色黄中带红,全身金黄透亮。这诗若翻成中文,实在马马虎虎,大意是说:

在青郁的树林荫中, 谁发出辉煌的金光? 通体像琉璃般透明, 犹如云开见到太阳。

五百仙人听了这诗偈,都心生倾慕,起立合掌,要到佛前请益。

(三)苦行外道的一幅风俗画

尔时,佛语诸比丘言:汝等比丘,见阎浮提如是诸仙,系缚手足,自 悬著树,不食而斋;著树皮衣,卧在尘土,若在石上;有以两手合取 食已,开手而食;或有食风,有十五日不食而斋,或有一月不食而斋。 头须发爪,悉皆长利。寅旦中暮,三时读诵。有种姓财,有福德财。 先咒物已,置于火中而供养火。在地而卧,有在露地,有在树下,有 悬自手著树而睡,或有蹲踞如是睡者,或有在水如是睡者,有以五热 而炙身者,有身逼火自炙卧者,有在火焰下风卧者,有卧棘剌,有日 炙身。受苦求福,自诳其身。得处便住,种姓胜上,心以为足,心以 为喜,离无上智。诸比丘,此大仙人,而不能知生死出要,以欲痴故, 还生有中;自谓正行,不知是邪。

尔时,彼诸比丘,归命如来,白言:世尊,我等梵行真正具足,和集 相应,得离生有。佛知道他们此时正要过来,就对弟子们讲了这些外道仙人种种的苦行状况:有的自己捆住手脚,悬挂在树上炼功,连饭也不吃;有的身穿树皮衣,睡在尘土里或石头上,用手捧东西吃;也有不吃饭专食气,十五天或一个月“不食而斋”的。这些人蓬头垢脸,不剃头,不刮胡子,也不剪指甲。

他们吃东西前,要先念咒,投食物于火中,供养他们所崇拜的火。所以印度人不喜欢吃我们的东西,认为未经念咒的食物不干净。他们睡觉也是五花八门,有光着身子露地而睡的,有把手吊在树上而睡的,有蹲在地上睡的,有浸在水里睡的,有迎着火焰下风处睡的,有卧在荆棘上睡的,也有在太阳底下睡的,像现在美国人晒日光浴一样。

他们每天早中晚三时读诵,苦行修道。别看他们像叫化子一样,可他们有“种姓财”,出身于社会第一等级的婆罗门种姓;有“福德财”,家中都很富有。他们是为了修道才过这种苦行生活的,所以心高气傲,都自以为了不起。

列举了以上种种苦行后,佛对众比丘说,这些苦行者以受苦而求福报,其实是自己骗自己。他们过着最简单的生活,折磨自己的身体,以为就能消除罪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喜乐。其实,越是这样,离最高的智慧境界就越远。他们不懂出离生死的法要,还在“欲痴”之中,用痛苦的修行去追求未来的福报,可是死后还是处于生死轮回之中,没有用!

以上比较了外道的邪行与佛教的清净梵行。

(四)毗耶娑见佛问道

彼毗耶娑大仙人等,以阿罗汉威德力故,而生畏惧,安详谛视,心意 敬重,一心正意。与诸仙人眷属相随,绞摄长发并在一箱,以好线绳 角络其体。形色不白,端摄身仪。二眼皆黄,头发无腻,绞结相著, 块聚非一。手执三岐杖、置瓶之物,世中最丑。种种语言,悉皆善巧, 因成就语。蹑空而行,到如来所。白言:世尊应知此义,我何因缘, 并诸眷属,今来到此?佛言:大仙,一切有生、一切诸法,我悉知之。

尔时,慧命阿难陀白佛言:世尊,如是大仙,仙众围绕,心有正知, 有种种知、细知尽知,知而不畏。长发不理,为是何人?佛言:阿难, 此是仙人,名毗耶娑。婆罗门法,是其所作,造四毗陀,善知声论, 知种种书。

时,彼一切阿罗汉人,见毗耶娑大仙人已,作是思惟:彼人受苦,勤 劳持戒,为何所得?此毗耶娑生死苦恼未得解脱。彼阿罗汉如是思惟: 此毗耶娑来至佛所,云何问难?为问因缘,为问无我?

毗耶娑等人虽然不修边幅,出于对佛及门下罗汉们的敬重,还是把头上、身上稍稍整理打扮了一下,手持苕帚净瓶、三岐杖等法器,运用神通,从空中飘行而来。他们也是想在佛前显示一下本事,但一副苦行者的邋遢相,引起了阿难等罗汉们的惊异,不知他们能在佛前问出些什么问题。佛对毗耶娑本事的介绍,上面已讲过了,这里略过。

时,毗耶娑问世尊言:佛出世难,今诸仙众和合来此,我少难问,惟 愿且住,为我解说。佛言:大仙,恣汝所问,随汝所念,皆悉可问, 我为汝说。

时,毗耶娑问言:世尊,云何布施,何故布施,何义名施?云何施主, 何义施主?云何施人,而非施主;云何不与,得名施主?云何死已, 施福随行?施福云何,为有形段、聚集可见,为不可见?施主施福, 为在何处,为在受者,为在施者?云何世尊入涅槃已,供养塔等,而 得福报?佛入涅槃,谁为受者?尔时,世尊语毗耶娑大仙人言:汝问 此法,甚为微细,汝有辩才,不可思议,能如是问。

毗耶娑见佛问道,首先发问的就是关于布施、施主和布施的果报等问题。因为外道修行的目的就是死后升天,而多做好事、多行布施就能升天,所以布施功德与升天果报之间的关系,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由这些问题,引出了这么一部《毗耶娑问经》。 尔时,长老舍利弗,发白面皱,眉垂覆面,偏举一眉,长引气息,谛 观思量。见已而言:此毗耶娑大仙人主有大名闻,一切人知、一切人 说,岂可不知,同如世间愚痴小儿、无智慧者?舍说因缘、舍说无我 二种深法、种种善知智言语已,而问如是布施之法?

尔时,慧命阿难陀顶礼佛足,白言:世尊,此毗耶娑大仙所问布施果 报,我亦能说。佛言:阿难,此则非时。若问如来,声闻人说,此非 所仪,且止。阿难,无此道理。

尔时,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随彼仙人何意而问,我亦能说,能 满其意。佛言:舍利弗,汝语太卒,心不思量。长老舍利弗,勿作是 语,此不相应。若如是者,我声闻人,则不相应。若来问我,声闻说 者,此不相应。则有人言:彼如来者,非一切智。当有人言:毗耶娑 仙往问如来,自不能说,遣声闻说。或有人言:彼如来者,有我慢见, 而不自说。

尔时,彼诸比丘,于世尊所生信净心,白言:世尊,彼大仙问,如来 能说,能断彼疑。

佛门下的大弟子们认为毗耶娑兴师动众跑来,至少应问问“因缘”和“无我”这二种深法,没想到却来问布施的果报,这些问题他们认为太粗浅了。舍利弗和阿难先后站出来,指出这些问题他们做弟子的就能胜任,不用佛陀亲自出来回答。

佛喝止住舍利弗和阿难,不是说他们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其实他们的成就都很够。这里涉及佛的待人礼貌和教育方法,有些事情自己不亲自出来,声望上就压不住,也给人以贡高我慢之嫌。经里对毗耶娑发问的场景、佛弟子的心理状态,以及佛为什么亲自作答的道理,均有大段的描写,这里不详述。我们主要看佛是怎样阐述布施原理的。

三、布施的原理和方法

(一)何为布施

任何宗教都教人布施,平时将财物施舍给别人,将来就能升天得福报。毗耶娑他们之所以修苦行,就是为了求升天道,图神仙的享受。一般人为什么修道,吃斋啊,念佛啊,无非是现在苦一点,将来可以超升生天上做神仙。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功利的做生意心理,投下少量的金钱,而图一本万利的结果。我常笑有些人信教,花几毛钱买三支香,拎上一盒蛋糕,到庙里去拜拜,求发财、求长寿、股票要好、马票要中,求这求那,拜完了那个蛋糕拿回去还能给儿子吃。如果菩萨凭这就保佑他,那还算菩萨吗?下等的贪污,只要人家三根香。

尔时,世尊语毗耶娑大仙人言:汝听!施报复有施分。何义布施?既 布施已,自食自净,施已报转,故名布施。

毗耶娑问什么叫布施,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施主。佛对布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既布施已,自食自净,施已报转,故名布施。”布施必须是把自己的并且自己也需要的东西施于他人,才会有布施的果报。拿衣服、钱财、医药送给人家,是外布施;把自己的烦恼完全清净掉,是内布施;给人以精神上的,乃至生命上的安慰和支持,是无畏布施。布施的信心一生起,就必须马上实行。比如今年大陆发水灾,我觉得应该布施灾民,就马上做了。用不着等号召大家起来再做,那已经是来不及了。

按我的观点,真肯布施者,在别人眼中就像疯子一样,把钱也不当东西,只要人家需要就送出去了。台湾、香港有些叫化子,家中有百多万的财产,可他既然肯丢这个脸在大街上乞讨,说明他有需求,那你只管你的布施,不必考虑人家是否有钱、是否在行骗。所以佛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布施是无条件的,以别人的痛苦和需要为自己的痛苦和需要,这才是布施。

(二)何为施主

以何义故,名为施主?如是问者,大仙当听:若人有物,彼信心生, 信心生已,以财付人,遣向他国。彼人将物,向他国施。彼人布施, 财主得福,非施者福;彼所遣者,虽持物施,而非舍主。若人自物, 自手施者,则是舍主,亦是施主。

这是回答毗耶娑的第二组问题,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施主,为什么有的人并未直接送东西给人,却是施主;而有的人明明送东西给人了,却算不上施主?这就要看上面布施的定义了,必须是自己的东西,而且自己也需要,但看到别人更需要,就无条件地布施出去,这才是施主。我只有一碗饭,现在有人需要这碗饭,“拿去,你吃!”我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我常说自己不够资格学佛。一般人,自己有十块钱,给你二块,我还剩八块,那已经很了不起了。只有你要十块,我全部给你,甚至再借上十块,给你二十块,那才是真布施!如果自己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亲自去布施,可以委托别人去。拿着人家的东西去布施,施主是物主,不是你。

什么样的人不算施主,什么样的布施行为不是发心纯净的布施,下面对这些问题有详尽的发挥。

(三)三十三种不净布施

大仙当知:有三十三不净布施。何等名为三十三耶?

一者,有人邪心倒见,无净信心而舍财物,如是舍者非净布施。二者, 有人为报恩故而舍财物,则非布施。三者,有人无悲愍心而舍财物, 亦非布施。四者,有人因欲心故,而舍财物,亦非布施。五者,有人 舍物与火,亦非布施。六者,有人舍物与水,亦非布施。七者,有人 生如是心,舍物与王,望王识念,如是舍物,非净布施。八者,有人 以畏贼故,舍物与之,如是施者,亦非净施。

又复更有五种舍物,皆非净施。何等为五?一者,施毒非净布施。二 者,施刀非净布施。三者,教人取肉而施,非净布施。四者,有人所 摄众生,平等施与,和集养育,望得其力,非净布施。五者,有人为 名闻故,而舍财物,非净布施。

(原文此处缺)

十四,有人为歌戏故,与伎儿物,非净布施。十五,有人年终月尽, 破散财物,非净布施。十六,有人屋舍因缘,而舍财物,则非净布施 。十七,有人善友因缘,以他财物授与余人,非净布施。十八,有人 或在田地、或在舍宅、或有谷聚、或有麦聚,鹿鸟所食,鼠等所食, 无清净心,非净布施。十九,有人为学作故,与工匠物,如是施者, 非净布施。二十,有人身有病患,恐命尽故,舍物与医,非净布施。 二十一者,若人打他、若骂他已,心悔生愧,舍物与之,非净布施。 二十二者,若人施已,心则生疑:为有报不?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二十三者,若人施已,心中悔热,如是施者,非净布施。二十四者, 若人舍物与他人已,如是思量:若有其人,取我物者,皆悉属我,为 我所秉。如是施者,非净布施。二十五者,若人施已,如是思量:如 是施福,惟钟我身,不属他人。如是施者,非净布施。二十六者,若 人年老,舍物而施,又非中年,后时病困,死时欲至,脉节欲断,苦 恼所逼,欲入死道,无清净心,无信净心,阎魔罗使见之生笑,兄弟 诸亲啼哭悲泣。至如是时,舍物而与,非净布施。二十七者,若人为 名,舍物布施,如是我名,他国遍闻:某国某城,大施之主。彼如是 施,非净布施。二十八者,若与余人,递相憎嫉,见彼舍物,多行布 施,见已心慢,不能堪忍,以嫉彼故,舍物布施,非净布施。二十九 者,贪他女故,为种姓故,舍珠舍金,若银金刚、若毗琉璃、缯绢衣 裳及兜罗绵造作敷具,如是舍物,非净布施。三十者,有人如是思惟 :舍物与人,我无儿息,大富饶财,应当舍物而行布施。如是施者, 非净布施。三十一者,若复有人,心生简择,如是念言:若与此人, 则有福德;若与彼人,则无福德。如是施者,非净布施。三十二者, 若人布施,舍离贫穷衣裳破坏垢腻之者,与多丰乐大富之人,非净布 施。三十三者,若复有人,望好华果,舍物而与,非净布施。

佛告诉毗耶娑,有人虽做了好事,但挟带了功利性的不清净心理,不算真布施。他列举了三十三种不清净、不纯净的布施:

第一种,是以歪曲的心理、颠倒的见解、无纯净发心所施的财物,这不是真正的布施。

第二种,有人昨天请我吃过一块蛋糕,今天我要还礼;或者他十几年前帮助过我,现在他有困难我要接济他。这都属于人情上的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不算布施。

第三种,有人施舍财物,不是出于真正的慈悲、怜悯和同情心,而是为了耍阔气,或纯粹是打发人家了事,这不算布施。

第四种,因为自己有所欲求,比如看到这束花特别喜欢,多付上一毛钱;或上舞厅感到那位小姐很漂亮,多给两个小费,这都不算布施。

第五和第六种,把财物丢到火中或投进水里,都不能算布施。因为水火都是自然物,你把财物白白扔掉了,却不能使别人受益。

第七种,有人送礼给大人物,指望以后可以有所提拔照顾;或者看在某个大老板甚至总统的面子上,在慈善救济事上凑上一份,藉以拉个关系,这都不是纯净的布施。

第八种,怕强有力的黑道中人来抢你,赶快送钱消灾,这不是布施。

第九种,送人家鸦片、海洛因、麻醉剂等毒品,这不是布施。但医生见病人太痛苦,打麻醉针以止痛,这是布施。这里有很多道理,要研究。

第十种,送人家武器,不是布施。我儿子前天买了一把防身刀给我,他在刀下面放了一毛钱。我打电话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美国人的规矩,送刀给人,不是让人自杀,放上一毛钱,表示吉利的意思。这个我不懂,他还算是真布施哦!

第十一种,送肉与人,那是杀生而施舍给人家,这不算布施。

第十二种,你收养了许多孤儿,保护他们,把他们养育成人。但你指望以后可以使唤他们,做你的帮手,这就带上先决条件了,就不能说是纯净的布施。

第十三种,为了出名而施舍,不是纯净的布施。

第十四种,为了捧歌星戏子而出钱,比如一个歌星开赈灾歌唱会,一天收到几千万捐款,这个歌星做了好事,可出钱者未必是净布施。歌星不唱的时侯,你为什么不布施?有些人是为捧歌星的场,这个里头有差别。

第十五种,有些人破产了,财物转到别人手里,这并非出自自愿,所以不是布施。

第十六种,比如说,这个屋子因闹鬼,不敢住下去了,送给你出家人做庙子;或者因为打官司,自己的屋子有麻烦,干脆送给社会慈善机构,这都不算净布施。

第十七种,有人因学佛或受了教育,知道帮助人家是好事,但自己没有钱,就拿人家的财物做人情,这也不算布施。

第十八种,谷麦在田地仓屋中被鼠鸟等所食,并非有意送与它们吃,不能说是布施。讲到这里,想起前两天报上揭露一批送往大陆灾区的大米,在码头搬运中发现是发霉的。这就不是布施,相反,人吃了霉米会中毒,送的人反在造恶业了。

第十九种,假使我电脑坏了,我请这方面的行家来修理,请他吃饭,送他钱。这是你想学东西,是应该付的酬劳,而不是布施,布施是没有条件的。

第二十种,比如病人怕自己要死,送医师一个大红包,以为医生就会对他尽心了。这是有求于人而给钱,不是布施。

第二十一种,打了人家,骂了人家,自己觉得难为情,然后送东西给他谢罪,这个不算布施。

第二十二种,有人布施了之后,心中疑虑人家是否在骗他,或在想人家以后是否会报答他。这都不算布施。

第二十三种,有人施舍了之后心痛懊悔,这就不是布施。我年轻时在四川学佛,人家有困难,我站出来说要帮助他,大家比较买我的面子。后来有个老前辈劝我不要再替人家去化缘了,为什么呢,他说四川人有句老话,“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人家虽然给了你面子,但那个人心里难过啊!他还给我讲了个笑话:有个大魔王在地方上作怪,连孙悟空都降服不了。后来从西天佛祖那里派了个小和尚,魔王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小和尚说此行不是来收服他的,只是给他看个东西。说着,从背上黄布包袱上拿出一本缘簿,“居士,请你多少写一笔吧!”那魔王一看,“哇!”就跑掉了。

所以,平时在人家谈布施时,我就不轻易谈。有些人把钱送出去以后,越想越后悔,越后悔越睡不着,“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第二十四,还有的人,送了东西给人家,好像这个人从此就卖给他了,今后定要人家报答他。这个就不是净布施。

第二十五,有些阿公阿婆,念咒布施都有账可查,你看他们念什么《心经》、《白衣咒》,念一段经,在黄裱纸上戳一个印,我念了多少卷,死后带到阴间去,也不知一卷是二十八块还是三十五块。这等于在投资,将来连本带利得多少好报。“如是施者,非净布施。”第二十六,人到衰老、重病临死之时,感到痛苦了,晓得时间不长了,不把财产传给子女,布施出去。这也不算净布施,因为你已晓得财产把握不住了,你不布施也不属于你了。没有清净心,还是不行。

第二十七种,为了名誉而施舍,希望在电视上露面,希望在报纸上广而告之,希望一切人都感激我,这不是净布施。

第二十八种,好比说看到黄医师都出了十块,我就出十五块,蔡老板不服气,出二十块,把我们两个都盖了。出于攀比心、嫉妒心而送财物的,不是布施。

第二十九种,为贪女色而摆阔气,送种种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贵重东西,那是你为了追求漂亮女人,不是布施。

第三十种,有些人因为自己没有儿女,所以才愿意拿出家产送人,这是做好事,固然不错,但从佛法的布施学来看,还不算是纯净布施。

第三十一种,以有无福德来挑选布施对象,这样的布施不是净布施。

第三十二种,布施首先要雪中送炭,周济穷苦者,若看上不看下,光做锦上添花的事,那也不算净布施。

第三十三种,就是为了鲜花果品而舍物与人,这也不是布施。这是很轻的一条了。

佛教的布施学,这里每一条研究起来,都是戒律。

大仙当知:此三十三垢染布施而舍财物,彼施报者,如以种子种之咸 地,烂坏不成。大仙当知,如是之人,非不布施,不得果报。复次大 仙,譬如有人,随何所取,得种子已,种之荒田。彼种子界、地界相 依,须得天雨,种子变坏;虽有芽生,不得华果。此布施分,不得华 果,亦复如是。

中国的道教,必须“三千功满,八百行圆”。救人一命,就是一件大好事,如此一条条做去,才能证得神仙的果报。否则,什么奇经八脉处处打通都没有用,功德不圆满,不能成仙。

印度的外道要修仙,也讲功德。上述三十三种不净布施只是大概而言,别的经典上还多了。佛告诉毗耶娑,这些不净布施,不会得到真正佛道的果报,最多也就是修到仙道的果报而已。佛用种子作比喻,布施作为一种业力行为,等于播种,挟带不纯动机的“垢染布施”,就像种子下到盐碱地里,不会有好的收成。而且,这种子本身的功能(“种子界”),不但与土地的品质(“地界”)处在一种相依相存的关系中,还须有阳光、空气和雨水,才能使种子发芽。种子放在玻璃瓶中,固然不会发芽,但下在贫瘠的土地上,或得不到天雨的滋润,也是不能开花结果的。

(四)真正布施的原则

如是说已,毗耶娑仙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如来世尊,一切智人,以相 应语说布施报,已作利益,安乐众生。又复世尊,云何布施,不失果 报?有人持戒,有不持戒,二俱施与,此义云何?

毗耶娑起立合掌向佛称谢,这番关于布施果报的教导,已使他们获益非浅,并能造福大众。现在他要向佛再请教:什么样的布施才能得到好的果报?对持戒者要布施,对不持戒者也要布施,这究竟是什么道理?等于我经常讲的,基督宗教讲信我者得救,不信我者下地狱。若真如此,那这个上帝是势利鬼!真的上帝是信我者要救,不信我者更要救啊!佛法就是这个精神。好人固然要布施,这个不好的人更可怜,更需要布施。毗耶娑不懂这个“二俱施与”的道理,所以他把问题提出来了。

佛言:大仙,汝今善听,布施报法。若有心信,一切施与,故名布施。 不畏未来,而行布施。不轻毁他,行布施者,乃名布施。

佛告诉他真正布施的原则:

第一,要自己真有心帮助人,而不挟带任何别的思想。像黄医师经常为病人开刀而顾不上吃饭,有时打电话来请个假,说不能到我这儿上课了,这是对的。吃饭、上课只是个人的享受,为了病人的生命,这些都可以牺牲,这就是“一切施与”的道理。

第二,布施不能怕将来的结果。常言讲,做好事“善门难开”,我们在大陆十八个大学设了“光华奖学金”,现在差不多每个大学都来跟我要求。这种事不是傻瓜不会做的,真要做好事,自己就要真心当傻瓜。

第三,不要轻毁任何一个人,这是大乘佛法的菩萨戒。你明知这个人是骗子,但并不因此看不起他。他来骗你,说明他有需求,达不到目的,他会睡不着觉,明天还会想办法来找你。你干脆受他一骗,让他睡一个好觉,亦一大乐事也。

大仙当知:若复有人不简福田,若有戒人、若无戒人,心信开眼,生 爱念已,舍物施与,心常普缘一切众生。大仙当知,彼人施主。

确定了真正布施的原则,也就确定了什么是真正的施主。

真正的布施是不拣择对象的,这就是“不简福田”。不管被布施的对象怎么样,我帮助了你,内心非常快乐,也就是我们中国文化所讲的“为善最乐”四个字。你是一块田地,我在你身上做了功德,就把福德种子种在你这块田上了,这就叫种福田。

因此,乐善才能好施,对一切人充满着爱心、同情心,做一切自己认为应当做的事。“心信开眼,生爱念已,舍物施与,心常普缘一切众生。”具有这种博爱精神,不考虑任何附带条件的,才称得上是施主。

(五)功德圆满的净施

大仙当知:有五种施,施主满足。何等为五?一者,时施;二,施行 人;三,施病人及瞻病者;四,施法器;五,施欲行异国土者,是为 五种。

按有五施,何等为五?一者,法施;二,资生施;三,屋宅施;四, 灯明施;五,香施;是为五种。

佛告诉毗耶娑:有十种布施,能使施主在布施后心里非常高兴,并使布施的功德圆满。第一是“时施”。恰到好处,恰如其时的布施。有句我们从小就会背诵的格言:“求人须求大丈夫,救人须救急时无。”时施,就是要做雪中送炭式的及时布施,不然就是锦上添花,没必要。

第二是“施行人”。帮助旅途中处于病苦急难的人。

第三是“施病人及瞻病者”。世界上的病人都很痛苦,所以要帮助病人。而且,对看望病人给以安慰者,及医护病人以解除其痛苦的医生、护士,也要进行帮助。

第四是“施法器”。帮助有资格修道、今后会有所成就的人。

第五是“施欲行异国土者”。比如资助想出国留学求法而没有盘缠者。

第六是“法施”。给人以智慧的布施,给你解答问题,传授给你知识,培养你的学问,乃至教你佛法,这叫做法布施。

第七是“资生施”。帮助人维持生活的必需物品或谋生手段。比如说这次大陆水灾,你立刻送碗饭、送件衣服过去,使那些灾民得以活下去。

第八是“屋宅施”。让无房屋者有一安居之处。第九是“灯明施”。给处于黑暗的人送去光明。第十是“香施”。此指能生起宗教心并净化环境的香料。比方发水灾了,给灾区送去卫生用品。

大仙问言:何者净施?佛言:大仙,若人有信乐于众生而生慈心、常 心、喜心,舍物布施,彼一切净,若愿解脱,如是布施,则为清净。

前面讲的前后各五种真正布施,是三十三种不净布施的反面,即净施。佛在这里回答毗耶娑的提问,对“净施”作了一个概括:

真正纯净的布施,就是要有爱心,尊重人家、信任人家,乐意帮助任何一个人,乃至猫、狗、虫子等一切有生命的生物。“慈心”,即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慈,也可说是父性的爱心;悲,也可说是母性的爱心。这两种爱心合起来,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常心”,不是一时冲动,这是理性指导下的恒久的爱心。你今天做了好事,明天他还需要帮助,你依然肯牺牲自我去帮助他。“喜心”,对人家的幸福生起由衷的喜悦感,乐于做好事。

我初到台湾,两个孩子还未出生时,有位同乡出海办事没有回来,死于台风引起的海难。船长已经把救生圈丢给他了,本可以不死的。可是他神情镇定,依然站在甲板上四处观望,看到一位女子背着孩子,赶快把自己的救生圈给她绑上。“我是三期肺病的人了,早死迟死都一样,你还背着孩子,快下!”过了一会,船长看他还没有下船,又找了一个丢给他,叫他快点套上。他还是没有跳船逃生,看到一个年轻人急急慌慌走过来,“哎,你过来,你还年轻,赶快下去。”他就这样没有回来。你们到处学菩萨,我说这个人就是菩萨,这才是行菩萨道,这是非常难得的。生死存亡的关头,“舍物布施,彼一切净”,心里没有任何挟带条件,只希望人家活着。这样的布施,才叫净布施,才能解脱人世间的痛苦。

复有五种无上布施,何等为五?一,施如来则为无上;二,施众僧则 为无上;三,施法器则为无上;四,施父母则为无上;五,施王者失 位贫穷则为无上。如是施者,是上布施。 在这净施的原则下,佛说更有五种最有意义的“无上布施”,就是在做最了不起的事:

第一是“施如来”。要布施得道者,佛就是已经成道的人。

第二是“施众僧”。要布施一切修行者。

第三是“施法器”。要布施可以造就的人。

第四是“施父母”。要孝顺父母亲。

第五是“施王者失位贫穷”。王者失位、英雄末路、富贾破产,这种痛苦境界,非常人所能体会,要在这种情况下一伸援手,帮他一把。中国历史上这种记载很多。

若施老人、孤独、病急,是大布施。若为王,一向舍弃,系缚欲杀; 若诸急难,为救彼故,不顾自命,为舍财物,是大布施。施病人药,是 大布施。若于持戒具足众僧,随时施与,是大布施。施求智人,是大布 施。若施畜生有怖畏者,所谓熏胡乌鹿等畜,是大布施。若人贫急,施 随所须,是大布施。大仙当知,此为大施,常应正修。

讲了五种上施,接下来佛又列举了七种大施:

第一,救济孤寡老人、失养孤儿、病患急难和穷途末路者,是为大布施。

第二,有人触恼了帝王,关入大牢,若在今天社会,就是犯了官司,要枪毙了。在这种急难之时,不顾自己的身家危险,给他送钱,想办法救援,这是大布施。

第三,送药给病人,是大布施。我受我父亲家教的影响,一辈子都喜欢给人家吃药的,所以一年到头随时随地布施医药,减轻人家的痛苦。这里放了很多药,谁有病,给他一包。可有些同学吃了这么久的药,连药名都不晓得发心认识一下,光晓得享受,都是在消福!

第四,对真正持戒修行的出家人,帮助他生活上的必需品和修行的道粮,这是大布施。

第五,帮助人读书求知识,修行求智慧,这是大布施。

第六,现在国际上都在提倡保护动物,保护濒临死亡威胁的动物生命,这是大布施。

第七,救人于贫急之中。贫,是贫穷;急,是急难。贫穷者固然要布施,一个人在急难时,不管他是贫是富,都要帮助他,这才是大布施。

(六)三种人亦有施福

若复有人,为他所遣,持物布施,即有净心,同得施福。若复有人,见他布 施,心生随喜,亦得施福。若人劝施,若人施物,如是等人,皆得大福。

以上所讲的前后各五种施、五种上施、七种大施,都是施主以自己的财物作直接的布施。接下来,佛讲有三种人虽然不一定布施自己的财物,但只要有“净心”,同样也会有施福:第一种,你受委托人之派遣,拿着他的财物去布施。你的发心、你的动机,出于和那个施主同样的“净心”,你也同样有布施的功德。

第二种,自己虽无能力布施,看到别人肯布施,由衷地感到高兴,或也尽己所能,助上一份,这也同样的有施福。不是像社会上有些人,看到人家做好事,心存嫉妒,甚至鸡蛋里挑骨头,散布流言蜚语。

第三,劝人多做布施,同自己拿出东西作布施一样,都可以得到布施的福报。

以下进入佛学的领域,宗教性深一些了。

四、布施的福德果报

(一)以法为师,福同供佛

复次大仙,如汝问言:云何世尊入涅槃已,供养塔等,得福报者?大 仙当听,若人于我入涅槃已,当设供养;若复有人,我未涅槃,今现 在世,供养我者,所得福报,此二平等。何以故?法身如来,非是色 身。若人于今现在供养、若我灭后而为供养,心平等故,得福无异。 大仙当知,如转轮王遍敕诸国一切人民:从今日始,勿复杀生,莫作 妄语。彼有一人闻王敕已,虽不见王,善护王敕。如是之人,虽不供 养转轮王身,王于彼人心生欢喜。如是之人,善护王敕,以不杀生善 业因缘,报生天处。

毗耶娑见佛时曾问:假设佛离开这个世界已入寂灭境界,他烧化后留下了舍利子,信徒们修塔把它供养起来顶礼膜拜,为什么这样会得福报呢?现在庙子里特别注意这个。

佛告诉他说,不论佛在世还是已入涅槃,对佛恭敬供养,所得福报是平等不二的。这是因为“法身如来,非是色身”。成道者死后还存在吗?存在。但存在的不是物质上的、生理上的肉身,存在的是“法身”,即得道者所证的空性,与宇宙万物平等不二。有人现在供养我的色身,等我过世以后,供养我的法身,他的心量是平等的,所以所得福报也是一样的。这里所说的“我”,实际上代表了一切成佛得道的人。

转轮王是上古印度理想中的统治全世界的圣王,有金银铜铁四种。佛取转轮王作譬,比方说他颁令天下百姓,从现在起不得杀生、不得说谎。有一百姓虽然没有见过转轮王,但他忠实地执行皇帝的敕令,那就等于直接供养转轮圣王本人。转轮王知道他奉公守法,当然也非常高兴。这样遵守王法的人,以不杀害任何生命的善业因缘,死后得生天的果报。这就是说,佛教育你怎样才能做一个好人,纵然他死了以后,你仍然恪守他的教法,这就是最大的供养。

大仙当知,若人不见我身色相,不学戒句,为何所得?若人见我而心 邪见,如提婆达入地狱故。若人于我入涅槃已,善学戒者,彼胜应知。 大仙当知,今我色胜,证一切智,无信众生能令学戒,况有信者?若 人于我入涅槃已而为供养,与现供养,等无有异。

佛告诫毗耶娑,假如有人虽然见到了我的色身,但不按照我的教育方法守戒而心起邪见,那又有何用!这里举了佛的堂兄弟提婆达多为例。他起先是佛的弟子,要佛教他神通,佛没有答应,他就找另外一个堂兄弟阿难学会了神通。提婆达多一修成功,就自以为比佛伟大,另立一个派别与佛对立。他提出五条理由(《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二六:“云何五法:一者、尽寿著粪扫衣,二者、尽寿常乞食,三者、尽寿唯一坐食,四、尽寿常居回露,五者、尽寿不食一切鱼肉血盐酥乳等。”)反对佛,其中一条是说佛的僧团不吃素,而他是吃素的。提婆达多处处企图谋害佛,佛就忍让躲避他。有一次他带领人准备杀害佛时,地面裂开,提婆达多当场陷入地狱。

相反,有人虽生不见我的色相,但在我死后,根据我的教育善守戒律,照我的方法去修行,那他的福报就等于供养我的色身一样。况且,佛的殊胜色相和所证一切智慧,都能感化没有信仰者来学佛守戒,更何况对信佛者?后继者虽然没有跟我学过,但只要依教奉行,就跟现在供养我一样无异。

(二)施福不离,如影随形

大仙当听,如汝所问:布施福德,为在何处?如是问者,譬如苇草, 蕞密稠概,于中火起,若雨堕时,即没彼处。如是如是,随何施主, 布施具足,福德和合。信雨既堕,如是福德,即依施主,不余处去。

毗耶娑见佛时曾问,布施的福报是什么,它有没有形相可见?人死后,这施福是以什么方式随之而行?布施的福报究竟在哪里,是放在保险公司,还是放在渣打银行?

佛举了一系列譬喻,说明这个宗教上的重要问题。比如一个苇草丛起火,适天降大雨,火当然随之而灭。布施的福报,也是如此。这福报即随着施主的布施行为而产生,“如是福德,即依施主,不余处去。”你做的好事,所应得到的福报,就像天上下雨熄灭大火一样,还是在你那里,不是别人所能得到的。

大仙当知,如是施福,非有聚处,非有形相。如是施已,施者身亡, 施福不离,如影随形。是名施者得福报果,福果不失。譬如甘蔗、若 葡萄子,如其不压不得其汁,压之则得。非甘蔗中、葡萄子中,现前 和集有汁可见,非在节中,亦非无汁。如是如是,布施财物,如是施 报于彼施主,非住手中,非住心中,非住腹中,而是施报不离施主, 犹如彼汁不离甘蔗、若葡萄子。

“施福”没有“聚处”,也没有“形相”。它不是个有形的东西,可以放在仓库里。你只要发心真正做布施,当你死后,“施福不离,如影随形。”这个福报之果,如影子伴随你的身形一样,永远伴随着你的生命,从此生进入来生。比如甘蔗、葡萄,经压榨而得其汁液。并不是说在甘蔗、葡萄中就有这现成的、单纯的汁液可见,也不能说在甘蔗节和葡萄中没有汁液,它就存在于其中每一条纤维、每一个细胞之中。行善布施的福报,也是如此。它不在你施主的手中,不在你的心中,也不在你的腹中。但你做了这个行为,就有这个布施的果报。等于我们杀了一个人、做了一件坏事,世上的人虽然都不知道,但到哪个时间一定就会有果报的。

(三)福报有时,未熟不受

如是施报,不离施主,未熟不受,命行不尽,不得施报。譬如树王尼 拘陀子,其子微细,种之在地,则不可见,至树生时,方乃可见。施 主施福,亦复如是,和合熟时,乃得果报。譬如商人,所赉至少,入 于大城,彼城功德,少物治生,所获乃多,具足而得。施亦如是,施 时虽微,得福报大。又如蜜蜂,采取华味,而不损华。施主如是,随 何布施,得果报力,则是施主。如是大仙,施主布施福德势力。

一切行为的果报,就在你本人那里,但“未熟不受”,我们在社会上经常看到善人的命运遭遇不好,而恶人却一切顺利。这里头问题很多,因果不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要时间上成熟,不是一下子可以看出来的。比如树王“尼拘陀子”,它的种子种在地上,微细不可见,你也不知它将来长成多大。几百年、几千年以后,仰头一看,好伟大的树啊!人都只看到树的长大,或只看到成果,不晓得种因在那颗种子上,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所以布施的果报,要等待时节因缘,“和合熟时,乃得果报。”善恶果报,依据的是很科学的因果定律。

布施的功德,如商人进城,以小本而获大利。又如蜜蜂采蜜,采集众多的花粉而成蜂蜜,而对花本身并没有损害。所以真布施的人,本身并不一定有多大损失,可你那个精神在心理上所得的果报就很大了。这就是布施的“福德势力”,它所带来的反应力量是很大的。

(四)施福不断,次第传生

言施主者,以自施故,得名为施。云何受者?受它所施,能消他物, 故名受者。又问云何为施福者?于世间中能救能护,能令满足,得人 天身,故名福德。言他世者,次第传生,至后世身,故名他世。

前面已经讲过谁才称得上是施主,这里佛再重申一下:“言施主者,以自施故,得名为施。”必须是把自己的东西拿出去布施,才叫施主。拿人家的东西去做人情,不是施主。比如蔡老板非要送我一个西瓜,我已经吃饱了,盛情难却,只好收下,一转身就把它送给别人了,这个不叫布施。假如我生了伤寒症,需要吃西瓜,蔡老板给我买了一个,也许吃了就会好,我看到别人也犯伤寒,“你先吃吧!”我送的虽不是自己的东西,但这个是布施。

有了施主,就有接受布施的对象。“受他所施,能消他物”,我接受了你的布施,并且能够消受得了,这才是真受者,有功德的。按照这个条件,我布施固然是做好事,你对方也要做好事,因为你接受了以后有能力去做好事,这才叫做受者。

那么到底什么叫施福呢?佛告诉他:“于世间中,能救能护,能令满足,得人天身,故名福德。”在现在这个社会中,能救济人、能保护人、能使人满足,做了这许多好事,结果死后得生天道。这就叫做福德,这种福德连绵不断,能带到来生,“次第传生,至后世身。”

----

卷下的内容是:五、识的转生原理;六、报生庄严天;七、报生四天王天;八、报生三十三天等四章。因篇幅关系,没有刊出。

*****【录自:法音杂志1998年第9期】

扩展阅读:

南怀瑾佛教文集

南怀瑾佛学讲座视频在线观看下载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宣化上人:虚空打破明心地 禅偈与禅机
下一篇:没有了!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沪ICP备05002419号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天通中苑41号楼5单元102室 办公电话:010-8467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