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西方确指》何为一心不乱
《西方确指》何为一心不乱
顾定成求教。菩萨曰:“汝来此庵,欲依净业。可知道云何得生极乐?”答曰:“念佛往生。”菩萨曰:“汝知云何念佛,即得往生?”曰:“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菩萨曰:“如何是一心不乱?”定成不能对。菩萨曰:“吾知汝第能言之,未必能如法行之也。汝谛听我语。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汝今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别。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为执持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净业功成,直趋上品。”
定成再拜曰:“浊世凡夫,心智浅劣,未能深达至理,更求详示。”菩萨曰:“汝今当发大愿,愿生极乐。然后至诚恳恻,称于阿弥陀佛。必使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声心相依,如猫捕鼠,久久不失,则入正忆念三昧。更欲上进,当广参知识,博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谛。汝今当具深信,慎毋学彼庸流,闻而不受。更莫学彼半真半假、半疑半信之徒,名虽受而无诚心奉行也。”
好,请看下面。第三十七段:何为一心不乱。弟子顾定成来请教诲,觉明妙行菩萨应他的根机来作开示,就问他:“你来到这个地方,想依净土来修行,你可知道怎么样才能往生到极乐世界?”顾定成就回答:“念佛往生。”菩萨又问:“你知道怎么样念佛才能往生?”顾定成回答:“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八个字是出在《阿弥陀经》里面的——“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菩萨就问:“如何是一心不乱?”你看,句句紧逼。顾定成一听这个问题,答不上来。下面菩萨就对这个问题,自己给出了回答。我们读《阿弥陀经》,对“一心不乱”,历来的注经家有种种的说法,那么看看觉明妙行菩萨对这个经文是怎么诠释的。菩萨就说:“我知道你对我的问题一一都能回答,但是未必能够如你说的如法行持。现在你认真的听我的开示。善男子……”首先从自性本体——这些开示都是很玄妙的,都是指向那种实际理地去开显的。那种无上的开示,有时候可能我们只是在事相上念,不一定会注意到这些,也很难去理解。但是我们理上了解一点,对我们事相上的功夫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如果你能够把这个理理解完全,又能落实到事相的行持上,理和事都能圆融,还真的就有往生上品的可能。
好,首先要了解“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我们介尔一念——这个妙真如性,就是真如妙心。这个心——本心——本觉之心,本来是无念的。这是一个概念:有念就是虚妄,无念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所以禅宗有时候这些开示都是指归无念的心体。就好像六祖惠能对那个惠明开示,让他坐下来:“不思善,不思恶,就在当下,什么是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不思善,不思恶,打破善恶的对待,这就指向无念的心体。宗门这个样子,他还是以般若的理念来施设的。那净土法门其实它也有甚深的般若道理在里面。你不了解般若的空性,就很难理解净土的妙有。这个本心是无念的,有念就是妄想。那这个“想”——这个妄想,就是虚妄不真实,但往往这个虚妄的妄想牵着我们走。意识流,我们认为它很真实,举心动念都被它牵着走了。妄想本来是一个贼——烦恼贼,但无量劫以来,我们把这个贼认为是很亲热的儿子:认贼为子。当认贼为子的时候,我们本有的主人翁往往就睡眠了,被忘记了。所以被这个虚妄的、六尘缘影的、攀缘的心来做主宰,就造作诸多的恶业,流转三界,六道轮回永无终期:这是我们凡夫众生的可怜现象。
“现在你应当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它的情况不一样。它不是从妄想生起来的,也不是从念头里面去有的。”大家知道,这句阿弥陀佛它的本意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无量寿、无量光实际上就是一切众生当下一念的佛性——实相。就是我们众生有无量光、寿的性德,依据这个性德来建立阿弥陀佛名号。所以阿弥陀佛名号是有我们心性的依据,离开我们的心性——无量光、寿的性德,就没有阿弥陀佛名号的施设。反过来说,没有阿弥陀佛名号的施设,也就显发不了我们本具的无量光、寿的性德。这里有点像法相唯识讲本质境和影像境的互动关系。所以这句阿弥陀佛不是从我们虚妄的妄想生起来的,也不是从我们的念头里面有的。这句阿弥陀佛你寻找它的出处:不住在心内,不住在外面,也没有相貌,也没有颜色,也没有形状。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所以这句阿弥陀佛的来源,你觅它的出处了不可得。这个“尽”,扫尽我们的妄想之处就是无量光、寿,阿弥陀佛就在当下。
这是从理性上去理解阿弥陀佛的本源,阿弥陀佛也就是一切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的法身。那么这样的一个法身,你既不能说它是一,也不能说它是二。你很难去分别它到底是有还是无,是一还是二,它离开了我们思惟、分别的范畴。建立对阿弥陀佛这样的一个认知,以这个心态去念这句名号,那在名号的这种孤明历历当下,我们一切虚妄的烦恼、尘劳——无断无缚。你不需要去断,也没有人来系缚你。你孤明历历的这句名号,就是你“一心”的展示——心性的展示。所以孤明历历的一句佛号——一声佛号一声心,这个心“非一非二”,不在内,不在外,“不从想生,不从念有”,和盘托出了我们在烦恼淤泥当中隐藏了无量劫的那个心。这样去执持这个名号,就叫“一心不乱”。能够这样去念,这样一心不乱,这个净业功夫一定成就,往生都是上品往生。这个都是在理性上谈得比较玄妙。
顾定成听了之后,他又顶礼来问——意思就是他可能听这些也是似懂非懂。但怎么下手?五浊恶世的凡夫众生福报很浅,智慧很陋劣,不一定能够深切地理解这样至深的道理。有时候一谈实相问题,真的觉得很难讲,实相无相,不在内,不在外,没有青黄赤白色,没有长短方圆的形状,觅之不可得,但又不能说它无——又存在它的功能作用。所以绕来绕去,还是很难理解。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听这些,知道——就像前面说的——“无则决定无,有则决定有”。阿弥陀佛就是诸佛如来的法身,他在我们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跟我们无量光、寿的性德耦合相连。理解不了这个道理,顾定成就想更求详细的开示,就是把这个理又回归到事上来请求。一般陋劣的众生智慧不深,就应该从事相上去讲,他才听得懂,才觉得能够下手。这个菩萨就说,那你在事相上就是发大愿。
信、愿、行里面,愿是纽带中枢:你发往生愿的时候,信心就在里面,行也能够带起来。所以《阿弥陀经》就讲,光是发愿就能往生:若已愿就若已生,若今愿则今生,若当愿则当生。为什么发愿就能往生?由于这个真诚的愿往生心,跟阿弥陀佛摄受众生往生的愿,这两愿互动、沟通了。愿和愿像磁石吸那个针一样的吸住了,那发愿的众生一定往生。所以净土法门非常重视发愿,有种种不同的发愿文。上半年我在宁波居士林也讲过莲池大师的《西方发愿文》,大家可以了解一下。这个(愿文)事理圆备。愿一定要从自己内心真真切切地发起来;发了这个愿之后,一定要落实在行动当中。这个行持就是至诚恳切地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这就是由愿导行。
那念这个佛号的时候,怎么念得功夫上路、得力?这里教一种方法,一定要使你念出的声音,跟你的心相依,要“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就是你的心在这个声音上。缘声是什么?就是这个声音你听得清楚。如果这个声音你听不清楚,说明你的心跑了。这个心和声相互互动,念清楚,听清楚,这叫“声心相依”。你能念佛的心跟所念出的声音是相依的——依靠在一起的。这种相依就好像“如猫捕鼠,久久不失”。“如猫捕鼠”,禅宗他也强调——用这个比喻。比如你参话头,参的这个话头不让它丢失,就好像猫捕那个老鼠。你看老鼠也很机灵,这个猫抓老鼠非常警觉。有时候这个老鼠躲到洞里面去了,这个猫就在洞口等着,睁大眼睛,一眨都不眨。因为眨一下眼睛,说不定老鼠“哧溜”一下就跑了。它就盯着洞口,等这个老鼠要跑的时候,“啪”,它的爪子就上去了,把它按住——抓到了。你看,是这么高度警觉的一个情况。所以我们念佛也是这个样子——如猫捕鼠,提起全副的精神。
这句佛号从内心非常明晰地、孤明历历地出来,然后非常清楚地听进去,中间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历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昏沉,不散乱。这样功夫用得久久不打失,就进入正忆念三昧。“正忆念三昧”,就是你心和佛相依了,心不离佛,佛不离心了。全心即佛,全佛即心,这就成为正忆念三昧。这是在事相上去做。如果你还进一步要明向上的心地法门,就得要广参大善知识——明眼人,“博询高明”。要透过念佛来觉悟“即心是佛”的玄妙道理。这就要了解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诸法的空相。《观经》讲上品中生,它的往生资格就是解第一义谛。解第一义谛相当于禅宗的开悟。你以开悟的资格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得上品中生。一个念佛人具有般若的气氛,具有甚深般若的善根,他的往生品位是增上的。菩萨开示顾定成:“你现在要具足深切的信心。”有深信切愿,老实称名,如猫捕鼠、久久不失,这样去做。
“谨慎,不要去学那些一般庸劣之流。”庸劣之流闻到了净土法门不相信,还哈哈大笑,甚至生起轻慢之心。“啊!这个法门都是愚夫愚妇修的,我是上根利智,根本不需要修这个法门。”不去念佛,这是一类。还有一类就是也在念佛,但是他是“半真半假、半信半疑之徒”。这种人不少,说起来他也是修念佛法门的,但是他心不真诚。你说不真诚,又有点真,但是虚伪的心也有。比如说念佛求往生,他有时候也觉得应该念佛求往生,他往往是——“哎呀!这段时间身体生病了,各项事业做得不好了,冤家对头碰面了,生活很潦倒了,觉得这个世界没意思,啊!我念佛求往生。”过段时间境遇好起来了,又有钱赚了,又有官当了,身体也忽然好了,这时候他其它的妄想杂念又出来了——又要干这个事业、那个事业,说求往生极乐世界,“等一等,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呢”。这就是半真半假。那有时候念佛,他又半信半疑。说不相信吧,看看大家都在念,好像是有;但真正要发心,要放下一切求往生吧,他又有怀疑。这种怀疑还会导致他不安,“你说我把世间的事情放下,这么多时间去念佛,到时候真的有极乐世界还好一点,如果万一没有,怎么办呢?我五欲没享到,极乐世界又没有,我这一生可不吃了大亏吗?”这就是他的疑——怀疑,他不能决断。这在念佛行人当中还是有相当比例的。这种人虽然也在修持净土法门,他的真诚性还是有欠缺的,所以能否往生也是有风险的。因为往生还是要具足信愿,你半真半假、半信半疑,就不是具足了。当然,阿弥陀佛非常慈悲,对那个半信半疑之徒——你还能够相续念佛——也能摄受你往生。这就是有一类往生者,属于边地疑城往生——就是半信半疑之徒的这种往生的情况。
——2009年11月8日大安法师讲于秦皇岛
扩展阅读:
———————————————————————————————————————————————————
推荐访问:
佛教听书手机客户端下载 http://www.fjdh.cn/zhuanti/tsweb/
最新佛教音乐在线收听下载http://vod.fjdh.com/fjdh-vl/179/
佛教音乐台 佛教音乐大全 http://vod.fjdh.com/music/
佛教电影大全 http://vod.fjdh.com/fjdh-va/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